消除藩权,迁都北京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皇子为王,用他们“屏藩王室”。朱元璋共有26子,除了第9子和第26子早早逝世外,他先后分封24个儿子为王,使之出镇全国各地。如燕王朱棣镇守北平,宁王朱权镇守大宁,谷王朱橞镇守宣府,辽王朱植镇守广宁,代王朱桂镇守大同,晋王朱镇守太原,庆王朱寘镇守宁夏,秦王朱樉镇守西安,肃王朱楧镇守甘州,称为“守边”九王。其他诸王分驻内地。为了使诸王发挥作用,朱元璋规定各王府均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共三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至1.9万人。在诸王中,燕王朱棣权力尤高,如中央派来的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均受其节制,甚至朱元璋特许燕王军中小事可自行处理,大事才需奏闻朝廷。
为防朝廷中奸臣篡位,朱元璋规定诸王可以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必要时可以奉天子密诏领兵征讨。为防止诸王跋扈难制,朱元璋又允许以后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朱标早逝,由朱标之子朱允炆即皇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
朱允炆感觉诸王在各地拥兵,对自己威胁很大,即着手推行削藩政策。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自北平率师南下,向京师进军,于是爆发了一场长达4年的争夺皇位的内战。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从朱允炆手中夺取皇权,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是为明成祖。
朱元璋书《教说大将军》(局部)
明成祖自然深知藩王拥兵过重对中央皇权所造成的威胁,以“靖难”为戒,积极进行削藩。为掩人耳目,稳定当时的局势,朱棣曾一度恢复了周、齐、代、岷四位亲王的封藩。但几个月之后,他就寻找罪名,首先削夺了代王和岷王的护卫军队,接着他又将齐王废为庶人。公元1412年,辽王的护卫军队被削除;拥有护卫军队最多的宁王,也于公元1404年被改封南昌。宁王到达南昌之后,有人告发他“巫蛊诽谤”之罪。朱棣派密探去侦查,宁王听后,以韬晦为计,大兴土木,建筑华丽宫廷。整天躲在宫中,鼓琴读书,不闻政事,总算保住了性命。公元1420年,周王被指控企图谋反。朱棣召他入京,把揭发他的纸状拿给他看。周王慌忙跪下请罪,并主动献出了自己的护卫兵。
削藩促成“靖难”,“靖难”之后再实行削藩。这样经过几年的反复较量,威胁最大的几位藩王的护卫军几乎全部都被解除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为坚实牢固。
明王朝建立后,关于建都的问题,太祖朱元璋一直都在考虑。南宋偏安早已成为历史的教训,可是朱元璋起家于南京,他又不愿意以亡元的大都北平(今北京地区)为都。明统一全国后,主要的威胁仍然来自漠北蒙古的北元,如果北元蒙古军南侵,在南京指挥作战就会有鞭长莫及之感。为了对付北元的威胁,朱元璋便派重兵驻守,遍设卫所,并派他的四子朱棣就藩于北平,以节制诸军,作为屏障。
北平是辽、金、元三朝都城,形势雄伟,左环渤海,右拥太行,南控江淮,北连朔漠,足以“控四夷创天下”,于当时抵御北元蒙古势力的威胁,在军事上指挥调度极为有利。同时可以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北平又是明成祖朱棣的隆兴之地,自被封藩燕王之后,朱棣精心经营此地20余年,使此地拥有了雄厚的政治、军事实力及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明成祖朱棣早欲迁都北平。于公元1403年,他钦定北平为北京,并着手组织力量修浚京杭大运河,以沟通北京与南方各地的联系。
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令筹建北京宫殿,并重新改造北平旧城。从全国抽调各类工匠、民夫齐集北京,修建京城。修建方案分内城、皇城、紫禁城,内城取元大都南部,皇城在元城旧址,紫禁城元宫已被拆除,等待新建,工程极为艰巨浩繁,公元1420年工程竣工。就在这一年,明成祖朱棣以迁都北京诏天下。迁都完成后,明成祖朱棣即以南京为留都,北京改称京师,并称南北两直隶。这样南京除了没有皇帝外,其他各种官僚机构的设置和首都北京几乎完全一样。朱棣任命自己的亲信驻守留都,掌管着南京的一切留守、防护事务。
友好邦交,遣使西洋
明朝继承了历代中外交往的良好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便采取了招徕、怀柔远人的政策,派遣使节到朝鲜、日本、安南、占城、琉球、爪哇、暹罗及西亚诸国,向各国宣布明朝的建立,并表达了希望与各国团结友好、共享太平的愿望。在朱元璋和明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许多国家纷纷遣使来到中国,进贡以示友好。朱元璋则厚往薄来,使朝贡国家获利甚丰。然而,明初与外国的交往,只是官方往来与官方贸易。太祖朱元璋一直严厉海禁,屡屡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排斥与外国间的民间交往,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明代对外交往的范围与规模。
明朝大将常遇春在进攻衢州时曾使用过这种高层攻城车。
朱棣即位后,一改太祖时期的海禁政策,广泛开展对外国的联系。在他即位的当年,就恢复了浙江、福建、广东三个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事务的市舶提举司。为接待外国使臣,朱棣还特地在京城修建了一座会同馆,并在各市舶提举司设立驿馆。明成祖继续实行了明太祖时的厚往薄来政策,对于入明朝贡的外人,除了给予赏赐、高价收买其携带货物外,还常赐给酒肉、粮食、衣物等,并时时设宴款待。对于外人携带的货物,经常免于征税。明成祖的这种厚往薄来政策,不仅仅是为了扬国威于四方,更是为了要将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播于海外,并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以加强与海外各国的文化联系。
在明成祖宽泛的对外政策下,“四夷慕圣德而率来”,对外交往的趋势大大超过了明初。当时,前来朝贡的国家和地区多达30余个,渤泥、苏禄、满剌加等国的国王甚至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会同馆内有时接待外人竟达万人之多;四夷馆内设10馆:鞑靼馆、女真馆、西番馆、西天馆、回回馆、百夷馆、高昌馆、缅甸馆、八百馆和暹罗馆。这种外交盛况是古代中外交往史上绝无仅有的。
在招徕外人进入明朝的同时,明成祖也大量地派遣使节到各国出访,其中最为着名的使节便是郑和。
郑和是明朝初年云南昆阳回族人,原姓马。公元1382年,朱元璋派沐英等出兵云南,平定了西南。在这战乱的年头,孩童时期的郑和失去了父亲。他12岁被明军俘获至军营。郑和辗转入宫做了太监,不久就被分到北平服侍燕王朱棣。朱棣自北平“靖难”发兵到南京夺取帝位期间,郑和一直跟随其作战,并建有奇功,被赐姓郑,升为内官监太监。郑和原信仰伊斯兰教,后来又信奉佛教,成为佛门弟子。佛家以佛、法、僧为三宝,因此,又称郑和为“三宝太监”。
明朝时以婆罗州为界,婆罗州以西称“西洋”,以东称“东洋”。郑和出使的“西洋”一带,信奉佛教、回教的人很多,如南亚、中亚、西亚地区,很多人信奉伊斯兰教,特别是阿拉伯地区更是伊斯兰教的世界,而东南亚一带,佛教徒则占居民的90%以上。郑和作为一个特殊的信奉回、佛两教的人物,出使这些国家,具有无可替代的便利条件,这使得郑和成为当时最佳的出使人选。
郑和继承父祖遗风,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富有外交才能和牺牲精神。他不辱使命,欣然接受朱棣的任命,同朱棣一起开始了出访的筹备工作。他派人到南京、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广等地督造各种船只。其中有载重量为1000吨的大宝船,有运输马的马船、运粮的粮船、运兵的坐船、作战的战船等。同时,朱棣从各地征调了大批航海专业人员,包括观测天文气象的“阴阳官”,掌管罗盘针的“火长”,外国领航人员的“番火长”,掌舵的“舵工”,担任翻译的“通事”,办理对外交涉的“行人”,管理水手的“管带”和护卫的将士等,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远航队伍。
公元1405年7月,明成祖朱棣任命郑和为钦差正使,宦官王景弘被任命为副使,通使西洋。郑和率领27800多人的远航队伍,带着大量的丝织品、瓷器、铁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粮、日用品等,分乘62艘宝船、700艘马船、240艘粮船、300艘坐船和180艘战船,自刘家港集合起航。远航的队伍到福建长乐后,借海上信风之助,由闽江口五虎门扬帆出洋,驰向浩瀚的南海。
郑和的船队首航直抵占城,然后往南到达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再往西航行到满剌加、古里等国。第二年夏天,在西北信风又刮起来的时候,远征的船队顺风返航,胜利回到了祖国。
自此之后,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先后29年,7次下西洋,行踪遍及今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劈风斩浪、历尽艰辛,每到一个国家都按照朱棣的命令,以明朝使节的身份,向当地的国王或首脑赠送皇帝朱棣的礼品,表示建立邦交、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诚意,并邀请他来中国访问。他们同当地官府进行贸易,从各国收购了许多如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物品,受到当地人们的热情欢迎,人们称大明船队为“宝船”。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首脑或使臣,纷纷来到中国访问,建立了邦交和贸易关系。中国到东南亚去的侨民也迅速增加,他们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南洋的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郑和远航西洋,不但大大促进了我国和亚洲、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中国人民的世界知识,而且把我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威德并施,加强团结
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为我国满族人民的祖先。在秦以前女真叫肃慎,隋唐又叫靺鞨,辽时称女真。
明初,女真分为三大部: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野人”女真分布在黑龙江和库页岛等地。明继元统治女真地区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经营开发的措施,使得明王朝与女真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明朝在东北的势力最远只达到松花江、牡丹江及牙兰河一带。
至明成祖朱棣时,于公元1403年,即派邢枢等使臣前往奴儿干地区诏谕。女真各部的首领相继归附,甚至连一些元朝故臣也入京,进贡马匹。对此,朱棣曾下令,在开原设立马市,同海西、建州两部进行交易。同时,发给女真酋长许可证,每年都可到指定的地点做买卖。对于前来参加马市贸易的女真族首领,明政府对其赏以猪羊酒席,以资鼓励。因此,在整个永乐朝,女真族都按时入贡,奉职唯谨。明朝有所征调,每调必赴。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
自明太祖朱元璋在辽阳建立辽东都指挥使司后,明成祖朱棣又下令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在当地先后设置了370卫、20所,任命当地部族酋长担任卫所官员,且代代承袭。建州卫指挥阿哈出还以军功被朱棣赐汉名李思诚,其兄弟子侄也一个个赐与了官职。
为了便利运输军需、贡赋物品和传递公文,朱棣下令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扩建、新建驿站,延长或新辟线路。当时从辽东通往东北各地区有6条交通干线,开原为6条干线的起点。这些干线东至朝鲜,西达今蒙古,东北抵达满泾站,西北通向今满洲里以北,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下令在松花江畔的吉林建造船厂,担负造船运粮任务。奴儿干都司设置后,宦官亦失哈等人曾多次奉命到此地,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宣谕抚慰。公元1413年,亦失哈第三次到奴儿干时,在都司城的西南,黑龙江恒滚河口对岸的山上建永宁寺,记述设置奴儿干都司的经过和亦失哈等屡次宣谕镇抚其地的情况。
明成祖同女真族发展相互友好的民族关系的同时,不断加强同西藏人民的联系修好,采取建驿道、制定新的僧官制度和设立茶马司等措施,发展汉藏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流。
对西南少数民族,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首先派兵平定内乱,削弱当地土司的势力。接着设立贵州布政使司,直属明朝中央管辖,西南地区人民与汉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
对西域的管理,朱棣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朱棣派遣亦卜剌金等使臣前往西域诏谕。当年11月,哈密王安克帖木儿派人入京贡马,归附明朝,朱棣敕封他为忠顺王。当时居住在哈密北方的鞑靼鬼力赤可汗,企图重新恢复蒙古贵族对西域的统治,聚集兵力,从西北方向包围明朝,并派人毒死了忠顺王安克帖木儿。
朱棣闻讯后,即派使臣前往哈密祭悼安克帖木儿,并将在自己身边长大的脱脱送回西域。脱脱是安克帖木儿的侄儿,朱棣让他承袭忠顺王的爵位。永乐四年即公元1406年春,回归袭爵的脱脱竟遭自己祖母的驱逐。朱棣针锋相对,下令哈密头目接回脱脱,并设立哈密卫,派内地汉族官员周安、刘行等去哈密辅佐脱脱执政。后来,朱棣又派使臣出使西域各地,并先后在西北地区设立关西7卫,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促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友好交往。
御驾亲征,保疆安民
明初,蒙古已经分裂为兀良哈、鞑靼和瓦剌三部。鞑靼部以和林为中心,活动在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势力最强,是明朝廷的主要威胁。瓦剌部主要驻牧地在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附近。兀良哈部活动在蒙古草原东部地区。在这三部蒙古割据势力中,兀良哈部内部比较稳定,于明太祖时归附于明政府。鞑靼与瓦剌之间不合,经常进行争斗,同时又不断南侵,构成了对明帝国北方的严重威胁。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中原刚刚结束靖难之役,不欲大动兵戈,真心希望北部边境安定,便积极派遣使者与鞑靼修好,表达“讲好修睦”的愿望。但鞑靼忙于内讧,阿鲁台杀死鬼力赤后,拥立元宗室本雅失里为鞑靼可汗。阿鲁台自任太师,大权在握。阿鲁台掌权后,断绝了与明朝的一切往来。
因为担心瓦剌与鞑靼联合,成祖朱棣事先进行了大量分化瓦解工作。当时瓦剌部首领猛可帖木儿已死,瓦剌部落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首领控制,势力日盛,而且与鞑靼阿鲁台素来不和,经常互相仇杀,成祖朱棣便想利用瓦剌来牵制鞑靼。刚好瓦剌也希望取得明朝廷的支持,在成祖朱棣即位后不久,便派遣使者前来朝贡。成祖朱棣为利用矛盾,另派使臣到瓦剌部封赠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想利用这三部削弱、牵制鞑靼的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