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王朝中兴全文阅读 > 第22章 励精图治:隋朝崛起与中兴(1)

第22章 励精图治:隋朝崛起与中兴(1)


  南伐北和,维护统一

  隋朝虽取代了北周,并逐渐发展有一支较强的军队,但由于长期以来,突厥族在长城以北逐水草而居,仍然是一个骠勇尚武的民族。北齐、北周对突厥采取联姻和奉献的政策,关系时好时坏,边境地区仍不得安宁。隋朝建立初即停止了对突厥的联姻和奉献,因此,突厥的南侵骚扰就日益加剧了。面对北方突厥不断南侵和南方陈朝有待平定的问题,隋文帝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一面在稳定南朝的情况下,积极准备,伺机对其平定,统一全国;另一面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突厥。

  针对突厥入侵问题,司卫上士长孙晟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折,奏折分析当时形势是隋朝初建,内外交困,不宜大举兴师讨伐突厥,但若弃置不管,突厥会大举入侵。应运用谋略,利用突厥王室内部不合,实行远交近攻,离间强大部落,扶助弱小部落。如此,十数年后一举进击,可获成功。隋文帝杨坚对长孙晟的建议非常赞成,并决定派长孙晟出使黄龙,派元晖出使伊吾,分别对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的东西两翼突厥势力进行联络,收到成效。但是,沙钵略可汗不顾一切,于公元582年,亲率本部兵10余万及四可汗兵40万大举南侵。转年,突厥军深入到武威、天水和延安等地,到处抢掠。打先锋的是阿波的军队,阿波与沙钵略本来矛盾就很大,这次连吃几回败仗,损失很大,便对沙钵略更加不满。长孙晟向阿波说明利害,从此阿波便不积极,很快就撤兵回去了。

  沙钵略对阿波极为愤怒,便向阿波军进攻,阿波被迫向西投奔达头可汗。达头可汗与沙钵略本来就不和,为援助阿波,便出兵10万回击沙钵略,于是北部与西部突厥互相攻伐,战乱不息。后来阿波强大起来,占领了龟兹、伊吾等地,号称西突厥。这时,隋文帝又派长孙晟去说服沙钵略,认千金公主为女儿,并赐姓杨。沙钵略从自己的利害出发,又感激隋文帝与自己结亲和对自己的支持,便决心与隋朝言归于好了。后来,沙钵略可汗被达头所困,又为契丹所扰,便向隋文帝求援。隋文帝杨坚派儿子晋王杨广率军支援,并带去许多赏赐礼物,沙钵略可汗非常高兴,便向隋文帝上书称臣。隋王朝北部、西部边境的民族关系由此得到改善,战乱停了下来。

  公元587年,沙钵略可汗死去,继位的是他的弟弟处罗侯,处罗侯继续与阿波争战。处罗侯在隋文帝的支持下,一战而活捉阿波,并上书隋文帝请示如何处理阿波。长孙晟和丞相高颎都说,让他们骨肉残杀,实属不义,不如释放以示我为政宽大。隋文帝杨坚同意他们的意见,便释放了阿波,这一政策在突厥民族中引起良好的反响。隋文帝为了民族团结,把安义公主嫁给处罗侯之子突利可汗为妻,并给予优厚的礼遇。突利可汗与突厥的另一部首领沙钵略的儿子都兰可汗矛盾尖锐,突利便随时把都兰的情况上报隋王朝。隋文帝杨坚以太子杨广、汉王杨谅为主帅,与高颎、杨素、窦荣定等率军迎击入侵的都兰可汗军,致使都兰几次企图侵隋都未实现。都兰可汗军兵败撤退,撤退前奇袭突利军,突利军溃散。当时长孙晟正在出使突利部,便趁机说服突利归服隋朝。突利可汗便收集散部,内附隋朝,屯驻北部边疆。

  隋文帝杨坚采取长孙晟的策略,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便得到了北部边境的安宁。突厥问题的正确解决,使数百年的边患安定下来,使隋王朝得以集中力量灭陈,实现中国的统一。

  南方的陈王朝在陈后主叔宝的统治下虽然已经腐朽到极点,隋文帝却认为要灭掉陈国,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南北朝的斗争,因为北朝的历代皇帝多是少数民族贵族,含有民族之间斗争的因素。隋朝统一南方的进军,使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北方当时正在加速民族的大融合,而隋王朝又是汉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这是隋灭陈的一个很重要的有利条件。但是,隋文帝还是做了8年准备才兴师南下。

  在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即下令由韩擒虎、贺若弼两位大将分别任庐州和吴州的总管,训练军队,制造船只,埋头进行准备工作。随后隋文帝又下令大将军长孙览为元帅,高颎为督军,统率大军从寿阳出发,进攻陈朝。这时陈宣帝死,后主陈叔宝继位,隋军便以不征伐有丧事的敌国为理由退军了。这次行动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战略侦察,以便有针对性地加紧军事进攻准备。隋文帝采纳了将军崔仲方攻陈战略的建议,即一面在长江中上游大量造船,一面在下游准备渡江。

  战争准备就绪后,杨坚遂于公元588年10月以90名总管带甲51.8万人马进攻陈王朝。其具体部置是:晋王杨广出六合,秦王杨俊由襄阳出汉口,清河公杨素出永安,荆州刺史刘仁思出江陵与杨素合兵东下,蕲州刺史王世积出蕲春,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江,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青州总管弘农燕荣出东海,渡海南下攻吴县。以杨广、杨俊、杨素为行军之帅,左仆射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各路隋军均由晋王杨广节制。从整个态势上看,隋军将战场划分为两大部分:九江以东为主要战场,由杨广直接指挥;以西为次要战场,由杨俊指挥。以王世积军出蕲春,意在将陈军一分为二,便于各路隋军行动。

  公元588年11月,杨素率舟师下三峡。至流头滩,其咽喉要冲狼尾滩地势险要,已被陈将戚昕以“青龙”百余艘封锁,隋军将士不免害怕。杨素老谋深算,知道白天过险峡滩流水急,制不由人,便于夜间以“黄龙”船数千艘衔枚而下。同时,派出步卒沿南岸、骑卒沿北岸攻击前进,击毁陈军的栅栏,戚昕败走,其部队悉数被俘。沿江陈军闻隋军将至,相继飞报朝廷,这些消息均被佞臣施文庆、沈客卿扣压。隋军进至江边,南陈仆射袁宪再三请求发兵,施文庆、沈客卿串通相国江总,以庆祝春节为名,阻止陈后主叔宝应战。次年春,采石守将徐子建又来急报,陈叔宝才“当亲御六师,廓清八表,内外并可戒严”。急以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并为都督,司空司马消难、湘州刺史施文庆并为大监军,遣南豫州刺史樊猛率舟师出白下,散骑常侍皋文奏将兵镇南豫州。此时,数十万隋军已逼近建康,陈叔宝丢失了一个月的宝贵时间,更为致命的是,他还任命根本不懂军事的施文庆为大监军。

  此铜镜圆钮,伏兽纹钮座。钮座外双线方格,主格四角与V形纹相对,划分四个纹饰区,V形纹内各置一兽面。纹饰区内分别配置四灵。中我有铭文“仙山并照,智水齐名……”三十二字。外区环绕十二生肖。镜缘为几何形云纹。

  贺若弼军自北、韩擒虎军自南并进,沿江陈军望风而逃。贺军以一部占领曲阿,主力8000人于正月初七抵达钟山,屯兵于白土冈之东。韩擒虎军攻克姑孰后与总管杜彦会合,屯兵步骑2万于新林。宇文述军3万进至白下。此时建康陈军尚有10余万人,但陈叔宝惊慌不已,日夜啼泣,朝政全部委以施文庆。施文庆怕诸将出战有功,尽行压制。萧摩诃说,贺若弼孤军深入,以奇兵掩袭,必获大胜。陈叔宝不许。领军任忠又谏,说:“我军应据城固守,并分兵截断江路,令隋军互不相联,并自愿率领精兵1万,战船300艘,迂回六合,从后面攻击隋军,挫其锐气。待春水高涨后,上游的陈军舟师必顺江而下。这才是击败隋军的良策。”陈叔宝仍然摇头。陈军一无作为,陈叔宝烦恼之极,令萧摩诃率部迎战。任忠叩头苦请勿战,虚有忠武将军之职的孙范则劝陈主与隋军一决高下。陈叔宝遂置鲁广达军于南侧的白土冈,往北依次为任忠、樊毅、孙范、萧摩诃军,10多万部队的正面竟达20里之多。

  隋将贺若弼登山察看陈军战阵,发现陈军首尾进退不相协调的致命弱点,于是不等后续部队到来,便率8000人马冲入陈军。陈军诸将多无斗志,仅鲁广达死战。贺军退走者十之有四,亡273人。贺若弼令部下纵火起烟,掩护部队撤出。陈将士纷纷割下隋军死卒的头颅献于陈叔宝求赏。贺若弼重整旗鼓,率军乘机攻击孔范军,一举成功。陈军全线崩溃,不可遏止,被斩5000人,大将萧摩诃束手就擒。

  韩擒虎部进至石子岗,陈将任忠迎降。任忠引隋军直入朱雀门,陈军欲抵抗,任忠喊道,连老夫我都投降了,你们还打什么!陈军听到此话,全部撤走。于是,韩擒虎率军直入城内,在一口枯井中抓获陈后主叔宝,令其书诏江南各地残余陈军降隋。此后,隋文帝又遣部将经略南方各地,很快平定了全境。

  隋灭陈是实现中国统一的伟大事业。由于统一战争迅速胜利,大大减少了战争的破坏和人民的痛苦,受到各族人民最热烈的欢迎。公元589年3月,平陈总指挥杨广率师从建康北上,4月回到京师长安。隋文帝杨坚举行受降仪式,对陈叔宝君臣实行宽大政策,赏赐有功将士。隋文帝下诏免去原陈朝管辖地区的10年赋役,铸剑为犁,发展生产。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一个统一繁荣的新时期。

  为加强中央集权,保护大隋江山,隋朝建立后,便对官制进行了改革。改革措施为:废除北周仿《周礼》所设置的六官,即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参议国家大事。设置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除去秘书省掌管图书着作、内侍省掌管宦官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机要的主要是三省。尚书省管理政务,设置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民部)、工部六曹,分管各项政事。每部设尚书,掌部务。六尚书分统三十六侍郎。左仆射判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判民、刑、工三部事。门下、内史二省掌典机要,门下省掌管封驳(审议),设置纳言(南北朝时为侍中,为避杨忠讳改为纳言)二人,内史省负责拟旨,设置内史令二人。三省长官:尚书令、左右仆射、纳言、内史令并为宰相。三省互为配合,互为牵制,共分宰相职权,以防止外戚大臣专权篡位。五省以外有御史(负责监察官吏)、都水(掌管水利)二台;有太常(负责礼乐等事)、光禄(负责皇室膳食)、卫尉(掌管殿廷帷幕等事)、宗正(掌管皇族事务)、太仆(掌管舆马)、大理(掌管刑法)、鸿胪(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及礼仪之赞导)、司农(掌管仓储)、太府(掌管金谷保管出纳)、国子(掌管教育)、将作(掌管营造)等十一寺;有左右卫(掌管禁卫兵)、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十二府。又设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十一等勋官,及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散大夫七等散官作为荣誉名号,分别授予有勋劳或有德声的文武官员。

  隋以前地方管制极为紊乱,南北两朝滥立州郡县,南朝更有侨州郡县。公元583年,隋文帝进行地方管制改革,罢黜天下诸郡,只存州县两级,又加以并省,裁汰冗官,消除紊乱现象。这种对地方行政机构大刀阔斧地精简,节省了财政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汉代以来,州郡长官自辟僚佐,极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九品中正制下,州郡僚佐的辟置又为世家大族所左右,极不利于封建国家实行中央集权。隋朝规定,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一律由中央的吏部任免,州县官员要三年一换,不得连任,所用之人,必须是外州县者,凡本地人一律不得任用。这样,中央就把地方官用人之权全部牢牢控制,州县属官回避本州县,又防止了地方政权被当地豪强所把持。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南北朝后期赋重役勤,广大农民为了逃避赋役,或诈老诈小,或依托豪强,或潜逃流亡、脱离户籍。至隋朝初期,户口隐漏情况极其严重。对此,隋文帝首先整顿人户编制,对北魏以来的三长制进行改革,畿内五家为保,设保长;五保为闾,设闾正;四闾为族,设族正。畿外五保为里,设里正;四里为党,设党长,以相互监督检查。

  为检括户,防止官吏豪强营私舞弊,公元585年,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年龄和体貌特征,检查户籍,发现隐瞒不实者,地方官就要判罪。另外,隋文帝采纳高蓴建议,实行输籍法,即政府按民户资财和人丁多少划分户等,根据户等高低,从轻定出赋税定额,称为“输籍定样”,颁发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各地,各随近便,以五党或三党为一团,依照“定样”,逐户确定户等,编成定簿,使赋税负担有固定标准,百姓不能逃税,官吏并不能任情舞弊,而所定税额比豪强稍轻,有利于诱使“浮客”脱离豪强的荫庇成为政府的“编户”,使国家掌管的户口大为增加。这些改革,大大有利于提高效率,节省开支,避免本地士族豪强地主把持本地政务,特别是在结束纷争局面后,隋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创立科举,刑律兵制

  隋朝开国之前,选拔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度,做官要凭门第,仕途完全为门阀世族把持。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规定每州每年要推荐有才学的贡士3人,推荐的标准是文章华美,并需经过特别考试。公元599年,隋文帝诏令,凡是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要以有德、有才二科举人。把德和才结合起来,通过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担任官吏。到了隋炀帝时,开始设立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立。

  隋代石窟塑像。佛像高约4米,菩萨像高3.65米。现存于甘肃敦煌莫高窟427窟。这种成组的大型彩塑的出现,是隋代石窟艺术的一个新特征。

  科举以分科考试的方法取士,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考试以诗赋为主。隋朝的进士一科,对后世影响很大。以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这是选拔官吏制度的重大变革。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这就使得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贫寒子弟,都可以通过读书、考试,获得做官的机会。由此便打破了门阀世族垄断做官的局面,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同时,也使得大批下层平民,为了将来能获取官职而安心读书,这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很有益处。科举制度扩大了国家选拔人才的范围,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

  自从秦朝制定了残酷而又苛刻的刑律之后,汉承秦律,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一脉相承。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死后,周宣帝即位。周宣帝颁布了《刑经圣制》,用法更加残酷。杨坚在辅佐周静帝时,革除了周宣帝的一些暴政,删削《刑经圣制》,改作《刑书要制》,用法宽大了许多,但还不大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