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令麴文泰面圣,麴文泰装病未入朝,于是,太宗决定出兵平定高昌。但是,一些公卿近臣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征伐高昌属于万里用兵,难以得胜,再加上高昌为边远之地,即使被平定下来,也难以驻兵镇守。太宗力排众议,于同年12月,命令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薛万钧及契苾何力部麴步骑远征高昌。公元640年,麴文泰得知唐出兵对其征讨,但他根本没有在意。他认为唐距离高昌7000里,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而今率兵前来,若3万以下的兵力他有能力抵御;若发兵多则粮运不足。应当以逸待劳,坐收其弊。使麴文泰出其意料的,唐军很快兵临碛口,麴文泰手足无措,在惊恐中发病而死,其子麴智盛继位。8月,唐军进至田城,俘虏男女7000余口。稍做整顿,大军直趋其都城高昌城,击败高昌军,直抵其城下。当初,麴文泰与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相约,若有突发事件应当相互援助,如果唐政府发兵攻打任意一方,彼此应共为表里。唐朝大将侯君集出兵攻打高昌城之时,乙毗咄陆派遣叶护屯兵于可汗浮图城,声援高昌。唐大军行至高昌城下,乙毗咄陆畏惧,望风而逃,叶护以城降唐。麴智盛援绝计穷,开门出降。侯君集分兵略地,全部收回三州五县22城,东西800里,南北500里。平定高昌以后,唐太宗在其地设置西州,并在交河城设置安西都护府,留兵镇守,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
焉耆国东接高昌,西邻龟兹,常役属于西突厥。境内有4000余户口百姓,从事农牧业。贞观初年焉耆王突骑支曾遣使入唐,贡献方物,并获准开通大碛商路,因而遭到高昌袭掠。侯君集进攻高昌时,焉耆请为声援,高昌灭亡后,唐太宗下令将高昌所掠夺的焉耆700人还给焉耆王。高昌已被消灭,西突厥便笼络焉耆,令其大臣屈利啜的弟弟娶焉耆王突骑支的女儿为妻,与焉耆结为姻亲,抗拒唐朝。贞观十八年即公元644年,唐以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率领3000步骑攻打焉耆。焉耆城四周环水,恃险而不设防,唐军将士趁夜色渡水,至天明时已攻取焉耆城,俘虏焉耆王突骑支。不久,太宗诏令在焉耆设置都督府。
唐高祖即位,龟兹国遣使来朝,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龟兹国又遣使献马匹,太宗也对其赠赐甚厚。自此,龟兹国每年都入唐朝贡。后来,龟兹国臣服于西突厥,唐灭焉耆时,龟兹曾遣兵援助焉耆王突骑支,至诃利布失毕即位后,断绝入唐朝贡,开始肆意侵扰邻国。龟兹在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控制下,与唐为敌。公元647年12月以阿史那社尔为昆丘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副总管,与安西都护郭孝恪等率唐兵以及铁勒、突厥等10余万兵马进击龟兹。公元648年9月,阿史那社尔率军首先攻破西突厥处月、处密二部,10月,引兵自焉耆之西向龟兹北境进军。龟兹举国大震,大部分守将都弃城逃走。龟兹王诃利布失毕亲自率领5万兵卒迎战,最终,诃利布失毕败走都城,不久,都城被唐军攻克,诃利布失毕又逃到拨换城,阿史那社尔率大军攻破拨换城,将诃利布失毕擒获。龟兹国丞相那利逃走,引西突厥兵反扑袭击都城,郭孝恪于激战中阵亡,唐军力战,那利兵败被俘。阿史那社尔乘胜追击,接连攻取五大城,龟兹灭亡。唐灭龟兹,西域大震,各族首领纷纷摆脱西突厥的统治,服属于唐,贡使往来,通商不绝。于阗王伏阇信闻阿史那社尔灭乌兹,派遣使者送骆驼三百峰以犒劳军士。西突厥慑于唐军威力,也遣使前来馈赠驼马军粮。
这一系列统一战争,使唐朝的西部和北部边境重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也使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重新得到了畅通,这对于加强中原地区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贞观时期的繁荣和昌盛具有重要的意义。
慈恩寺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雁塔村,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皇太子李治扩建为大慈恩寺,玄奘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慈恩寺,住翻经院,专务翻译。寺内大雁塔创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为保存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图为大雁塔外景。
唐太宗一方面通过战争手段统一边疆地区,另一方面又通过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来处理民族之间的矛盾,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对被征服还是主动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唐太宗都不强行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的人民,同时还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许多少数民族的首领还被唐太宗选拔在京师长安任职,有的担任文职,有的甚至在皇宫中担任禁军首领。如东突厥贵族的首领担任将军、中郎将官职的就有500多人,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则有100多人。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多次把宗室女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通过这种和亲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同唐朝的联系和团结。在贞观年间众多的和亲事例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吐蕃是中国古代藏族政权的名称,在青藏高原,建立于公元7-9世纪。它是由农业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的。在赞普(领袖)松赞干布时强盛起来,建立起官制、军制,定法律,创文字,形成了以赞普为中心集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
吐蕃和中原地区早就有经济文化联系,松赞干布虽然独霸一方,但对中原大国的唐朝却十分钦佩,他派使者与唐朝通好,唐大宗李世民对此极为重视,也派使臣冯德遐回访敦好。松赞干布隆重接待了冯德遐,又派使者携重礼随冯德遐入朝,并上表求婚。唐太宗对公主外嫁持慎重态度,这次没有答应。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大论(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珠宝到长安谢罪,并再次求婚。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转年,由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16岁的文成公主去吐蕃,携有丰盛的妆奁,还有经史、诗文、树种、医药、工艺、历法等书,以及粮食、蔬菜的种籽和生产工具等。
这次和亲以后,松赞干布对唐朝一直很尊敬。通过和亲,使松赞干布大开眼界,便决心向唐朝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学习,以改变吐蕃的落后面貌。松赞干布脱去裘服,换上唐装,给文成公主建筑唐式宫室,派大批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子监学习。使吐蕃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松赞干布在吐蕃以唐朝为样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文成公主的随从人员向当地人民传授了平整土地、开挖畦沟、加筑田塍等先进的耕作方法,以及磨制和安装水磨、冶炼制作铁器,帮助藏族逐步学会了纺纱织布(羊毛)、建筑房屋、酿酒、造纸、制墨等技术,大大促进了吐蕃地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文成公主被吐蕃人民亲切地称为“阿姐甲莎”,即汉族阿姐的意思。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共同生活了10年,此后她又活了30年,一直受到吐蕃和后来藏族人民的赞扬和崇拜,保持了数十年边境的安宁。这一段汉藏人民的良好关系,是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民族团结的一个范例。
这处湮没废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的唐代边域,曾经激发过边塞诗人的豪迈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定吐蕃后,即移师对付高昌。高昌位于今吐鲁番,贞观初年国王汉人曲文泰曾到长安朝贡,后投靠了西突厥,阻塞了从长安到西域的丝绸之路。贞观六年即公元632年,唐太宗派使者前去疏导说服曲文泰,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并征他入朝,而曲文泰竟装病不至。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决心派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和左屯卫大将军薛万钧率兵征讨。曲文泰听此消息,因恐惧而病倒,不治而亡。唐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高昌城。唐太宗改高昌为西州,置州县,设安西都护府。
唐太宗李世民在几次征讨中是有其战略考虑的。先伐吐谷浑以利于再及吐蕃,吐蕃平定即解除了南顾之忧,为平定高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然后集中力量解决西突厥问题。
西突厥是由突厥分裂为二而形成的。隋开皇二年即公元582年,突厥西面可汗的儿子达头与东面始波罗可汗不和,遂分东西两大突厥部。西突厥占有今新疆和中亚大部地区,包括新疆、阿富汗以北、咸海以东、巴尔喀什湖以南广大地区。中亚交通要道从东西贯通,对唐和印度、东罗马、伊朗等国经济文化交流起沟通作用。西突厥强盛起来,便不断与唐朝对抗。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部族将军阿史那杜尔为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副总管,和郭孝恪等统率10万大军西征。转年拿下焉耆、龟兹。龟兹西的于阗和疏勒均先后入朝长安。两年后,唐太宗把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统管龟兹、焉耆、于阗、疏勒4个军镇,把唐王朝的政权管理伸展到今帕米尔高原。边境重新恢复安定,西域再次被打通了。
这几次大规模长途进军作战,唐太宗李世民基本坚持了战略防御的方针和民族团结的政策,并使两者结合起来。一般都是先进行大量争取团结的工作,对方仍顽固进行入侵和骚扰时,才被迫出兵反击,在战败对方后,再进行卓有成效的民族团结的工作,结果是民族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边境安定。大大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传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进步,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少数民族的一些生产技术和文化也传入内地,对汉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国内民族和睦、边境统一安定的局面下,唐朝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亚洲、非洲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艺术家和僧侣等,不断来唐朝访问,京都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了积极友好的态度,专门设立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设立商馆以招待外商,那时和唐朝交往的国家达到70多个。大批外国商人从陆路或海路来到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城市,唐政府允许他们长期居住,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通过广泛的交流,许多植物品种如胡椒、菠菜、白豆蔻、郁金香、天竺、干姜等相继从波斯和印度传入中国。此外,佛教经典也大量传到中国,并被译成汉文,景教、回教、摩尼教也在贞观时期传入中国。由于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些宗教得以在中国传播。
附一:杰出君主李世民
由上可知,“贞观之治”实际上是杰出的封建君主、太宗李世民的“杰作”和盖世伟业。那么,李世民何许人也?他生于何时长于何地?又是怎样成为一代开明君主的?这里略作陈述。
唐太宗李世民,又称文皇帝,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生活的时代,正是从隋末大乱到唐初大治的历史转变时期,时代的需要造就了这位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使他成为中国封建帝王中少有的一代名主贤君。
在陕西的渭河平原上,有一个自古以来就闻名于世的地方,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地——武功。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就出生在武功的一座李氏“别馆”之中。当时,他的父亲李渊刚刚被隋文帝杨坚任命为陇州(今陕西陇县)刺史。正携家眷赶赴陇州任所。途中喜得贵子,这使荣迁新职的李渊更为高兴,看着这个虎头虎脑、活泼可爱的孩子,李渊当即为他起名为世民,希望他的这个二儿子将来能够前程远大、济世安民,为世代显赫的李氏门庭再增光辉。后来李渊做了皇帝,便将这座李氏别馆命名为庆善宫。李世民继位以后,曾经率领文武百官重游过此地,并写了一首题为《幸武功庆善宫》的诗以表纪念。诗云:“寿丘惟旧迹,丰邑乃前甚。粤予承黑圣,悬弧(即出生)亦在此。”
李世民自幼聪明敏捷,胆识过人。作为世代显赫的将门之后,他从小就受到了家庭尚武习俗的熏陶,所接受的教育也是骑射征战和文韬武略。因此,青少年时代的李世民就养成了“善于骑马,好弄弓矢”的习惯,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艺。他高超的骑术和百步穿杨的箭法,连他的哥哥李建成也自叹不如。李世民不但喜爱骑射,还喜欢浏览兵书战策,在青少年时期就熟读了《孙子兵法》,并且能够用孙子之言与父亲李渊讲论用兵布阵的策略,深得父亲的喜爱。
在青少年时代,李世民和全家随着父亲职务的不断调动,曾经先后到过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凤翔)、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等地,直到14岁时才来到了京师长安。在这里,李世民一直生活到16岁。对年幼的李世民来说,这种迁徙不定的生活,不免要遭受颠沛流离之苦,但却使他饱览了各地的山川河谷、军事要塞,接触了各地的民情风俗,了解了大量的社会现实情况,掌握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就使他的成长区别于一般安居深府的贵族子弟,他见多识广、眼界开阔,逐渐形成了意志倔强、豪放刚烈的性格特点。而且在这种生活环境中,也使他养成了爱动脑筋和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遇事头脑冷静、处置果断。这些性格和习惯,使青少年时代的李世民就开始显露出了出众的才华。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李世民18岁时,父亲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李世民和全家也随父亲迁居河东。这一年八月,隋炀帝杨广巡视北方边塞时,突然遭到突厥首领始毕可汗率领的数十万骑兵的袭击,被围困于雁门孤城。面对万分危机的形势,从来不愿意接受劝谏的隋炀帝,也被迫接受了臣下所提出的坚城挫锐的建议,把诏书系在木头上,投入南流的汾水河,命令各地募兵勤王。这时,年仅18岁的李世民,毅然奉父命应征从军,参加了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勤王部队。在军中,李世民认真地分析了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向云定兴将军提出了虚张声势、多设旗动为疑兵的退敌策略。这是一个既大胆又可行的正确策略,深得云定兴将军的赞赏。事后,云定兴还特地致书李渊,夸耀李世民说:“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勤王军解散以后,李世民回到了河东。第二年,李世民又离开全家,只身一人随父亲来到山西太原,参与镇压甄翟儿领导的农民军。这两次戎马生涯,使李世民受到了初步的军事锻炼,这对他后来南征北战削平群雄、完成统一大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