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与金通好
公元1125年,兴起于我国东北的金朝灭掉了辽。第二年,金朝挥兵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北宋政权灭亡。同时,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了偏安东南的南宋政权。
中国大地上这一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带给西夏王朝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在此之前,西夏和北宋、辽相鼎立,西夏在辽、宋两边左右逢源,时而与宋交好,时而依附辽国。而现在,宋室南迁,辽朝灭亡,西夏完全处在新兴发展起来的金国的包围之中。西夏的内政、外交都受到严峻的考验。正是在这样严峻的时刻,西夏仁宗李仁孝登上了西夏的政治舞台。
仁宗审时度势,决定与金通好,承认其宗主国地位。为了和金搞好关系,以求得自身的独立发展,仁孝每年都要派许多使者去金国朝贡。在仁孝一代,西夏派往金国的使者约有140多次,差不多每年都有两次之多。如此频繁的外交活动,正是为了和金搞好关系,求得和平共处,求得金的谅解和支持,给本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较安定的环境。金世宗时,金发觉在金夏双边贸易中,西夏人总是用珠宝换取丝棉,他们认为,这是拿无用的东西换了他们有用的东西。于是立即关闭了保安、兰州榷场,给夏国的贸易带来了困难。仁孝知道后,马上命使者向金国献本国方物“百头帐”,以表示对金的诚心,借此要求恢复关闭的榷场。经再三交涉,终于取得了金的同意。从这件事中表现出了仁孝灵活的外交策略。与金友好相处,也给夏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推行文治,提倡汉化
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处于异族的包围之中,如果不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建立比较完善的封建国家制度,加速自身社会的发展,要想在北方长期割据是不可能的。仁孝时期,西夏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实施。
仁孝推行文治,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是在一个中心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即“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公元1144年,仁孝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同年,仁孝又在皇宫内建立皇家小学校,规定凡宗室子孙7岁至15岁都可以入学,仁宗和罔氏也常前往调教训导。公元1145年,西夏摹仿中原制度,设立太学,仁孝皇帝临太学“释典礼”,向先圣先师举行隆重的祭祀,而且对教师学生分别给予赏赐。在建立太学的第二年,仁孝又尊孔子为文宣帝,下令各州郡修建孔庙。孔庙建得宏伟高大,如同皇宫一般。我国的中原王朝,自唐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至宋、元、明、清诸朝都有封谥,然而未有封为帝的,西夏虽地处西陲,却给予这位“千秋仁义之师”以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最高官位,可见尊崇甚至超过了中原地区,这在少数民族政权中确为罕见。
公元1147年,仁孝设立科举取士,正式接受了中原的科举制度,进一步把西夏的儒学教育推向一个空前昌盛的时期。公元1148年3月,仁宗还设立了一个发展儒学的教育机构——内学,仁孝亲自选拔名儒主持讲授。公元1161年正月,仁宗又诏令建立翰林学士院,以大学者王佥、焦景颜等为第一批大学士,并命他们掌管史事、负责编修实录,这是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了。翰林学士院的设立,表明西夏已经有了储备高级知识人才的场所。
由于仁孝提倡文治、发展教育,使西夏国内出现了儒士云集、文人荟萃的喜人局面,其中着名的大学者有斡道冲、王仁忠以及编纂夏国谱的罗世昌等。
注重法制,推行直言
西夏的法律在仁宗时期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为了使礼仪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仁宗时期,着重对礼乐做了较大的改革。公元1145年,仁宗李仁孝令乐官李元儒按照汉族乐书,参考本国制度,对乐书进行了重修,于公元1148年5月修成,仁孝赐名《新律》。之后,仁孝在总结前代律令的基础上,又编纂了《天盛年改定新法》,共分20章,计1460条,其内容包括刑法、诉讼、民事、婚姻、经济、行政等。这是西夏时期最完整的法典,也是现存第一部系统的少数民族法典,被国外学者称为“中世纪独一无二的法律文献”。
仁孝时期社会经济的繁盛,与整顿吏治、推行直言也是分不开的。1155年9月,仁孝骑马去贺兰山打猎,因为道路不平,跌伤了马足。仁孝十分恼火,下令要杀修路的官吏。尚食官阿华正好在旁,他对仁孝说:“为了一匹马而杀人,是贵畜贱人,在法律上也没有明文规定,道义上也不合适,岂能让国人服你?”仁孝听后认为有理,便赦免了修路的官吏,而且还对劝他不杀修路官的尚食官阿华赏赐大量银币,用以鼓励大臣们直言劝谏。
为了使“上无勿知之隐,下无不达之情”,于1162年10月,仁宗将中书省、枢密院移到内门外,以便随时查问情况。1171年5月,仁孝重用刚直谏言的斡道冲为中书令,以后又让他担任国相。因此,在仁孝执政时期,群臣敢于直言,敢于对时政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完善政体,力禁贪奢
随着西夏国力的强盛,其疆域不断扩展。至仁宗仁孝即位时,已直接统辖27州,其中黄河以南12州是:灵州、洪州、宥州、银州、夏州、石州、盐州、韦州、胜州、龙州、会州、南威州;黄河以西11州:兴州、定州、怀州、永州、静州、凉州、甘州、肃州、沙州、瓜州、伊州;熙、秦河外4州:西宁州、乐州、廓州、积石州。随后又得原属宋朝的麟州、府州、丰州之地。公元1146年正月,仁孝派使臣去金朝再次要求割地,金熙宗又让德威城、定边军等边沿地给西夏。西夏这时的疆域包括了今宁夏、甘肃的大部,陕西的北部,内蒙古的西南部,青海的东北部以及新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地区。疆土的辽阔为建西夏王朝以来所未有。
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仁宗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在中央,将中书令、御史大夫以下的汉制官员,改由党项贵族担任,后来又把中书省、枢密院移到宫廷内门之外,以备顾问。
西夏的地方行政设置,基本上采取州(府、军)、县(城、堡、砦)两级制。地方官职包括州主、通判、正听、都案。这些官吏可能是由中央委派、各城、堡、砦主则仍由各氏族首领充任。
仁宗李仁孝十分重视节俭。党项贵族地主多世禄之家,经常以奢侈相互攀比。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此情况,仁孝于公元1163年5月下令禁止奢侈,大力倡导廉政之风,以节约国家财政支出。晋王察哥死后,仁孝把察哥霸占的土地分给百姓耕种。公元1183年8月,斡道冲病逝。他任国相十多年,死的时候家里除大量书籍外,没有其他的私蓄。说明仁孝的禁奢侈令不仅对下层官吏是约束,连朝延中的大臣也包括在内。
发展经济,鼓励垦荒
夏国的土地,绝大部分归私人所占有。国主既是最高统治者,又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仁孝天盛年间重修的《天盛年改定新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开垦生荒地是西夏农民获得少量土地的唯一途径,《天盛年改定新法》规定:生荒地归开垦者所有,他和他的族人可以永远占有,并有权出卖。这些以法律形式对土地所有制的规定,进一步巩固了封建所有制关系。
土地私有,必然促进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产量不断提高、国家和人民生活日益富足。正因为如此,连西域各国都很羡慕。但这也引起了金朝的不安,后来夏为金所灭,多少是有这个因素在内。
历史表明:经济富强,必须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作保障,否则,就如满船的黄金漂在大海上,随时都有覆亡的危险。
12世纪初,北方辽国契丹族在走向衰败的同时,不断加紧对女真族的剥削和压制。公元1114年,女真革命领袖完颜阿骨打团结女真各部落,起兵抗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推翻辽国统治,建立金朝。金初,完颜阿骨打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同时实行了一系列鼓励稼穑、发展经济的政策。到世宗、章宗执政之时,金朝步入中兴阶段,史称“世章之治”。到哀宗完颜守绪时,宋蒙联军攻金,金灭亡。
金朝崛起的主要标志是:
人口迅速增长。由于长期的战争杀戮、掠卖、外迁等原因,金朝初期户口发展停滞,甚至大幅度下降。世宗初年,金全国居民只300余万户,人口数为1929万,到了章宗泰和七年,金朝全国居民增长到841万户,人口达5353万。
纺织品发展进入新阶段。世、章年间,金朝纺织业生产出许多名牌纺织品。如辽阳府的师姑布,涿州的罗,平州的绫,河间的无缝棉,东平的丝、绵、锦、绢,大名的绉、縠、绢,隰州的卷子布,定州的刻丝,相州的“相缬”等,都很有名,其中有的是专为朝廷生产的贡品。
盐产丰富。金朝盛产海盐和池盐。滨海多产海盐,临潢之北有大盐泺,乌古里石垒部有盐池等,足以供金朝各地居民食用。金取中原之后,盐场大增。今山东、河北、山西等都有许多盐场。
商业兴旺。在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县)遗址中挖掘出大量金代的铜币、银锭、银币等,说明了金代商业的活跃。金中后期,上京虽已不是都城,会宁府有居民31270户,人口已超过20万。仅黑龙江地区就有城镇300座之多,其中2华里至4华里的城镇有100余座。此外还创建了若干新城,其中以宝坻最有代表性。
贸易比较发达。金和南宋在边界曾设置若干榷场,开展贸易。在金宋榷场贸易中,宋向金输出以茶为大宗,还有香药、麻布、木棉、象牙、玳瑁等。金向宋输出有丝、绢、人参、甘草、马匹、盐等。
金朝的主要治国思想与治国方法有,对内:拨乱反正,安抚笼络女真贵族;选拔人才,重视吏治,调整阶级关系;减轻徭役,与民生息。对外:友善邻国,修壕筑障,稳定边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