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王朝中兴全文阅读 > 第1章 前言

第1章 前言


  我们正在亲历、感受着这样一个伟大的现实:中华民族走向和平崛起,久违了的民族复兴将要到来。但如何加速发展,促使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怎样才能使国民居安思危、保持国力长盛不衰呢?这不仅是政治家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历史学家们正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而且也是广大民众正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她曾经历过数十次的振兴与衰落,其中有一大笔遗产值得殷鉴,有海一样的智慧值得吸取,有丰硕的文明成果值得享用。这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丰盈而久远的历史中寻求规律,感悟真谛,得到持续进步的动力。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西周初年,周公旦一再叮嘱成王“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殷”,于是,周成王等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厚民的措施,才使西周出现了奴隶制时代的盛世——“成康之治”。汉高祖刘邦令陆贾着书,记述秦之所以先天下,汉之所以得天下,及历来国家兴亡成败的原因,名其曰《新语》。汉室君臣在《新语》指导下,力反秦之弊,结果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太宗为了“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敕命魏徵等大臣集中力量修史,并特别重视以隋亡为鉴,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时代的盛世“贞观之治”。宋英宗命司马光将历代君臣治国事迹编为一书,“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才赐名为《资治通鉴》,这对北宋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科学先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三项即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源于北宋。清代康熙帝为了清朝的长治久安,下令“文武各官皆须读书,于古今得失加以研究”,一时百官读书学史蔚然成风,对清初“康熙盛世”产生了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见,创造盛世与借鉴历史经验关系很大,特别是保持了较长时间盛世的王朝,均可谓是借鉴历史经验而成功者。诚然,览尽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包括盛世王朝,都没有逃脱兴起、衰亡的命运,都没能跳出这一历史周期率。因此,中国共产党人未雨绸缪,并坚定地认为,过去的历代封建王朝与今日的共和国,已不可同日而语,共和国一定可以跳出这个周期率。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曾与毛泽东讨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黄炎培说,中国历代王朝更替频繁,兴-衰-兴-衰的发展周期,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他请教毛泽东有什么方法跳出历史兴替的周期率?毛泽东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把王朝周期率的原因归结于政府腐败,归结于专制,归结于对统治者(官员)队伍的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制约,是颇有见地的。

  确实,从那时毛泽东与黄炎培的这一对话到今天,60多年已过去了,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不仅没有重蹈历史的周期率,而且走上了更加民主、富强的道路。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并要保持长治久安、长盛不衰?这自然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如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

  本书选取了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20个王朝,对其崛起和中兴的标志与方略进行了较系统的概述。由此我们惊奇地发现:历代王朝创造繁荣的过程大体相似,衰亡的轨迹也基本相同。兴盛王朝的基本特点是:第一,至少有一位或多位开明的君主,他们励精图治、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甚至事必躬亲,精心打理自己的“家国天下”;崇文好学,崇俭戒奢;为政廉洁,表率群臣。第二,在政治方面,实行开明政策,不抱残守缺;善于吸取历朝历代的治国经验,接受衰亡王朝的教训;严加管束皇亲国戚、家奴宦官;国君亲贤人、远小人,善于纳谏,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和观点,甚至是逆耳的忠言;倡导廉风,惩治贪官。第三,在经济方面,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减租免税,爱惜民力,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打击豪强,分配土地,保护生产和经营;在自然灾害降临时,国家安置流民,倾力救济。第四,在国防方面,积极发展武力,增强边防,构筑防御设施,力求稳定边疆,甚至以和亲等方式换取边境安宁。第五,在民族政策方面,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与信仰,力求民族之间、政权之间与国家之间和谐友好相处。第六,在外交方面,睦邻友好,积极发展和平关系,表明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从不轻易发动对外征战,唐遣使出塞通西域,明郑和七次下西洋便是典型的例证。

  当然,由于社会文明发展程度不同,每个中兴王朝不可能尽善尽美,更不可能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并且,崛起和中兴是相对而言的,夏朝的废禅、商朝的青铜业、西周的分封制等均为中兴的标志之一,这显然是相对于当时世界各国来说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固有的特点,但又是陈陈相因的有机整体。对自身历史的顾怀、辨别和确认,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这个世界上能走出多远。我们可以从数千年连续不断的辉煌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我们还怕走得不远么!

  作者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