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王石说:我的成功是别人不再需要我全文阅读 > 第5章 经营:如何成为领跑者(2)

第5章 经营:如何成为领跑者(2)


  “金手指”忍痛断臂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万科和我在深圳都小有名气,投什么赚什么,我当时在深圳有个绰号叫“金手指”——只要王石的手涉及的投资,稳赚。

  恰逢1993年发行B股,我记得当时主承销商是渣打证券,当时渣打的负责人也是从万科出去的,我和他聊天时得意地说:“你们以后在中国投钱投万科就行了。”没想到他说:“我们现在投万科是因为中国的上市公司太少了,我们没有选择,如果我们有选择的话,我们不会投你万科的。”他解释说:“比如说,如果我们投房地产的话,我们投深房[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我们投手表我们就投飞亚达[深圳市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换句话就是,我们要投一定要选择这个行业的前三名,要不就是虽然现在很小,但是很有潜力的。而万科,你在哪个行业是排在前三名呢?”

  他一讲我就明白了,B股是发到国际上的,他们投不投资你,是按照国际上的一个衡量标准对你做判断。从长远来看你必须在某个行业有竞争力,不然别人是不会选择你的。其实他还讲了第二层意思,“关于投资是我们来选择的,不是你王石来选择的”。换句话说就是现在选择你是因为你在国内走得比较前面,就这么几家上市公司,并不是你的模式很优秀。

  所以发了B股后万科调整“做加法”的思路为“做减法”,减到最后剩下两个产业,一个房地产,一个连锁零售。当时这两个都很有发展前途,做连锁零售可以诞生世界最大的企业,我相信如果万科选择连锁零售也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另一个是房地产,如果是做房地产,不可能成为一个大的跨国企业,因为没有这样的案例。房地产从特性来看是非常零散的,相当不集中,房地产就算是排名前五的品牌加在一起最多也只能控制20%的市场,也就是说在这个行业内你不可能成为跨国企业。如果你真的有野心想做大,那你就选择连锁零售。但是我们权衡了一下,万科的资源主要在哪里?我们整体资源的85%是在房地产上,连锁零售只有15%;人力资源95%是在房地产上,只有5%是在连锁零售上。从行业地位来看,我们的房地产在全国排第1位,连锁零售排第13位。这样一分析就很简单了,该怎么做呢?我们不但要做房地产,还要赶快把连锁零售丢掉,因为它的竞争非常激烈,需要迅速扩张。如果我们兼顾连锁零售,就不可能有精力和资金再去迅速扩张,不迅速扩张不仅不会带来机会,还会给企业发展带来麻烦。

  但当时外界都认为万科的经营模式非常好,房地产赚大钱,连锁零售一个月和厂家结一次账,那就有现金了,一方面有灵活的现金流,一方面赚钱,李嘉诚的产业经营不就是这样的模式吗?这边有长江实业做房地产,那边有百家连锁零售。甚至有人说万科现在就是个小长江实业,对这种商业发展模式的评价很高。但是我们仍然决定迅速卖掉万佳百货公司。那是个很艰难的决定,因为你是一家上市公司,每年都要有利润,你的任何资产,当不卖的时候很值钱,一旦你主动卖的时候它却是不值钱的,这个转型是很困难的一个过程,我们用了九年时间才调整完成。

  很多人为我们惋惜,甚至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替万科感到遗憾,说要是不卖掉万佳百货公司,现在的经营规模就大了,实际上我们却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因为国内的住宅市场非常大,产生全球最大房地产企业也是理所当然的,至于是不是万科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它一定会在中国产生。房地产在香港都是综合运作的,除了住宅还有酒店和商场,万科之所以单一选择住宅就是因为住宅可以盖了就卖,而商场和写字楼不适合盖了就卖,它适合长期出租,这是它的模式决定的。长期出租必须资金非常雄厚,筹资的能力要非常强。我们1998年拿自己和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鸿基)做了个比较,万科当时的资产规模是54亿元,新鸿基是1 800亿元;万科的净资产是40亿元,新鸿基是1300亿元。如果我们做新鸿基这样的模式,就永远会在新鸿基后面。因为两栋出租楼的资产就会把我们压死,我们不可能再做多大的开发。

  所以虽然我们资金规模比新鸿基小得多,但我们全部资产的投入就是:买地盖房子卖、再买地盖房子卖这样一个迅速的资金流动中。10年之后,新鸿基规模已经远远超过2000亿元了,但是我们的资产规模现在是500亿元。我们和新鸿基的差距大大缩小了。

  时间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金手指”委实风光,但要想变得更大更强,最大最强,必须忍痛“断臂”,走向专业化。

  超越万科,危险!

  除了国家垄断性行业可以一家独大,没有哪个企业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是不可超越的,尤其是在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但是我曾经公开表示过: 谁想超越万科,谁将面临灾难。

  这话在没有语境的前提下,听起来会显得过于自负,却是一语成谶。

  2004年年初,天津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驰)掌舵人孙宏斌宣布:顺驰将在三年之内超过万科,成为行业第一。

  在当年的企业年会上,我遇到了刚发表过此番宏论的孙先生,我劝诫他说:“顺驰要超过万科是可能的,但要在三五年内超过万科是不可能的。因为万科也在发展,按照顺驰现在的规模,必须以快于万科几倍的速度发展,否则三五年内怎么超过?”

  其实万科也一直在关注顺驰。这位后起之秀靠二手房代理起家,因此他们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反应十分敏锐,企业的贯彻力也强,职员斗志旺盛,经营上极其强调资金流,产品专注住宅开发,是从天津杀出的一匹黑马。但是,对于一家急速扩张的房地产企业而言,最短缺的是资金和管理团队。截至2003年年底,顺驰预交地价的资金在人民币70亿元以上,进入2004年第一季度,预付资金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从资金流上看,除非有强大的财团或银行做后盾,否则按期交付地价款是不可能的。而后来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顺驰在许多城市都在拖延交付地价款,与此同时仍旧继续高价拿地。所以我当时得出一个结论,孙先生是在赌博,是在与政府公信力博弈,高价拿地的时候就没有准备按时还钱。

  时隔多年,回头再看这匹行业黑马,假如当初它能把握好节奏,一定能成为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但最后的结局是: 多年前它已经为盲目扩张造就的传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实际上,无论哪家房地产公司要超过万科,都是有可能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永远独占鳌头,万科也不可能永远是第一;但若要想在短时间内超越,还是太急了一点。在孙宏斌之后,又有另一家公司号称要超万科,后来这家公司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差点儿被海水呛死,当然,现在这家公司发展得挺好,或许超过万科也是迟早的事,不过太急于把赶超万科当成目标对自己的企业来讲一定是一次灾难。因为万科积累了25年,经历过各种探索,忍痛“断臂”走出多元化,最终才做成一家专业的房地产公司,走到今天这一步,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有很多的教训,这才是万科最难以逾越的软实力。一家成立两三年的企业想要跟上并超越一个二三十年的企业,必须跳跃式发展。这跟超车有几分相似之处,初出茅庐的悍将并不考虑车自身的性能,凭着天赋和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甚至不考虑是否有足够的汽油,就超速行驶,那抛锚、翻车也是意料之内的事情。没有包括资金和行业积累等各种沉淀就撑杆跳跃,必然是危险的。因为其在迅猛扩张的过程中,必然要牺牲一些东西,比如质量上的缺陷,比如管理上的漏洞。所以我说,要超越万科,很危险。

  那些说马上要超过万科的,是因为他不知道万科拥有什么,万科已经不仅仅是在数量上的增长了,万科在蜕变,毛毛虫已经要破茧成蝶了。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你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因为这个市场造就了中国,造就了中国的企业,当然也造就了中国的企业家。在未来30年我们会再次蜕变,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优势,利用国际上最优秀的资源进行组合。我相信,经过万科的努力,我们不但会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最优秀、环保的绿色住宅,我们也可以给国际上的其他国家,包括工业发达国家提供环保的绿色住宅。在未来五年内,世界前十大的开发商也许都是中国的,但是你能不能做到质量上也在国际上排前十位呢?

  我在《道路与梦想》一书中也谈过这个问题,并且说,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争论如同专业化和多元化之争一样还会持续下去,而时间可以说明一切。

  在这里,时间已经开始说明了。

  做企业比登山难

  我从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下来之后,有记者问我:“你觉得登珠峰难还是做企业难?”

  从记者的角度来讲,他实际上早有预期答案了——登珠峰比搞企业要难得多。但是我的回答是相反的,我说当然做企业比登珠峰难。

  他一下子愣住了。

  我说我登珠峰是熬了两个月熬上去的,但是我们搞企业熬二十多年了还在熬呢。如果把搞企业比作登山的话,我现在充其量还在6 500米的前进营地上。做企业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你的一时一地,而在于你能不能长久坚持;不在于个别的、偶发的轰动事件,而在于你是不是默默无闻地做着为了达到目标所做的事情。

  登珠峰只是你个人的爱好,并且现在登珠峰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是为了探险,是一种职业,现在你花钱就可以去登,当然不是说你花了钱就可以登上去,而是你花钱就有专门的探险家、公司来给你安排,只要你签合同。而即使你签了合同,这个合同中也注明有两点他们不保证的: 第一,是我不能保证你上得去;第二,你上去了,我不能保证你下得来。

  而做企业的艰难,和登山又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非常难,但做企业难到什么程度呢?有人曾开玩笑说,我之所以投入这个行业,是因为我很傻很天真。当然这属于调侃的话,我想说的是做企业确实很难,但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那么到底登珠峰和做企业有什么关系?似乎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是世间万物都有其内在的共通的逻辑,你在一件事情进行过程中的体验、收获、感悟,会解开你在另一件事情上的疑惑。比如对人生、对事业。

  我登珠峰那年是52岁,我意外地知道,如果我成功登顶的话,我将是世界登顶珠峰的华人中年纪最大的,很多人担心说“你能不能安全上去,精力够不够”。最后,我不但上去了,而且还安全回来了。当时我们总共七个队员,四个登顶了,三个没登顶。比较意外的事情是,其他登顶和没登顶的人多少都受了点伤。伤比较严重的下来手指要截肢,轻伤的不是冻伤就是紫外线灼伤,只有我毫发无损,为什么呢?我现在回想到这些,会觉得,其实登山如同做人,登山如同攀登你的事业。为什么最大年龄的人登顶了还安全回来了?我发现我在登山过程中,是把所有的人生经验都用在上面了。很多时候,我们大家为了尊严,为了事业,我们争荣誉,但在荣誉面前,可能你会失去自我。

  登珠峰过程中,中央电视台现场转播,有几亿观众在收看节目,我希不希望我的形象在我的亲人、同事、朋友面前展示呢?我希望。我希不希望展示的是一个高大伟岸的形象呢?我当然也希望。但是我们知道,登山是很艰苦、甚至很狼狈的,你要把你的高大形象表现出来,就要付出额外的精力。比如说我们登山过程中要负重,要低着头一步一步走,这样拍下来的形象不好,如果要形象好,你必须昂首挺胸这样走,但是这样你能坚持多长时间呢?在这次登珠峰前,我因为我的身份而备受关注——不是因为我52岁,而是因为我是万科的董事长,所以电视镜头就特别喜欢对着我。于是,我和中央电视台做了个约定,我说我登珠峰期间你们不许拍我。他们说为什么呢,我说你拍我,你给拍两张照片没问题,拍照片的时候我把姿势做出来,如此三分钟就可以了。但是你这个镜头一直对着我,我一直挺那我能挺多长时间?所以,整个中央电视台在报道登顶的时候只打了我名字的字幕,但是没有我的形象,我的朋友、同事给中央电视台打电话,问:“你们为什么不把我们董事长的形象显示出来?”中央电视台现场的总编导就很委屈地说:“不是我们不拍,是他不让我们表现他。”当然,其结果就是我安全地下来了。

  再比如说我比较喜欢摄影,尤其到了海拔比较高的地方,所拍到的景色更是独有的。我记得非常清楚,到8 000米高度宿营的时候,人已经很疲劳、很难受了,我就马上钻进帐篷休息,大约到了下午7点的时候,我的同伴就在外面喊:“哎呀,漫天彩霞,难得看到,王总你快出来拍照吧!”我没有回应他。又过了20分钟,他又说:“王总你快出来拍景吧,再不出来你会后悔终生的。”然后他和大本营通话,说:“你们能看到这种彩色的景象吗?”大本营说:“没有啊。”他就很得意地说:“王总你快出来吧!”我待在帐篷里答了一句:“老王说不出来就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