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在疯狂的高后七年,大开杀戒,杀了刘邦的三个儿孙。吕后是一个懂得权力的人,但是,吕后却并不完全懂得政治。大杀刘姓诸王难道不会引起皇族派的反对?同理,大杀刘邦子孙也会在功臣派中引发一场巨大的地震。既然如此,吕后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大杀刘姓诸王的背后隐藏怎样的玄机呢?
严控军权
朱元璋立长子朱标当了太子之后,有一天,朱元璋拿了一个长满刺的树枝递给朱标,朱标看了看树枝上布满了刺,犹犹豫豫不敢接。朱元璋笑了笑说,我把这上面的刺一个一个给你剔掉,你敢接了吧?朱标点点头。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这番话意味深长,这一个个的刺指的就是明代的开国功臣。后来,朱元璋果然把开国功臣一个一个全杀掉了。但是,非常可惜,当朱元璋把树枝上的刺都拔完之后,太子朱标竟然病死了,到底还是没有接手朱元璋给他剔完刺的树枝。
历史真是无独有偶。
当吕后将开国功臣韩信、彭越一个一个除掉之后,又将当年曾经威胁太子之位的赵王刘如意也除掉之后,已经当上皇帝的惠帝刘盈竟然二十四岁早夭了(也没有来得及接手母后为他剔完刺的树枝)。
吕后残酷虐杀戚夫人,气出够了,威风也摆尽了,可是,当她向儿子惠帝炫耀此事时,却让儿子受到了重大刺激。从此,惠帝刘盈荒疏朝政,沉湎声色,七年后就病逝了。
这是吕后为虐杀戚夫人付出的重大代价!
惠帝刘盈的去世,使吕后真切地感受到了孤独。
惠帝是吕后独子,是吕后生命的延续,是她掌权的希望。吕后杀功臣、诛赵王,丧尽天良,为的即是让惠帝平稳执政。但是,当她把这一切都做完了,惠帝却死了,她能不伤心吗?
更何况她是老年丧子啊!
丧夫、丧子,她所有的希望,所有努力都白废了,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她该多悲痛,可她却在惠帝发丧时哭而不泣,只哭不流泪,这是干号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谁会发现吕后这个秘密呢?
太后发丧,哭而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陈平日:太后独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陈平日:何解?辟强日:帝无壮子,太后畏君等。今请拜吕台、吕产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官,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脱祸矣!丞相如辟强计请之,太后说,其哭乃哀。(《汉书·外戚列传》)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日: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日:何解?辟强日: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史记·吕太后本纪》)
侍中(皇帝的侍从官)张辟强发现了吕后的这个秘密。张辟强是张良的儿子,此时仅有十五岁。
张辟强悄悄地对时任丞相的陈平说:太后只有惠帝一个儿子,如今儿子死了,她却哭不出泪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陈平说:怎么回事?
张辟强说:惠帝死得太早,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担心你们这帮老臣不会甘心侍奉又一个少主。您现在奏请太后两件事:
第一,让吕产、吕禄统领南军、北军;
第二,让诸吕进宫,掌握宫中之事。
这样,太后心里就踏实了,你们这些大臣也就可以免于被太后猜忌杀戮的灾难了。
吕产、吕禄都是吕后的侄子。吕产是长兄吕泽的儿子,吕禄是次兄吕释之的儿子。
陈平听完张辟强的话,马上表示同意,而且,立即进宫向太后建议:让吕产、吕禄掌握南北军,让诸吕进宫掌握宫中之事。
吕后闻言,自然是喜出望外。等到吕后的侄子吕禄掌握了北军,吕产掌握了南军,吕后哭祭惠帝时,伤心的泪水才落了下来(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史记·吕太后本纪》)。
司马迁在记述这一事件时,特地写上“吕氏权由此起”一句,这句话绝非虚言。
因为,张辟强这个主意的要害是谋身不谋国,安吕不安刘。
南军、北军是汉代保卫京城的两支国防军。南军驻守城南,北军驻守城北,主要任务是护卫京城。而且,北军的力量比南军更强。
谁要是掌握了汉代京城的南军、北军,谁就等于掌握了京城的兵权。在此之前,汉代京城的南军、北军一直在太尉周勃的掌控之中。
张辟强的意见如果被接纳执行,那么,吕后就彻底控制了京城地区的军权,吕后对政权的控制就得到极大的加强。
从此,汉代军权全部落入吕氏手中。
陈平难道不知道京城南北二军的重要性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陈平此举,在于自保。
自保对于陈平来说是由来已久的。刘邦病重之际,陈平已经在考虑刘邦身后自家的安全了——善于自全。
一是不执行刘邦“平至军中即斩哙头”的诏令;
二是不执行吕后让陈平、灌婴屯兵荥阳的诏令。
陈平不执行第一道诏令是刘邦所下。刘邦临终突然要杀樊哙,陈平为了在吕后执政时预留后路,没有执行刘邦的命令,以免因为执行高祖命令杀了樊哙而与吕媭结仇。
吕委是吕后的亲妹妹,陈平这次奉诏诛杀樊哙虽然是奉了刘邦的诏令,但是,刘邦一旦去世,吕后肯定是实际的执政者。杀了樊哙,吕委岂能善罢甘休。因此,他只押解樊哙回京,而不执行就地处决的命令。真要杀樊哙,让刘邦自己杀,自己绝不手沾鲜血。事实证明陈平的这个决定对他自保极为有利。
吕媭在刘邦去世之后,多次在姐姐吕后的面前诋毁陈平,但是,因为陈平预留了后路,吕媭的话吕后始终未听。
陈平不执行第二道诏令是担心在外带兵易受宫中谗毁,因此,他接受了吕后让他率兵驻守荥阳的诏令之后,并没有和灌婴一样留在荥阳带兵,而是星夜赶回宫,在刘邦的灵前哭灵。由于陈平哭灵哭得十分伤心,连吕后都大受感动。陈平哭祭完毕后,吕后让他回家休息;但是,陈平仍然怕自己一旦出宫会遭人谗毁;因此,他要求留在宫中任职。吕后因此而改变初衷,任命陈平为郎中令,主管宫中事务(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甚哀,因奏事丧前。吕太后哀之,日:君劳,出休矣。平畏谗之就,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日:傅教孝惠——《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在刘邦弥留、去世之后的这些作为,让人们看到了陈平“保全自己高于一切”的行事原则。
陈平的“自全至上”使他在政权交替之际保全了自己,但是,这个处事原则使吕后在自己执政期间能够肆无忌惮地攫取权力。
攫取了京城军权的吕后还会做什么呢?她的目的难道仅仅是为了夺取军权吗?
王陵抗旨
吕后的两个侄子掌握了京城军权之后,吕后就想封他的几个侄子做王。这才是吕后疯狂迫害刘邦子孙的真正原因。但是,这件事在汉代可不是一件小事。
因为,刘邦晚年曾经与诸大臣有一个“白马盟誓”,其中心内容是非刘氏者不得王。
这对吕后是一个紧箍咒!
吕后首先试探大臣的口风,看看此事有多大阻力。
她先问当时的右丞相王陵。王陵是刘邦临终前特意交待的丞相,此人是刘邦家乡沛县的豪强。刘邦反秦起兵之前,对王陵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刘邦起兵之后,王陵也聚集了几千人,占了南阳。一直到刘邦被封为汉王后,与项羽在南阳决战,王陵才投靠了刘邦。
项羽因此抓了王陵的母亲,王陵派使者向项羽交涉。项羽让王陵的母亲坐在面向东的尊位上,表示自己没有虐待陵母,想让陵母招王陵背汉归楚。陵母在私下送别使者时说:替我告诉我儿,好好跟随汉王,汉王是个长者,不要因为我在楚军军营中而胸怀二心,今我以死来送别。说完夺剑自杀。从此,王陵忠心耿耿地跟随刘邦。
而且,王陵这个人,是个直筒子,说话从不拐弯抹角。
所以,吕后一问他诸吕封王之事,王陵马上回答:高皇帝行白马盟誓,不姓刘而封王,天下人可以共同击灭他。现在要封吕姓为王,不符合高皇帝的“白马之盟”。
吕后听完后,又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
陈平、周勃回答道:高皇帝平定天下,所以,分封刘姓子弟;如今太后称制,分封吕姓子侄,没有什么不合适。
吕后一听,大喜过望。
退朝之后,王陵责备陈平、周勃:当年和高皇帝歃血为盟的时候,你们不都在场吗?如今高皇帝去世,太后想封诸吕为王,你们为什么迎合太后、违背白马之盟呢?你们这样做,将来有何脸面在地下拜见高皇帝呢?
陈平、周勃回答说:今天在朝堂上当面顶撞吕后,我们确实不如你;但是,最终安定社稷,安定刘姓江山的你不如我们。
王陵听了他俩的辩解,什么也没说(陈平、绛侯日: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王陵抵制吕后分封诸吕一事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他的行为使吕后在分封诸吕时不得不有很大的顾忌。王陵牺牲了自己的仕途,但是,王陵代表了功臣元老派对吕后扩大外戚派势力的一种重要遏制力量。
陈平、周勃迎合吕后以求自保,极大地助长了吕后的势力。
王陵抵制吕后分封吕姓为王,使吕后非常非常恼怒。于是,她假称皇帝需要太傅,将王陵调任为“前少帝”的太傅(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的三公之一),实际上不用王陵(吕太后怒,乃详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史记·陈丞相世家》)。
王陵当然明白自己“升官”的理由,干脆请病假不再上朝,七年之后就病死了。
吕后罢了右丞相王陵的官,便把迎合她的陈平由左丞相升为右丞相,并正式任命她的幸臣审食其任左丞相。
大封诸吕
掌握了京城的军权,排除了妨碍自己大封诸吕的最大障碍右丞相王陵,吕后敢于直接大封诸吕了吗?
没有。吕后首先要做的是安抚刘氏皇族派和功臣元老派。
她怎么安抚这两派呢?
吕后投石问路,她首先封她已故的长兄吕泽为悼武王。吕泽在高祖八年已经去世,吕后认为,封一个死人为王,阻力不会太大。但是,封一个吕姓王可以试探出其他两派的态度。
在吕后的高压之下,吕后封其长兄为王一事果然风平浪静,没有引起功臣派的激烈反抗。
再封异姓王张敖。接着,吕后封自己的女婿张敖为鲁王。这是吕后封的又一位非刘姓诸侯王。但是,这位异姓王是刘邦的女婿,这种特殊性可以封住两派的嘴。但是,这仍然是公开破坏刘邦非刘不王的原则。
为了减少阻力,吕后又封了几位功臣为侯,借此安抚功臣元老派。
吕后封异姓为王,最不满意的是刘姓皇族派,因此,安抚刘姓皇族势在必行。吕后为此办了两件事。
一是封已故齐王刘肥的儿子刘章为朱虚侯,还将自己的侄子吕禄的女儿许配给刘章为妻。
二是封惠帝刘盈的五位“后宫子”(“前少帝”除外)为两王三侯。
完成这些分封后,开始着手分封吕姓诸王。
高后元年,吕后先暗示大臣,让大臣们上奏,封他的侄子吕台(长兄吕泽之子)为吕王,割齐国的济南郡为吕国。这是第一位在世的吕姓诸侯王。但是,非常不幸,当年十一月,第一位吕姓王吕王台病死,只得由他的太子吕嘉继任为王。
高后六年,吕王嘉骄横不法,吕后将他废去;立吕王台的弟弟吕产(长兄吕泽之子)为吕王。
高后八年,在赵王刘友、刘恢相继死后,陈平建议:封吕禄(次兄吕释之之子)为赵王。三任赵王的血铺就了吕禄被封赵王之路。
同一年,吕王产在梁王刘恢移封赵王后,被封为梁王。
这一年,燕王刘建死,他的一个嫔妃生的儿子被吕后杀死,并以无子为名除国。封吕台之子吕通(吕后侄孙)为燕王。
除了已经故去的吕王吕台,存世的吕姓王有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三位吕姓诸侯王。
同时,吕后还封了六位吕姓诸侯。
吕后大封诸吕与刘邦“非刘氏者不得王”的白马盟约大相径庭,特别是以诛杀高祖三子为代价分封三吕王,刘姓皇族派难道就没有一点反应吗?刘邦的后代都那么窝囊吗?刘姓皇族中连一位血性男儿都没有吗?
朱虚酒令
朱虚侯刘章是齐王刘肥的次子,高后二年(前186),吕后将刘章调入京城,充当皇帝的警卫,并封他为朱虚侯,还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高后六年(前182),又封刘章的弟弟刘兴居为东牟侯。
吕后加封刘章、刘兴居兄弟有祖母对孙子喜爱的一面,但更有拉拢刘姓皇族之意。齐王刘襄是高祖刘邦的长孙,是刘姓宗族中势力最大的诸侯王,也是受害最深的诸侯王之一。而且,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都非常能干。因此,吕后先后加封刘章、刘兴居兄弟,对齐王加以笼络。
但是,刘章对吕氏的专权并不满意,原因在于吕后的专权跋扈导致连续发生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高后七年一月,赵王刘友被吕后召入朝,饿死在赵王在京城的官邸之中。
第二件事,高后七年二月,梁王刘恢被移封赵王,六月因吕氏王后专制而被迫自杀。
第三件事,高后七年九月,燕王刘建死,其嫔妃生子被杀,国除。
哥哥刘襄的封地接连被夺;两个死去的赵王都是刘章的叔叔。刘章因此非常不满“忿刘氏不得职”。
“刘氏不得职”即是刘姓皇族不能在位掌权。
高后七年,刘章参加吕太后举行的酒宴。刘章自请当酒宴上的行令官。他说:我是将门之后,请准许我以军法行酒令。吕后随口答应说:可以。
酒宴进行中,刘章向吕后敬了酒,并提出要唱一首《耕田》歌,吕后一向是拿刘章像小孩子一样对待,因此,开玩笑说:你父亲知道种田之事,你生下来就是王者之子,你怎么会知道耕田呢?刘章回答:我确实知道。吕后说:那你唱给我听听。刘章唱道:
深耕概(ji,季)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意思是说:种田要深耕密植,等到定苗时就要分布合理;凡不是自己种的,都要锄掉。“概”,就是密。
刘章这首《耕田》歌,明显含有深意:多生子孙,分到各地为王;不是刘姓者,都要除掉。
吕后听了刘章这首歌,竟然“默然”,即沉默不言,没有加罪刘章。
过了一会儿,一位客人大概喝多了,想逃席;刘章追上去,拔剑杀了这位吕姓逃席者。刘章杀了吕姓人,回来向吕后禀报:有一个逃酒之人,我已经按军法杀了。
吕后身边的人都大吃一惊。
但是,吕后在酒宴开始时已经答应刘章按军法行酒令,所以,她并没有惩罚刘章。
刘章在这次酒宴上的表现,外戚派感到害怕,功臣派非常欣赏,皇族派士气大振。这一年,刘章刚刚二十岁,血气方刚。
吕后为什么对刘章的讽刺、杀吕氏逃席人如此宽容呢?
根本原因在于刘章娶了吕禄的女儿做妻子,吕禄是吕后侄孙中最受吕后宠爱的人。
刘章是吕后非常欣赏的年轻一代皇族,从辈份上看,他是吕后的孙子。刘章由于吕后的赏识封了侯,又调到京城担任皇宫侍卫。在当时诸多刘姓皇族中,刘章是非常幸运的。但是,刘章仍然对刘姓皇族的现状不满。可见,对刘姓皇族现状不满的人非常多。这种不满是吕氏外戚派处境不佳的真实写照。
陆贾穿针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了陆贾弥合陈平、周勃关系一事,并认为此事成为陈平、周勃联手灭吕的前奏。
此事大致是:
吕后专政之时,大封诸吕为王,诸吕擅权。右丞相陈平担心自己阻挡不了,再给自己惹来麻烦。因此,常常一人独居思索。
有一天,陆贾前来拜访,一直进到屋里,陈平正专心思考,竟然没有发现陆贾进来。陆贾开玩笑地说:想啥事这么专心?陈平回答:你猜猜我想啥。陆贾说:你贵为右丞相,位居列侯,食邑三万户,可以说是富贵已经到了顶点。你还有啥可忧虑?要有忧虑也不过是忧虑诸吕和少主呗。陈平问:是的。那该怎么办?陆贾回答:天下安定,人们的眼睛盯着丞相;天下危险,人们的眼睛盯着将军。将相一心,那么士人会全心归附。天下即使有变故,权力也不会分散。整个国家都在将相的掌握之中。我常想和太尉周勃讲讲这个道理,周勃老是和我开玩笑,不重视我的话。
于是,陆贾为陈平出了几个主意。陈平采纳了陆贾的建议,拿出五百金献给周勃,并准备了精彩的歌舞和丰盛的酒宴招待周勃。周勃也以同等的礼节回报陈平,两人于是频繁往来。
陈平准备了一百位奴婢,五十辆车马,五百万钱,赠给陆贾作为餐饮费。陆贾因此周游于公卿大臣之间,名声极大。等到诛灭诸吕,立汉文帝,陆贾出了大力。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的这段记载成为吕后专权之时,陈平预谋消灭诸吕的重要材料,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吕后大封诸吕带来的严重后果。
吕后大封诸吕,让吕产、吕禄掌管南北二军,吕产做相国,可以说军政大权尽归吕氏,如此周密的安排是否可以保证吕氏宗族的长治久安呢?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有关太尉周勃和右丞相陈平交往一事在《吕太后本纪》、《文帝本纪》、《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中都没有记载,记载此事的只有《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文帝即位之后,重赏了周勃、陈平,也没有提及陆贾。如果确有此事的话,理应得到文帝的重赏;至少周勃、陈平会重谢陆贾。因此,我怀疑《郦生陆贾列传》的这段材料是否真实。
第一,功臣派反应温和;吕后专权,大封诸吕,刘姓皇族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刘姓皇族率先做出反应是符合逻辑的。元老重臣虽然也受到一定的伤害,但那是间接的。刘邦死后,吕后用的大臣是刘邦临终前交代的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并没有立即伤害到元老重臣。直至吕后专权的后期,吕后才任命吕产为相国,位居陈平之上。汉代的丞相设左右二人,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相国,一人,位在左右丞相之上。
吕产、吕禄分掌南军、北军,架空了太尉周勃,自然也引发了周勃的不满。但是,比起皇族派的三赵王被杀,这个伤害小多了。因此,功臣派的反应相对较为温和。
因此,陈平主动交往周勃为诛杀诸吕作准备可能性不大。
第二,陈平难以顾及皇权;陈平一生私心极重,多为自己打算。吕后专权的开始,即是由于他为自保而迎合吕后封诸吕为王所致。因此,他不可能为皇帝姓刘还是姓吕而过多思虑。对他来说,不管皇帝姓刘还是姓吕,只要自己能任丞相,能掌大权即可。如此自私的丞相,哪有闲心去考虑姓刘姓吕?
从文献的记载与事理的分析两方面看,这段史料都难成立。因此,这段史料不可能成为功臣派诛杀诸吕的预谋。
虽然没有文献表明功臣派在吕后擅权时期的反应,但是,功臣派对吕氏一党的跋扈相当不满,应当属实。
吕后杀功臣、诛皇子、封诸吕,把一个好端端的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这么一位专横凶残的“女皇”,又会怎么处理与邻国的关系呢?
请看:和亲匈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