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图说抗联全文阅读 > 第3章 《野副讨伐队相册》

第3章 《野副讨伐队相册》


  影像上的抗联

  以前,关于“野副大讨伐”的照片资料零零散散在一些书刊中有所出现,甚至有的照片中的日军还被我们专家学者、纪念馆、权威书籍当作了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并煽情地解读为“我英勇的抗联战士”,连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与世纪同行》都作如是说。

  庆幸的是,我有一本日军随军摄影师拍摄的《吉林、通化、间岛三省治安肃正工作纪念写真——野副讨伐队》,简称《野副讨伐队相册》,里面许多照片都是否珍贵,纠正了许多史料的偏差。

  这本相册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

  1939年10月至1941年3月,关东军第二独立守备队司令官野副昌德少将统一指挥由日伪军警共同组成的野副讨伐队,在通化、吉林、间岛省境内这一所谓伪满洲国东南部地区,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围剿讨伐。这次行动按魁首名称称其为“野副大讨伐”,同时亦有“东南部治安肃正”和“三省联合大讨伐”之称。这次讨伐使东北抗日联军第一、第二路军遭受很大损失,抗联将领杨靖宇、魏拯民、陈翰章等相继壮烈牺牲。

  2009年,最初听到一个朋友说一个日本人手上有日军围剿杨靖宇的相册,听到传说就让我十分激动,觉得应该买下。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对方不太愿意出手。过了一段时间,恰好11月在北京中国书店拍卖会上发现了这本相册,仔细翻看,是关于家乡吉林和杨靖宇将军的事迹,以及大量日军开会、行军、作战的原始图文资料,绝对十分珍贵,我很振奋和激动,觉得志在必得。庆幸的是,在拍卖过程中,没有人和我争夺,最后以起拍价购得,加上手续费,总共8960元。谢天谢地。拍卖落槌之后,我发现手心出汗了,至今还记得我拍卖时候座位大体位置。

  1939年10月1日,日本关东军在野副昌德陆军少将的率领下,开始了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讨伐”。1940年2月23日下午,由于叛徒的出卖,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此相册既为野副讨伐队在“讨伐”结束后呈报上级的内部资料,因此在文字说明上印有“禁复写转载”印章。所收照片中既有日军高级将领,也有“讨伐”时的日军军队,同时还收有抗联战士照片、杨靖宇将军遗物照片、抗联抗日标语照片等,极具史料价值。

  (野副讨伐队相册,照片上日文说明:东北抗日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死后部属内讧。1940年4月8日其部下杀害第一军军长曹亚范,其尸骸附近有共匪的宣传文。)

  在中国书店的拍卖图录上,把这张照片作为《野副讨伐队相册》主打照片来吸引眼球。大树上书写着抗联标语,正中间的一行字是“推翻傀儡满洲伪国”,侧面则是“抗日救国是中国每个人的神圣天职”,这可能是抗联将领曹亚范和战友的绝笔。注定了这株青松挺拔参天,傲霜斗雪。

  《野副讨伐队相册》不同于其他普通的日军相册,做工特别考究高档。封面为暗紫色的仿牛皮帆布材料,看上去古朴沧桑。作为记录总结讨伐抗联成功的内部资料,当时应该不止一本。但鉴于其特殊性和机密性,有“关东军司令部许可济”“禁复写转载”蓝色印章,也不应该超过五本。

  《野副讨伐队相册》外观考究、紫皮银字。

  后来新华社驻吉林长春分社对我收藏的《野副讨伐队相册》作了报道,引起巨大反响。

  日军围剿抗联英雄杨靖宇的历史相册在长春面世

  2010年01月20日11:12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1月20日专电(记者常亦殊)一本反映日军侵华罪证的历史相册18日在吉林省长春市面世。这本相册记录了当年日本关东军围剿民族英雄杨靖宇及其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史实。

  据相册的收藏者王锦思介绍,这本相册是他去年冬天辗转购得的。相册为1941年围剿杨靖宇将军及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日军“野副讨伐队”向上级报告其“功绩”的内部资料。

  相册封皮写有“吉林通化间岛 三省治安肃正工作记念真帖 野副讨伐队”的繁体汉字,里面有照片50余幅,均摄于1939年至1941年。其中,有展示杨靖宇将军遗物的照片,也有反映侵华日军为扩大“胜利”影响,找来日本和尚为杨靖宇将军举办“超度”仪式的照片,还有抗日联军战士和抗日标语等照片。

  据吉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关长荣鉴定,这本相册确为日本关东军当年宣扬自己“丰功伟绩”的内部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关长荣说:“这本相册不仅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有力罪证,更从侧面反映了杨靖宇将军和抗联第一路军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史。”

  这本相册有杨靖宇所带物品的照片,但是部分页面有照片脱落的痕迹,不排除最初里面有杨靖宇牺牲后的重要照片,但是目前遗失了,带来很多遗憾,有待于进一步发现和发掘。

  解放军出版社编辑兰草说:

  没有那原版,我们不敢与任何学者专家叫板。

  没见过原版,我们和你一样也是个二球五眼。

  有了原版,我们也有了解读图说抗联的话语权。

  抗联照片怎么来的?

  在长期的抗战中,东北抗日联军将士抵御着难以想象的严寒和饥饿,挑战着人类生存的极限,不怕牺牲,顽强战斗,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

  在侵华期间,日军装备条件精良,尤其是相机配备的普及率和使用率极高,甚至超过美军德军苏军,达到走到哪拍到哪的地步,因此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老照片。侵略者无意之间也给当代中国抗战研究和各地的建筑风光民俗,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借鉴依据。

  比较而言,由于条件艰苦,东北抗日联军很少有人使用相机,因此当年的历史照片实在太少。除了当年共产国际档案中保存一些之外,还有幸存下来的抗联老战士自己保存的,保存在各级档案馆和博物馆之中,还有的散见于民间。而这些照片几乎没有反映战斗期间的,大多数属于后方生活、行军宿营等场面。杨靖宇、赵尚志等重要抗联领导人没有一张在战斗期间的照片。近年才发现的赵尚志那张合影,也是在巴彦战斗过后合拍的。因此可以说,目前经常使用的正规的杨靖宇、赵尚志在东北抗联期间的照片全是画像。

  位于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从建馆之日起,就开始陈列赵尚志的事迹,如今已经60多年了,很长时间内没有一张赵尚志生前的照片,唯一的照片是日伪拍摄的赵尚志被杀害后一张裸露上身的照片。日常烈士事迹陈列,只能用赵尚志的画像替代照片。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1948年,东北烈士纪念馆成立时收集到赵尚志的战友、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张甲洲军长的亲人赠送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里都有谁,一直没被注意。专家李云桥介绍,也许是天意,赵尚志头颅发现的2004年,馆内发现一张巴彦游击队创建时期的集体照,大约有20人,上面的字迹是“巴彦抗日游击队攻占巴彦县城胜利后留影一九三二年八月十八日”。这张照片中有巴彦游击队队长张甲洲。而个儿头小,手持马鞭的中坐者,就是时任参谋长的赵尚志。从时间判断上,可能是1932年8月打下巴彦县城时在照相馆拍的,从服装和背景看也相符。赵尚志曾化名为李育才,由于他个子矮,人们都称呼他为“小李先生”,当时只有24岁,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想不到的是,这个看上去像个未成年孩子的人,是巴彦抗日游击队的政委,有着7年党龄的老党员。

  巴彦游击队联合其他反日武装攻占巴彦县城,是九一八事变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日部队为主要战斗力量首次攻占县城的重要战例。为了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领导成员在照相馆里拍下这张照片。可惜的是,那时的拍摄者都是无名英雄,是谁拍摄了这张照片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他就是在当时照相馆工作的一位摄影师。

  东北抗日联军早期的一些照片基本是新闻记者拍摄的。1936年三军五师袭击观都金矿后,朱新阳拍摄的照片发表在《巴黎救国时报》上。

  根据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的《伪满宪警统治》一书对于东北抗联的照片曾有记载,177页描述:

  “据1937年以来担任掩护南满省委的第一军参谋长安光勋供称:‘南满省委的根据地,在同年5月由桓仁县第六区迁于同县第四区牛毛沟西岔洞中,因组织部长李东日被杀,残余分子逐次死亡,将该省委的重要物件存放于洞中’。于是,长岛工作班于1938年2月16日去该处搜索,由于时值降雪结冰,未能找到。3月10日解冰后,又去该处搜索,结果发现一深5米、洞口直径1.5米的洞穴,在洞内缴获重要文件及誊写版、照相机等物品106件,并用炸药将该洞穴炸毁。”

  由此可见,东北抗联,特别是南满部队最重要的照相机等现代化设备几乎全部落入敌手。里面是不是有照片?如果有,又去了哪里?

  在我收藏的《野副讨伐队相册》中,有部分照片明确写着“共匪摄影”,这是日本侵略者翻拍的抗联自己拍摄的照片。比如第一路军警卫旅部分战士合影照、第一路军女队员合影照、魏拯民同战士的合影,这是目前经常使用的抗联照片。但是,为什么落入敌手呢?敌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或者缴获的呢?

  抗联史专家史义军认为,很可能是第一路军最后一任警卫旅长朴得范被捕后提供的。按时间顺序看,第一路军警卫旅战士的合影照是“昭和十四年夏”即1939年夏,魏拯民和战士的合影照时间为“昭和十四年秋”即1939年秋,时隔一年后1940年9月29日朴得范被捕。可能是朴得范交代了拍摄时间和人物姓名,因此被野副讨伐队作为战利品翻拍后放到相册中。但是具体拍摄者我们不知道是谁,或许是一名抗联高级指挥员。日军按图索骥,抗联已无密可保。

  (野副讨伐队相册照片,日文说明: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的一部分,匪势猖獗时1939年夏共匪拍摄。)

  我们不幸于这些抗联照片被日军缴获,但是也许应该“庆幸”,恰好是日军转载了这些照片,才被我们再次发现并充分利用。比起日军十分清晰的照片而言,尽管抗联女战士和魏拯民的照片或是曝光不足,或是模糊不清,但是“出口转内销”,还是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清晰的抗联史料。凡是反映抗联的有关照片,这三张使用率最高,熟知度最广。遗憾的是,由于反复间接转载使用,在中国出版物上的这三张照片已经模糊不清,而《野副讨伐队相册》里的这三张由于是第一次翻拍,还是显得十分清晰。

  (野副讨伐队相册照片,日文说明: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女战士,共匪摄影)中东北抗日联军第第一路军女战士。

  此照片左三为金日成夫人、金正日母亲金贞淑。

  抗战期间不容易拍摄到抗联作战的场面,胜利后通过影视手段表现抗联的作品很多。第一部革命战争影片和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又是中国“第三代”著名导演凌子风的处女作,就是反映八女投江的《中华女儿》。

  这部电影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摄制,成功塑造了八位性格鲜明的抗联女战士。只是电影的主角并不是岳慎扮演的冷云,而是由张铮饰演的胡秀芝。

  故事情节是,东北沦陷后,农家妇女胡秀芝的丈夫被日军烧死,胡秀芝怀着国仇家恨参加了东北抗日民主联军。一次,在向敌人据点楼山镇进攻中不幸负伤。她强忍剧痛返回连队,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连队女指导员冷云的丈夫在城市里做地下工作,不幸被捕遇害。消息传来,冷云压下悲愤,毅然接受带领战士炸毁敌人军用列车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返回途中,她们发现敌人部队进逼抗日联军驻地。危急之中,冷云一面派人送信,让及时转移,一面率领十几名女战士牵制敌人于牡丹江畔。然而敌我众寡悬殊,在敌兵的层层包围与疯狂扫射下,最后只剩下冷云等八位女战士。未几,冷云也中弹身亡。面对强敌,后临大江,胡秀芝等面无惧色,抱着冷云的尸体,视死如归,投身于汹涌的波涛。

  著名摄影师魏守忠拍摄的电影《中华女儿》剧照。

  《中华女儿》的最大特点是纪实性,编剧颜一烟,凌子风导演将全体创作人员带到抗联战士生活过的密林体验生活,完美运用实景来拍摄。演员大多有部队生活体验,表演起来几乎与环境完全融为一体。摄影师钱江对画面构图和照明设计精雕细琢,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中华女儿》于1950年获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第五届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一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

  著名摄影师魏守忠拍摄的电影《中华女儿》剧照。

  著名摄影师魏守忠拍摄的电影《中华女儿》剧照。

  在剧组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不能不说,这就是著名摄影师魏守忠(1904-1987),北京人。19世纪30年代担任《世界日报》和《晨报》的摄影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重庆中央通讯社摄影部工作,后到美国新闻处担任摄影部主任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他与舒宗侨合编《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解放后,他担任上海《大公报》摄影部主任。1949年,魏守忠参与拍摄了电影《中华女儿》的剧照。我就收藏了其中六张剧照,质地为银盐纸基,背面都有魏守忠字样,原版无疑,价值极高。

  著名摄影师魏守忠拍摄的电影《中华女儿》剧照。

  著名摄影师魏守忠拍摄的电影《中华女儿》剧照。

  著名摄影师魏守忠拍摄的电影《中华女儿》剧照。

  尽管是剧照,但是是距离抗联最近的剧照,也是最原生态的照片。八女投江不朽,《中华儿女》不朽,这些剧照同样具有不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