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图说抗联全文阅读 > 第10章 中共抗日第一枪

第10章 中共抗日第一枪


  一群纯爷们

  中国共产党创立于1921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宣言指明抗日战争的前途:只有工农兵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军队,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其中第12条是“发动游击战争”。

  肇始于1931的九一八事变掀起了十四年抗日战争,但是第一次抗日斗争比九一八事变还至少两个月,这就是发生在现在德惠境内的万宝山事件。如果说日本侵略中国在一个很小地方发生却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就属导致中日朝三国关系恶化的万宝山事件,其震动东亚,响彻世界。可以说,任何一部抗战史或中日史,乃至中朝史和中韩史,绝对离不开万宝山事件。

  我用红油漆描摹清楚万宝山纪念碑。

  196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25日“吉林万宝山人民愤怒集会,反对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军国主义”。人民日报认为,万宝山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作为它侵入我国东三省的先声”,无疑是对万宝山事件意义和影响的最权威认定。

  2010年5月24日,在万宝山事件发生地、我的家乡吉林德惠市举行建县百年庆典活动,小学生们的诗朗诵这样诉说:“万宝山事件,让全世界听到了德惠人民的愤怒的吼声!”

  但是,中共第一次抗日战斗是哪一次?平型关?非也!想不到的是,和铁路有关,却并不是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鲁南地区工人、农民在津浦铁路线和微山湖上,扒火车,搞机枪,端炮楼,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生动刻画了刘洪、鲁汉、芳林嫂等英雄形象。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电影歌曲悠扬依然。

  可是铁道游击队的时间在1937年以后,比平型关还晚。

  1932年1月28日,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借口“护侨”,决心直接出兵进攻哈尔滨,第3旅团长长谷部照少将率第4联队、炮兵大队及坦克2辆,从长春沿中东铁路途径德惠,去哈尔滨作战。

  1月29日早晨8时许,装甲列车行驶到松花江南岸的德惠老少沟附近,遭到东北军伏击。日军的纪录中明确写着,“在老少沟附近遭到敌人步骑兵五六百人的抵抗”。东北军对铁轨进行了破坏。第二天,长谷部旅团司令部及大岛联队本部乘坐的第二列车在黑龙江双城脱轨,死伤数十人,车上所载野炮十多门全部翻落于路基下面,多数被毁。这是东北军所为,和共产党无关。

  不过,日军在铁路上遭受的厄运这还不算完。

  1932年9月13日,罗明星的“三江好”义勇军攻打张家湾火车站(今德惠火车站)并取得战斗的胜利,缴获长短枪及轻重机枪80余支,炮弹13箱,子弹10000余发,直接威胁了伪满的首都“新京”。有人因此说最早的铁道游击队在吉林。其实共产党领导的铁道战斗,比这还早。

  中东铁路为清末时期沙俄建立,九一八事变后初期属苏联管理,是东北地区并通往苏联的重要交通枢纽。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宣传、后勤等方面支持马占山等地方爱国将领的抗战,中共满洲省委还组织对日军运兵车爆破,但起爆装置失灵,计划破产。

  1932年4月,日军第二师团击败冯占海等指挥的吉林自卫军部队,占领了方正城,前往长春后又乘坐军列返回哈尔滨。12日晚10点,当列车通过哈尔滨郊区成高子站丁家桥涵洞上方处时,一声巨响,脱轨颠覆,从六米高的路基上翻坠下去,一时浓烟四起,爆炸如雷,大批日军死伤,原来中国共产党出手了。

  赵尚志

  实施这次行动的,正是时任全满反日会党团书记,时年24岁的赵尚志与东北商船学校的进步学生范廷桂。他们在一个不容易刹车的斜高坡上悄悄地拔掉了道钉,拆掉了一小段铁轨。

  当时报道日军共计“死亡十一人,负伤九十三人”,事后树立了浅妻大尉等十一名死亡日军的纪念碑。后来才发现日军死亡54人,“五十余人”的报道,93人受伤,可见损失之惨重。

  在成高子被赵尚志颠覆的日军列车。

  史海回眸,我们惊奇地发现成高子袭击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武装形式展开抗日斗争,因此具有非凡的意义。

  成高子颠覆事件发生后,日伪军警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捕,捕杀了范廷桂烈士,也曾截获我方计划爆破松花江铁路桥的炸药等。

  日本《历史写真》杂志1932年第8期刊登了抓获的中国工人照片,三人手中所拿的便是破坏铁道的工具。他们分别是王和、尹承才和李良予。如此看来,他们很有可能是赵尚志的战友。只是不幸暴露,庆幸的是,年仅24岁的赵尚志成功脱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根据有关记载,1934年8月30日晚0时许,在赵尚志司令的率领下,哈东支队破坏了中东铁路双城堡至五家子车站之间安西站附近的一段铁轨,对日军警备车和卧辅车发动进攻。

  1934年8月份,正是青纱帐最繁茂的时期,哈东支队袭击铁路线路、火车站91次,脱轨翻车16次,线路破坏41起,桥梁破坏31起,通讯破坏18起,毙敌46名,伤102名。

  在抗联掀翻的列车中,不知道是否袭击过载客的亚细亚号列车。我曾经把一张的这种列车的珍贵照片赠给了伪满皇宫博物院和东北沦陷陈列馆。

  1934年11月1日开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伪满洲国新京(今长春)至大连间,运行世界上第一辆流线型高速列车“超特急·亚细亚号”。当时,世界各国的铁路运营均速为时速82.5公里,而“亚细亚号”则达到了最高时速130公里的纪录。当时,在日本国内运营的商业列车的速度为60.2公里,最高时速为95公里,世界上根本没有能超过“亚细亚号”的营运列车,一时间,日本的富豪、高级军官、欧洲商人、外交官、探险家陆续来到长春,体验“亚细亚号”。

  在文艺作品中,赵尚志带有一定草莽、野性、粗糙和匪气,不是满脸黑胡茬子,就是戴着狗皮帽子,这未免有些夸张。其实赵尚志有一定文化知识,长相秀气矮小。1925年考入哈尔滨许公中学,领导学生运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年仅17岁的赵尚志千里迢迢来到了南方革命大本营——广州,准备投考黄埔军校。由于招生结束,就读黄埔军校的机会近乎失去。可是赵尚志革命热情高涨、意志坚决,反复游说校方,终于成为第四期学员,和林彪等为同期学友。

  1932年5月,赵尚志同张甲洲(北大、清华两校大学生)、于天放(原籍呼兰,清华大学学生)、郑炳文(原籍拜泉,东京工业大学学生),在张甲洲的家乡巴彦组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东北人民抗日队伍——巴彦游击队,张甲洲任总指挥,赵尚志担任政治委员。由于领导层均为知识分子,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学生队”。

  5月16日,巴彦游击队发动“七马架暴动”,打响了中共成建制抗日第一枪。

  8月16日凌晨,800名指战员攻占巴彦县城,据说全歼日军一个中队128人、伪军一个大队344人,击落一架低空盘旋侦察的日军“红肚子”飞机。经过调查,这一战绩明显夸大。

  11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巴彦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张甲洲任军长,吴福海任政治委员,赵尚志任参谋长。赵尚志顶着上级错误的极左指示,联合大量地方武装和义勇军组织,建立了统一战线的雏形。红36军下辖三个骑兵师,共1500余人,奇袭兴隆镇、大破东兴县,在松花江北岸十余县点燃了熊熊的抗日烽火,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赵尚志不仅袭击铁路,还与日伪炮舰作战,留下了传奇色彩。

  1936年6月,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开展反对日伪军春季“大讨伐”斗争,在木兰和广宁号炮舰发生战斗,该舰属于日本海军特别派遣队,另一艘伪满江防舰队江平号炮舰也参与协同。

  传闻赵尚志不洗脸,表示没打败日本无脸见人。1937年5月,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关于最近满洲国的治安》承认:“松花江两岸的匪团,是品质最恶劣、最顽强,行动最活泼的匪团,其代表者是以赵尚志为首所率领的共匪。”

  随着抗日战争的逐渐深入,队伍不断扩大,战绩突出,赵尚志功勋卓著,成为东北抗联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后担任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司令,被誉为“中国的夏伯阳”。

  我们不禁要问:夏伯阳是谁?哪个国家的英雄?

  夏伯阳,又被翻译成恰巴耶夫,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中国40岁以上的观众,对苏联影片和同名连环画《夏伯阳》都耳熟能详。这位头戴羊羔皮毡帽,身披飘扬的斗篷,跃马横刀,性格坚强、勇敢无畏的红军师长,具有高超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才能,他率领哥萨克骑兵,屡立战功。1919年9月5日拂晓,由于叛徒出卖,夏伯阳寡不敌众负伤,试图渡过乌拉尔河期间中弹牺牲。

  电影《夏伯阳》是苏联著名作家富尔曼诺夫的代表作,根据夏伯阳的事迹写成,1934年出品。影片隆隆炮声中,夏伯阳高喊着“夏伯阳不会退却!”,带领红军骑兵冲锋陷阵,和我们的抗联将军赵尚志多么相似。因此,赞誉赵尚志为“中国的夏伯阳”实至名归。

  赵尚志的事迹和影响传出东北,传出中国没传到夏伯阳的家乡苏联。1935年,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在《八一宣言》中,称赞赵尚志为“民族英雄”。毛泽东同志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同一时期的法国巴黎《救国时报》多次报道讴歌赵尚志的英雄事迹。

  赵尚志,是身先士卒,是抗联联军的先锋,是率先开始抗击日本侵略的中共有组织武装斗争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