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1933年4月21日,日伪要求在距县城3华里以内,集镇2华里以内,铁路、公路两侧各1华里以内,禁止种植高粱、玉米等高杆作物,以免青纱帐为“匪”利用进行武装行动。
为了巩固其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1938年日军向东北大量增兵,关东军从1934年的30万到1938年已增加至50万。除了封锁边境,围剿抗日游击区外,还以重兵不断地由南而北,由北转南,对东南满、吉东和北满的抗日游击区进行疯狂的“大讨伐”,实行毒辣的经济封锁,“拉大网”、“篦梳山林”、“铁壁合围”、“合屯并产”、“大扫荡”,抗日斗争进入了艰苦的阶段。
野副讨伐队相册照片,上面日文说明:本期讨伐在吉林,通化,间岛的三省,作为治本工作的其中之一,在省内匪道要点建设大小警防所数十个,对共匪有很大的威胁。照片是一个大警防所。
日伪还利诱汉奸、走狗“大检举”,破坏我地下组织,捕杀我抗日干部。同时,又搞所谓“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建立自卫团,监视和限制群众的活动,妄图割裂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日伪军烧毁了抗日联军根据地,一个山沟一个山沟清剿,将房屋烧毁或拆掉,制造无人区,当地老百姓叫“推大沟”,并把村民都集中起来“归屯并户”,在村中建立炮楼,修上围墙并架上了铁丝网,围墙下是很深的壕沟,日常生活都受到严格的管制,总共建立了12565个“集团部落”,百姓将其称为“人圈”。
德惠县在巴彦河、新王家、乔家套子、张家大院、姚家岗、杨家大桥、于家堡、彭家炉、张家大壕、梨树园子、二道沟、东龙王庙、小坨子等13个自然屯建立“集团部落”,到1940年全部建成。散居江湾河套的居民471户、1970人被强行迁入“集团部落”。
野副讨伐队相册照片,上面日文说明:共匪活动地带有大片密林,用铁锹和炸药开凿山顶。巍巍几千里白头山下是白色地带,进行划时代的大整顿。正在用铁锹劳苦进行道路建设的剿匪工作阵营的人们。
抗联将领魏拯民介绍所处的艰苦环境:
由于中朝民众对日贼巨大的义愤和抗日联军大部队的活动,使日贼不断遭到打击。狼狈而恼羞成怒的日贼,多次进行野蛮的归屯并户(即将我等活动的森林周围地区小村庄毁坏,民众全部移入大村,并设有重兵驻扎),并对一切经济用品进行统一管理(民众一年艰苦劳作所得收获粮食尽数被没收,对其他一切物资则为防为我所用采用票证制度)。这一行动持续之下,使我方用品补给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同时,狡猾的日贼一面使用这种经济手段,一面阴险地施展其诱降手段,结果,使我部队内若干意志薄弱,政治上幼稚的人员归顺日贼,落入其陷阱被杀者有之,也有一些为敌奸计所惑,在日贼的威逼利诱下专门针对一切革命事业实施破坏。而在我们这一方面,几年的工作中,为敌弹所伤的同志,因身体原因无法随武装部队行动的人员,以及老年的同志,目前虽隐藏在森林中休整,但敌人却在前面提到的所谓狗的带领下,不但捕捉和残害我同志,而且通过经济封锁,完成交通网等手段,对我方残留的同志构成重大威胁。
以黑龙江汤原为例,共有太平川等十多个“集团部落”。
太平川村距县城35华里,是抗日游击战争时期根据地,周围十几个村屯均有抗日群众活动。日本侵略者为强化其殖民统治,并切断太平川村群众与抗日联军的联系,首先在太平川实行“集团部落”,周围村屯合并到太平川大屯。
野副讨伐队相册照片,上面日文说明:肃正道路的一部分途径安图、抚松、敦化、桦甸,约750公里,在视察终点的大蒲柴河与报纸记者团会面,野副司令即席吟诵和歌。
1936年11月第一次大圈屯,日寇威逼群众搬迁,并以通匪抗日等罪名抓走抗日志士及无辜群众30多人,有10人被杀害。翌年春节大年初一,日伪军警二次大圈屯,天刚亮太平川附近村屯尽被敌人严密包围,逐户驱赶群众,放火烧房,同时在各屯抓走108名群众,由汉奸告发康正发(中心县委委员、区委书记)等“反满抗日分子”68人,押送县城日军守备队,受尽折磨,惨死后多被塞进汤旺河冰窟之中。日军守备队、警察署、特务机关、自卫团到处肆虐,两次圈屯并户及零散杀害太平川区群众及抗日人员达110多人,毁损房屋达4400多间,耕地荒芜近4000垧,欠下了累累暴行。
继归屯并户以后,太平川大屯并入附近齐家屯、姜家屯、温家屯等12个村屯379户居民,被日伪划定南北660米、东西600米范围,筑起3米围墙,外挖1米宽、1.5米深水壕;壕外设有5尺高铁刺网,四周设有大小9个炮台,群众圈在其中如入牢笼。入冬以后群众饥寒交迫,有的不堪其苦,舍命逃亡。经常处于挨饿受冻的状态,冻死人是经常有的。实践证明,日伪的“集团部落”做法十分见效,使得抗联脱离人民群众支持,几乎陷入绝境。
野副讨伐队相册照片,上面日文说明:满洲国政府为了本次讨伐投入1150万元,建设了总长930公里的公路,相当于哈尔滨到大连,这一伟大计划仅仅五个月竣工。照片是大窑林大肃正道路工事中的一部分。
此外,敌人还以严格的经济封锁对付抗日联军,根据所谓“经济犯条例”规定,凡是以粮食、服装、医药等物资供给抗联或为采购者,一律枪杀,并牵累亲友,连坐邻里。
为了借鉴围剿抗联这条经验,剿灭华北八路军,至1940年夏,日军在华北地区建立了3000余个据点、1万多个碉堡、5000余公里铁路、3万余公里公路。这种严密而便捷的军事网络,使兵力有限的日军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把抗日根据地与其他地区、根据地与根据地之间隔离开来。八路军被日军封锁在各个穷乡僻壤,生存和发展极其艰难,这就是日军“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
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华北指挥了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对华北根据地的封锁,极大地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威望。不过转过年来,华北派遣军加紧围剿,八路军受到重大打击。
这一时期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日伪军分割包围的情况下,缺衣少食,野草树叶充饥,甚至吃人肉果腹,终年在山野里露天宿营,倍受风雨冰霜之苦,女同志生了孩子不能养活,重伤员不能医治而死者不知有多少,就是轻伤伤口生蛆的也很多,有的还冻掉了手脚。
野副讨伐队相册照片,上面日文说明:共匪最害怕民众的背叛。照片是为了抗匪而起来的村民进行土木修改作业。汪清县。
1937年12月,东北抗联六军三师代师长王明贵战斗中小腿负伤,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自己用剃头刀切开伤口,找到子弹头,用钳子薅出卡在小腿骨缝中的子弹。周保中等许多抗联将领也都有过自己处理伤口的经历。
用烟土当硬通货购买武器弹药和生活必需品的事情多得很,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载,摘录如下:
1936年7月19日烟土收入,除以一部分给民众作粮食补充费外,大部作军需。分配办法:一部作队员津贴,一部作粮食、服装费。日伪时期鸦片买卖实行的是专卖,种植鸦片必须经过许可,偷种是绝对禁止的。
有些抗联部队由土匪过度而来,缺少补给时候,往往原形毕露,匪性依旧,又抢又夺,造成极坏的影响。
野副讨伐队相册照片,上面日文说明:为了加高土墙、防止共匪来袭,本来准备种大米、小米的村民的意识突然改变,从不抵抗到决心抵抗,和以前发生了鲜明的转换,连女人和小孩都帮助这次讨伐。真的是官军民一体,一派大好画面!1940年5月15日战斗司令部安图三道沟推进时候的照片。
伪满军韩春华解放后交代,他所在的部队还与“四海山”“九江好”“黑龙”等由土匪组成的抗联作战,说这些人“晚间到屯子抢吃的抢东西,白日在山里”。不过也有说法认为他们是抗联冒充土匪。其实,抗联上级领导严明纪律,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决禁止和打击。
而日本侵略者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也一定时期一定范围采取怀柔政策,比如严明军纪、给与福利等等,因此才有许多不在乎民族大义的老百姓跟随。
当然,因为军民鱼水情,只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取得抗战胜利。无论是真实的故事,还是后来拍摄的电影《归心似箭》、《赵一曼》,以及电视剧《赵尚志》中的主题歌《嫂子颂》等都表现了人民群众支持抗日联军的感人故事,那些动人的歌曲还在我们身边回响。
少数如同真土匪的抗联败类抢劫民财绝不是抗联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