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图说抗联全文阅读 > 第16章 穆棱日军在哪讨伐?

第16章 穆棱日军在哪讨伐?


  我收藏一张日军在黑龙江穆棱河讨伐的老照片,并不属于《野副讨伐队相册》中的内容。同时得到的还有一张尺寸稍小,但是质地、色泽都一样的日军烧毁房屋的照片。

  穆棱,是隶属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县级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幅员6673平方公里。

  地势南高北低,东西两侧高,中部低。山脉属长白山系老爷岭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平均高度为海拔500-700米,同牡丹江市接壤的大架子山(牡丹峰),高度为1117米,是全市最高峰。

  这张照片内容是,身着棉军服的日军在严冬时节开汽车出发,车上插着太阳旗,汽车行驶在积雪的冰面上。

  如果没有上面的大桥,单纯依靠山形和地貌,也很难找到究竟是哪里。幸好,大桥是最好的路标。我把这张照片最初发在网上,并标记出是在穆棱,外地人可能看一眼就马虎过去了,可是穆棱人则不一样。

  穆棱市文化局副局长原辉长期关注穆棱地方历史,发现我公开这张照片后,主动和我联系。他认为,照片后面的字,没有提到是在穆棱只说这是穆棱河,可是穆棱河只是发源于穆棱市,流经鸡西、密山、虎林,在虎头镇入乌苏里江,800多公里。照片拍自哪一段,还真不好说。

  不过,他特意委托人员查证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因为有个桥作为参照物,加上当地老人的回忆,先找到了穆棱市兴源镇,最初认为可能是这里。

  1、河面很宽,应是穆棱河。

  2、河边有房,河上有桥,应该是个乡镇,河上一共5个乡镇。

  3、从穆棱出发,看车的阴影,是向北走,于是从穆棱向下一个乡镇,兴源。

  当地老人们介绍,这座桥叫兴源木桥,早已经不在了。这个地方的村叫车站村,是中东铁路上的伊林站。

  兴源镇曾是军事重镇,日本在这里驻军,其中有朝鲜籍日本兵,在镇东面山顶保存着日军留下的日军东大营遗址。

  为了慎重起见,原辉和穆棱党史办主任王新义探讨。王新义了解,穆棱河的河堤是建国后修的,日伪时期的穆棱河常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泛滥并改道,所以原来的河道,并不固定,因此这张照片并不见得拍自兴源。

  究竟在哪?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恰好穆棱镇有座老桥——花园桥,因为残破不再使用。原辉舍远求近,拍摄了几张照片核对,结果发现,正是此地也!

  七十多年了,尤其是最近一些年,穆棱河边建起了很多高楼。现在再从原日军照片角度在河道里根本就拍不着山体。站在河堤上能看到山,尽管角度稍显不同,但是看山体轮廓就是这里。再加上桥墩形状很相似,只是老照片的桥墩外有一层木头,现在改为水泥桥墩,况且只是残骸。

  原辉考证,这个地方曾是关东军第8师团的师团部,124师团也在这个镇组建,后来退到牡丹江投降。

  我还有一张同时得到的照片,上面没字,应该也是穆棱。这张是中国人最想要的那种——日军烧房子。联系起来可以认为,日军出发讨伐抗联,烧了房子,至于能否知道具体地点就不太重要了。

  原辉认为,由于附近没有参照物,找到具体是什么地方难度太大,根本没有线索。比如从哪出发,到哪去,山形也不完整,最要命的是这房子烧了!原辉表示可以找一下,沿着老公路线试试,因为日军在穆棱的老公路有几条,不可能放着公路不走穿山沟,机械化越强的部队对路的依赖性越强。

  当年日伪实行“合村并屯”“十户联保”,把村民合在大屯一起看护,单户或几户的小集落,都要烧掉,以隔绝抗联。

  第一方面军第五军第124师团,指挥官中将椎名正健,司令部所在地穆棱,其他还有三个大队驻扎在此。1934年始在东山驻守的是第六十八联队,队长出口之明。

  自1933年至1945年8月间,日本侵略军在穆棱磨刀石东山共修筑纵横战壕5条。南北向一条战壕宽4米多、深2.5米,东西向4条与南北向呈弧形状的战壕接通,在东西向第3至4条战壕间修炮台一座,目的是防范抗日武装。

  1932年11月,李延禄在穆棱建立工农抗日游击大队,任大队长,孟泾清任政委,张建东任参谋长,下设3个团,1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营,1个游击大队,共800多人。年末,开赴磨刀石东山,修筑工事,阻击日本侵略军。

  1933年1月1日拂晓,日本侵略军广濑第十师团第八旅团第三十九联队,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疯狂地直奔侵占磨刀石东山。战斗进行了一天,打退了日寇的4次进攻,消灭了日寇两个小部队的兵力。激战一天后,我军伤亡142人,损失战马23匹。此消息被我党地下电台发出,被塔斯社和巴黎《救国时报》刊登。

  原抗日救国军王德林部独立营营长崔庆寿率队投敌,改编为穆棱县警察大队,承担了“讨伐”重任,频繁出动,罪恶累累。不排除那张照片反映的讨伐活动,就有伪警察大队参与。

  王克仁(1914——1939)是穆陵出身的抗日英雄,中国共产党党员,担任第九军二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春,率所部主动出击日伪“讨伐”队,策应西征军出征。同年冬,升任九军政治部主任。1939年初,率所部击溃敌一守备队,获得大批给养和冬装。协同军长柴世荣率部冲破敌军包围,向南挺进。5月中旬,率部冲锋时牺牲,时年25岁。

  还有很多重要的抗联将领在穆棱战斗。

  1933年5月,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驻穆棱县大碱场沟,总司令员吴义成、总参谋长周保中、司令部秘书长陈翰章。

  1935年6月,陶净非带领五军一师二连和二师四连进驻八面通镇四合屯。1936年3月,陶净非带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炸毁了八面通铁路大桥,袭击了日军列车。

  东北抗日联军王庆云(1913——1968)曾在这里作战。

  1938年9月的一天,得到可靠情报,有一列日军火车将通过穆棱县境内的三道河子大桥。上级指示王庆云带领小分队赶赴现场,炸毁军用列车,破坏敌人的铁路交通线。王庆云带队准时赶到地点,埋好炸药,当日军列车通过时,他亲手引爆炸药,只听一声巨响将大桥和火车炸毁,车头掉到路下。又向车内日伪军开火,缴获大量的武器和弹药,此次战斗他受到了军部的表扬。

  据记载,日军占领穆棱县后,大肆搜捕我抗日志士和群众,杀害千余人,仅九站一地就达300余人。

  警察、保甲长为虎作伥,命住在山沟里的散居农户强行集屯,限10天内搬迁至指定村屯,违者立即烧毁房舍并以“反满抗日”论处。全县建45个“集团部落”,6750户被逼迁,2625间民房被拆烧,无衣食住而致死的达200余人。凡“集团部落”均筑城墙,建炮台,挖沟堑。

  或许,我收藏的另一张日军烧毁房屋的照片就拍摄的是这个场景。

  根据《穆棱县志》记载,1945年8月9日,苏军突破国境线,几天后全县解放。驻穆棱的日军大多数主动后撤,一周左右就投降了。

  穆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清朝名臣吴大澂,曾先后两次处理中俄边境事务。人民解放军中还涌现了钱贵中将、马伟志中将等穆棱籍的将领,为国防建设作出新的贡献。穆棱积淀了深厚的抗联精神,并在当地得到不断传承和发扬,王志明这名普通工人建立了穆棱市抗日战争纪念馆。而今的穆棱旧貌换新颜,正在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各项建设。

  听到一首梦飞翔组合演唱的关于穆棱的《你是雄鹰在翱翔》歌曲,女声甜润,男声雄浑,旋律优美,天籁之音,让我对穆棱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和神往。

  穆棱的明天,肯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