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图说抗联全文阅读 > 第27章 女英雄是白桦

第27章 女英雄是白桦


  有幅画作《白桦林》:阳光透射进林子来,斑斑点点,好象在白色的树干和翠绿的叶子上微微颤抖;青草茵茵遍地,上面开着一簇簇不知名的蓝色小花。

  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写道:

  在晴朗的、稍稍有点寒冷的、早晨结有冰霜的秋日里,白桦树像神话中的树木那样,浑身金光闪闪,在蔚蓝色的天幕下,呈现出美丽的剪影……清新的风儿轻轻地吹赶着蜷缩的落叶;河上欢奔着蓝色的波涛,有节奏地托起散游在水面上的鹅、鸭;远处柳树掩映的磨坊轧轧作响,鸽群在明朗的天空中闪闪发光,迅速盘旋于磨坊之上……。

  诗情画意,不同民族对于白桦的感受大体相同。仿佛白桦林被风吹起都有那动人的旋律,忧伤,深情。

  兴安岭和长白山盛产白桦树,抗联女也是白桦树,骄傲地矗立在那里,装点东北的景色。

  每每看到这封信,都不禁感动。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赵一曼不是东北人,四川宜宾人,性格中有四川女人的泼辣,有四川女人的豪爽。

  有人说,战争不让女人走开。日本女人轻声细语,贤惠勤劳,对丈夫亦步亦趋,百依百顺。那一低头的温柔更带着无限的甜蜜,一声“撒悠那拉”更让人激动不已。但是针对异国的战争,日本女人当时大力支持。

  1931年冬天,日军占领东北。步兵第37联队的井上清一中尉正在大阪家中度蜜月,可归期已至,井上清一不愿意离开,21岁的新娘千代子屡次劝说丈夫归队无效,就用刀切开了自己的喉管。千代子殉国的举动振奋了全国,皇后驾临“昭和烈女”井上千代子的“遗德显彰会”。受此感染成立的“国防妇人会”由40人猛增至1000万人,充当军国主义的帮凶。

  我赠送给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大日本国防妇人会会员)牌。

  日本女性与中国女性的对决开始了。

  东北抗日联军中有很多女战士,巾帼不让须眉,承受了战争给予她们双重的压力。有的是爱国的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如八女投江的冷云;有的随父母参军,如李敏等。平时在后方被服厂内工作,战时一样投入战斗,风里来雨里去,爬冰卧雪,承受着和男人一样的战争威胁,战争是无法让女人走开的。

  她们不仅要承受战争的考验,还要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痛苦。得了妇女病,痛经、腰酸腿疼那是经常的事。

  《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0卷在《抗联第五军给东部派遣队第二师妇女组的信》(1937年7月31日)中:“同志们!希望你们前进!努力!祝你们身体健康,给你们捎去鹿胎膏二两,由组长分给有病者饮用,无病者亦可多少服用。”

  能够得到高等营养品,这样的好事不是经常有。

  有的在敌人追击时把孩子生在了雪地中;有的带着孩子不方便,就把孩子掐死,或溺死。

  女战士李淑贞,是九支队政委郭铁坚的爱人。他们曾经有过一个两岁的男孩,行军打仗,孩子没办法抚养,就送给了当地的一个老乡,孩子整天在哭,后来病饿而死,李淑贞悲痛万分,当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她狠着心,偷着给孩子灌了大烟,孩子无声无息的死去了。她哭着说:“让孩子安安静静地走吧,再也别像他的哥哥那样,遭那么多的罪了……”

  朝鲜族女战士张景淑,是指挥部总参谋长许亨植的爱人,孩子刚生了不久,就给了当地的老乡,从此在未见过面。

  她们是中国女人的骄傲,一曲《嫂子颂》唱出了东北女人的那份柔情,那份火辣辣的情怀——祖国是母亲,黑土地是亲亲的嫂子。

  我在少年时读过《英雄的姐妹》,其间描述悲壮投江的八个抗联女战士等人的战斗生活,感觉到故事十分凄美,写得很质朴,真实感人,刻画出当时的人物形象,其间洋溢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人振奋不已。

  《英雄的姐妹》尤其记述了八位女英雄面对强敌,宁死不屈,投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以身殉国的英雄壮举,以及作者与八位妇战士朝夕相处,共同战斗和生活的经历与情谊。作者怀念战友,难免描述有种淡淡的忧伤。其中部分目录是战斗在牡丹江两岸、踏破千山万里雪、英雄的姐妹、八女投江、宁古塔的骄傲。

  作者徐云卿1917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西安县,今吉林辽源。1936年5月加入东北抗联第五军妇女团一大队,后任班长;次年入党。1941年初去苏联受训,后任八十八教导旅野战医院护士长,进行多种军事野外生存、战斗等特工训练——滑雪、武装泅渡、报务、战地救护、跳伞,成为我国名符其实的第一代女跳伞员。1957年5月调任吉林省长春制药厂总支书记,1965年1月调任水电部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会主席。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合伪蒙、伪满军对松花江下游展开“三江大讨伐”,东北抗第四、第五军为摆脱困境并开辟新的活动区而西征,刚分娩两个月的冷云也率妇女团几十人随第五军第一师出发。西征部队遭围追堵截损失了绝大部分人员,被迫回返。第一师只剩一百多人,躲入密林进行了27天粒米未进的饥饿行军,全靠采野果、吃山蘑菇维持生命。冷云硬撑着虚弱的身体,带领着妇女团仅剩的八个人(其中有三个朝鲜族女同志),坚持走了下来。10月下旬,部队行进到林口县刁翎附近的乌斯浑河畔,又遭日寇熊谷部队包围。为掩护部队突围,以冷云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战斗中弹尽援绝,毅然投入滚滚江水,为国捐躯。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根据战友们的回忆,我们现在能了解到这些女壮士的点点滴滴,尽管不是很完整。

  胡秀芝(?——1938),妇女团班长,瓜子脸,长得漂亮;

  杨贵珍(1920-1938)黑龙江林口人,任班长。教导团二团团长宁柏昌的夫人,矮个,鸭蛋脸,喜欢唱歌;

  郭桂琴(1921——1938)乳名菊花,黑龙江林口人,战士。

  黄桂清,20岁左右,黑龙江林口人,细高个,比较瘦,爱唱歌;

  李凤善(?——1938),朝鲜族,二十来岁,林口人。中等个,尖下颌,好说笑,长得漂亮;

  王惠民(1925——1938)。林口人,12岁时随父上山参加抗联五军。圆脸,活泼好动,喜欢歌唱跳舞。牺牲时年仅十三岁。

  安顺福(1915一1938)朝鲜族,穆棱人,13岁就跟随父兄参加抗日救国运动。被服厂厂长,团长朴德山(后牺牲)的夫人,比较胖,方脸;

  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她们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八名抗联女战士为掩护包括关书范在内的战友,英勇抗敌、不惜牺牲,留下了“八女投江”的壮烈故事。但是,仅隔三月,身为师长的关书范竟投降日寇,最后被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处决。

  1942年10月9日,苏联哈巴罗夫斯克近郊的军用机场,中国和朝鲜第一代女伞兵在这里诞生,让我们记住她们的英名吧。

  政治指导员王一知,排长金成玉(朝鲜族),班长王玉环、李素贞,队员李明顺(朝鲜族)、金玉顺(朝鲜族)、金伯文(朝鲜族)、庄凤、柳明玉(朝鲜族)、郑万金(朝鲜族)、邢德范、赵素贞、胡秀珍、金玉坤、徐云卿、李桂香、金顺姬(朝鲜族)、张景淑(朝鲜族)、朴景玉(朝鲜族)、李英淑(朝鲜族)。

  1945年,抗战胜利,军功章里,也有女战士们一半。

  曾经,我在牡丹江欣赏严冬里八女投江的雕塑,感受到她们的不屈。我也在冷云的家乡黑龙江桦川看到婚纱影楼宣传“桦川高品位新娘”,体验到爱情生活的美好。

  2012年5月,佳木斯女教师张丽莉为了挽救即将被撞的学生,自己却倒在血泊之中。这块土地上的女性,以美丽的形象和心灵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