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图说抗联全文阅读 > 第25章 镜泊英雄陈翰章

第25章 镜泊英雄陈翰章


  “同学们,假如我的理想因为被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打破的话,我将毫不可惜。为了祖国,我一定投笔从戎,用我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生命来赶走敌人!”

  这是1930年12月一个初中生在毕业典礼上发出的豪迈誓言。整整十年后,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他就是长白猛虎、镜泊英雄、抗日名将陈翰章。

  陈翰章,满族,1913年6月14日出生于敦化县城西半截河屯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性情刚毅,聪明好学。

  1925年,12岁的陈翰章到敦化私立宣化小学读书,各科成绩都是第一,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并掌握了日语,这对成为优秀的抗日指挥员有很大的帮助。

  1927年初,敦化县教育局招考教师,报考的都是成年人,年龄最大的六十多岁。陈翰章不满十四岁,考官不准报名。老师桑志学说;“考的是学问,管他岁数大小做什么?”教育局最终同意报考,考试成绩揭晓了,陈翰章排名第四,传为奇闻,敦化出了位“小才子”。

  这一年,陈翰章没有从事教师工作,而是进入敦化敖东中学读书,是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一,并主编校刊《敖中》,撰写和发表宣传爱国思想的文章,到社会上讲演,抨击时弊,号召广大民众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投身于爱国革命斗争中。

  1930年,陈翰章以名列榜首的成绩毕业于敖东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9月23日,敦化便沦陷。陈翰章为了唤醒人民抗日,到民众教育馆去担任讲解员。一天,他在黑板上写出了“赶走恶狼”四个大字,并进行了激昂的抗战演讲。日本特务渡边乙二发现后,找来宪兵队企图抓捕陈翰章。所幸陈翰章提前得到消息,及时脱身,他决定从此投笔从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1932年8月,陈翰章参加吉林国民救国军,有幸结识在救国军任参谋长的抗战名将周保中。

  一个是满族,一个是白族,两个人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为了民族的正义和解放事业走到了一起,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战斗友谊,也书写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在周保中的培养教育下,陈翰章进步很快。入伍不久,即任战地鼓动队长。当突击队长饮弹身亡时,他挺身而出,主动担任了队长—职,完成了战斗任务,表现了了一名真正军人所应具备的素质:果断、勇敢、无畏。就这样,在周保中的培养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升任救国军总部秘书长。

  1933年随部队在敦化、宁安一带开展游击战。1934年春被派往北平、天津进行抗日救国活动,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争取关内人民以人力物力支持东北抗日斗争,取回募捐到的8000块大洋。在当时见财起意、携款潜逃多有发生的情况下,陈翰章一分不少地把钱背回来,令全军上下都很佩服,后来调到党领导的宁安工农义务队任政治指导员。1935年升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旋即调任第二军第二师参谋长、代师长,五师师长。

  据曾担任抗联第五军军长的周保中讲,陈翰章的任务就是坚持战斗在宁安、穆棱、敦化、额穆、汪清、珲春以及中东铁路东段以南地区,确保与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联系通道,同时衔接北满和南满各抗日联军的情况沟通,以达到全东北配合作战的目的。

  1936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后,这—地区成为南满与北满和中共代表团联系的通道,由此可见陈翰章任务之重,责任之大。

  1938年5月,在中共吉东省委的领导下,陈翰章率第二军第五师与抗联第四、五军等部开始西征,由牡丹江南下,直捣正在修建的镜泊湖水电站,突袭日本守备队,焚毁工程事务所,解救了大批劳工,致使日本侵略者苦心经营数年的水电站,仅开工半年,就受到严重破坏,被迫停工。

  1939年4月,袭击大蒲柴河据点和柳树河据点,率部转移中遭到日军辻本中队追击。陈翰章反戈一击,率部伏击了尾随的日军,几乎将其全歼,敌中队长辻本大尉胸部中弹,自知不能突围而剖腹自杀。

  野副讨伐队相册照片,上面日文说明:在敦化半夜紧急准备就绪的铁道警护队装甲车。

  1939年夏,第二军第四师、五师合编组成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陈翰章任总指挥,作战有勇有谋,与魏拯民指挥所部攻点打援,取得攻占安图大沙河等胜利。经过4天战斗,共毙伤俘敌500多人,缴获机枪7挺、步枪300余支。

  同年9月24日,他率部截击军松岛“讨伐队”,全歼包括日军少将部队长松岛在内的1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6挺,小炮1门,长短枪150多支,子弹70余箱,还有一批食品和军用物资。

  一次率部队行至黑石岭东侧一座江桥时发现有日军埋伏,陈翰章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成小股分批渡桥,日军以为是大部队的前方尖兵,没有攻击,等想明白过来时,部队半数已成功渡桥。接着渡桥部队与未渡桥的部队从两翼对设伏的日军进行夹击,成功击溃了日军。

  陈翰章率领抗日健儿驰骋沙场,屡立奇功,是抗联队伍里作战次数最多的将军,被人们誉为“镜泊英雄”。“出门遇见陈翰章,日本鬼子遭了殃!”成为当地群众的民谣。据说日本人只要一听说陈翰章的名字,吓得心惊胆战,称为“最为显著”的“有力之匪”。或其他将领被称为“匪首XX”,但陈翰章也被日军恭敬地叫作“陈翰章总指挥”。在日伪“野副讨伐队”作战部署中,陈翰章的代号是“虎”。德弘中佐主要目标为陈翰章的第三方面军与抗联第五军的陶净非部。日伪在频繁军事“讨伐”的同时,还用5000元重金悬赏缉拿陈翰章,或不断进行政治诱降、劝降,但陈翰章机智地识破,义正辞严地拒绝,敌人一次次遭到可耻的失败。

  驻宁安的日本宪兵队派出雄谷太郎劝降陈翰章。经第五军军部批准,陈翰章在唐头沟东山接见雄谷。雄谷建议抗联与日军合作,如不愿合作,将部队转移到三江地区,保存实力,以待时机云云。陈翰章义正辞严地回绝了日寇的条件,揭露了其险恶用心,称这是企图把抗联诱到三江地区聚而歼之。“绝对办不到,中国人民必将战胜日本侵略者。”并警告雄谷,“不要再当军国主义分子的鹰犬,否则,再以相逢,杀不赦。”

  1939年6月24日,陈翰章将军率抗联部队在牛心顶子处决了前来劝降的伪敦化县副县长三个岛笃、伪敦化警务科指导官永田善男、吉林省警务厅科长西濑户秀夫、该厅驻敦化工作班班长福田等四个日寇。

  为了动摇陈翰章的抗日意志,敌人逼迫他的父亲和妻子进山劝降。他坚定地表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要抗日就不能苟且偷生,请父亲允许儿子抗日救国。为了不连累妻子,他劝妻子择人另嫁。最后他说:我决心抗日到底,为了抗日,就是全家人都被日本人杀了,我也决不回去当一大亡国奴。他常说“国破家安在?堂堂男子汉,岂能甘做异族奴隶!”

  根据文献记载,父亲虽表面上劝降,却悄悄给陈翰章带来日军的情报。为了掩人耳目,陈翰章表面上和父亲翻脸了。实际上,陈翰章对父亲感情很深,他的描写十分亲切:“我的年迈的苍颜老父,看着我们向南进发……六十余岁的老人,受威逼而奔走不停,每当思之,胸中就难免悸动不已。”无情未必真豪杰也。这些记载源于陈翰章的日记。

  以前我们并不知道陈翰章将军在艰苦的作战过程中还有写日记的习惯。旅日抗战学者萨苏发现原日军独立守备第八大队副官手岛丈男编纂的《创立到终焉——独立守备第八大队战史》,收录了陈翰章将军的日记。该大队大队长和三个中队长,都死在和陈翰章的战斗中。

  1940年12月8日,在日寇重围中英勇转战的陈翰章弹尽粮绝,在镜泊湖南湖头壮烈战死。推测,所谓日军缴获他的日记就是在这个时候。

  这部分日记从1939年4月2日至同年10月24日48篇,以及抗日军人誓词七条,总字数在三万字左右。译者充分保持了日记风貌,连其中“日贼”之类词句也未更改。

  日记中还有许多趣闻。1939年4月6日,陈翰章开了一天的会,疲劳已极,但是,一直到夜里十一点前后才就寝,“原因是他们放留声机放得太吵了”。戎马倥偬,异常艰苦的抗联部队竟然还有现代的音响娱乐设备,可谓超乎想象,估计应该是缴获的敌人用品。

  我国史料记载,1940年4月的一天晚上,陈翰章率部攻打敦化县黄泥河车站不幸腿部负重伤。

  看看陈翰章日记是怎么记载的。

  4月20日,“在(烟筒砬子附近)准备出发而休息的时候,与衔尾搜索而来的敌军发生接触。虽然战斗仅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但余之大腿部中一弹,形成贯通伤。为了我抗日救国民族军事业而流血,实为余无上之荣光。”

  在密营养伤时,不但没有药品,就连盐水也没有,陈翰章的腿越肿越粗,伤口化脓,但他毫不在意,照样研究敌情,制定作战计划。为了早日重返战场,他让军医拿来一条干净的白布,用一根小木棍把布条捅进子弹穿透的伤口里,再从另一边拉出来,以使浓血和烂肉被布条带出来。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感佩万分,关羽刮骨疗毒不过如此,这可是我们的当代英雄陈翰章。而负伤痊愈、拆掉绷带瞬间那种愉快的情绪,在日记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年轻的他,坚强勇敢,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0年前后是日本侵略者最疯狂最野蛮的时期,也是抗联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杨靖宇总司令及第一方面军指挥曹亚范先后殉国。为了牵制敌人,陈翰章指挥部队继续在敦化、宁安一线战斗,让日伪知道:杨总司令虽然牺牲了,东北的抗日烽火并没有因此熄灭。

  10月,陈翰章和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德惠籍的陶净非会合。战斗越来越艰苦,环境越来越险恶,严冬正在笼罩,敌人袭扰着这不到一百人的抗联小部队。怎么办?

  为了保存实力,按上级指示将抗联主要力量撤到苏联远东地区进行修整。

  12月初,在宁安镜泊湖深处密营里的40多名抗联,在商量粮食供给问题后,便分成两部。陶净非带领15名左右老弱人员进入小沟密营,其余40多名战士由陈翰章带领继续战斗,去往镜泊湖北湖头取些给养、弹药再北去苏联和昔日老上级周保中会师。只要到了苏联养精蓄锐,东山再起不是没有可能。

  在最安全的前夕,最危险最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12月3日,袭击宁安县黄家屯敌人筑路工棚;

  12月5日零点40分左右在镜泊湖北湖头袭击了采伐木材的“高岗作业场”,因伪警察、自卫队等守备队事先准备,陈翰章失利撤退,牺牲两人。

  5日5点以后,又数次和日伪军遭遇,展开激烈战斗,陈翰章部退去,牺牲14人,被俘1人。

  陈翰章是如何壮烈牺牲的?

  在延边州档案局的「陈翰章」一文中记述:

  1940年12月8日,陈翰章率领30多人,在镜泊湖一带坚持游击战,因叛徒告密,部队被日伪军重兵包围于小湾沟,陈翰章在突围战中,弹尽力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2005年05月27日的北京青年报「死也不当亡国奴——陈翰章中」记述:

  1940年12月,天寒地冻,大雪封山,在一次战斗中,由于叛徒的出卖,陈翰章和战友们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中。面对敌人“陈翰章,投降吧!给你大官做”的喊叫,陈翰章用“死也不当亡国奴”和复仇的子弹回答敌人。陈翰章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倒在血泊中,英勇牺牲,年仅27岁。

  在解放军报「抗战英烈陈翰章:镜泊湖畔一青松」文中:

  12月6日夜,陈翰章带领20余人的小分队,顺着鹰膀子山向镜泊湖东南方的小弯弯沟密营前进。8日,部队进至密营后,即被叛徒引来的1000多名日伪军团团围住。陈翰章指挥战士们分散隐蔽,与敌人展开血战。激战两个小时,打退敌人四五次进攻,陈翰章身边的战士多数牺牲。

  依据陈翰章部叛逃部下供述和日本资料记载:

  7日夜,南下镜泊湖东大庙岭附近地带,一抗联叛逃到湾沟附近讨伐队。

  8日早晨,陈翰章和战士们用雪水煮麦子吃,就被叛徒带来的敌人包围。

  8日13点20分左右,在宁安镜泊村小弯沟东南方约1公里处发现陈翰章部15人。兵力优势的伪通化省警察队和日军共千余敌人,激战1小时30分左右。陈翰章部战死者5人,被俘者5人,其中有赵指导员和1名朝鲜族女战士。

  有关描述称,为掩护4名朝鲜族女战士突围,陈翰章坚守阵地,孤身一人与敌人对峙。“陈翰章,投降吧!给你大官做!”敌人以高官厚禄劝他投降,陈翰章不为所动,“我死也不当亡国奴!”陈翰章用子弹回答敌人。战斗到最后,他的右手和胸部都负伤,扑倒在雪地上。他又顽强地靠着一棵大松树坐了起来,准备用左手射击。敌人冲上前去夺去了他手中的枪,他仍痛骂敌人。陈翰章慷慨殉国,英勇牺牲,年仅27岁。

  在被俘的陈翰章部下和抗联叛徒的确认下,证明了其中一位战死者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陈翰章。

  在杨靖宇牺牲不到一年后,陈翰章也英勇就义。

  镜泊湖水清亮亮,

  一棵青松立湖旁。

  喝口湖水想起英雄汉,

  看见青松忘不了将军陈翰章。

  这首民歌,表达了对抗日英雄陈翰章的深切怀念。

  陈翰章牺牲后,日寇将尸体拉到了宁安县城,先把头颅割下来挂在城楼上,并在延边、吉林和黑龙江周边一带进行巡回示众。

  知情者曾兆祥的回忆可能是被媒体记者明显加工了:

  当时,大约是过小年的头一天,突然敌人开着几辆扣棚的大汽车耀武扬威地闯进我们村,把全村老老少少都赶到村公所前的广场,敌人把其中的一辆汽车的车厢板打开放下,车上放着三只木箱,中间的一个略大,上面还盖着一块黄布,老师悄悄地告诉学生:那是抗日英雄陈翰章的头颅,同学们听了既震惊又心痛,当我们被“押”着走过木箱时,只见将军头发松散,脸消瘦苍白,双目紧锁,双眉似剑,鼻梁隆起,双唇紧闭。那是一张充满苦难与愤怒的脸,记录着民族的仇恨和敌人的罪恶,凝聚着将军的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伟大品格和民族气节。

  根据有关记载称,敌人用刺刀在他的脸上乱刺,剜出了他的双眼。陈翰章外甥回忆,自己的姥爷也就是陈翰章的父亲看到过头颅,说是脸部已经被刀严重划伤,当时姥爷无法辨认。但他想起陈翰章儿时曾被烟袋烫伤了屁股,上面一直有一个疤。于是,姥爷通过这个疤认出了舅舅。

  但是从照片上看,陈翰章脸部和眼睛并没有明显伤痕,和生前照片没有太大区别,认出应该不难,曾兆祥的回忆可以证明。

  在四邻父老的帮助下,陈翰章的父亲为没有头颅的躯体建了一座墓。

  头颅最后送到伪满首都新京邀功请赏,伪满洲国治安部大臣于芷山和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等人传看后,与先前牺牲的杨靖宇将军的头颅一起存放于关东军司令部医务课,当作医学标本进行保存。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党组织终于找到了陈翰章将军泡在福尔马林药水中的遗首,并将其安放在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1955年又送入哈尔滨烈士陵园纪念馆陈列。

  家乡人民为了纪念陈翰章,将他的出生地西半截河村命名为翰章乡翰章村。当地中学也命名为翰章中学。

  陈翰章为国捐躯已经70多年了,身首两处,这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也让家乡人民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在2013年陈翰章将军诞辰100周年之时,陈翰章遗首有望回归家乡敦化,身首合葬一处,重建将军墓。

  长白猛虎、镜泊英雄——陈翰章,“长白嶷嶷,铁骨铮铮,十载奋战逐日寇,碧血赢得江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