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嫂子借你一双小手,捧一把黑土,先把敌人埋掉。嫂子!嫂子借你一对大脚,踩一溜山道,再把我们送好。嫂子!嫂子借你一副身板,挡一挡太阳,我们好打胜仗……
20多年前,许多人通过李文歧作词、张千一作曲、李娜演唱的《嫂子颂》熟悉了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那激越优美的旋律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以赵尚志为代表的东北抗日军民光复河山、视死如归的战斗豪情。
从敌人的眼中,可以看出赵尚志的威力。1937年5月,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关于最近满洲国的治安》承认:“松花江两岸的匪团,是品质最恶、最顽强,行动最活泼的匪团,其代表者是以赵尚志为首所率领的共匪。”
1937年以后,东北抗联的斗争进入最低潮。在日伪穷凶极恶的讨伐、围剿下,原本近4万人的抗联部队只剩下1000余人,部分陆续转入苏联境内。即使如此,从1937年到1942年间,日伪报纸经常出现“匪首赵尚志”的字样,有时甚至整月报纸每天都有赵尚志的名字。
1939年4月7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发布1483号命令,“拟于本年末彻底消灭残匪”。《昭和十四年度关东军治安肃正计划要纲》强调“统一集中日满军警各机关力量,彻底消灭在三江省……匪患”,“特别对于捕杀匪首,须全力以赴”。
4月14日,伪治安部发布《康德六年度治安肃正要纲》:“在本期的讨伐,特别以捕杀匪首为主要目标,对捕杀匪首的部队和个人,由日本军及满洲国军发给巨额奖金”。并开列六十名所谓“根据匪情综合断判列出的有力匪首”,第一名为杨靖宇,悬赏金额一万元;第二名即是赵尚志,悬赏金额也为一万元。
赵尚志纪念馆反映赵尚志指挥抗联作战的布景。
杨靖宇身高1.93米,赵尚志身高1.62米,但是同样顶天立地、气壮山河。他们都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分别领导南满和北满的抗日联军,被誉为抗联名将中威名远播的“南杨北赵”,是深受人们敬仰和爱戴的民族英雄。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濛江牺牲。第二个目标依次递补为第一个目标,这就是赵尚志。危险一步步向赵尚志逼近。
1941年下半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急需要了解法西斯德国远东同盟国日本及其傀儡满洲国的动向,赵尚志回国战斗的请求被批准,但是他只接受了一个班长级别的任务,就是率领4名抗联战士,一旦日苏战争爆发,便去炸毁兴山(今鹤岗市)的发电厂和佳木斯至汤原间的铁路、桥梁。
1941年10月中旬的一天深夜,天气很冷,他们在苏联边防军的协助下,秘密登岸回国,地点就在黑龙江省萝北县境内的大马河口。
可以想象,能够回到阔别许久的祖国,看到大好河山,赵尚志该有多么激动。滚滚的黑龙江江水顺流而下、奔腾不息,好像赵尚志那报效祖国、奋斗终生的激情。但是,10月中旬的黑龙江已经接近冰冻,这难道预示着赵尚志的抗日前景和人生命运?
1940年秋到1941年10月,赵尚志滞留苏联,所以作为敌人追踪、捕杀重要目标失踪一年多了。
日本关东军从1941年7月起进行“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七十多万日军调动频繁,遍布各地,汉奸、特务、密探活动猖獗。
伪鹤立县兴山警察署是北满国境第一线情报据点,赵尚志率小部队从苏联回来,刚在鹤立、汤原山腰地带开展活动,就撞进了一个早已精心编织、布置完备的魔网,11月末被嗅觉极其灵敏的敌人侦知。
“赵尚志来了,这还了得!”鹤立县兴山伪警察署署长田井久二郎警佐、特务主任东城政雄警尉惊恐不已,倒吸一口凉气。他们深知,同杨靖宇一样,赵尚志的背后不是一两个人,一旦形成势力,抗日烈火重新点燃,就会有几万人,乃至几百万人和他们对抗。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伪开始确保“大后方”“满蒙”安定和鹤岗煤炭等战争物资供应。
兴山驻屯日军部队长林大佐和伪鹤立县警务科在一起开会协商,“整个满洲的各警备机关多年来一直拼命寻找机会抓他,要是军队逮捕到他,可以获得金质勋章。”但是剿灭赵尚志难上加难,“即便动员一个师团的兵力,也不能使他落网,讨伐行动不可能成功。”从强化“鹤岗煤矿治安对策”出发,扩充侦查网,加强“第一线的情报工作”,决定执行对赵尚志所率小部队“以特务和警备战线上的全部力量和利用一切工作,尽可能在旧历正月以前,将其诱至梧桐河附近,加以逮捕歼灭”的计划。
东北的腊月,雪花飘飞,天气嘎嘎冷,春节越来越近,而危险,也一步步向赵尚志逼近。
一直对汉奸、奸细高度警惕的赵尚志,因为急于壮大队伍,饥不择食,忽略了对人员的甄别。回国后发展的3名队员,竟有两个是特务。
特务张锡蔚化名“张玉清”打入到赵尚志身边,骗取了信任,和赵尚志走得越来越近。1942年1月上旬,第二个汉奸特务刘德山寻觅到了赵尚志所率的小部队,用花言巧语再次骗取了赵尚志的信任。两个特务,如同两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危害到我们的英雄赵尚志。
其实,这不是赵尚志第一次遭受敌伪派遣特务的威胁。
最早要刺杀赵尚志的汉奸叫周光亚,1934年混入赵尚志部队,因为有点文化,被任命为司令部秘书。但是此后不久,有认识他的同乡也加入了抗联。周光亚怕暴露身份,在另一个伪装成医生的汉奸混入抗联后,他寻机将经济部长李启东杀害,夺款逃跑。
此事对赵尚志刺激极大。李启东比他大12岁,是创立珠河抗日游击队的七人之一。李被刺后,司令部对奸细问题警觉起来,经过对“医生”的审问,才知道他准备投毒害死赵尚志等人。
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有发生,以至于赵尚志一直对汉奸、叛徒有着高度的敏感和戒备,但是接二连三、防不胜防,特务近在眼前身边,赵尚志却浑然不觉,就这样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作为一个大英雄,赵尚志名满东北、威震敌胆。关东军发出“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的慨叹,连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早就熟知赵尚志的名字,也不乏敬畏之心。尽管此时赵尚志实力远不如昔日最高潮时6千余部的威武阵容,甚至要从零做起,但是余威不减,他的一举一动无不牵扯着关东军司令部和伪满治安部。
有人诗意地想象,这本该是一场高手间的对决。但是很不幸,诗意却逆转为历史的恶意,日伪对于赵尚志的围剿,简直不择手段,最终成为一次阴谋袭击和黑枪暗算,不幸降临了——
1942年2月,赵尚志被刘德山欺骗,说要袭击警察所。12日,地点是伪三江省鹤立县梧桐河金厂。凌晨1时,赵尚志率部前进,途径吕家菜园,这里距离梧桐河金厂很近。刘德山说:“咱到菜园子屋里暖和一下。”又说,“你们先去,我去解手。”说罢,他转身行至赵尚志身后,举起步枪就射。这显然是按照日伪原定计划实施,“伺机使他负伤并加以逮捕”。
子弹从腹部穿过,赵尚志立仆在地。长期从事危险革命斗争的赵尚志时刻警惕,手枪子弹早已上膛,转身朝刘德山打去,刘的头腹各中一弹,当即毙命。
赵尚志被扶进附近吕家菜园的农家小屋。漆黑的寒夜里,日伪警察在另一个汉奸张锡蔚带领下,潜行过来。短暂激战后,赵尚志昏迷过去。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爬犁上,已然被俘。他叹息说:“只想死在千军万马中,没成想死在刘炮(刘德山)手里。”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满洲共产抗日运动状况·1942年》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赵尚志最后的形象跃然眼前。
赵尚志对审讯的警察称:“我是赵尚志。”“你们和我不同样是中国人吗?你们却成为卖国贼,该杀!”“我死不足惜,今将逝去,还有何可问?”
敌伪还描述赵尚志“除发泄等言语之外,缄口不言,一直睨视审讯官,置刀枪痛苦于不顾,显示无愧于匪中魁首之尊严,而终于往生。”
赵尚志在负伤八个小时后牺牲,时年34岁。那一天,血红雪白。东北的雪,赵尚志的血,交融在一起,染红了冰封的大地。
其实,赵尚志本有机会躲过这次暗杀。他返回中国前,苏军方面曾要求,这支小分队过界三个月后,无论情况如何都要返回苏联。他本该一个月前就撤回苏联了。但是,回到了抗日战场的赵尚志,渴望的是真正的战斗,撤回苏联的指令,从出发时就没有打算遵从。他对身边的战士说:“就是死,也要死在抗日战场上。”
一语成谶!
赵尚志,义无反顾地跨过黑龙江返回祖国,风萧萧兮易水寒,不料想永远倒在祖国大地上,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赵尚志牺牲,民族的心在流泪,年迈的父母更是痛不欲生。当时,赵尚志的父母在南方避难,听说儿子殉国,以为报纸上说的是假的,都不信,直到看到他被杀后的照片,两位老人家难过得不行,都大病了一场,病好后就想回家乡,可是第二年,赵尚志的弟弟也牺牲了。满门忠烈,英雄千古!
通过遗首我们可以看到,长期的抗日斗争,赵尚志没有时间打理头发和胡须,显得很长。让我们最为心酸的是,赵尚志牺牲后还睁着眼睛。英雄没等到胜利,就倒在祖国的战场,壮志未酬,怎能瞑目!
赵尚志牺牲的当天晚上,日伪军警举行庆功宴会。第二天早晨,用汽车把赵尚志的遗体运到伪“三江省”省会佳木斯警务厅。田井久二郎和东城政雄领取了奖金1万元,以及“表彰状”和“勋六位景云章”。17日,获得“捷报”的伪满军政部迫不及待地发出尽快将赵尚志遗体运往伪都新京长春的密令,他们想看个究竟,意图昭告“满洲”,彰显“日满协和”“王道乐土”。
由于赵尚志的遗体出现了解冻开化的迹象,敌伪决定只将赵尚志的头颅运到长春。于是赵尚志的头颅被用钢锯锯下,身体则被投进了东北人民的母亲河松花江。东北人民的优秀儿子——赵尚志,永远和这片黑土地融为了一体。
英雄生前身后,凸显了太多的悲剧色彩。头颅去向如何?后来葬在哪里?还是被运到日本本土?历史,滚滚向前。
带着立功的心情,兴山警察署特务主任东城政雄一行乘飞机将赵尚志头颅送往伪满洲国“首都”新京。其实这不是赵尚志第一次来长春。早在1927年,赵尚志就因为从事革命活动来到长春,却不幸被捕入狱。这次前来,英雄已经无言。
当时佳木斯的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飞机起飞前,冰冻着的赵尚志的头颅被放进一只特制的木盒里。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飞机在长春大房身机场降落,冰冻着的头颅逐渐解冻。赵尚志牺牲时怒目圆睁,被割下头颅后,眼睛依然怒目而视。可是,到长春以后,由于温度升高,眼睛就闭上了。伪满治安部大臣于芷山看到头颅喜出望外,兴奋地接见了基层刽子手,并给予高度评价和表彰。这时,由于室内温度很高,赵尚志头颅血水渗出。
再伟大的英雄,免不了成为宇宙间的一粒尘土。英雄赵尚志,悲壮到了极点。大大小小的刽子手们开始考虑头颅的最后处置。
当时的历史几乎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敌伪对于赵尚志的头颅处置没有留下公开的只言片语,报道中倒是充斥“祸满元凶”、“匪之巨魁”等极尽污蔑、敬畏之词。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关于《满洲共产抗日运动概况》记载:赵尚志“显示无愧于匪中魁首之尊严”。日伪《大北新报》说:“赵尚志匪已被枭首,祸满元凶从此诛灭。”无形中可以看出赵尚志的威力多么巨大,他的牺牲标志着东北抗日斗争陷入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