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牺牲,还是牺牲
中原大汉杨靖宇,据说身高一米九三,或许不是抗联身高最高的,但是精神境界比天高。
冬天,东北有一一望无际的雪松林,东北也曾有一棵血松,英雄杨靖宇就倒在它的脚下。
过年了,人们回到家中,和亲人团聚,在氤氲并且散发着肉香的气息中,诉说久别后的酸甜苦辣,痛痛快快一醉方休。然而1940年的春节,没有现在的和谐社会与温室效应,有个原名马尚德的河南青年却有家难回,有家也不想回,只身在长白山的冰天雪地里与强大的侵略者战斗。1940年2月23日,终于把最后一口英雄之气吐向了东北的寒天里,他就是杨靖宇,时年35岁。
如果不走上抗日道路,杨靖宇可能在河南老家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纺织业振兴国货;即便务农,一米九0多的个头绝对是个合格的庄稼汉,过着殷实的日子,享受天伦之乐。即使走上抗日道路,他也可以在胜利时享受军人的荣誉,受挫时象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或金日成等将领那样退入苏联境内保全,以备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不能退入苏联,投降当汉奸则肯定高官厚禄三妻四妾。
野副讨伐队相册照片,上面日文说明:长途跋涉搜索土匪足迹的通化讨伐队的一部分。照片是1940年2月中旬濛江附近追击杨靖宇的某部队。
而在1940年的“满洲国”决心要抗日到底,是一个风险度极高、脑袋别在腰带上的职业。虽然敌人形容杨靖宇是可在200米内开枪打掉树上苹果的战神,并且打赌发誓,说如果如何自己出门碰着杨靖宇,但是装备精良的日本关东军不断增兵,对于抗日联军成压倒性的优势,杨靖宇不是不知道这些。十年前他就领教过日本特务的灌辣椒水、灌煤油、上大挂、坐老虎凳等酷刑。然而,他不,因为他是杨靖宇。他必须坚持,要让老百姓看到抗日的希望。
杨靖宇形成了适应东南满地区作战的“四不打”战略战术:地形不利不打;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付出代价太大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不打,并多次运用声东击西,突然袭击,避实就虚,调虎离山,围点打援,化装袭击等游击战术。
1940年开始,在关东军东南满地区“讨伐”作战中,杨靖宇率部转战濛江一带,50多天里作战40多次,有时一天打几仗。他能够领导的抗联从几百人到几十个人,再到杨靖宇和两个警卫员,最后只剩一个人,一个讽刺性的中国俗语不幸降临到他的身上,那就是“光杆司令”!然而他依然那么执著,一个人与敌人周旋。此时此刻,即使日军不发一枪一弹,单凭旷日持久的饥饿和零下30多度的低温,给予杨靖宇所剩时间已经不多。毕竟“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诗意的描绘他也难以从容享受。
更应该了解,杨靖宇生命中最后的半年,是战斗的半年,孤寂的半年,危险的半年。杨靖宇虽然子弹充足,但是弹不尽粮已绝,他为之战斗、流血的黑土地盛产大豆、高粱、野鸡、狍子,然而很少有人为他提供最起码的食物,只好万般无奈地以树皮、草根、棉絮、土块充饥,完全断粮八天,患重感冒且双脚严重冻伤。
杨靖宇牺牲前几天成群日伪讨伐队带着丰富的补给雪地追剿。敌军如此,靖宇何以堪?只要杨靖宇准备坚持下去,他的生存和生命并不是一个没有悬念的问题。
日本满铁1940年第263期《协和》杂志中,参与讨伐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回忆说:
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两名部下,他无疑比以前更加饥肠辘辘。但是他却跑得飞快,两只手摆动到了头顶上,大步跑去的样子,活像一只驼鸟在飞奔。连满洲军跑得最快的大个子班长老崔都追不上他。终于,他在一个密林里把我们甩掉了。我们六百人的讨伐队因为死伤、冻伤和疲惫掉队,这时只剩下五十人了。
通常我们以为是日本侵略者亲手杀害了杨靖宇。其实日本人是主谋,真正动手的却是中国人,竟然还是他曾经的部下。
他面对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不仅是严冬暴雪、饥饿疲劳和日本鬼子,更有他手下叛变的汉奸,或者说是那些不想当中国人,而是想当“满洲国人”,乃至日本人的那些中国汉奸。有了日本侵略者,杨靖宇只是存在死的可能性,而有了这些叛徒汉奸,杨靖宇则死定了!
创建辽宁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前抗联师长程斌所部投降,纵欲导致性病蔓延,为日军引路,而后警卫排长张秀峰投敌,伪牌长赵廷喜还劝杨靖宇:“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对投降的人不杀头的。”
直接参与讨伐的日本警官益子理雄这样回忆到:“在三道崴子附近,有一人要求四个砍柴的农民帮助购买面粉和棉鞋,同时约定了交东西地点。根据报告,讨伐队立即开始了行动。”21名日伪警察将他包围,杨靖宇已经无路可逃。
有的史料认为,最后时刻围住杨靖宇的警察大都是抗联叛徒,只有两个日本警官,绝对不是某些宣传高达600多日军,也不是周保中在《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中所记载:“迫近之敌被击毙者20余人”。
杨靖宇生命最后时刻的表现是被敌人记录下来的。《东边道治安肃正工作》显示,第一梯队指挥官西谷喜代人警佐试图劝降杨靖宇,双方对话如下。
右翼队隐蔽地接近到了他(指杨靖宇将军)前方三十米的地点。西谷队长下令暂停射击,双方交换了下面的话语。“君是杨司令吗?”“是的,我就是杨司令。”“我们是通化的警察队。在我们的部队里面,曾经是君的同志程(斌),崔(胄峰),都担任着警察队的指挥。——若是君能归顺,岸谷厅长必会热切相迎。现在这个地方,要逃脱是不可能的了,何必急着去死呢?考虑一下归顺可好?”“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很多部下都牺牲了,我如今只剩了自己一个人。虽临难,但我的同志们在各地转战,帝国主义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将抵抗到底,无须多说,开枪吧。”说着,开始用两支手枪朝讨伐队射击。西谷警佐道:好吧,没有办法了。这是你死我活,射击!
杨靖宇在对射中,利用短暂的缓冲时间把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烧掉了。他双手向上高举,随即倒在地上,再也不动了。
小人书上的杨靖宇。
关于杨靖宇战死的经过,曾有“弹尽自尽”的记载,其实不是。
张奚若,原籍辽宁本溪,1935年参加抗联,为一军一师机枪连射手。1938年6月随程斌叛变,曾在伪通化省举办的集中培训学习中获得特等射手称号。1940年1月9日在濛江县错草顶子战斗中,他将机枪架在树杈上向抗联射击,被杨靖宇一枪打中受伤,送到沈阳治疗一个多月,2月21日赶回。23日中午,和追剿杨靖宇因冻伤掉队的把兄弟副射手白万仁、弹药手王佐华聚在一起,这个“铁三角”的战斗小组开始打牌。
这时,驻濛江的伪通化省本部接到杨靖宇在三道崴子的报告,因部队都在山里“讨伐”,一时无兵可派,张奚若和白万仁、王佐华被编为第一批快速挺进队。当向杨靖宇喊降不奏效时,岸谷向张奚若下达了“干掉他”的命令,张奚若随即扣动扳机,杨靖宇倒在雪地上。庆功会上,张奚若炫耀说:“正当杨靖宇抬起腿要跑的一霎那,我一个点射,齐刷刷地都给他点在这儿上了(指胸口)”。
原抗联营长崔志新(一说为白万仁)用铡刀切下杨靖宇头颅,县医院一个朝鲜族院长解剖了杨靖宇。许多记载中,都说是日本侵略者亲手干的。不过,这无损于杨靖宇的光辉和伟大。
军旅作家姜宝才在他的文章《长白山上有个杨司令》中说:“敌人杀害了杨靖宇生命,而杨靖宇却以自己的死最后征服了敌人的灵魂……”
姜宝才采访中意外得到一张杨靖宇牺牲时的老照片,2011年夏赠送给了我,填补了《野副讨伐队相册》中没有杨靖宇照片的空白。
这张照片估计是杨靖宇牺牲后日本洗印出来用于宣传之用,已经残破断裂,这些年被用透明胶粘贴,但能看出质地古旧,清晰度极高。下有“杨靖宇最后”的印刷日文,以及表明页数的“16”。
军旅作家姜宝才赠给我的杨靖宇牺牲时的老照片。
杨靖宇微张双目,躺在铺有草帘子的门板之上,身边的敌军表情轻松愉悦,支撑起杨靖宇呈半倾斜状便于拍照。
耐人寻味的是,照片后有两个人书写的钢笔繁体字“杨靖宇临死时”和“张喜跃奋(此字有点模糊)起第天”。“张喜跃”疑为张奚若,就是用机枪打死杨靖宇的抗联叛徒。“奋起”这种措辞表明写字者对于这个刽子手褒奖有加,因此此照或许不是抗战后我国翻洗的。
不仔细分析,就信息本身这张照片似乎平淡无奇,顶多让富有诗情画意的中国人从精神意义上一再赞扬和讴歌。如果仔细看这张清晰照片,或许也能纠正,最起码可以说是对部分记载提出了挑战。
张奚若用机枪击中杨靖宇的胸口?可是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杨靖宇胸部没有伤口,衣服是完整的,也没有血迹,显然对击中胸口致命一说提出了质疑。那么致命伤害来自哪里?
难道,或是背部?几十米内交火,如果击中背部会形成贯穿伤,子弹从前胸穿过,但是前胸衣服没有破损痕迹。右肩有发黑发暗痕迹,或是拍照形成的阴影,也有可能是血迹。从照片看来,杨靖宇头部和胸部没有中弹负伤的痕迹。不排除是肋部中弹流血,最后壮烈牺牲。
当然,单纯从照片上难以得出最准确的结论,仅供参考,以作抛砖引玉。
号称“战地实录”的敌伪档案《阵中日志》记载缴获物品有:
毛瑟手枪一支同子弹160发;匣枪二号一支同子弹30发;匣枪三号一支同子弹40发。现金6660元,手表一块,钢笔一支,印章一枚,其他杂品。
此后中国史料基本沿用这一记载,但是与《野副大讨伐相册》照片显示的杨靖宇所持物品照片却有较大出入,可以发现许多新的问题出现。
野副讨伐队相册照片,上面日文说明: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司令杨靖宇被射杀时候身上带的用品。
照片中子弹没有《阵中日志》记载230发那么多,而是大约81发左右,其中驳壳枪子弹仅有2发,照片中没有现金。
有关记载称,讨伐队已经从先前牺牲的杨靖宇警卫员身上发现了杨靖宇印章,《阵中日志》也记载在杨靖宇身上也发现了一枚印章。或许有两枚,但是照片中没有印章。照片不可能不拍摄全部的杨靖宇携带用品,尤其是现金和印章都属于异常珍贵的携带物。
照片中部分物品属性和记载的不一致。照片中是怀表,而不是《阵中日志》记载的手表;照片中是钢笔两支、圆珠笔一支,而不是《阵中日志》记载的一支。
有人以为那是没有圆珠笔,此言差矣。圆珠笔出现于杨靖宇牺牲前45年左右的1895年,而照片中可以看出的确是圆珠笔。
三支手枪三支笔,能文能武杨靖宇。
《阵中日记》记载:杨靖宇牺牲后,日本警佐西谷半个多小时没敢靠前,不敢相信打死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当得知确实是杨靖宇时,他没有一点快乐感,反而呜呜地哭了起来。
岸谷隆一郎也充满困惑:杨靖宇究竟靠什么在断粮半个多月且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下坚持战斗这么长时间?于是下令将杨靖宇剖腹,想看看里面是什么食物。我们有理由憎恨侵略者,但是也要承认,这个决定其实无意中成就了杨靖宇,成就了一个催人泪下的铮铮铁骨,成就了一个千年以后还被诉说的民族英雄。一个人只身与强大敌军战斗一周,胃里除了枯草、树皮,竟无一粒粮食。连日本侵略者面对他的遗体,也都三鞠躬,哭喊“万岁,大大的英雄”。
《满洲日日新闻》有这样一则报道:“〇〇部队”二十四日午后发表的消息,“东北抗日联合军总司令杨靖宇,于二月二十三日下午四点左右,在通化省濛江县城西南方约五公里的四九〇高地,被该部队南地区讨伐队射杀。”
《沸腾欢呼满国都》报道,当射杀杨靖宇的报告送到新京治安部时,正在总监部为国都防空演习而最紧张当中,全体人员不禁同时欢呼“终于办到了”。
小学生一边嚼着日伪给的糖果,一边喊着诸如“打倒杨匪”、“大日本帝国万岁”、“人民保安康”的口号。他们不知道还有个中国,更不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认为“杨匪”死了,他们就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好在还有人扯着嗓子唱道:松花江水流不停,不灭日寇心不平。长白山上英雄多,数着杨靖宇杨司令。
野副讨伐队相册照片,上面日文说明:图中表达了对具有武士道的敌将、原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司令杨靖宇的感情。
《野副大讨伐相册》中有张照片反映祭奠仪式,上有八个人,左侧四个人是身披袈裟的和尚正在超度,其中一个袈裟还印有花草图案,可能是主祭。右侧三个人有一个是日本军官,另一个疑似伪警察官,中间还有一个小孩。他们面对写有杨靖宇字样的一个墓碑,另一侧书写“康德七年二月二十三日……于三道濛江……,这是杨靖宇将军殉难日期和殉难地点。据说这些字是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亲笔书写,照片上还有”武士道“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字样。这个墓碑是典型的日本制式,方柱体,顶部呈尖状,不是此前认为的”松木牌子。
传说,岸谷隆一郎把杨靖宇的头颅作为战利品送到“新京”给他的上级——关东军第二独立守备队野副昌德少将。据说野副自从杨靖宇死后连续睡不着觉,或做噩梦,梦见一个人大叫“还我头来”。
3月5日,在濛江县召开杨靖宇慰灵祭大会,伪通化省警务厅人员和伪濛江县公署所有官员及当地百姓数百人参加,还有日本和尚做道场,把杨靖宇安葬。
第一路军6师政治部主任伊俊山想念敬爱的杨司令:“——冰雪覆盖着濛江大地,我们焦急的心情等待您的来临。然而那雪花带来了极大的不幸,雪花传来了噩耗。”
1945年4月,中共中央与杨靖宇失去联系9年,还把他作为中央委员和中共七大筹备人之一。
1946年,为纪念杨靖宇,他的牺牲地命名为靖宇县。
离家22年后,亲人才知道“马尚德”已经牺牲,改个名字杨靖宇。
2012年3月,我在网上介绍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网友“那么洒脱”留言到:“我好崇敬他,他让我不只一次的流泪,他是中国的战神,国人的骄傲。他是我养成了节约粮食的习惯,他的英雄事迹,应让我们好好看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