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图说抗联全文阅读 > 第28章 最后几支抗联

第28章 最后几支抗联


  坚持到底

  抗联主力消耗殆尽,余部绝大多数退入苏联,从军队建制上上说,他们不再叫“东北抗日联军”,而是隶属于苏联远东军的八十八旅。

  国内仅留几个小分队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活动,寻找时机,主动出击”的斗争方式,依托山区,依靠群众,袭击日寇,扰乱敌伪统治。到1943年末,东北党组织决定,国内仅留于天放领导的20多人小分队坚持斗争。凡是长期在东北坚持抗战的,还应该叫抗联。

  日军在牡丹江

  其中有一位传奇般的英雄,值得我们敬仰。

  于天放,190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东北抗联第十一军一师政治部主任、三路军第六支队政委、三路军军政特派员,解放后任黑龙江省副省长,著有《牢门脱险记》。

  1939年5月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编成后,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于天放任第六支队政委。

  1938年11月,于天放随李兆麟指挥的西征部队,从绥滨县薄鸭河远征至海伦县八道林子。西征部队历尽险阻,转战千里,减员三分之一,于天放创作了著名的《露营之歌》第四段的《冬征》:

  朔风怒号,

  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

  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

  风吹背后寒。

  1941年12月,于天放率三路军六、九、十二支队主力100余人至苏联A野营整训。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梧桐河吕家菜园子中敌埋伏壮烈殉国。2月19日,周保中、李兆麟任命于天放为三路军军政特派员返回东北,接替中共北满省委书记、三路军政委金策的工作。

  于天放在《牢门脱险记》一书中写道:“东北是我的家乡故土,我爱祖国、我爱东北、我爱家乡、我也爱树海无边的兴安岭,不管敌人怎样凶恶残暴,抗日斗争的怒火是不能被压下去的,我决心埋尸故土,也不离开东北一步!”

  1944年1月,金策率小部队经二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A野营后,此时整个东北战场上只有于天放领导的东北抗联三路军留守部队孤悬敌后。敌人四处张贴告示,悬赏10万元捉拿。

  为避开敌人的“讨伐”、“围剿”,于天放的小分队放弃老金沟后方基地,进入靠近绥棱张家湾东南的原始森林,在原密营南的8公里处又建起一座新营。两个密营分别由于天放和孙国栋领导。他们以此为活动基地,秘密发展抗日组织,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1944年6月,于天放秘密进住宋万金屯,组建抗日救国会。会员以上山运木材为掩护,为山里的抗联购买、运送粮食和日常用品,还侦察敌情,订购伪满报刊,通过其他秘密据点与各地抗日地下工作者接头。

  1944年12月,山里雪大,日伪顺着“脚溜子”摸了上来。抗联小分队决定下山在村里隐蔽,或许最危险的地方是最安全的。于天放、孙国栋、于兰阁、杜希刚下山,来到宋万金屯小学校住了下来。坏人告密,行动再次被敌伪组织侦悉。

  告密的有两个闯关东来的山东人。王山东,常在山里捕鱼打猎,替抗联买东西,抽大烟;一个是于山东,他是孙国栋的乡亲。他们被日寇收买的条件是,抓住于天放、孙国栋,每人赏伪币伍千元及若干布匹等。于天放说,“因为都是熟人,并且有密切关系,没加防备,而被坏人陷害。这是思想麻痹,丧失警惕性最沉重的一次血的教训!”地主宋万金窝藏勾结特务,把情况汇报。

  12月19日,于天放等相继被捕入狱,当地抗日组织被破获。

  抗战胜利后,认贼作父的王山东被老百姓活活打死了,于山东被揭发处决。

  1945年1月上旬,于天放被关押到北安省警务厅特务分室秘密监狱。特务分室叫“阎王殿”,从特高课的“事务官”(主审的人)到火夫、杂役,清一色的都是日本人。抓人、杀人、审讯、拷打、处决都是家常便饭。

  最开始,日寇高官假装殷勤来监狱“探访”,问“冷不冷”“生活好不好”有时候还故意把看守“训斥”一顿。伙食也比别人的特殊,有肉和白面馒头吃。不过,于天放对党、对军队、对地方的救国组织一字不提,或故意胡说乱道一通。最后日本鬼子狰狞的面孔完全暴露出来,先是打手板、鞭背,继而是灌凉水、“吃红枣”(用烧红的铁棍烙皮肤)、电刑。受到电击后,强烈的电流使得整个身体都很僵硬,身心受到很大的摧残。但最难挺的是灌辣椒水,眼睛、鼻子被辣得通红,全身剧烈疼痛,而且口鼻处直往外冒血。特务机关长中西正枝也不禁赞叹:“我尊敬为正义而舍身的于天放将军。”

  于天放虽然身在坚固黑暗的监狱中,但是坚定决心越狱,逃出魔笼继续战斗。石丸兼政当看守多年,对工作比较厌烦,非常懒散。

  7月的一天,于天放和抗联第二路军赵忠良商量越狱,两个人一拍即和。7月12日,打死石丸兼政,从他的衣兜里翻出了钥匙,闯过三道铁门,两个人成功越狱。北安省日满警察厅大为震惊,报纸惊呼:“于天放逃跑,满洲国失去一大半”。北安省《大北新报》报道《于天放越狱潜逃,搅得满洲大地震》。

  北安县城实行了戒严,四门加岗,街上到处都是军警,而且挨门挨户进行搜查。谁能够搜到于天放,谁就会连升两级,而且还会有奖赏。从军警宪特到职员、学生、城镇居民、乡下农民都动员起来拉网搜查。三百多师生手拉着手,在镇外碱草塘中朝前走,闹腾了好几天。这是日寇在投降前夕最大规模的军事政治行动。

  爱国的父老乡亲有的冒着生命危险,瞒着日寇给于天放送饭吃,有的把于天放秘密放走,有的假意替日军搜索。刘二嫂、刘国祯等九名群众,使于天放成功地逃脱日本鬼子的搜查。于天放道:“我之所以能够脱险,完全是党的力量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帮助,我感谢老百姓。”

  跟于天放一块儿越狱的赵忠良,被屯长常三麻子出卖给宪兵队,伪满宪兵用铡刀铡断了赵忠良的双脚,“看你这回还怎么越狱!”

  于天放路经嫩江、讷河寻找失散的抗联小分队成员。1945年8月16日,走到讷河县的老莱村,得知日本投降、东北解放了。

  于天放是从日寇监狱中越狱脱险的我军唯一的高级指导员,他的经历是东北抗联苦斗十四年、坚持抗日到底的最有力的证明。

  1946年7月,越狱一周年时,作家刘白羽在北安特别监狱现场采访于天放越狱经历:“这样惊天动地的事情,听了真使人兴奋、感动。说完,于将军就领着我去参观他逃跑的监狱。他随走随指点那阴暗潮湿的单身房、那廊道、那重重的铁门,以及那最后击破的窗户。我听着,我望着他微红的脸,他如同穿过惊涛骇浪的巨船,他兴奋但他十分沉静,他几乎足有一种气魄可击退一切逆风暴雨,因为他是那样沉静。”最后刘白羽形容是“老天放于天放一条生路”。

  “老金沟”是小兴安岭西麓一条山沟及其附近山峦的名称,在铁力林业局向阳林场施业区内,距铁力市70公里左右。曾是中共北满省委,也是东北抗日联军三路军司令部所在地。

  20世纪30年代,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金策、于天放等抗联将领和500多名抗联战士,曾在此地战斗生活过。于天放、孙国栋小分队主要成员被捕以后,驻扎在老金沟的其他小分队成员坚持斗争。

  1945年深秋,几个破烂衣衫的人悄悄摸进了铁力县北面一个小屯子,一个人在村边放哨,其余的潜进了一座小茅草屋,过一会,他们兴高采烈地高喊鬼子投降了,我们胜利啦!又哭又笑又拥抱着。

  他们是谁?

  一直坚持在抗联密营——老金沟斗争的抗联战士,到村里来筹集粮食,来这之前,他们还不知道日本人已经投降了,他们终于坚持到抗战胜利。

  1941年,第十军军长汪雅臣战死,余部两百人成了孤军中的孤军,但他们没有选择逃往苏联,也没有选择解散,也没有选择主动死命袭击日伪驻地,而是在吉林德惠籍的抗联四军副军长王光宇牺牲的九十五顶子山根据地驻守,日军在作战地图上始终将他们标为“双龙(即第十军军长汪雅臣的报号)残部”,看他们没有太大的威胁,也没有决意彻底剿灭。

  这二百人一直到了1945年8月还不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直到被周保中的交通员田仲樵带人接应出山。他们的存在宣告了东北从来没有全境沦陷。此后他们大多选择了解甲归田,没有人成为高级干部。

  胜利,终于到来了。不仅是现实,也是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