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最初并不受苏联重视,也不明确支持,因为苏日之间签署了协议。转移到苏联的抗联余部集中在伯力进行军政训练,或是送到新疆。
戴鸿宾,抗联第6军军长,在攻打萝北县城战斗中,因敌众我寡失利,后率400多官兵退入苏联。苏联遣送新疆后,统治新疆的盛世才遣散,严重削弱了抗联的战斗力,给北满抗日游击运动造成了巨大损失。
日苏诺门坎战争以后,苏联觉得有必要利用东北抗日联军。日军为消灭东北抗日联军,开始大规模向抗联部队“讨伐”。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抗联迫切需要与中断数年的中共取得联系,并能得到休整,就希望共产国际和苏联能给予协助。1940年1月至3月,中共吉东和北满党代会在苏联伯力召开,会议决定采取逐渐收缩、保存实力的方针,同时与苏联方面达成协议,在坚持中共对东北抗联领导的前提下,接受苏方的援助,并通过共产国际与中共取得联系。
由于游击区和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抗联遭到巨大困难和挫折,到1940年仅剩下2000多名抗联指战员。在牡丹江,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陈翰章、许亨植剖析了面临的严酷形势,一致同意周保中关于“保存力量,越界过江,到苏联远东地区野营整训”的意见。
1941年春,按照抗联党委统一部署,战略转移开始。在牡丹江地区活动的第一路军从吉林珲春的防川(中、朝、俄3国交界处)顺利进入苏联;在佳木斯地区活动的第二路军第2支队从饶河越过了乌苏里江;第三路军的战士们从逊克、孙吴越过黑龙江。在赵尚志血洒疆场的第二天,1942年2月13日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在大兴安岭库楚河遭敌攻袭后转入苏境。此时,坚持在东北的抗联除了小股部队和散兵游勇以外,几乎所剩无几。
抗联部队在苏联建立了两处“野营”,一南一北。北野营位于伯力东北75公里处的费雅斯克村。因其处于被苏联称为阿穆尔河的黑龙江岸边,故也有A野营之称(黑龙江的俄文字头为A),先期过境的第二路军总部直属部队、第三路军3支队的300余名指战员驻扎于此;南野营位于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与双城子(沃罗什诺夫)之间蛤蚂塘,因其靠近沃罗什诺夫城,也被称为B野营(沃罗什诺夫的俄文字头),第一路军警卫营和二、三方面军的500余名指战员在此。
1941年夏,由于苏德战争爆发,日军动向值得关注,驻扎在苏联的抗联先后派十五支小分队回东北侦察敌情,坚持游击活动。8月,抗联第二路军第二支队支队长兼政委王效明率50多人带着电台返回东北虎(林)饶(河)地区,在图(们)佳(木斯)铁路线上的孟家岗炸毁了一列日军兵车,炸死炸伤日军500余人。
1941年9月,王庆云带领郎占山、陈春树、戴有利和魏树义等4人小分队,到穆棱县梨树镇飞机场进行侦察。由于机场离山较远,他们白天隐蔽在靠近屯子的几个大草垛中,到夜间再偷偷地接近飞机场,丈量了飞机跑道的长度和宽度,还把停留在那里的30多架飞机中哪些是真飞机、哪些是伪装用的木制飞机模型都用手亲自摸出来了。
据统计,抗联从1941年至1945年派回东北开展游击战、破坏交通等任务的有26支小部队,约计240人次;派回东北专门执行侦察任务的(不含苏方派遣)有25支小部队,约计1260人次;派回东北寻找党的关系、收容和寻找部队的有6支小部队,约计160余人。当然也有一些常年蹲山沟、坚持种植谷物、监视敌人行动的小部队,不过人数很少。据不完全统计,在小部队中牺牲、失踪的人员不下200人。
1942年7月16日,在苏联远东境内的东北抗联部队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以“培养东北抗日救国游击运动的军事政治干部,锻炼优秀游击战士,使之能在东北解放战争之际,积极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8月1日正式组建,番号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对外番号八四六一步兵特别旅。
共1500人,其中抗联人员643名,其余人员是苏联籍的亚洲人和营以上的苏军副职军官。
全旅编为4个步兵营,1个无线电营,1个迫击炮连,1个教导大队。每营两个连,每连3个排。每营重机枪6挺,每连轻机枪9挺,每排冲锋枪15支。
旅长:周保中中校;副旅长:什林斯基少校;政治委员:张寿篯(李兆麟);参谋长:马尔钦科少校(即原北野营主任杨林大尉);后勤部长:金牙少校。
以抗联第一路军第一支队人员为基干,编成教导旅第1教导营,营长金日成大尉,政治副营长安吉大尉,副营长马尔切夫大尉。第2营营长王效明、政委金策;第3营营长王明贵、政委朴吉松;第4营营长柴世荣、政委季青。
第一排:巴达林少校、李兆麟少校、王一知少尉、周保中少校、金日成大尉。第二排:张光迪上尉、冯仲云上尉、王明贵上尉、王效明大尉,彭施鲁上尉。第三排杨海清中尉、徐哲上尉,姜信泰大尉、金光侠上尉、随长青上尉。第四排安吉大尉,朴德山少尉,崔勇进上尉,陶雨峰上尉。拍摄于1943年10月5日。
他们在学习政治文化的同时,还专门学习搏斗、刺杀等基本技能,以及军事侦察、汽车驾驶、空降跳伞、滑雪、无线电通讯工具的使用和各类枪械的使用等,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后多次被派到东北境内侦察日伪军的火力、兵力部署,以及军火库、粮库、机场、铁路、桥梁等军事设施,为苏军解放东北提供了宝贵的军事情报。
1938年4月初,已经是抗大教育长的刘亚楼受中央军委派遣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毛泽东要刘亚楼把党的“左”倾错误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直接向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汇报,而不是汇报给斯大林。
1942年,刘亚楼毕业后用名“撒莎”,被授予少校军衔。他和卢冬生、杨至诚等一起被分配到苏联远东军区任职。卢冬生1942年就调到教导旅工作,一开始任组织干事。
1945年德国投降后,苏联着手对日作战。据说在7月11日斯大林邀请周保中、崔石泉在莫斯科会谈,前共产国际负责人季米特洛夫陪同接见。斯大林笑着对周保中说:“你愿意配合苏军作战反攻东北,我真高兴!你梦寐以求的东北解放将要实现了。我电告延安的毛泽东同志。”会谈举行了一个小时。临走的时候,斯大林和周保中紧紧拥抱。
88旅副旅长李兆麟少校和夫人金伯文、儿子张立克拍摄于1943年11月。
7月下旬,抗联教导旅侦察分队的280名指战员,组成20多支特遣队,秘密潜回中国东北境内,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降落,进行战前侦察。其中东满五十五人,松花江、牡丹江地区六十五人,北满九十人,南满八十人。他们为苏军统帅部及时掌握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十七个筑垒地域、三道防线的布防设施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情报。
苏军最高统帅部印制了日军在东北防御体系的资料图册,下发连以上干部,人手一册。图册详细绘制了日军防御工事结构、位置、坚固程度、火力配备等情况,凝结着抗联指战员的鲜血和生命。
周保中在北野营国际旅全体军人大会上做了报告,从现在起,每个人都要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要同苏联红军并肩作战,解放东北、光复家乡,完成抗日战争的历史使命!
8月8日对日宣战时,有160名88旅指战员派到苏军第一方面军,有80名88旅指战员派到苏军第二方面军,有100名88旅指战员派到苏军外贝加尔方面军里,作为先头部队执行战斗任务。一部分不归抗联教导旅统辖的原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加入了苏联远东军组成的三百多个特种编外支队,配合先遣支队对日作战。
88旅少尉姜士元(陈雷)、李小风(李敏)
8月9日零时10分,150万苏军分三路对日本关东军发起闪电攻击。
乌苏里斯克军用机场,24名远东情报局的抗联战士分成6组,四人一组,分乘3架飞机,伞降牡丹江。第88国际旅少校、抗联四师二十四团团长李明顺、姜德和战友赵魁梧、孙曾友一组,每人都配备了一大包装备。有一支冲锋枪、360发子弹和三套服装(苏军军服、日军服装和便装)。姜德因为带有无线电器材,则配发了一支军用手枪。为了方便侦察,登机后他们就换上了日军军装。电报员姜德和其他几个同志都没有参加过跳伞训练,而且从来没有坐过飞机。他们空降在牡丹江,孙曾友因为未能打开降落伞包而坠地牺牲。他们进村后,换上了苏军军装,向广大村民动员。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完达山脉中,是日军秘密修筑的边境军事要塞,拥有庞大的进攻和防御体系,山顶有一门榴弹炮,炮身直径为1米,炮口直径为41厘米,炮长约20余米,号称“亚洲第一炮”。杀伤力极为惊人,装药量为1吨,一颗炮弹竟有4米长,最大射程达20公里,对即将出兵东北的远东军威胁极大。在苏军发动总攻的前夜,教导旅小分队最后炸掉了这门“亚洲第一炮”。
解放牡丹江之后,又配合苏军,连连攻克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第88国际旅战前派遣的上百位侦察英雄们,为获取情报,深入虎穴,不幸暴露身份,大多数光荣牺牲。
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说:“第八十八旅英勇的中国战士们,感谢你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情报,为我们远东军进攻中国东北起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对日本关东军戒备森严的要塞、堡垒进行的侦察和营救活动,高度体现了中国战士的优秀品格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我代表苏联人民感谢你们并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日本投降后,没参战的教导旅指战员分批回到祖国。8月12日,抗联领导人周保中接到斯大林的电报:“东北是你们中国人民的东北,苏联红军的任务是解放东北,建设东北的任务是你们的。”
9月6日第一批共170人;9月7日第二批40人;9月8日第三批102人;9月9日第四批30多人。先后分10批从苏联伯力乘飞机和火车,划分为57个小组,抢占大、中、小城市等战略要点。着苏军军装,有苏军军官证书,他们大多数人都会讲俄语,协助苏军接管当地政权,担任苏联红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苏军外贝加尔方面军的这100名指战员驻扎在张家口、承德、吉林一带,战后迅速撤回,始终没有任何消息。有一部分由金日成带回朝鲜建国。
在长春,以周保中为书记的地委于9月中旬成立。随后,中共长春市委及伊通、双阳、公主岭、乾安、德惠及九台等县委相继成立;
在哈尔滨,以李兆麟(张寿篯)为书记的中共松江地委及其下属的哈尔滨市委,珠河、阿城、方正、宾县、延寿、双城、苇河、安达、巴彦、木兰、五常、通河等县委相继组成;
在沈阳,冯仲云与不久前到达那里的八路军党的组织取得了联系,建立起中共沈阳地委,并在辽东、安东、大连、辽阳等地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
在黑龙江地区,王明贵、王钧、陈雷、张光迪、张瑞麟等先后领导建立起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和黑龙江地委及其下属的海伦、北安、绥化、克山等县委;
此外,以彭施鲁为书记的佳木斯地委、以金光侠为书记的牡丹江地委、以王效明为书记的吉林地委和以姜信泰为书记的延吉地委也都在9月份建成并开始了积极的工作。
进占各地后扩建的武装部队改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总司令。在9月中旬到10月下旬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发展到了4万多人。
10月20日,中共中央代表、东北局书记彭真在沈阳接见了周保中等人,周保中把抗联党委会的组织关系及党员档案、党费正式移交东北局。
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由抗联队伍发展而来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和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一起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委,罗荣桓为第二政委,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肖劲光为副司令,程子华为副政委。至此,东北抗日联军终于完成了它的全部历史使命,为创造和建设新中国开始了新的征程。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东北抗日联军昔日最强大的敌人、原关东军司令、时任日本陆军参谋总长的梅津美治郎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日本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悲壮的抗联,尽管或是牺牲,或是投降,或是解散,或是退入苏联,但这只是阶段性的失利,随着抗战反攻,抗联的余部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寻找赵尚志头颅
赵尚志牺牲后,我党就努力搜寻他的头颅。从1942年找到1949年建国,又从建国找到2004年,总计找了62年。
第一次寻找是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赵尚志的当年战友周保中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随同苏军反攻东北,并且担任长春警备副司令,他对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提出找到杨靖宇和赵尚志头颅的要求。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表示:“杨靖宇、赵尚志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所有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骄傲。我们一定要全力协助周将军,寻找到杨靖宇和赵尚志的头颅。”
当时苏军驻长春参谋长安德烈耶夫上将派出5个苏军支队,对长春“伪皇宫”和“八大处”等日伪盘踞地点进行了数次搜索,都没有找到。
第二次寻找是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长春,陈云亲自给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主任陈正人交代:“前番周保中没有找到杨靖宇和赵尚志同志的遗骨,现在我军解放了长春,还要继续寻找。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找到,因为东北老百姓都怀念他们,将来建国以后也好供后人瞻仰。”
陈正人率领政治部工作人员在长春重点地区进行寻找,逐一排查了日本关东军军用医院和敌伪监狱里的医疗室,仍未取得进展。遗憾的是,由于东北战事又趋紧张,不久我军便奉命撤出了长春,寻找再次陷于僵局。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次寻找是1948年3月初,我地下党在长春医学院的一间地下室里发现了三个大玻璃瓶,装有两颗头颅和一颗心脏。
难道其中就有赵尚志的头颅?是,还是不是?
遗憾,还是没有。幸运的是,找到了抗联将领杨靖宇、陈翰章的头颅,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这次寻找险象环生,还牺牲了两个地下党员。
尽管赵尚志的肉体杳无踪迹,但是赵尚志的名字还在东北大地传颂,精神还在东北的高山上挺拔。建国后,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传奇的英雄,珠河县改为尚志县,哈尔滨市新城大街改为尚志大街,并建立了赵尚志烈士纪念碑、赵尚志纪念馆。1991年,去过赵尚志殉难地无数次的热心人士史义军,还发起有关部门在此立碑纪念。
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赵尚志还被敬仰和缅怀,注定他的头骨下落还被关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党史研究部门和文物管理所,一直都在努力寻找,均一无所获。赵尚志将军的头骨,究竟在哪里?
寻找还在继续,一个机会来了。
1987年冬天,日本女学者山崎枝子,中文名叫林郁,从日本东京来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去梧桐河赵尚志牺牲的地方调查。在哈尔滨期间,她采访了抗联老战士李敏,李敏希望她协助寻找到赵尚志将军的头颅。
山崎枝子回到日本后,见到了当年抓捕赵尚志的日本特务、已经75岁的东城政雄。东城政雄从中国被释放回到日本后,积极参与日中友好事业。古稀之年的他以忏悔者的神态跟林郁说,赵尚志头颅被安葬在长春护国般若寺里,希望能被找到。这在当时被许多中国人认为是东城政雄“最新”的交代信息。
但是,东城政雄为什么不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期间交代这一重要线索呢?直到又过去三十多年才道出赵尚志头颅的具体去向?其实不是东城政雄没交代,而是交代后有关部门没有重视,错过了找到赵尚志头颅的最好的机会。
80年代,沈阳军区军旅作家姜宝才在查找日伪档案时,找到当年抚顺战犯管理所日本战犯东成正雄和田井久二郎的资料。1956年,抚顺战犯管理所舍监号353号的东成正雄交代:“赵尚志将军是在1942年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日)被我杀害的。”东城政雄的文章《我参加了谋杀赵尚志将军》明确写道:“赵将军的头颅,后来被埋到新京市内的护国般若寺里”。姜宝才看到这句话,就用圆珠笔做了标注——“赵尚志头颅至今还没有下落”。
我们有理由疑问,在警备森严、魔影重重的伪都长春,赵尚志的头颅为什么保存在护国般若寺?也许,是隐藏在日伪机关里的地下党员出其不意,觉得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于是大胆地将赵尚志的头颅偷葬于此。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1942年的那个关键时刻。
根据东城政雄的记载,据悉,日本关东军准备将赵尚志的头颅公开示众,然后密封保存,与杨靖宇、陈翰章等烈士的头颅一样,伺机送往日本,以炫耀武力。但是由于赵尚志的头颅在没进行药物浸泡之前就发生变化,保存已不可能。伪治安部部长于芷山请示关东军司令部得到同意,决定将赵尚志的头颅焚烧灭迹。
有的报道称,危急时刻,佛佑尚志,护国般若寺主持倓虚出现了。倓虚法师是高僧大德,出于佛家的慈悲,还有民族责任感,他决心要把赵尚志的头颅保护下来。日本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信奉佛教,多次去般若寺研修佛法,拜见过他,很是敬重。倓虚法师亲自出面请求将赵尚志的头颅掩埋在般若寺内,佛命不可违,骄横冷酷的关东军最高司令官于是答应了倓虚法师的要求。
据悉,1948年,倓虚去香港弘扬佛法,1962年在香港圆寂,这个最权威的知情者对于赵尚志的头颅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带给我们不尽的遐想。
基于此,我们不仅为历史和赵尚志遗憾,也为自己遗憾。如果1956年就重视东城政雄的交代,并且找到当时还健在的倓虚调查,结果将会大不一样。
但是也有历史资料表明,1942年2月,倓虚并不在长春般若寺,“倓虚带回烈士头颅”说法没有得到一致认定。《赵尚志传》的作者赵俊清语出惊人:“经多方考证,赵尚志将军的首级是由日军高层决定埋到般若寺的,这一举动,是有其险恶用心的。”赵俊清旁征博引,用大量的史实阐述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伪治安部及日本关东军的高官们商谈后认为,头颅已经腐烂,无法继续保存,决定将头颅送到长春的护国般若寺当作“无缘佛”埋起来。所谓“无缘佛”,在日语里为“野鬼”的意思。把赵尚志头颅埋在般若寺,意喻“讨伐”胜利,赵尚志作为“野鬼”被埋在般若寺,可起到“护国”的作用。
护国般若寺!
位置锁定,目标缩小,英雄赵尚志,在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
护国般若寺,俗称大庙,位于长春的市中心,距离当年关东军司令部二里地左右。建于1922年,是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倓虚创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长春,次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将般若寺更名为“护国般若寺”,变成了“满洲国”的“护国寺”。
我们深知,从偌大的东北,再到一座城市长春,乃至于小到一座寺庙,一颗伟大的头颅所占的物理空间还是太小了。上万平米的护国般若寺,相对于一颗头颅,还是显得过于庞大。头颅具体又在护国般若寺哪个位置?找到它谈何容易!
护国般若寺在抗战胜利后,又经历战乱、文革破四旧的动荡岁月,僧人或是漂泊四方,或是还俗为民。赵尚志头颅的下落从此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个谜,难道永远成谜?
在没有其他权威记载和回忆出现的时侯,东城政雄的回忆成为寻找赵尚志头颅的唯一线索,有关机构、人士多次来般若寺寻找赵尚志头颅,都没有下落。尽管找到赵尚志头颅的线索有限,况且时过境迁,但是人们找到它的愿望越发强烈。
随着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临近,军旅作家姜宝才重走抗联之路,寻访健在的抗联老战士,打算让抗联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以告慰赵尚志等牺牲英烈们。
2004年6月1日上午,姜宝才再次来到长春般若寺寻访,在与僧人交谈中得知:就在前一天,也就是5月31日寺院施工时,在后院距离北墙10厘米、地下50厘米深处发现一颗头颅,被僧人果慈超度后埋到长春西南净月潭的山林中。
净月潭,位于长春市南郊,距长春市中心18公里。根据民间传说,这里的水是王母娘娘掉下的眼泪。净月潭,始建于日本侵占长春期间的1934年,因筑坝蓄水呈弯月状而得名,因山清水秀而闻名。而关于名字的来历,也有说法认为是日本当时侵占的台湾有个日月潭,为此日本殖民者将和台湾并列的另一处重要殖民地东北长春的这个水库命名为净月潭。这里的森林被誉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林海”,堪称“喧嚣都市中的一块净土”。
姜宝才将此事迅速告知了远在哈尔滨的抗联老战士、赵尚志的老部下、曾任黑龙江省省长的陈雷及夫人李敏,还与赵尚志的胞妹赵尚文等亲属联系。大家都十分兴奋,觉得机不可失。
军旅作家姜宝才讲述发现赵尚志头颅经过。
6月2日,年过八旬的李敏亲自带领赵尚志外甥李龙、李明等一行五人从哈尔滨驱车赶到长春,与姜宝才会合。
在超度并安葬头颅的僧人释果慈的带领下,一行人驱车前往埋葬头颅地点——长春净月潭。
姜宝才等人起灵,李敏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小心地刨开小土堆,看到了一个黑色塑料袋,里面用红布包裹着一颗凝聚情感和谜底的头颅。大家轻轻地把头颅放在了事先准备好的箱子里,然后用透明胶带封住,当天便带回哈尔滨。
姜宝才一行离开净月潭的时候,恰好是6月2日6点20分,而赵尚志的身高恰好是1米62,牺牲和头颅失踪又是62年,李敏一行车牌尾数62号,惊人的巧合难以捉摸,难道注定赵尚志的头颅将被人们找到?
李龙是考古学出身,对于人类骨骼有一定了解。李明是学医出身,也从专业角度观察。李龙在仔细察看期间忽略的细节被学医的李明注意到了,那就是头颅的左脸颊上面有一处骨痂,分明是生前负伤愈合的痕迹,这一发现让兄弟二人屏住呼吸。
李龙从赵俊清撰写的《赵尚志传》中找到和这处骨伤对应的记载:1932年5月,赵尚志率部攻打东兴县城:“弹片横飞过来,致其左眼受重伤。”左脸负伤伤及骨头,左眼不幸失明。兄弟两人分析,骨头负伤愈合后留下了这处骨痂。李龙李明兄弟二人充满信心地确认,这就是舅舅排他性的标记,是民族英雄赵尚志光辉的勋章!
单个埋藏于般若寺、中青年男性、左眼下方有伤……这颗头骨的大部分特征都与日伪尸检报告和赵尚志传记的记载相吻合。
黑龙江省公安厅主任法医师刘英坤等3名技术人员,也对头颅进行了科学鉴定,结果更进一步向赵尚志靠拢:头颅为男性,年龄在35岁至40岁左右;身高162厘米(误差正负5厘米);左眼眶下缘中部有1陈旧性骨伤,系生前利器所致,左眼下有陈旧性骨伤修补痕迹;埋藏时间比较长,在数十年间。
2004年11月24日,哈尔滨市委邀请赵尚志亲属、抗联老战士和头颅的发现者,共同将颅骨护送到北京,交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进行检验鉴定。12月3日和17日,公安部分别进行了人类学鉴定和颅像重合鉴定。
人类学检验报告[(2004)公物证鉴字7994号]结果是:
送检颅骨为男性,年龄为33.4岁,身高为162厘米。上述结果与档案资料所记载的赵尚志烈士的体质特征相符。送检颅骨所示的骨伤部位与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相符。
赵尚志,那个浓缩了精华的小个子,《嫂子颂》里的个性男,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生于辽宁,战斗在黑龙江,埋在吉林,赵尚志属于整个东北大地。头颅发现后,赵尚志最后安葬在何处一时引起关注。黑龙江和吉林方面也都有意愿将赵尚志头颅埋在自己的省内。
黑龙江的理由是,赵尚志在黑龙江抗日11年,并最后牺牲,躯体融入黑龙江境内的松花江,黑龙江又有尚志市、尚志大街,因此赵尚志头颅安葬在黑龙江实至名归。
吉林的理由是,赵尚志曾在吉林从事过革命工作,头颅在吉林埋藏62年,杨靖宇也安葬在吉林。如果赵尚志永久葬在吉林,实现了“南杨北赵”两位抗联领导人在吉林的“会师”。
赵尚志家乡辽宁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和渴望,理由是赵尚志出生在辽宁,这里有他童年的身影和记忆;父母安葬在家乡;赵尚志生前表示要魂归故里,回到父母身边;妹妹赵尚文也希望哥哥赵尚志最后安葬在家乡;辽宁缺少抗联遗迹和纪念地。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朝阳县县长助理、尚志乡党委书记雷凤祥常年弘扬尚志精神,有着异乎旁人的“尚志情结”,他积极努力,游说有关各方。
雷凤祥,虽身处远乡,但是为弘扬尚志精神殚精竭虑、矢志不渝,并且文采飞扬、简朴低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雷凤祥极具国际化视野和超前眼光,把尚志乡打造成一个弘扬尚志精神、展现中国人胸怀的园地。前后看到过雷凤祥几次感到他白发不断增加,这是辛劳的结果。
尚志精神的弘扬者和捍卫者——雷凤祥
雷凤祥的助手,一个得力干将——杨春富大哥,也默默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8年10月,在百年诞辰之际,民族英雄赵尚志魂归阔别80多年的故里——辽宁省朝阳县尚志乡,被正式安葬。据悉,这也是最后一个安葬的中国抗战著名将领。
民族英雄传奇映日月,精英忠烈精神感后世。黑龙江民间人士赵天明和北京民间人士贾元良感佩赵尚志将军传奇事迹,一起驾车巡回全国,八千里路云和月,历尽千辛万苦,弘扬尚志精神。
2008年春节前夕,我有幸见到了赵尚志的妹妹赵尚文老人,老人赠送给我一幅亲手创作的字画,并题字留念:“王锦思惠存,青山标铁骨,热血化宏图。尚志精神永存!”
对生的拯救,对死的寻找,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品格品质的展现,也是人道理念的高扬。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为了在战场上拯救一个大兵瑞恩,不惜死去更多大兵这样高昂的代价;我们也看到,日本把在海外找到的35万具无名日军遗骸,隆重安葬在靖国神社旁边的千鸟渊公墓。
或许,因为是赵尚志,你、我、他,才愿意进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寻找。相比于美国的拯救,我们的拯救更有深远的意义;相比于日本的寻找,我们的寻找更具正义的价值。我们寻找的不仅是头颅,不仅是照片,还有我们民族的精神,以及黑土地上那曾经不屈的意志,和对生命的庄严礼赞!
两千多年前,《诗经·大雅·卷阿》就用美丽的语言诉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就像在描述和讴歌赵尚志。
赵尚志,在高高的兴安岭吹响战斗的号角,在梧桐河殉国,像凤凰那样涅槃,最后在家乡朝阳得到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