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全文阅读 > 第1章 序言(1)

第1章 序言(1)


  那位同学也真是挺乖的。他就滚下了QQ,滚下了网络,滚出了他的家,滚到了一个自习室里,滚了一下午和半个晚上的自习,第二天下午滚到了考场里,于是就把这次考试给滚过了。

  所以他可能会在追忆往事的时候这样总结:“幸亏那天我滚了。”

  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在试图专心的时候,都要面临重重的干扰,都要面对分心的诱惑。如果要做的“正事”又不是那么容易,不是那么令人愉快,不是那么有价值,或者不是那么及时地得到回报,我们就很容易分心,转向能更快完成、更有趣味的事情上。这个,跟“水往低处流”的重力作用一样,是一种无可更改的自然规律。与其指望自己“用强大的意志力对抗诱惑”之类,不如换一种脑筋,直接避开干扰源。

  “滚下网络、滚出你的家”,就是一种逆向思维。

  全世界最烂的论文

  经历过大学时代的人,都会对拖论文这件事记忆犹新吧?

  我们的豆瓣小组里有个成员,是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那种,有一次她要写一门课程的期末论文。在期末之前一个月,她就知道了论文的题目,却迟迟没有动手。直到还剩最后一个星期了。

  ——当然,对很多人来说,这个也不算什么。许多人会把论文拖到还剩三天,甚至一天呢。

  就是恰好在截止日期之前的一周,这位成员想通了。她意识到:为什么我一直不能动手呢?原来不是我“懒”,不是我不想写好,是我太担心写不好。我不就是担心把这篇论文写烂吗?但是又能烂到哪里去呢?干脆,我就先写一篇全世界最烂的论文看看!

  心里的屏障一旦除掉,她迅速完成了初稿——好像也没有那么烂。更重要的是,迅速完成初稿,为她赢得了时间。于是,在最后交稿之前,她把论文又改了两遍。最后这篇论文的成绩是“优秀”。

  经此一役,她得到了一个最重要的启发:“烂的开始是完成的一半。”

  你一定听说过另一句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成功”这个词,实在太模糊了。怎样才能算“成功”呢?相比之下,“完成”可能就具体得多。完成意味着整件事要做完整,不能有遗漏。哪怕细节再好、局部质量再高,没有完成,再“完美”都没用。

  有些人会因为追求“完美”,陷入了难以“完成”的境地。这些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如果你也曾为了写一篇论文,查了无数篇文献,然后把它们统统下载到了你电脑的硬盘里——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么多文献如果你全部仔细读过,应该能写出一篇相当“完美”的论文;这也意味着,你很可能根本无法读完其中的哪怕三篇,而更可能的是在截止日期前夕抱抱佛脚,匆忙浏览一些,引用一些,交稿完事。

  追求“完成”的人,时常能体会,“烂开始”带来了“好结束”;

  苛求“完美”的人,却往往发现,“好开始”只换到“烂结束”。

  所以当你为质量而忧虑,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时,不妨允许自己迈出最“烂”的第一步。如果这“烂”的一小步能帮你争取到时间,那么“烂开始”就能转化成“好结束”。这也是一种逆向思维。

  “这下我能跑步了”

  “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六月徒伤悲,七月徒伤悲,一生徒伤悲……”

  从前,有位姐姐一直念叨着这句话,一直说要慢跑,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一年一年徒伤悲下去。直到有一天,她突然能跑步了。并且到现在仍然坚持着这个习惯。

  发生了什么让她能跑步了?

  有人猜她“谈恋爱了”,也有人猜她“失恋了”;有人猜她“买了跑步机”,也有人猜她“报名参加了比赛”。

  但其实,她根本没有用到这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办法(或者原因)。她只是发现,可以一边跑步,一边听有声书。

  就是那种在手机里、在mp3里都可以听的有声书。她一直有这个爱好。但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可以把听书和跑步两件事放到一起做。原先她觉得,跑步又辛苦又枯燥,难以坚持;后来她发现,一边听书一边跑,就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再后来,跑步成了新的习惯,甚至是新的爱好。

  一件无聊或看似无聊的事,总是容易被我们拖延。但如果你能找到一件“有聊”的事情,跟它绑在一起做,并且能两不耽误,那前一件事就不容易拖延了。这下,你也能“跑步”了。相对于那种逼自己“坚持”的思路,这个也是一种逆向思维。

  约翰·佩里和他的“结构化拖延法”

  为什么挑战拖延症——也就是“战拖”——这件事那么困难呢?根据我的体会,往往是因为,拖延现象的背后,悖论丛生,错觉密布,“拖延症”这种东西似乎比我们精神中“昂扬向上工作”的那部分,更能抓住我们的内心,所以没有经验的新手,经常会被打得一败涂地。

  既然常规思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么逆向思维就特别重要了。有时候,换一换脑筋,就能柳暗花明。

  回到开头的那个例子。还记得你每次面对备考或者其他头痛的任务时,打扫房间就变得格外有吸引力吗?平心而论,如果往常打扫房间是你一直拖着不愿做的事情,那至少现在你不会拖延“打扫”这件事了。

  那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一点,作为对付“打扫拖延”的一种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约翰·佩里(John Perry)是斯坦福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很早就总结了这种现象,并提出了他的“结构化拖延法”(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这个方法可能不属于普通意义上的“战拖方法”,却颇有市场,也广受关注。佩里老先生本人,甚至还因为这个方法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

  这显然也是一种逆向思维。而且据老爷子宣称,效果还不错。这不,他把这个方法和另外一些战拖经验,总结写出了一本书。书中的“电脑与拖延”那一章很类似我在上面提到的“滚去自习室”的例子,老爷子在这一章里为爱上网乱逛、做事容易分心的拖延者们提供了一个小窍门,那就是,等到某件肯定会发生的、能打断自己的事情快来了的时候再上网。比如饿了,或者感受到了内急的前兆。想要写出完美论文的那位成员则“出现”在了“拖延与完美主义”这一章。在这一章里,老爷子为完美主义者们献出了一条良策:任务验伤选择。他奉劝大家,凡事做到蛮好就可以啦,宁愿不完美,也不要坐等任务过期。那位终于能跑步的姐姐则很像“放点音乐吧”这一章里的佩里,他们都学会了如何将音乐与看似困难的任务绑在一起。毕竟,找对节奏,万事好说。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中文的“战拖”语境中,严格界定的“拖延行为”是特指满足以下这两个条件的推迟行为:(1)后果消极;(2)无必要,本可以避免。如果一项推迟行为是经过理性权衡之后的主动选择,并且也确实带来了积极的后果,那它并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拖延”。所以无论是“结构化拖延”,还是“结构型拖延”,还有本书的标题“拖拉一点又何妨”,这些直译可能都稍欠确切。不过还好,这应该不会影响你的阅读,也不会让你拖着不去尝试这个新办法。

  这不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战拖书,作者不但在“对治思路”上独辟蹊径,在写作语言上也是轻松风趣,一反许多此类书籍严肃凝重的风格。看惯了那种略感压抑的书,或许你也想换一换口味了。如果作者的“结构化拖延法”对你有启发,或者是这本书里提到的其他经验技巧帮到了你,又或者你对其中的内容有任何疑惑,欢迎访问我们“战拖会”的论坛“战拖学园”(www.zhantuo.com/bbs),跟数万拖友们一起讨论。毕竟,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拖;毕竟,在单打独斗难以奏效的时候,你也可以试试这份逆向思维——求己不如求人,并肩才能战拖。

  衷心祝愿正在阅读这本书的你,战拖顺利!高效能人士也可以有拖延的习惯。

  本文参考文献:Hsee C K ,Yang A X ,&;Wang L (2010).Idleness Aversion and the Need for Justifiable Busyness.Psychological Science,21(7):926-930.Kalyaraman S (1999).Mixing Virture and Vice:Combining the Immediacy Effect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Heuristic.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12:2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