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是不会出现非常完整的傲慢反应或者不屑反应的,更多的是轻微程度的表现。比如,当我们和别人谈话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方出现了上述反应,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对谈话的内容感到厌烦或者觉得他人的观点不对,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观点更加权威。
除了以上反应,自尊还可能引发对外防御。绝大多数的人都难以赢得百分之百的认同,而防御就是来源于不尊重。野生动物对领地具有防御意识,只要领地受到挑衅和攻击,必定给予有力的反击,人也一样,对自尊的质疑或攻击会引发比较强烈的反应,此时产生愤怒情绪是很常见的,有时还会引发攻击倾向。
总的来说,傲慢、不屑和对外防御都是很难有意识地进行控制的反应,情绪产生时很快就会出现相应的微反应,而纯粹的骄傲则是一种稳定的状态。
自我厌弃之人的反应密码
自我厌弃源于人们认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负面的,自我厌弃会带来耻辱感,这种情绪的产生有两个基础,首先当事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具有耻辱的性质,另外要有能够产生评价的大众。虽然有一些人能够进行自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可能会产生耻辱感,但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在没有评价者的情况下,耻辱感一般是不会产生的,因为人们往往羞于将自己的负面情况暴露给他人,而正是这一点造成了耻辱反应的表现:当人们不希望被其他人窥视到自己的短处时,会做出捂脸、低头等羞耻性动作。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被老师或者家长批评的时候,我们往往在听批评的时候低着头,面带羞愧,不开口辩驳,而这时产生的就是耻辱感。
由此可见,耻辱的微反应核心是回避。这是因为,耻辱的产生需要当事人对耻辱性的认知和进行评价的大众,而前者是一种主观性的认知,是难以改变和消除的,所以,耻辱反应的针对点只能在后者上,也就是通过回避进行评价的大众来消除耻辱感。
饱满的耻辱反应是这样的:面部出现悲伤和厌恶相混合的复杂表情,这种表情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一般是无法伪装出来的。同时,身体配合着呈现出低头和缩肩,这一系列动作包含着藏匿的意味,是为了回避大众,以此缓解当事人的耻辱感。
语言方面,当事人往往缄默不语,这并不是因为耻辱反应过于强烈而让当事人丧失了语言能力,而是因为当事人认为言语也会引发他人的注意,增加耻辱感,所以,如果当事人需要说话,他也会尽量压低声音。
事实上,在耻辱反应中,当事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语言反应也如同其他反应一样存在整体的协调性,共同表现出“回避他人”的意味,也就是俗话说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如果一个耻辱反应出现了以上表现,那么此时当事人的情绪应该是真实不伪的。
当然,生活中人们的自我厌弃之情并不都如此强烈,也有轻度的耻辱,也就是所谓的尴尬。尴尬是一种程度很微妙的情绪,如果程度太轻,那么当事人自然不会当回事而出现什么反应;如果程度太重,就会由尴尬变成羞耻。
尴尬的微反应要比饱满的耻辱反应轻很多,当事人的脸上不会出现厌恶与悲伤混杂的表情,更多地表现出不安。身体动作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逃避,但不会羞得无处藏匿。由于尴尬反应的信息源刺激不强,当事人的思维并没有受到严重打扰,所以当事人不会默不作声,与之相反,在一些情况下当事人很可能还急中生智用言语或动作化解尴尬,让大众一笑了之。
当然,尴尬作为轻度的耻辱,也需要对耻辱认知的产生、评价的大众这两个条件,只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或当前发生的事情有偏差又被他人窥测到了的时候才会产生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程度强烈的耻辱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和很长的持续性。有些人会因为耻辱而想要自杀,或者,引发耻辱的事情会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中一直存在于当事人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从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产生自卑等。但强者并不会完全沉溺其中,当事人也会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从而摆脱以往的负面的自我认知,勇敢地赢得人们的肯定。
放大感官:惊讶反应
惊讶是极其基础的一种情绪,而惊讶反应甚至可以从动物谈起。我们可以看到,当周围有动静时,猫、狗、兔子等动物便会竖起耳朵转向刺激源,仿佛是在仔细聆听。实际上,这种反应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当外界刺激出现时,人会在接收到刺激信息时非常短暂的第一瞬间,产生这样的表现:停止当前一切活动,睁大眼睛,眉毛抬高,抬头,同时嘴巴微微张开,这与动物机警地竖起耳朵相似。
这就是说,当人们受到意料之外的刺激时,惊讶反应随之而来。一般来说,惊讶反应的刺激源与当事人的联系程度越紧密,那么他的反应就越大,当事人得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出现意外情况时,反应的程度肯定要更为剧烈。因此,即使是同一刺激源,不同的当事人也会因为个体背景、阅历差异,做出有些微区别的惊讶反应,但无论惊讶程度的强弱如何,所有的惊讶反应具有一定的共性。
一组完整的惊讶反应持续的时间很短,从开始到结束可能不到一秒钟,但是,这短暂的时间里包含的身体表现并不简单,真正的惊讶反应是从表情动作到语言的统一。虽然由于个体的差异,人们表达惊讶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惊讶反应永远具有短促而和谐统一的特点。因此,我们总结出不同的人惊讶反应的共性作为参考,这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对方的面部或身体言语出现了符合这些特点的表现,我们就能识别出来。
当事人所关心的事物出现了意外变化时,惊讶情绪随之而来。这里的意外可以分为三种:当事人没有想到的事情、超出当事人有意识的思维的事情、不符合当事人无意识的主观预期的事情。
由于惊讶表情转瞬即逝,所以想要捕捉到这个表情必须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当事人在接收到信息后的第一反应,产生惊讶情绪的人面部表情会有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首先,就脸的中上部而言,当事人的额头肌肉收缩性紧绷,眼睑放大,虹膜张开。实际上,这个微反应是一种生物的本能表现。当人接收到具有较大刺激性的信息时,在本能的驱使下,会对这个信息进行进一步考察。因为该信息出乎当事人的意料,所以当事人便发自本能地产生一种“去考察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的心理。所以,额头收缩,眼睑放大,这样使得虹膜得以张开,而虹膜张开后,视觉会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所以能够更好地运用观察力考察事实。
同时,就脸的中下部而言,当事人的鼻孔和嘴部会微微放开,并伴有一次急促的吸气。这是由于惊讶这一反应实际上属于一种预备动作,当事人往往之后便会迅速出现喜悦、悲伤、愤怒等其他表情,可以说,吸气这个动作是为了下一个表情做能量储备。
在这里,鼻翼和嘴唇的张开分别对应的是用鼻子吸气和用嘴吸气,一般来说,产生惊讶反应时,大多数情况都是用嘴吸气,因为用嘴吸气时脖子更省力。
如果比较这两组动作,可以发现,惊讶反应的当事人更容易产生第一组动作,也就是说,轻微的睁眼和额头上抬是惊讶的主表情,出现惊讶情绪的人,其眼部一定会有动作,尽管动作可能十分微弱;当刺激足够大时,嘴和鼻翼也会做出动作,但嘴部与鼻部也可能不会有动作。
惊讶反应出现时,除了面部会有一定的微表情,当事人也会出现一些身体动作。一般来说,当事人产生惊讶反应后,身体会在极为短暂的一瞬间呈现出向后上方僵直,胸腹会不自觉地突然向上挺直,甚至出现轻微的跳跃,这与猫受到惊吓后的姿态有些许相似。
惊讶还会使人们的动作出现瞬间的紊乱,比如,如果当事人正在唱歌或者用筷子夹着食物往嘴里放,产生惊讶情绪后,就很可能出现忽然有一个音走调或者忽然手停顿一下等表现。
此外,当事人感到惊讶之后,诸如“真的?”“是吗?”“怎么可能?”这样的话语往往会脱口而出,其话语具有短促、表达疑问的特点。
对于伪装出来的惊讶,我们怎么识别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刺激源
惊讶的刺激源一定是当事人所关心的事,如果是当事人根本不在意的事情,即使是出乎意料的突发事件,对当事人来说也是与自己没多大关联的,惊讶反应自然不会产生,因为这些事无法对当事人产生感情上的影响。
2.当事人的眼部和呼吸
眼睑的变化是辨识一个人是否伪装惊讶的关键。如果当事人仅仅是眉毛动了动,而眼睑没有任何的变化,说明惊讶是假装的。反之,只要眼睑有所提升,即使幅度很小,也可以说明是真正产生了惊讶情绪,这种情况下,眉毛没有变化,往往是由于人的主观控制,或者刺激源的力度不够大。
同时,呼吸也能帮助辨别。吸气的动作或趋势是真惊讶反应中必备的动作,假惊讶反应则没有。如果当事人表现出惊讶没有伴随吸气动作或者没有这一趋势,则说明对方情感没有巨大波澜,而如果出现了与之相反的呼气,虽然表明有某种情绪变化,但并非是惊讶,很可能是愤怒。
3.惊讶的时间
惊讶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虽然这个过程只有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但当事人的表情也会表现出瞬间的停顿,而如果没有这瞬间的停顿,则是假装惊讶,同样,停顿的时间较长,也不是真正产生惊讶情绪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