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这两块肌肉的运动无法控制,鼻翼沟壑便成为了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出现厌恶反应的关键。一般来说,鼻翼沟壑的褶皱越深,当事人感到厌恶的程度越高,但这种褶皱并不容易观察。此时,如果要衡量厌恶的程度,我们可以通过眼睑收缩和嘴部动作,这种微表情越剧烈,表明当事人越感到厌恶。与之原理类似的还有厌恶反应的身体动作,当事人越是感到厌恶,身体与刺激源的背离距离就越远,轻蔑则几乎不会出现身体上的远离,一般表现是轻笑时视线或头部转开。
在语言方面,轻微厌恶反应往往伴有轻蔑的话语,如果轻蔑情绪产生,当事人有可能是保持冷漠不理睬,或者在不必有所回应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关注点转移,比如,谈话的一方夸夸其谈的时候,另一方会打断他。正常饱满的厌恶反应中,当事人则会表现出对谈话内容的回避,典型的行为就是言语上的敷衍。如果产生了恶心情绪,当事人可能会发出模拟恶心的语气词,而极度的恶心甚至会让人丧失说话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往往会伪装出轻蔑,以此显示出自己的高高在上。那么如何识别出伪装的轻蔑呢?可以通过动作的持续时间。真正的轻蔑往往转瞬即逝,如果轻蔑或讥笑的时间过长则是假装的,很可能是当事人用这种方式在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掩盖自卑。
最后要注意的是,真实的厌恶反应是众多细微动作的和谐统一。如果仅仅是某一个部位表现出了“恶心”,而身体其他部位无动于衷,也不是厌恶,如情侣之间嬉笑玩闹,女孩子很可能用嘴做出一个表现厌恶的表情,但眼睛里却含有笑意。
鸵鸟姿态:恐惧反应
当人们意识到将会有伤害到自己的事情发生时,便会产生恐惧情绪。这种情绪针对的是可能发生的事件,虽然信息源并没有带来直接的危险,但因为其刺激源力度过大,导致了当事人心理上承受不了,觉得无法消除即将发生的伤害,从而产生了恐惧反应。恐惧情绪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生产力和生存水平十分低下,处于大自然食物链的下层,经常受到猛兽的袭击,恐惧成为十分常见的反应,而死亡则是恐惧的最深源头。
恐惧源于接收到刺激信息的当事人对自身被伤害的预估,接着当事人出现了恐惧反应,相应地,这种反应随着预估的可能性的增大而表现得越为强烈。
导致恐惧反应产生的情况多种多样。有的是当事人害怕受到身体上的伤害,比如,畏惧打针的疼痛、怕身体受伤不敢从较高的地方跳下去等;有些刺激源虽然不能威胁到当事人的生命安全,但也会引发恐惧,比如,初到陌生环境、被上司批评、害怕股票操作不当而蒙受损失等。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即刺激源的强烈程度被当事人评估过大,以至于当事人认为这种危害采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被消除,当事人很可能出现极度的恐慌,浑身僵硬不能动弹,而情况更严重的话,当事人还可能丧失所有能量,以至于惊吓过度而丧失性命。
当恐惧情绪产生时,人们往往为了保护自己的全部要害,像鸵鸟一样躲起来,行动上,既可能会缄默着咬紧牙关忍受,也可能会大喊大叫,这种情况下的恐惧情绪是饱满的,面部也会出现饱满的恐惧表情。
饱满的恐惧微反应是这样的:眉毛紧绷皱起,皱起之后,前额皮肤会向上拉动脸部皮肤,眉毛在其牵引下形成“8:20”的形状,上眼睑随眉毛出现平行运动,内侧上眼睑提升,虹膜露出,外侧上眼睑下垂与眉毛运动平行;鼻翼紧缩,两侧形成沟壑形;面颊的肌肉紧绷,嘴张大,嘴角在面颊的牵扯之下向两侧延伸。
恐惧会导致当事人面无血色,在极度的恐惧下,当事人会闭上眼睛,这是因为一旦人们对刺激源的伤害性判定完毕,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在反射性的自我保护机制下会进行远离与回避。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的恐惧不会像上面描述的那样饱满,当事人眉毛没有大幅度地提升,眼睛也不会瞪大很多,只是略大一些,甚至有的恐惧表情与平常的状态接近,但恐惧的情绪的确存在,此时的恐惧形容为“害怕”更为确切。
除此之外,当事人在不自觉的自我保护之下,还会表现出相应的身体反应——冻结或者逃离。一方面,当事人的血液流速会冻结性降低,这导致了体温骤降,身体表现出颤抖,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另一方面,当事人的身体可能会向后上方躲避,同时脖子深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吓得“缩脖子”,还可能用胳膊与手保护要害部位,或者扭转身体,尽量回避刺激源,此时当事人心理上的焦点可能在信息源上,却不敢正视。
语言方面,恐惧情绪出现时,人难以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潜在的表意欲望为零,信息的表达受到了阻碍,所以,语言能力大大降低,因此恐惧反应在语言上的典型表现是结巴。当然,如果当事人还留有一些语言能力,没达到“吓得说不出话”的地步,往往会发出求救和求饶的语言。
当然,恐惧与其他情绪一样也有程度上的区分。当恐惧感不够强烈时,当事人的表现在恐惧反应和不安反应之间,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身体动作的程度都有所降低。同样,恐惧反应与其他反应一样表现出整体的协调性,也就是说,恐惧表情的程度与身体动作的程度是一致的。
实际上,恐惧反应与惊讶、厌恶等反应有共同表现,即当事人表情与动作方向上的一致性,如恐惧反应中,当事人眉间会向上方蹙起,身体也会无意识地向后远离;惊讶反应中,当事人眉毛高挑,身体也呈现向上提起的跳开趋势;厌恶反应中,当事人嘴角牵动方向以及眉毛皱起方向都与信息源的方向相背离。
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箭头效应,这种效应是一个人身体联动性的表现,也是判断某种表情是否和谐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用它来判断微反应的真伪。
恐惧反应与不安反应相似,在这两种反应中,当事人都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不同的是当事人在两种反应中主观能动性的差别,在恐惧反应中,当事人意识到自己没有抵抗危险的能力,而在不安反应中,当事人还能去寻找解决困扰的途径。
恐惧反应也与愤怒反应相似,在这两种反应中,当事人都认为信息源对自身已经产生了伤害或者预估到伤害。不同的是当事人在这两种反应中对自己能力的判定,在恐惧反应中,当事人觉得自己没有战胜对方的能力,无力感之下产生恐惧之情,而在愤怒反应中,当事人由于感到自身能力的强大,从而会对伤害产生复仇性攻击心理,于是产生愤怒。
除此之外,恐惧还与悲伤有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的微表情的眉眼部分是非常相似的。悲伤可以称得上是恐惧的后续,当恐惧信息源造成的无力感消退,伤害事实已经出现,当事人理智上可以接受现状的时候,悲伤反应就出现了。
自尊感强烈的反应密码
人人都有自尊,人们的自尊感来源于自我认同的心态,而这种心态需要两个条件:一方面是明白自己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自我认知,这属于自尊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是他人对这种能力的认可,这属于自尊的主观基础。具备一定的能力而又受到了外界的肯定,自尊得以产生和维持。
与自尊相伴的往往是纯粹的骄傲,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骄傲并不具有任何褒义或者贬义的色彩,只是描述情绪的一个中性词。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从长时间的角度来看,经常会露出带有微弱愉悦的微笑,而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举手投足都透出一种淡定的味道,就微反应而言,引发这种骄傲反应的信息源是令当事人能够实现自我肯定的事物。
单纯的骄傲反应不包含炫耀、傲慢等意味,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能够获得这种自我认同感的人,对于其他人的存在和观察并不在意。
一个饱满而纯粹的骄傲反应是这样的:上眼睑松弛,并遮住了虹膜的较大部分,面颊松弛,嘴角带着隐约的笑容,整体面部表情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周围的事物都在掌控之中,不需要再仔细观察。这种反应实际上是自我肯定后产生的满足感让当事人处于享受和陶醉之中。
在身体反应方面,由于纯粹的骄傲状态中既没有非常压抑的负面消极情绪,也没有堆积非常激进的狂喜,所以当事人的肢体动作非常得体自在。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形成了自我肯定之后,就会获得深深的自信,按照自我风格行事,不需要语言动作上的模仿。
总结起来,骄傲反应称得上是所有基础反应中最为接近本原状态的。单纯的骄傲是不依赖于客体的,或者说当事人关注的客体就是内化在心中的自己,因为自我满足并不来自于他人的衬托。
因此,这一点成为了区分纯粹的骄傲和轻视的关键,轻视具有明显的客体指向性,当事人对待客体时,目光也会呈现出凌驾式的傲慢。傲慢与纯粹的骄傲这两种情绪虽然都与自尊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的微反应有明显的不同。傲慢的微反应是:抬头扬起下巴,以显示出自己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比对方好,并认为完全没必要与对方交流,含有不屑的意味。同时因为下巴的抬高,当事人无法再睁大眼睛看对方,因此上眼睑会将一半的眼球自然地遮住,呈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而在一些比较极端的表现中,当事人有可能会侧着脸朝向对方,仰头抬下巴,再配合一些摇头晃脑或者有意露出些犬牙,表示较强力度的轻蔑,又有些挑衅的意味,傲慢的力度会非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