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建造城堡时,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址。一旦地址选定,就必须对城堡的规模和构造进行规划,这包括城堡要有多大的面积。在日语里,“地区”的意思就是“放下绳子”,因为那时是用绳子来丈量一个建筑的大小和空间的。
从理论上来讲,一个城堡应当包括3个设防的城郭。最重要的是本丸,即内城郭,这里是领主居住和指挥中枢的地方。本丸中有一个或几个天守阁或塔楼。二之丸是第二道城郭,三之丸是第三道城郭。这两者都由迷宫般的通道、仓库和生活居所组成。这样混乱的设计是有意为之。如果进攻方突破了外城防御,就会在迷宫般的通道和建筑中迷失方向。当他在寻找通向内城大本营的道路时,就会遭到持续重火力的攻击。
每层城郭都由一道坚固的石头城墙(石垣)围住,这些城墙基本上就是土垒上放上石块。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日本城堡更进一步发展,在山坡上开凿建造,把山坡凿成坚固的、可以放置巨大石块的地基。坚固的塔楼就可以建造在这些山坡石墩地基上,楼上有高耸的顶,还有许多让火绳枪手对下面正在前进的敌人射击的堞口。这些石墩上的窗石不用灰泥就可以砌起来,只需要一个宽大的、向外伸展的窗基加大稳定性就可以。这些技术也可以抵御在日本时常发生的地震。
城堡的建筑自身是用木头和灰泥建造的。框架在工匠头的工场里预制好,再在城堡所在地进行组装。木质结构的城堡很容易着火。作为一种防火手段,建筑上涂抹了灰泥,这就让许多城堡有了耀眼的白色外观。即使如此,闪电和内部失火还是烧毁了许多城堡。所以,城堡的屋顶边缘都骑着翘着尾巴的虎、鲸等辟邪物,作为驱散火灾危险的守护者。
塀是用芦苇、竹子和黏土制成的,建有小屋顶的墙,它一般都在石垣上蜿蜒伸展。还有“橹廊”,这是一层用木头和灰泥制成的高高的走廊,上面布孔状枪眼的“狭间”,便于守卫者射箭和火绳枪射击。
主“天守”是所有城堡的核心,是大名及其家庭的住所,是防守的最后堡垒。一般还有次一级的小“天守”,而像大阪城堡这样的要地就有许多这类小“天守”。在最鼎盛时期,大阪城堡有48个大“天守”和76个小“天守”。
城堡的仓库(矢仓、橹)储备有被围困时所需要的食物、武器和其他补给。这个词在日语中来源于“箭”和“仓库”。这样的命名很合适,因为他们可以储藏许多许多的箭以及枪和其他武器。
“天守”上还有穿透的、小的突出斜面,称为“石落”。当攻击者试图爬上城墙或“天守”的侧面时,守卫者就从里面倾泻石头、沸水和滚油。尽管在城堡上的位置有些许不同,但是,其原理与欧洲城堡和一些中国城门门楼甬道上的“暗孔”一样。
一座城堡可能是真正无法攻破的,但是最终还要依靠食物和水的供应情况。在1614年的大阪围攻战的准备中,据说,城堡中储存了如此多的谷物和其他食物,完全可以支撑若干年。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因为大阪的守军人数达到了9万人之多。
大阪还有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它有着丰富的淡水,这也更增加了它的坚固性。在城郭内还有一口井,有着取之不尽的水源。在当地,这口井以“金光闪闪的井水”而闻名,这是一个与塔楼和坚固城墙同等重要的资源。
当德川幕府在日本陆上建立了和平秩序之后,这些如此巨大的堡垒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对中央政权的权威形成了威胁。一些城堡被拆毁,另一些如大阪,则以小得多的规模重建。实际上,今天我们所见的大阪城堡是20世纪混凝土的仿制建筑,但是城堡石头覆盖的墩却是原有的。在日本,还存有原始的城堡,被视为那个是遥远的战争时代的遗迹和宝物。
大阪城堡围攻战(1614~1615年)
大阪围攻战标志着肆虐了日本数十载的内战结束,开启了一段直到19世纪的和平稳定时期。大阪是日本前一任统治者、试图征服朝鲜但失败了的丰臣秀吉的儿子和继承人丰臣秀赖的据点。
1614年,秀赖才20岁出头,他太年轻了还不能在世上建功立业。但他成长得很快,而他的名字对许多记得他父亲的人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法宝,这就也使他成为了德川家族继续统治的一个巨大的威胁。在1600年关原战役中打败了所有敌人后,德川家康于1603年自立为幕府将军。他在1605年退位,在名义上把幕府交给了他的儿子秀忠。这是一个骗不过任何人的明显举动,实际上德川家康还要控制日本直到自己生命结束。此时的他仍然关心来自丰臣的威胁。此时,他已经68岁了,在那个时代,这个年龄已经很老了,而秀赖却很年轻。在未来的年代里,德川家仍然能够身居高位吗?最佳的办法就是现在就解决这个问题,一劳永逸地解决。
今天的大阪城堡是一个现代的旅游胜地,与原来的城堡已经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了。1614年时的大阪城堡是一个由旱壕沟和护城河、塔楼、石墙、门楼组成的多层防御体系。内城的巨大城墙(今天依然存在)有37米高,如果把外层防御都包括进来,城堡的外围边界则伸展到了将近14.5公里。大阪城堡的心脏就是它的内城郭,标志物是一座内部可能有8层或5层“天守”。在绝大多数城堡中,主“天守”是领主和他的家人主要的居所。在大阪,主“天守”主要是一个仓库,近邻的一个塔楼里有秀赖和他的母亲淀姬华丽的居所。大阪城堡不仅是无法攻破的,而且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据说,屋顶是镀金的,而内部也因其前所未有的奢华而闻名。
地势在大阪城堡的防守中也起着作用。大和川、天满川、淀川等河流在北面汇合,形成一片泥泞浅洲、小岛和多水的稻田。大海要比今天还要靠近城堡,在城堡的西面形成了一道缓冲区。平野川和猫间川在东面,生玉运河则在西面环绕着外围防御。到1614年夏天时,家康和秀赖之间爆发战争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朗,可后者还天真地希望可以和平解决。
与此同时,家康汇集了他能得到的所有火药和欧洲式样的武器。家康施出奇招,购买了5门英国炮。其中:4门是长炮,每门重1815千克,发射的炮弹重8千克;另一门是轻型长炮,炮弹重量为2.3千克。关于大阪城堡的炮兵,有些争论。一些资料称这些炮是先进的,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秀赖只有低档次的中国炮。
当战争最终爆发后,秀赖决定采取单纯的防御战略。他只在大阪城堡内防御,相信城堡是最坚固的防御,他希望家康在试图攻占一个无法攻破的堡垒时浪费掉时间、人员和宝贵的资源。在几周之内,秀赖拥有了9万人马,其中绝大多数都骁勇善战。没有哪个主要的大名响应秀赖的号召,但是他手下确实有一个了不起的武士,名叫真田幸村。真田不仅大胆、不循规蹈矩,有点能造声势,而且还是城堡防御的大师。
尽管大阪城堡是那时日本国内最坚固的要塞,但真田却并不满足。他让数千名士兵卷起袖子拿起铲子,对城堡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一个主要的工程就是用一条巨大的壕沟把生玉运河和猫间川连接起来。最后挖掘的成果就是修建了一条令人惊叹的73米宽、11米深的壕沟,而当水流进来后,水深有3.7~10.4米深。大阪的防御改进正是时候,因为1614年11月时,家康的东路军(之所以这么称呼,是要和丰臣的西部政治集团区分)接近了大阪城。这就是日本历史学家称之为“冬之阵”的开始。
东路军的首要目标是夺取护卫着通往大阪主城堡道路的前哨堡垒。这些城堡相继陷落,但是东路军也遭受了巨大伤亡。家康接着命令对城堡南翼发起主攻,这是一次极为有勇无谋的机动行动。这里是城防最为坚固的地区,而且是由真田幸村亲自指挥的。
1615年1月3日,城堡南面的主攻开始,由1万名最精锐的部队担任先锋。真田有意地放弃了南面的主要防御,诱使敌军产生了即将获胜的错觉。正如真田所料,东路军欢呼雀跃,他们如此自信,结果盲目地走入了一架正在启动的“绞肉机”。家康的人马向前簇拥,等待他们的却只有无情的火绳枪射击。进攻被轻易瓦解,但是东路军部队曾一度占领了城墙下的一块地方。家康的部队沿着梯子向上攀登,并占领了胸墙,接着冲进了外城郭,也冲进了一支机动预备队的火绳枪口下。结果只有极少数(如果还有的话)攻击者生还。
东路军大规模的南面攻击是一次血流成河的惨败。现在除了扎下营来围困城堡外,没有别的好办法。300门炮被调来,而且一进入阵地就开始对大阪城堡进行定期轰炸。家康命令其中一门炮瞄准了秀赖居所的塔楼。一颗6千克重的炮弹击碎塔楼的墙,杀死了淀姬的两名侍女。城堡遭到了一些重击,但是由于设计很好,实际上还是牢不可破的。所以家康就使出诡计,设法说服了对秀赖有影响的淀姬,说可以达成停火。愚蠢的秀赖同意了,尽管绝大部分东路军撤退了,但是剩下的部队却趁机涌入大阪的壕沟中。
秀赖提出抗议,但是他却不能采取行动,不然就会破坏和平协定。家康知道该怎样玩这个游戏,说既然现在和平了,壕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在第一次围攻战6个月之后,战争又爆发了。秀赖在大阪又遭到了围困。鉴于早些时候的谎言发挥了作用,现在,大阪的防御已经不像原来那样令人生畏了。
家康的部队和大炮此时可以推进比以前离城堡更近的距离,而且部分城堡已被炸成了粉末。很快,主“天守”就着火了,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秀赖自杀,他的母亲或自杀身亡或被随从带走了。数千名忠于丰臣家的人也随之死去。
大阪围攻战标志着战争时代和伟大城堡建筑时代的终结。从此,和平存在了超过200年的时间,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到来,才开启了日本一个全新的时代。
朝鲜与壬辰战争
朝鲜位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位置,正如一句朝鲜谚语说,两头鲸鱼之间的虾——既是祝福也是诅咒。在1592年,诅咒的部分确实是真的:丰臣秀吉决定通过征服朝鲜进而征服中国。丰臣刚刚在一连串血腥内战之后统一了日本,但他的野心似乎还没有满足。
一开始,朝鲜人对于日益增长的威胁一无所知。朝鲜人蔑称为“倭寇”的日本海盗,已断断续续侵扰了朝鲜几个世纪了。在朝鲜人脑海中,日本人是土匪、岛国的野蛮人,连蔑视都不值得。当秀吉宣布他要占领明朝的意图后,朝鲜朝廷把这当做了一个自寻死路的笑话。“日本要攻击天朝帝国(中国)的企图,简直就是一只蜗牛要攻击一块石头一样。”
但是嘲笑很快就停止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泪水和痛苦的叫喊。秀吉纠集了一支15.8万人的远征军,这些都是勇猛的、在武器方面训练有素、经过数年残酷战斗摔打的人。他们还拥有火绳枪,这种引自欧洲的火绳枪将证明要比亚洲出现的所有武器都要先进。日本人总是对外来的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种新武器则有着令人兴奋的潜在价值。它比日本的弓射程更远,而且操作需要的训练更少。日本人还发展了大规模群射的技术。16世纪的火器在装填方面很笨拙,但是通过轮番使用武器(已经装填好的火绳枪手上前,而其他人则退后装填),得以解决这一问题。奇怪的是,日本人并没有竭力隐藏他们的新式“秘密”武器。1590年,一个朝鲜使团从日本返回时,所带的礼物中就包括一杆火绳枪,这是朝鲜第一次看见这种武器。朝鲜人羡慕它、珍惜它,接着就珍藏起来并忘却了。
朝鲜的武器
朝鲜以自己是中国的封国而骄傲,对中央王国的文化和技术,他们都是以一种子女对父母般虔诚的态度照搬过来。中国明太祖称这个国家为“朝鲜”,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现代,它的意义就是“早晨新鲜”或是“早晨宁静”。
但在16世纪末,朝鲜的形势一点都不平静。朝鲜军队名义上有20万人,但士兵们的装备和训练水平低下。战争开始时,军中到处都是刚招募的新兵,他们勇敢却对抗不了久经沙场的日本士兵。
朝鲜的城防状况也很糟糕。城墙基本是垂直建造的,材料是小块的平整石头,而且很久以来维护很差。许多都是山城,这些位于高高山顶的堡垒,目的是在危机时保护当地百姓。这些山中的巢穴便于防御,但有时离人口密集地区太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当宣祖国王(1552~1608年)的朝鲜政府终于觉察到危险时才发出命令,要求对城市城墙和其他城防进行修缮。这项工程是在一个强迫劳役的体制下进行的,因而那些仍然不相信日本人就要来了的人对此非常憎恨。修缮的质量差,用的都是“快修”材料。难以置信的是,为了方便,一个山城堡垒居然被重新设置到更低的地方,自然它很快就被日本入侵者夺取了。朝廷里一位阁员柳成龙相信战争很快就要爆发了,而他对所见所闻感到沮丧。一位朋友坦率地说:“建造堡垒不是一个好主意……为什么你必须要骚扰人民,没有任何好理由却让他们修建堡垒呢?”
朝鲜没有多少应对的办法,但在火炮方面却表现出众,大炮可谓是朝鲜拥有的一张王牌。那个时代的许多大炮都笨重而且难以运输,特别是在路况差的地区。但是它们在其他方面却很完美,比如用于城防和战舰上。而且在由一个像李舜臣这样的军事天才手中时,它们就能够改变战争的进程。
一个名叫崔茂宣的朝廷小官员让火药在14世纪晚期出现在了朝鲜。那时,中国人正在竭力防止这方面的知识流传,但是崔茂宣还是通过拜访到过中国的朝鲜商人,成功地得到了配方的关键部分。
作为奖励,崔茂宣于1377年成为火药武器总监。据说他在职期间制造出了许多大炮。但是,制造大炮这项工作成为要务却是在世宗李祹国王(1379~1450年)统治时期。1445年,国王进行了一次重要规划来改良朝鲜的军械。
朝鲜人先研究了先进的中国炮,并对其加以改进。这项规划十分成功,按照国王的命令,一本详细记载了如何铸造优质大炮和制造火药的书被秘密保存了下来。这本秘密手册《重投石》使得新技术得以流传到后世。
朝鲜大炮显然要比日本人所拥有的任何一种都先进。16世纪末期时,朝鲜炮有四类:天、地、玄、黄。名字其实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它们是从一本叫做《千字文》的汉语学习辅导简明读本中来的。似乎“地”和“玄”字炮是最常见的,前者是由铜制成,而后者由铁制成。“天”字炮也由铜制成,是这四类中最长的,炮膛长度达到了165厘米。不管大小如何,所有的朝鲜大炮都能发射石头或铁制弹丸,但大炮发射的箭用的都是铁镞和皮“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