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6章 弘一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1)

第6章 弘一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1)


戊寅三月讲于温陵大开元寺

弘一大师小传

弘一大师 (1880年-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9月20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李叔同5岁失父。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主修油画,兼攻钢琴。1911年,李叔同学成归国。

李叔同本有改革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但眼见当时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于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门下,法名演音,号弘一,后又采用一音、一相、圈音、入玄等几十个法号。

弘一晚岁十年,积极弘法,他先后在厦门、漳州、安海、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城乡开展讲经活动,就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阿弥陀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地阐明。

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十年虔修未有间断。他潜心圈点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佛教界尊他为近代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

1942年8月23日弘一大师示现些微疾病,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28日写遗嘱。9月1日下午,在一张纸上写著“悲欣交集”四字。9月4日戌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时年63岁。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有六百块。

弘一大师圆寂后,海内外诸缁素将其遗著结集出版的有《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晚晴老人讲演录》、《弘一大师大全集》等。

正 文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两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先经题,后经文。)

经 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

├学者之俗智俗慧┼非

├二乘之空智空慧┘

└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 小聪明┬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去甚远。

│    小巧─┘

├俗智慧 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

└空智慧 小乘人。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

若以渡河为喻:

动身处………………此岸

欲到处………………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约法言之:

│此岸………轮回生死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

(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

┌《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

引证├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着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着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着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着,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着有,(二)亦不着空,乃为宜也。

(一)若着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着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着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着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经云┤

└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着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着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着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从“以无所得故”以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着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以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大科 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

└二秘密般若 └二正说般若

由序

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经 文

观自在菩萨。

┌约智 观理事无碍之境, ………自利之妙用┐

观自在│   而了达自在。         ├智悲双运、自利利他,

(即观│   │故得观自在之名。

世音)└约悲观 一切众生之机, ………利他之妙用┘

而化度自在。

“菩萨”,“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菩提——觉 …………以智上求佛法。

└萨埵——有情…………以悲下化众生。

(即众生)

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浅……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

│              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

└深……法空般若——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色蕴………障碍义 即一切相障有碍之处境。──┐

│        与物质之义相似而较广。──┴境处

├受蕴………领纳义 即对于外境或苦、或乐及不苦不乐等─┐

五│       之感受。此与今时人所习用之感情一 │

│       词(即是随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 │

│       甚合,若作了别解之感觉释之则非, ├内心

蕴│ 因了别乃属识蕴也。   │

├想蕴………取像义 即取着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

├行蕴………造作义 即对外境之动作。         │

└识蕴………了别义 即了别外境,变出外境之本体。  ──┘

┌由外境色…………而感着种种受   轮转

├由种种受…………而引起种种想   生死

├由种种想…………而发起种种行

├由种种行…………而熏习内心之识  循环

└由内心之识………而变成外境之色  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