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5章 净空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4)

第5章 净空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4)


“咒”又有密语之义,密不是秘密,佛法无秘密,是神秘、是深密。佛在讲经时有许多众生,凡夫肉眼见不到,如天人、天龙八部以及鬼神,咒语中也有他们的语言。佛说经之后,通常以他们的语言,略说一遍,他们觉得有亲切之感。“咒”又有真言义,能显示诸法实相,真实不虚。显说不能叫真言,显说一般人听了之后,常用意识心分别想象,反而障碍真实意趣。密说就不会有这些副作用,因为听不懂就不会思维想象,反而容易得清净心,超越一切戏论,见到诸法实相,因之称为“真言”。陀罗尼又含四义:(一)法。持所闻法,经无量时,永不忘失;(二)义。于诸法能分别邪正、是非、善恶,悉知无量意趣;(三)咒。总持咒愿,神咒非常灵验,总持无量义,有的能呼风唤雨,役使鬼神。现在有些失传。与鬼神沟通,第一要诚,第二咒的音要正确;(四)忍。安忍,成就坚忍的修行,于所闻法,得精进忍,不为境缘所动,赞不喜,骂不憎。

“大神”,是具足不可思议、极大神秘的陀罗尼,能除一切障碍。障碍有三大类:见思、尘沙、无明。神咒有力量破除此三重障碍。“大明”是咒的别名,明是光明清净。佛在楞严会上顶上放光明,光中化佛送出五会楞严神咒,以大光明破众生无始劫来的痴暗,能照破无明,破除黑暗。“无上”是最殊胜。“无等等”是一切诸法都不能与它相比,把这个般若智慧赞叹到了极处。菩萨依它成就了究竟圆满,三世诸佛依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可见这四句赞叹非常恰当。

就净宗修学而言,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仔细观察,此一句佛号即是咒语,完全是梵文音译,确实是“大神咒”,它有不可思议无比神力。过去灌顶大师说:凡夫常常想消除业障,业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经法忏法都不能消掉时,念“阿弥陀佛”可以消掉,可知这一句佛号就是大神咒。

《楞严经》上说,大势至菩萨与五十二同伦,向佛自述往昔得道的因缘。此五十二指菩萨的位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位。换言之,大势至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道,就是用一个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简单容易,直捷稳当。此一句佛号能断见思烦恼,破尘沙无明,这不是大神咒是什么?大势至这一类的人物,就用一句佛号断尽了四十一品无明圆成佛道,我们对此没有丝毫怀疑。隋唐时代诸大德们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作了比较,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一切经中之王。再将《无量寿经》与《华严经》作比,认为《无量寿经》才是真正第一经。《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达到究竟圆满。华严会上的法身大士们到最后如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修行得就不圆满。《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均是宣扬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它是《华严经》的归宿,一切法身大士的结局,与《华严经》相比,就把《华严经》比下去了。

《无量寿经》有九种译本,夏莲居老居士择其中最好的五种原译本编成现在的《无量寿经》(会集本)。经文分四十八章,大家都知道在四十八章中以第六章为第一,详细述说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介绍西方依、正庄严。四十八愿中以哪一愿为最重要呢?古大德几乎公认第十八愿为核心,第十八愿说的是十念必生。重重比较,认清楚,六字洪名是无上法门,是整个佛法的精华,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上神咒,其功效能除一切苦。

苦的种类很多,简言之,有三苦、八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是苦苦的细说。八苦中生、老、病、死,任何人均逃不过。身处有求不得苦,众生有无尽的欲望,求不得就苦了。有爱离别苦,人、事、物往往称心如意的偏偏要分手离别。有怨憎会苦,不喜欢的人、事、物想离开,偏偏离不开。五阴炽盛苦,就是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着,像猛火一样地烧着,不会心静。五阴炽盛是因、是造业,感受前面七种之苦。此处还有坏苦,一切色法物质会坏、会变,是无常的。还有行苦,心中念念生灭不停。一切法归纳为色、心二法。坏苦是对色法说的,行苦是对心法说的。

佛说戒、定、慧三学。戒学教我们克制,要忍耐一切,这是修学的基础。功夫深一层即得定,定能伏烦恼,心中清净平等,但还是不究竟。总目标是般若智慧,慧若开了,苦就灭了。佛说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定不能转,慧能转。般若智慧现前,能把无始劫来所有烦恼习气转化成大菩提。佛菩萨以此善巧方便度化众生。无尽的智慧德能原来是由烦恼转化而来的,所以烦恼与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与涅槃是一不是二。除苦除得这么圆满究竟,“真实不虚”。

般若法门归结到一句万德洪名上,更显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能持名号之人,不仅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诸经称之“三昧之王”。实在这一句名号乃究竟圆满的大般若。在《无量寿经》中可找到证据,世尊对弥陀之称赞,称之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也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之赞叹。如此乃能肯定弥陀名号是“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段经文是结显开密。

本经共有二百六十个字,最后三十一个字是密说,前面是显说。密说即佛门中常讲的咒语。咒以不翻为原则,咒语有五不翻,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所立的规矩:(一)咒语是佛的密语,只有佛明了,等觉以下菩萨均不知其义。(二)咒语每字每句均有无量义。研究大乘经时,知道显说的经文亦含无量义,法味无穷,久读不厌,何况如来神咒。(三)咒中有许多鬼神名号,佛呼唤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并不完全包括世间语言。(四)咒亦为诸佛的密语,如军中口令。诵咒无往不利,一定能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五)诵咒蒙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神力加持。有如此许多意义在其中,故玄奘大师以存其音、不翻其义为准则。

“密”为深奥难言之义。佛法中绝无秘密可言,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处,如果心地清净,正大光明,哪有秘密可言。佛法是深密。义理深,非浅根人所能理解,故称为深密。因其义理太深,若非上根利智,即不对他说,不过有时也透露一点消息。

经论中说到修持,劝大家读诵为教法之一。读诵时往往一面读诵,一面思维经中的意趣,如是则心不得清净,思维、想象、研究、探讨都落在第六意识,决定障碍了开悟的门径,很难成就三昧。自古以来解悟者多,证悟者少。证悟要由定慧契入,而老实人可由读诵得到三昧,大开圆解。所以说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中人以下习气很重的人,展开经本就会望文生义,此类根性的人读经不如念咒。念咒不明其义,故不起分别妄想,容易得到三昧,此密法修学的殊胜处。

玄奘大师不翻密咒,我们也不必勉强解释。古大德亦有解释者,如前清灌顶法师在其《楞严经注解》中,对楞严咒有详细的解说,密咒变为显说,是否如法则不敢说,不过诸大德们仍以不解释为宜。许多经典,显说之后仍有密说,密说还是解说显说中要义,不过言辞简要,故又翻为总持。因此只要了解显说就够了。密是显之密,显是密之显。咒语最重要的音要正确,所以密宗非常重视上师口传。

《心经》介绍到此地已圆满。佛希望一切众生快速圆成佛道,并不希望我们闻法之后,修三大阿僧祇劫,此并非佛之本愿。世间为父母者,希望儿女经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生完成学业。也有父母希望儿女是天才儿童,不需要经历这些求学历程,十三岁即得博士学位。佛菩萨对众生亦如此,希望有上上乘人,不必经历菩萨五十二个阶级,在一生中即能成佛。这种人就是有念佛的根性。

《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上神咒,不仅包括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亦都包括在内,所以它是第一神咒,第一个大总持法门。尽虚空,遍法界,无论什么根性众生,遇到弥陀名号,没有一个不得度。即使五逆十恶亦能得度。有人说佛既有如此大能,为什么不把世间苦难之人一齐度脱?答案是这些苦难之人不肯接受佛的教诲,不能依教奉行,与佛无缘,佛不能度无缘之人。这个念佛法门是给善根、福德、因缘均已成熟之人修的。《无量寿经》上说,阿阇王子等闻佛介绍西方净土,发愿将来成佛亦如阿弥陀佛。此念头在心里,但未说出。佛有他心通,知道他的心意,告诉大家,过去生中阿阇王子曾供养四百亿佛,听到此法门只生欢喜心,而未发心求生净土。今天我们闻此法门即生信心,一心持名求生净土,比阿阇王子的善根、福德、因缘多多了。知道西方世界确实殊胜,一心一意求愿往生,这个福德太大了。一往生即顿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得到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成就。佛号如非圆满秘密神咒,如何能令业报深重的凡夫,在短短期中,尽伏无量业障,往生佛国?

佛教大德,“教宗般若,行在弥陀”者不少。民国以来一位叫江味农的居士,一生用四十年时间研究《金刚经》,完成了一部《金刚经讲义》,近代《往生传》有他的小传。还有一位周止庵居士,也用四十年的时间研究《心经》,写成一部《般若心经诠注》,已印了许多版。这两部书对于法相名词的注解,至为详备。过去李炳南老师在大专作佛学讲座,即采用《金刚经讲义》作教材。专心念佛,真正能得到般若真实智慧。显说是叫我们开智慧,帮助灭烦恼障。密说是叫我们把分别妄想放下,恢复清净心,灭罪除障,是大福德。在修学中最怕妄想执着。《楞严经》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又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一句佛号念到底,放下身心世界,大般若即现前。

一九九四年四月记于美国西雅图市

附 注:

①三细六粗:在《大乘起信论》中说之最详,其言曰:“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这三种相是:一者无明业相,二者能见相,三者境界相。又说:“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这六种相是:一者智相,二者相续相,三者执取相,四者计名字相,五者起业相,六者业系苦相。此九种相亦可配合十二因缘:一、无明业相配“无明”与“行”;二、能见相配“识”;三、境界相配名色“六入”;四、智相配“触”;五、相续相配“受”;六、执取相配“爱”;七、计名字相配“取”;八、起业相配“有”;九、业系苦相配“生”与“老死”。欲知其详,请读《大乘起信论》。

② “忍”字不只含有忍耐,还有忍可,安心顺受之义。安者安住,谓其心不动,一心正受。忍又分三种:(一)生忍。忍受人世间的种种毁辱苦迫加害,不生嗔恨,遇拂逆事不着相,应作灭罪观。(二)法忍。1. 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恼怨。2. 于心法之嗔、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忍而不厌弃。又一解释:吾人能遵照佛法实行,安心顺受,无丝毫参差谓之法忍。(三)无生法忍。修诸法本不生观,而得妄念不起,其心已正受此法而不动,名曰无生法忍。《大智度论》曰:“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名无生忍。”

③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两句经文出自《楞严经》卷五。“知见立知”句中之两个“知”字意义不同:第一个“知”字与“见”字连在一起,“知见”是一个名词,指六根之根性而言,或称本觉,即性体本具的明照之性。下一个“知”字是知觉,乃向外逐物感觉思维之分别心。六根根性照物,尚未起分别时,寂然照了,不立妄知妄见,乃清净真心,本觉常住,不随分别,不随动静。一旦立知,即于刹那间起了分别,意识发生作用,生出我与我所,一切过患,随之而来,乃是“无明之本”。

④五盖:佛学的名数。“盖”有盖覆之义,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共五种:(一)贪欲盖,执着于五欲之境。(二)嗔恚盖,于违情之境怀忿怒之心。(三)睡眠盖,心昏身重不得其用。(四)掉悔盖,于己作之事心生悔恼。(五)疑法盖,于法犹豫而无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