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是迷惑,有错误的思想见解,才有错误的行为。“行”即造业,造业必受报,受报必来投胎,投胎即是十二因缘第三个“识”,世俗称灵魂。他来投胎,真正因缘是无明与行,父母属增上缘,投胎要找有缘的父母,子女与父母之因缘不出四类:报恩、报仇、讨债、还债,有这种恩怨债务才生在一家。投胎之后在一两周之内,什么都说不上,给他一个名字叫“名色”,名是说他有精神,色是说他是物质,以父精母血为身体,此刻尚未长成人的形状,世人谓之胎盘。他在母腹中逐渐长大,眼耳鼻等逐渐形成,名为“六入”,即是胎儿。“触”是由母体出生,与外面世界接触。初生婴儿两三岁以前,只有触,没有受。当其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时即是“受”。有苦乐之感觉,必生爱憎,故受缘“爱”,有爱必有取舍,故爱缘“取”,因妄取故即成业“有”。此爱、取、有三条是今生的因,有今生之业因,必有来生之果报,故有缘“生”,生缘“老死”。此是十二因缘运行之过程。
昔日农村儿童往往到七八岁时还能保持天真,只有触而无受,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今天一两岁的小孩即能察言观色,已丧失了天真,很可怜。佛说投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引业,引导众生到什么地方投生,过去生中曾修五戒则生人道,修十善则生天堂。同样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属于满业。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对爱、取、有特加防范,若先由爱上断,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反过来叫“还灭论”,为何有老死,因有生,为何有生,因有行业,一项一项往上推,十二条中如有一项断掉,轮回就没有了。我们今生能着手修行的只剩三条——爱、取、有,只要断一个,六道轮回就解脱了。生死业因即是“爱”,爱不重不生娑婆。
贪爱五欲六尘,贪爱名闻利养,什么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就超越六道,永脱轮回。如不能在爱上断,在“取”上断也行。对一切法不取不舍,不舍是顺受,不取是不造业。随缘了旧业,不更造新殃。至于从“有”上断,只有诸大菩萨再来人,与众生和光同尘。如众所周知的济公活佛,不拘小节,不守清规,不守戒律,好像爱、取、有都有,其实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乃上上乘真实功夫。凡夫只能在爱、取上下功夫,爱、取、有是无量劫来的习气。今天初闻佛法,了解事实真相,而境界现前,毛病习气又来了,见到顺逆境界又生爱恶之心,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念头一起来,要紧的是觉悟,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一切念头就对了。
四谛是“苦、集、灭、道”,此四字亦说两重因果。“苦”是现在果报,“集”是过去的业因,“灭”是修行人未来证得的果报,“道”是现在修学的因缘。简言之,谛是确有其事,佛说三界皆苦,三苦八苦,此处不必细表,初学的人往往不以为然,因世间快乐事很多,为何说是苦呢?世间乐事可以变成苦,谓之坏苦,而苦事不会变成乐,可见乐不是真的。要紧的是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来做人,轮转六道。佛观察得透彻,人生为酬业而来,造善业得福报,造恶业受苦果,这是事实真相。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认为上帝、佛、菩萨不公平。存这种思想,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造恶业,一定要对因果律深信不疑,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不是彻底解决之道。这样做今生来世可能得大福报,但不能保证生生不造罪业,如福报享尽,恶报又现前,必堕三涂。要根本解决,必须超越轮回,修道证果。果是灭,灭烦恼,灭妄想,灭执着,灭六道轮回。在四谛中最重要的是修“道”,修出离生死轮回之道。佛在经论中说了许多修行法门,门门皆可成佛。我们每人根性不同,迷悟、习气、染污亦异,如选择的法门不适合自己的根性,勉强去学,耗费精力而得不到好的效果。
我们现在虽然对般若经论有相当地理解,切莫自满。理虽顿悟,事须渐修。自己的毛病习气能否断除,在日常生活中,财、色、名、食、睡,见色闻声,能否不动心,幻相现前,如有丝毫爱恶之心,就不能出离三界。任何法门必须断烦恼才能超越轮回,唯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只要伏着烦恼,即可出离三界,伏比断容易。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教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用这个法门,可知选此法门乃真有智慧,是上上乘顶尖人物的选择。修净土法门,不但自己能成就,而且还要劝有缘的同参道友,在一生中圆满完成佛道。
佛说五蕴是因众生迷色法轻,迷心法重。五蕴包括色法一、心法四。十二处恰好相反,眼、耳、鼻、舌、身属色法,色、声、香、味、触、法属色法,色法说十一条;意根属心法,只一条。这是对色迷得重、对心迷得轻的人说的。还有一种人,色、心迷得都重,佛说十八界,六识是心法,六根中之意根是心法,其余五根是色法,六尘是色法。在十八界中色法讲了十一个,心法讲了七个。佛说法是应机而说,活活泼泼,实无定法可说。
无智亦无得。
“智”是能观之智,“得”是所证之理。无智是能观之智不可得,无得是所证之理亦不可得。能观是空,所观之境界亦是空。此义很深,凡是熟读《楞严经》之人,多少能体会其义。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一个问题,即无明到底从哪里来的?世尊对他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③一语道破真谛。有智即无明之根本,如有能证之智,有所证之理,能所未亡,无明即不能断绝,所以无智才是真智,无得才是真得,得的是究竟圆满的自性,能证之智也没有了。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能证、所证,俱不可得。佛说法是对治我们的毛病,因众生执着一切法皆有,以为一切法相皆是真实。从此错误的观点产生错误的想法与做法,即分别执着,有取舍得失,此皆属空相。佛说空确是事实真相,并非假设,使我们了解事实之后,知道诸法空相,于一切法的幻想、分别、执着,便可一齐放下,执有之病即可消除。但是空也不能执着,空也不存,此说到究竟处。智、得也是缘生之法,亦无自性,亦不可得。
下面经文显示般若修学之大用: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所得故”,此句总结前面所说,一切法相不可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修学的方法四谛、十二因缘,智与得均不可得,身心世界万缘放下,妄情尽了,真就显了。挂碍,即牵挂。有我执起烦恼障,烦恼障障性,心不清净,不自在,不解脱,造业轮转。有法执起所知障,所知障障慧,不了自性,不达性相,纵然断了见思,出三界,因有法执,也只能屈属于小乘,不能成佛,所以障大涅槃谓之“碍”。一切众生错认了四大、六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执着于我见我所,于是才有六道轮回。菩萨依究竟圆满的智慧,即依般若波罗蜜多,看清楚事实,心中无有障碍,不再有妄想执着。“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功夫又进一层。世间人最大的恐怖是生死,远离恐怖即是了断生死出三界。
生死轮回之由来,一切经论中说之最详。确因迷惑颠倒,造善恶因,感得三界果报。凡夫不知此事实真相,恐怖心时时刻刻萦怀于心中。《华严经》说恐怖有十八种之多,不必一一细表,《般若经》中说得很明白,离开我法二执即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颠倒是无明,是错乱。经中说四种颠倒,常乐我净。凡夫不知世间无常,亦不知世间的乐是苦因。贪图乐受自然生起三毒烦恼。乐不如苦,佛教我们以苦为师,在苦闷时,易于警觉,时刻想出离。若迷在爱欲中,愈迷愈深,难以自拔。凡夫执着身体为我,不知其为四大假合,四大亦空不可得。凡夫身心都被污染,自己并不觉得。现在人心污染得比从前不知道严重多少倍,心中充满人我是非,贪嗔痴慢,此之谓“颠倒”。
梦境是妄想变现出来的,其根源是五蕴。色蕴是坚固的妄想,受蕴是虚明的妄想,想蕴是融通的妄想,行蕴是幽隐的妄想,识蕴是颠倒的妄想。《楞严经》卷十中说得很清楚。凡是有妄想的人皆有梦,梦的现象亦有种种不同。日有所思,夜必有梦。另一种是无始习气,也有鬼神来托梦的。
“远离颠倒梦想”,才能达到“究竟涅槃”,究竟是圆满佛果所证,菩萨虽不圆满而能分证。涅槃,是梵语,最常见的翻作“灭”,四谛中苦集灭道之灭。灭是灭烦恼。小乘的涅槃是灭见思烦恼,不究竟,称为“偏真涅槃”。大乘菩萨所证,不但见思断了,尘沙断了,无明也破掉几分,称为“究竟涅槃”。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品品分证,如来果地的大涅槃不是一下子得到的。此名词又翻为“圆寂”,圆是圆满,寂是清净寂灭,见思、尘沙、无明都断了。圆是性德圆满开显了,佛说圆教初住菩萨只破一品无明,其作用即与如来果地上相仿佛。《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的修学方法,证入圆教初住,即可随类化身,在诸佛刹海,普度众生,可知“究竟涅槃”有圆寂的意思。功德圆满谓之大涅槃。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从初住到等觉位,菩萨位已圆满了。再往上去,“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菩萨依般若智慧能证到等觉,一切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证到无上菩提,无怪乎佛说般若二十二年。
佛法修学是戒、慧,般若是慧,常言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般若要从定中得到,般若不在经里,不在佛的言语中,亦不在思维想象中。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给我们一个启示,看经听法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是思想研究,不可想,一想就落到意识中。如不用意识,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般若才现前,此理很深。菩萨知道诸法空相,故能远离妄想执着,以清净心照见诸法实相,自然契入究竟涅槃。再进一步说,真正平等觉知诸法的真相,彻底究竟明了,这能明了的即是无上般若智慧。不得已说了这一个名词,其实性相之中都没有名字言说。不过用这些名相做一个引导,由此契入真实。故在因上称它为“智”,在果上称它为“觉”。果达到极处,加一个“无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此为尊重不翻。“正”是无有丝毫偏邪,“等”是与一切诸佛所证的平等,双照二边,转八识成四智,证法空而悟真如。真,是法性,如,是法相。古德为了使人容易理解起见,常用金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真心,器比作法相。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一如,故称“真如”,此诸佛如来真正清净的觉悟。如此一切诸法的实相(真相)完全觉了,称之为“菩提”。古德有一简单解释,完全了解(证悟)契入,证得真如、实际、法性的道理,可以说证得法界事实真相,佛为其建立一个名称谓之“菩提”,此为名相之由来。又说:不可破坏,不可分别,谓之“菩提”。又说:法真如性,无颠倒性,亦谓之“菩提”。从种种解释中,可体会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的精义。佛是以般若而证得佛果,由此可知般若的精髓,解悟尚且不易,证悟更难。正因其难,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作增上缘,叫我们到那里去修学圆满的般若波罗蜜多,若无圆满的智慧,如何能不退转?定功尚且有退,唯有真实智慧才能达到不退转。古德说得好:西方最殊胜的缘就是西方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有他们的关怀照顾,决定可以圆证大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段经文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至 “是无等等咒”,是赞叹般若法至高无上,末后两句是赞叹修学所得到的功德利益。
佛菩萨都是依般若法门证得菩提涅槃,般若的功用实不可思议,无法称说,最后以咒语来赞叹它。“咒”,是愿的意思,为四种陀罗尼之一。陀罗尼有总持之义,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使善法不失,恶法不生。亦有明的意思,即光明智慧,能除一切障碍,能灭除五盖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