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2章 净空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1)

第2章 净空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1)


净空法师主讲

刘承符居士记

净空法师小传

净空法师俗名徐业鸿,1927年2月15日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幼居福建建瓯。抗日战争时,求学于贵州国立第三中学,抗战胜利后就读于南京市立第一中学。

1949年赴台湾,服务于实践学社。公余之时研读经史古文,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13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于众多典籍中,对佛教净土宗用力最深,成就也最为辉煌。

净空法师于海内外倡导促进并成立“净宗学会”,提倡专修净业,专弘净宗。

净空法师曾任台北圆山临济寺书记,十普寺三藏学院教师,南普陀佛学院教师,中国佛教会设计委员、弘法委员,东方佛教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松山寺大专佛学讲座讲师,中国内学院院长,中国文化学院教授,中国佛教会大专院校佛学讲座总主讲,天主教东亚精神生活研习所教授,华藏法施会会长,华藏精舍住持,华藏佛教图书馆导师,华藏净宗学会会长暨佛陀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美国达拉斯佛教会会长,新加坡净宗学会导师。

净空法师开风气之先,通过网际网络、卫星电视,以远程教学的方式,24小时弘扬佛陀教育、圣贤理念。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净空法师总结数十年之学佛经验,遵照经典所提出的修行原则。

正 文

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机缘,在美国净宗学会与大家研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殊为庆幸!

古大德常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世尊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的时间最长,占了二十二年,《般若经》的分量也最重,可见佛法教学是以般若智慧为主。有些人误会认为修净土者往往疏忽了般若智慧,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在《阿弥陀经》中可以看出,世尊为宣扬这个法门,于诸大弟子中,特别拣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菩萨众中特选大智文殊大士为对象。如非真有大智慧很难接受这个法门。因此“智为能度”,对净宗说非常恰当。

历代翻译心经共有十四种,常见的有七种,此次采取流通最广的玄奘大师译本。在中国各宗各派皆选《心经》列入朝暮课诵,可见在整个佛教中其所占的地位。兹以时间关系,虽不能详细解说,但一定会把精要之处提出来向大家作一个简报。

经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个字,可分四个段落:

一、般若。二、波罗蜜多。三、心。四、经。

“般若”是梵语——古印度的言语。翻成中国话,意思是“智慧”。在翻经规则方面有五不翻:

一为秘密,如咒语,皆音译。

二为含多义,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如“婆伽梵”,此名相含多义。

三为中国无,如“阎浮提”,树名,中国无此树。

四为顺古,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为尊重,如“般若”。

通常说,般若有三种:一为实相般若,真空之体,即真实的相状。第二为观照般若,乃实相之用。第三为文字般若,诠释言教,整个佛经皆属文字般若。

般若的别名很多,如真性、实相、首楞严、中道、毕竟空,等等。佛说出如此众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让我们执著名相,叫我们体会真实的意趣。《大智度论》上有一首偈: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

此偈非常重要,说明佛为众生说经,建立许多名相术语的因由。

通常般若翻作智慧:“智”是照见,知俗谛;“慧”是鉴别,照真谛。换言之,“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总之,照了一切法不可得,通达一切法确实无有障碍,乃真智慧。

“波罗蜜多”:“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到。合之即“彼岸到”,若依中国的文法应为“到彼岸”。其意义与中国人的口语“到家了”很接近。如画画功夫纯熟,说他的功夫“到家了”,也就是究竟圆满之义。般若波罗蜜多即“究竟圆满之智慧”,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有差别。

梵文之到彼岸,古人注解中说,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有般若圆满的智慧才能离开生死,证得大涅槃的彼岸。佛在经论中常提到,凡夫修行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其时间用劫算而非用年算。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都曾经闻法修行,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缘,闻到世尊所说究竟圆满的大法。我们既有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何以还未成佛?应知佛说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须陀洹算起。过去生中虽有修行而未证初果,其修行时间都不能算,修到初果才算不退。从此再经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历一个阿僧祇劫,此时道力微,被烦恼伏,名“远波罗蜜”。由初地至七地,历第二个阿僧祇劫,道力增长,有能力伏烦恼,名“近波罗蜜”。由八地至十地历第三个阿僧祇劫,道力盛,禅定智慧能力增强,尽伏烦恼,名“大波罗蜜”。

“心”字是中文,自古以来解释“心”字之文甚多,但以“心”为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要一语最为圆满。《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

最后“经”字是通题,佛所说的言教,经弟子们结集成文,皆称为“经”。古来大德解释“经”字,常用贯、摄、常、法四字:“贯”是贯穿所说之义理,换句话说,每一部佛经都是一篇系统的文章,从头到尾一直贯穿下来,绝无杂乱之处;“摄”为摄持所化之众生,使读者百读不厌,如磁铁吸针一样;“常”是古今不易;“法”是远近同遵,确实超越时间与空间,即今人所说之真理。

本经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大师是河南偃师人,姓陈名袆。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629年)启程到印度求学,历一百二十八国。当时西域与印度均未统一,有许多小的国家。他留学到中印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此座古迹到现在依然存在。他受业于戒贤论师及胜军居士,他的老师是一僧一俗。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国,贞观三年(629年)去的,往返共十七年。大师世寿六十五岁,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公元664年。他由印返国后翻经十九年,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分量之多为译经师之冠,对中国有很大的贡献。所译经典均收入《大藏经》。这部《心经》是大师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译的。过去南京金陵刻经处杨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师所译经典刻版流通。该刻经院曾送我一全套,我把它收藏在达拉斯佛教会五〇一楼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中文译此菩萨名字有两种:翻“观自在”是表智慧,菩萨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于法自在;翻为“观世音”表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此二名各有取义,表明菩萨自行化他。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是修行,历事练心。凡夫心不清净不平等,菩萨是觉悟的人,在一切顺逆境中修清净心平等心,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深对浅而说,在经教中有浅深两种:第一类“人空般若”,破除我执,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此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三乘所修的,谓之“共般若”,贤首家称为大乘始教。第二类“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更进一步,破了法执,不但见空,又见不空,此与前面三乘人所见所悟的不同,称为“不共般若”,亦即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证的,教下谓之实教菩萨,包括大乘的终教、顿教、圆教。观自在菩萨所证的即“深般若波罗蜜”。

“照见”是功夫,智慧的运用,修行的枢纽。为三智用,此三智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亦即智慧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见解与看法就属于智慧。第一种空观深者,能断见思惑,显“一切智”,见真谛,真谛即哲学家所说的本体。第两种假观深者,能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见俗谛,就是对法界自然现象完全通达明白。第三种是中观深者,能破无明,显“一切种智”,见中谛。

一切智与道种智是一不是二,前面两种的观照均偏在一边,未达到圆融。等到观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对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无丝毫疑惑,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见到中谛。

“五蕴”,即万有,分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质,一切物质皆以“色”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为代表,心分为四类:受、想、行、识。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意识,行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色法是物质,物质是众微聚,聚是因缘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说明五蕴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讲“众微”是比喻,说明所有物质皆是由众多微细分子聚合而成的。现在科学仪器进步,可以用显微镜看到原子、电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刚经》讲所有物质皆为一合相,由分子组合成为一切物质,佛的五眼圆明比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还要来得准确。

佛说基本物质有四种特性,谓之“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大代表物体,它虽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确有其物体之存在。火大代表温度,水大代表湿度,风大代表运动。科学家有另外一个说法:地大代表物体,它是有体积的,说它带阳电称为火大,带阴电称为水大,它是动的称为风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

本经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经文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中色蕴包括一切物质现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五蕴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皆无自体,乃真实相,真实相是空相。

“空”的意义有四种:

(一)空无义。因缘所生,皆无自性,自体不实,毕竟皆空,此义易懂。

(二)虚空义。无粗相而有微妙色,有名无实,一切法均如此。

(三)心空义。

(四)法空义。

心空是一丝毫染着皆无,经论中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才能观察到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体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为诸法之实相。《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形容至为恰当。把一切事实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难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难皆由迷惑、颠倒、妄想、执着而来,妄想、执着带给我们无量无边的苦难。事实真相明白,妄想消除,执着永断,一切苦难就远离了,此之谓“度一切苦厄”。

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

在五蕴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无量劫来虚妄的我执即可破掉。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我执空,烦恼即断;烦恼断,求六道轮回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即超出轮回,分段生死就没了。再观察五蕴,蕴从缘生,亦无自体,缘生无性,求五蕴相也不可得,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于所知障。障碍了菩提涅槃,所知障尽了,菩提涅槃自然现前,变易生死也没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义就是这几句话,可谓一语道破玄机。

为什么一般人对于这种意思难以领会呢?因为无量劫来,妄想执着太坚固了,必须劳世尊以二十二年时间说出此事实真相,我们才能接受。

上来所说是般若修学的宗旨,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便于我们观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