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47章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4)

第47章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4)


二、从佛法解释:法是佛法,师是师范。能精通三藏佛法,堪为人天师范的出家人,均可称之为法师。

三、从自利利他解释:若以三藏教法自奉为师,依之修持的人,名自利的法师;能够对众演说三藏教法,化导众生,为人师范的出家者,是利他的法师。

现在,这位译师,不但是精通三藏,自奉佛法为师的法师;亦是以三藏佛法,规范自他行为,雕刻自他人格,堪为人天师表的自利兼利他的法师,故名三藏法师。这位三藏法师是谁呢?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

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译师虽多,但被荣称“三藏法师”的却甚少,其中,最负盛名的不外是罗什、觉贤、玄奘、不空,史家称为四大翻译家。在四大译师中,尤以玄奘、罗什为首屈一指的尖锐人物。凡罗什、玄奘译的佛经,其译题俱冠以三藏法师四字。因为这两位译师,是中国佛经翻译界的两位巨子;罗什为旧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则为新译时代的权威者。奘译之卷帙虽富于罗什,而罗什译之范围,却广于玄奘。印度大乘佛教,不外中观与瑜伽。罗什所弘为中观法门,开我国天台、贤首二宗之先河;而玄奘所传,则为瑜伽法门,为我国法相唯识宗的始祖。所以二师势均力敌,智等誉齐,实为瓜分中国佛教史天下的杰出人物。现此译题,在译者姓名之前,冠以三藏法师四字,正显示此译者,并非平平凡凡的人,而是一位划时代性的翻译家。

(四)译者的故事

玄奘,是译者的法号,他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人,母早逝,父陈惠,本是清康的地方官;后因厌倦官宦之角逐生涯,便弃官隐居,专心学问。玄奘刚年满十岁,即蒙慈父见背之痛,成为人间的孤儿。因此,前往洛阳净士寺,投靠其兄长捷法师。

长捷法师,不特学丰德长,且为当时负有盛名的人物;他每设法会,弘经布教。奘师因得闻佛理,并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遂立志出家。但当时的人欲想出家,并不容易,必须经过国家考试,在思想、学问、品德、年龄各方面都合格了,还要获得皇帝赐给度牒,始可出家。所以,当时出家不只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最荣耀的事。

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皇上敕令度僧二十七名出家。这道圣旨一经颁布,那些有意出家的秀才、学士们,都从远途赶来参加选度考试。可是住在洛阳的玄奘,反而不敢报名参加,因为他那时年仅十三,还未达到二十岁出家的年龄。

考试那天,来自四方的秀才、学士们都齐集试场,紧张而肃静地恭候主考官的到来。可怜年纪小小而又极端渴望出家的玄奘,抱着幽怨而羡慕的心情,在试场门外踱来踱去,徘徊不已。主考官来了,他惊奇地瞧了玄奘一眼,便差使下属把玄奘带到他的跟前。原来,这位主考官姓郑名善果,不但是一位佛教徒,同时对于相术也有深刻的研究。他看见玄奘相貌端庄,举止不凡,知道他的前途一定很远大。于是询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跑到试场来做什么?玄奘经他一问,就壮着胆子把自己的身世、年龄、志愿,以及到试场来的希望,统统告诉了他。这位主考官真想不到他小小的年纪,竟有这么伟大的志愿,不但非常钦佩,并且特别替他写了一本奏章,向皇上上表。结果:获得皇上的例外核准。因此,他便在净士寺出家,改名为玄奘。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认为出家人大都是消极、悲观的;他们的生活,是那么消沉、枯燥、无聊,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尤其是隋唐出家人的生活,都是那么积极向上,他们不但了解人生是什么,还懂得人生应该做些什么!不独希望自己解脱人生的痛苦,获得生命永恒的快乐;同时,也希望一切人都能够离苦得乐。他们永远永远点亮生命的火把,执持真理的慧炬来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救济自己,也救济他人。玄奘法师的哥哥长捷法师,就是这么一位博学多才,精通儒、释,而恒以真理的慧炬,照耀自己和他人的佛学专家。

玄奘法师自从出家做了小沙弥之后,便与哥哥长捷法师住在一起,专心研究佛学,绝不肯把时光空过,蹉跎岁月。直至年满二十,在成都受了具足戒后,才离开兄长,到处游学;又随法常、僧辩两位法师,研究《俱舍论》。二师不但称赞玄奘为佛门千里名驹,并鼓励他游学印度。而其本人,亦因当时宗派太多,传授各异,深感困惑,于是便决心前往印度求学。

武德九年(626年),唐高祖传位给太子世民,改元贞观。玄奘和几位法师,联同上表,请奏皇上准予他们前往印度留学。但那时唐朝开国未几,西突厥雄踞中亚,新疆以及阿富汗一带小国,都仰突厥鼻息;唐朝政府为了国防关系,严禁百姓出境。因此,玄奘的上表被退回,虽再度上表,亦未获准奏,始终拿不到出国护照。但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反而更积极地筹谋出国留学的计划。结果,于贞观三年(629年),偷度玉门关,冒禁孤征。

一路颇多艰险,曾渡沙漠八百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粮食既缺,水草亦无。且单骑独行,常遇诸恶鬼怪,奇形异状,法师心诵心经,身向前行,毫无畏惧。结果:千辛万苦,终于贞观五年(631年)进入印度,遍历诸国,广学圣教,通达各种言语文字,到处受人欢迎和优待。后到那烂陀寺,从当时负有盛誉的佛学泰斗戒贤论师学习唯识,以及《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典;又多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均获胜利。自此,声望日隆,晋升为那烂陀寺的副主讲,成为全印度佛学界的知名学者,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

不遭人妒是庸才。以玄奘法师这样超卓的成就,也就难免遭受谗妒者的麻烦了。特别是在公元6世纪的印度,佛学异常发达,可惜宗派也特别多,尤其小乘与大乘之争更烈。那烂陀寺,是一向研究大乘的最高学府,自玄奘法师荣任副主讲之后,大乘的趋向更加显著了。因此,常有许多小乘学者,跑到那烂陀寺与玄奘法师拗辩。但没有一个不被玄奘法师犀利的词锋,和正确的理论所击退。于是那些小乘学者对大乘的毁谤与攻击,更加激烈,而嫉妒与反对玄奘法师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当时的玄奘法师,最受戒日王的敬崇。戒日王为了主持公理,和寻求和平解决大小乘间的纠纷,而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在曲女城召开特别的宗教大会,邀请五印度各国的国王,大小乘的名僧,以及婆罗门教徒来参加。

大会开始那天,到会者有来自十八国的国王,和三千多名的佛学专家,以及那烂陀寺本身的一千多名学生,数百位教授,此外,还有异教徒二千多人。戒日王也亲自率领全部侍卫、妃嫔、宫女,以及文武百官,赶来主持大会,同时恳请玄奘法师,为这次盛大宗教辩论会的主讲。

玄奘法师接受了这项重大的任务后,首先把称扬大乘的讲稿“真唯识颂”写好,然后站在高高的讲坛上,当众高声朗诵,并对在会大众宣誓:如果有谁能够驳倒讲词中的任何一字一句,他情愿斩首谢众。结果:一连讲了十八天,始终没有谁敢出来应战,反而侧耳倾听,心悦诚服。于是,玄奘法师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结束了他的演讲,接受了在会大众赐给他“全印度第一位佛教权威学者”的荣誉称号。十八位国王,纷纷把名贵的礼物献上,并向玄奘法师道贺,但都被奘师婉谢拒受。

戒日王只好选一匹大象给法师坐骑,游行全城,给全国学生与民众瞻仰膜拜,并告谕他们:“这位中国和尚留学生,是全印度第一位的佛学专家。他在大会上讲了十八天,也等了十八天,始终没有一人敢发言与他驳辩。”

玄奘法师在戒日王和文武百官陪伴下的壮烈队伍中游行,沿途接受观众们的欢呼和散花致敬,真是荣耀极了;但这光荣并不是偶然或侥幸所得,而是他自己十几年来辛勤的收获,和在大会上拿性命赌博换取来的。

玄奘法师的成就,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简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中国留学生的光荣,以及中国佛教界的光荣。因为在我们中国,竟然诞生了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他的伟大,不仅是他的思想、人格、天才和意志,而且是他具有进取的雄心,坚毅的魄力,果敢的精神,以及学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对佛教文化的贡献。

有人曾经这样歌颂玄奘法师:“在宗教界,玄奘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家;在哲学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史地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在留学史上,他是我国最伟大的留学生之一。从今天翻译的角度来看,他是我国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真的,玄奘法师不但是一位崇高的宗教家、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最有成就的留学生,而且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

他一生为了追求真理而奋斗的过程,足以代表我国民族的个性。他仅仅为了追求一个目标,便奋不顾身地冒险出关,单骑向着四顾茫茫的沙漠迈进。翻峻岭、越雪山、渡险津、拒爵禄……无一不表现了他那种不屈不挠,不畏难,不退缩的英雄气概;甚至在宗教辩论大会上,为了真理,不惜把宝贵的性命,孤注一掷。像这样“头可断,身可亡,而志不可夺”的学者,还有谁能够否认他的伟大呢?

还有更伟大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佛教的贡献;假如没有他的出现,唐朝的史实也许要改观。因为我国唐代学风之盛,而且佛教思想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实拜玄奘法师所赐。

玄奘法师留学印度十余载,先后游历三十余国,巡礼佛迹,遍访名师,所获梵本共六百五十七部。于贞观十九年(645年)饮誉归来,谒太宗于洛阳宫,备受朝廷之礼待。因为太宗皇帝敕令他住于弘福寺,专事翻译,于是奘师便奉诏召集全国富有学问修养的高僧,共同展开史无前例的译经伟业,成为我国佛经新译时代的最权威者。

玄奘法师先后所译出的佛经,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本经是七十五部经中,文字最简短、义理最精警的一部。而六百卷《大般若经》,却是他翻译事业中最巨大的杰作,也是用尽他毕生精力的最后一部译本。当他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最后一首颂文写完,放下笔杆时,便合掌庄重地对助译的法师们说:“这部经是镇国大宝。我迁居玉华寺,也是为了要完成这项工作。现在我感谢佛陀,这部镇国之宝,已翻译完成,我的责任也完成了。万一无常到来,我的葬礼千万不要铺张,简约从事就行了。”说完,便派他的高足窥基法师,去都城奏禀皇上,报告《大般若经》之翻译完成,而请求皇上赐写序文。同时,在院中设宴庆祝大功告成。

玄奘法师的话真灵验,在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助译的法师正盼望他开始着手翻译《大宝积经》。可是他已经精疲力竭,不堪胜任;而他的译经事业,也自此结束,一代圣僧,也就与世长辞了!难怪高宗皇帝获知其圆寂的消息时,亦认为是痛失国宝,哀恸不已!真的,能够像他这样毕生献身于翻译工作,为佛教文化事业鞠躬尽瘁的人,能有几人?他岂独是国家之宝,亦是佛教之宝,也是中国文化界之宝。

他的著作,他的学术思想与言论,不但在唐代放射出无比的光芒,照耀当时整个文坛;而且一直照耀到现在,甚至未来。梁启超曾赞誉他为:“中国佛教第一功臣,千古学者的模范。”历史学家张其昀亦赞叹他:“诚为我国留学生的圣人。”但本人认为:玄奘法师,不但是一个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人”的伟大留学生;亦是一位“生有益于世,死有利于后”的伟大圣哲。他不但立了功,而且德足以光日月,功足以壮山河,言足以为天下法。所以,玄奘法师虽然圆寂了,但他那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为佛教、为国家而努力的功勋,仍然存在人间,永垂不朽。

我们面对着这本由一代圣哲亲译出来的经典,能不怀念古人,悠然神往?倘若我们不好好地研究,好好地传诵,以及发扬光大其真义,对得起玄奘法师昔日之努力吗?

四、主讲的菩萨

(一)主讲的菩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现在,讲解经文,不过本经的经文,不像其他经典一样,先有“如是我闻”等六种成就的序分,叙述本经的缘起,后面也没有流通分的总结。一开始就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究竟是谁?是主讲此经的菩萨?抑或是修学般若法门的圣者?又观自在菩萨,是现于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呢?抑或是另有其人?

有人说:观自在菩萨,是指修学般若法门的圣者。凡是修习般若法门,由观照般若之功,深入法性,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之时,而心得自在的修行人,都可以被称为观自在菩萨。笔者认为在理论上,是可以这样说的,但在这里,观自在菩萨,应该是指主讲此经的观世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