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论学什么法要会学,看见世间相要用般若智来观、来照一下子,看这些人在干什么,忙得不得了。特别是在纽约的早晨,六七点钟大家赶啊赶班车上班,到晚上又加班,现在都裁员了,一个人要做一个半人的工作,又不敢辞职,辞职就没饭碗了,必须得干,不知道忙什么。你们说忙什么?忙死就好了,忙死就是达到不死了。颠倒啊,他不知道在忙什么啊,他要是知道有个目标,那还好呢;没有啦,就这样颠倒。
我以前也是这样子,如果烦恼了,到佛像前一坐,《地藏经》太长了,念个《金刚经》啊,或念个《阿弥陀经》,对着佛像念念什么都化解了,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你就来佛堂告个行,烦恼事早忘了,不是忘了,而是你智慧开了,你知道一切法都是假的。
骗什么呢?盖蔽你这个真心,你就糊里糊涂造业去吧。咱们讲三世因果,你现在做的正在造业呢。本来是果了,已经在受苦了,又造新业了;现在我们所做的是未来的果,这个果已经定了,所造的一切都是因,因就给未来定果,叫做未来的生死。
现在,大家有什么意见吗?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我们讲过两部经,一个是《佛说无量寿经》,一个是《心经》,这两部经是一样的意思。《佛说无量寿经》是事上说的,《心经》完全是理上说的。我们要把这两个结合起来。事即是理,这个理是来显那个事的,事能够显理,但是理是成那个事的。你沟通一下就知道了。
有没有问题?
问:能不能讲故事?
答:有个德山宣鉴祖师,过去他在山里头修了很多年,给《金刚经》做注解,注了好多年了,注了好多,自己挑了一担子下山了,准备出版印刷去。下到山底,有个卖烧饼、果子、油条的点心铺,德山祖师走到那里就问里面的老婆婆:“老婆婆啊!我买你的点心吃。”她说:“大师父!你下山了,你这上哪里去啊?”他说:“我做了一部《金刚经》的注解叫《青龙疏钞》,我要去印。”那时候没有出版社,自己要印都要用木板刻啊。老婆婆看他给《金刚经》做的注解,还挑了这么一担、这么多,她就问他:“师父啊!《金刚经》上有几句话,我可以请你开示开示吗?”他说:“你说啊,我对《金刚经》很熟。”“《金刚经》上有这么几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老和尚!你要点的是哪个心啊?”他一听,就不知道要点哪个心了。三心都不可得,要点心,要点哪个心?他一想啊:“我著了一部《青龙疏钞》,还不如一个老婆子。”一赌气,回山去了,把《青龙疏钞》烧了。
我们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你用哪个心来学?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现在的现前心,你用哪个心来学?现前起,念念不住。前念随着我的语言就消失了,你用哪个心来学?永远不住的,念念不住的,没有现在,没有现在也就没有过去,没过去也就没得未来。这个得参,个人去体会。
问:您是用哪一个心在讲?
答:无心在讲啊!我哪有心讲!你答不出来,用无心听就好了。那个老婆子要是问我点哪个心,我点的是无心啦。
问:是不是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号?
答:一样的,看你念哪一个相应,你念哪一个得到的利益大,你就念那个。不过念咒、念经、念佛号,这三个都得到加持。念佛是仗着你念哪尊佛得到哪尊佛加持你,这是仗他力。念经呢,经是佛所教导我们的,念大乘经典你能开悟,并且念经的本身,你经常念,就渐渐入进去了,你念哪部经就能入到哪部经里头去。念咒就是总持。
但是比较起来,我们在家庭里头,要是为着方便,念佛还是好,或者念药师佛,或者念阿弥陀佛都好,如果念久了,念纯熟了,再加点观想力。我感觉年纪大一点的,还是念佛好,念佛号得到佛的加持。而且念佛号也具足经了,也具足咒了。“阿弥陀佛”没有翻,它就是咒啊,“阿弥陀佛”不是咒吗?也是咒啊。只要“阿弥陀佛”完了就具足一部经,“无量寿佛”又是一部经,“观无量寿佛”又是观想的,总摄起来不就是咒吗?也是咒啦。
看你念的哪个相应,有的念《金刚经》特别相应,他可以断烦恼,用它来延年益寿。《金刚经》又称“延命真经”。好多过去的大德,经过算命的批过八字后而生了恐怖感,说要死得早,他又不想死,就念《金刚经》,念了《金刚经》他就寿命延长了。
还有没有问题?对于问答,禅宗有一千七百多个公案,是机锋转语。我以前小的时候,无知的时候,也想学这一套。因为我曾在鼓山住,鼓山禅堂里头,参禅的人跟参禅的人,碰到面都是机锋转语。什么叫机锋转语呢?就是我说一句话,你能够给我下一个转过来,就看临时的慧。古来人是这样修好多年,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开悟,我们现在拿它来逞嘴巴皮:“你看,我多有智慧,你一问我就答出来了。”没悟啊,这样久了,就耽误了。耽误什么呢?悟性就闭塞了。那得经过好多参啊,问你一句话,就要参参参,参到废寝忘食,变成个傻子了,就开悟快。起码你要破个参,但还距离开悟很远的,距了生死还很远呢。
禅宗的公案,有些人愿意看,但我觉得不要看,看了就把你自己的悟门全塞住了,那是别人说的话,是别人的境界,跟你有什么关系?若你念念经,那就不是了,经的句句话都跟你有关系,就告诉你应当这么做。
人家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大意?”或者他说个数字,或者说是你屙的大便--干屎橛,你怎么理解啊?所以,有些个情况,学禅宗的人要学祖师怎么修行,不要学祖师开悟的整个答复,那都不是我们的境界。念经就不同了。
问:请问师父,能单称一尊佛号,或多尊佛号?比如说我念阿弥陀佛,我也顺便念观世音菩萨。还是称佛号的时候,单称一尊佛就好了?
答:你可以念一千声阿弥陀佛圣号,念一千声观世音菩萨圣号,你要想这样念就这样念嘛!你念阿弥陀佛不是很好吗?阿弥陀佛是观世音菩萨的老师嘛!念了师父,徒弟的也有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都在内了。
问:有时候念阿弥陀佛,不念观世音菩萨,心里头过不去。
答:过不去就念吧!(众笑)
问:念了地藏菩萨,没念观世音菩萨又难为情。
答:自性弥陀,有没有自性观音啊?有啊。《楞严经》讲观世音菩萨,说“反闻闻自性”的,他观一切众生音乃至一切音声,闻一切音声就跟他的体相合了。所以你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闻见你的声音;你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也闻见了,念他老师,他还闻不见吗?所以我们不要起分别心,自性观音、自性弥陀,什么都是自性,万法都是自性,何况阿弥陀佛,何况观世音菩萨呢?这个钟是不是自性啊?离开了实相没有,一切法都是因实相而起的。你念的时候不要念自性弥陀,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我的自性;念观世音菩萨,也是我的自性;念普贤菩萨,也是我的自性;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唯心造的,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众生、一切法都是我心造的。是这样子解释,这是认识上的关系。
我们平常看来是一般的、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他心里头就有问题啊!总之,我们学一切法的目的是为了修行,我们知道了这个方法,我们就要去做。光闻慧成不了道,闻完了得修思,经过你自己的思想整理,把它变成你自己的,然后依照你自己的这个去做去修就成了,这个就成为你自己的了。念阿弥陀佛,最后你成了佛了,那你就是佛了,你也就是阿弥陀佛了,说你是释迦牟尼佛也可以,说你是药师佛也可以,反正自己加个名字就是了,含义就是这样子。
问:师父!你能不能开示一下,《心经》学完以后,要怎么样修学唯识学?
要学唯识学?这牵涉就太广了。现在就好好念《心经》就得了;要学唯识学啊,就得把唯识学做个解释。这里头牵涉很多唯识学,我们解释一下。八识,前五根的五识--眼、耳、鼻、舌、身、意,根对尘中间一定要有识,没识的话根跟尘不起作用。识就是分别、了别的意思,这个识就是智慧。
把识用到邪知、邪见上也是智慧啊,但是那个智慧变成世智辨聪,乃至很不容易回到你原来的空义。你先由这个相上头,理解到了,完了,你逐步才能达到空;如果你相上没理解到,一下子就具体的空,你空不下来啊,这叫做邪空,观的就是邪空观,经过分析,经过研究。
第六意识就是以了别为义,它就是看什么、分析什么,咱们现在所有的作用都在六识当中。七识只有传送的功能,叫“末那”,“我”就是从末那识开始的,末那横生思量执着我,它依着八识的相分而起。我对唯识学研究得不是很透彻,可以说学得很少,我学法性的。唯识学学起来,先得一步一步的,先学百法,就是五十一个心所法,再加八个心法,也就是八识。这个心所法五十一个就是归八识所有的,是它所派生出来的,都是根据第六意识所产生的。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还有六个无为。这样就叫做一百。把这个学完了之后,像《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就得学。唯识学是专门的一宗——唯识法相宗,具体说,有好多论,说起来大家的脑子就复杂了。
问:修学《心经》以后,大家如何依照《心经》去做闻、思、修?平常当机怎么用?
答:现在大家念念《心经》好了。闻、思、修现在还太深一点,一步一步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