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49章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6)

第49章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6)


三、财自在:人的财富,是由宿世福业报得,不可强求。可惜迷途众生,不明因果,不知修福,反而终日营营役役,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每贪多务得,甚至为了增益个人的财富,不择手段,损人利自己,作诸恶业,自食其果,而不自觉。地上菩萨,由于多劫修福,积聚功德,因行既深,果报亦胜,资生财物,无须营求,自然丰富满足,不仅拥有无量珍宝严饰自己,如意享用,亦以无量珍宝,救济穷苦群众,如意自在。

四、业自在:一般众生,日常身口意三业的造作,非善则恶,由于或善或恶的行为所造作的善恶业因,来决定自己受报好丑的命运,绝对没有选择的自由。地上菩萨,断诸烦恼,具足善行,故一切利生事业,皆可以自由操作,或现神通,或演说妙法,一切畅通无阻,皆得自在。

五、受生自在:众生轮回生死,被宿业所牵,或上生天界,或堕落地狱,六道升沉,不由自己。地上菩萨,断诸业缚,故能随心所欲,乘愿受生,或往生十方佛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或示现天上受生,教化天人,但天宫非乐;虽入地狱,救济众生,而地狱也不苦。故能受种种生,随缘教化,自由自在。

六、解自在:一般众生知见不正,对于事物的理解,彼此互异,而又我执坚固,自是非他,遂启发争端,导致思想冲突,无法和平共处。地上菩萨,惑将尽,智将圆,胜解现前,助佛教化,心得自在。

七、愿自在:愿是一种意志的力量,众生意志薄弱,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往往被境所转。地上菩萨,愿力弘深,既能以愿导行,以行满愿,愿行一致,又能随愿往生,随愿度生,随愿广作佛事,利益众生,无往而不利,自由自在。

八、神力自在:六道众生,有时亦可以报得神通,但只是短暂而非永恒;二乘圣人的神通,虽是永恒但非无限。地上菩萨的神通妙力,无尽又无限,威力难思,随意变化,游戏人间,无所障碍。

九、法自在:法是佛法,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地上菩萨,分证佛的功德,通达佛法秘藏,得大辩才,善说法要,能观机设教,为诸众生,演说无量法门,自在无碍。

十、智自在:地上菩萨,以始觉智,照本觉理,如《楞严经》所说:“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得一切种智,能与佛妙觉,融会贯通,于一念中,能现如来十力、四无所畏,无所障碍,自由自在。

此经所说的观自在,除了具足以上所说十种自在之外,还含有以下三种意义:

一、观照自在:菩萨在修般若观照时,能不假分别,不假思索,直接彻底地照见五蕴皆空,亲证实相理,明明了了,没有丝毫的间阂与障碍,故名自在。

二、观境自在:当菩萨修习般若的观智,到达至深至圆的境界时,便能运用般若的真理智慧,照彻真理的本体;而深达实相,究竟了知此实相理,充塞宇宙,无所不在。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万物皆本乎此理,理外无物,物外无理,事理圆融,通达无碍,故名自在。

三、作用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究尽实相,洞悉真谛,而证得法身理体。继之从体起用,随缘赴感,观机设教,恒常往返于生死涅槃之间,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等神妙作用,深入世间,寻声救苦,无所障碍,故曰自在。

由于菩萨能以般若真空的智慧,洞悉事物之真相,通达诸法实相理,亲证法身;继而从体起用,济物利生,广度有情。若自利,若利他,无不自由自在,不受环境所牵制,不为人事所困扰,所向无敌,无往不利,俱得自在。新译时代的译经法师,根据菩萨的实际功德,故译名观自在。

在旧译时代,则译名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号称观世音,依据《悲华经》、《楞严经》,以及《法华经》的记载,其原因有三:

一、宿世悲愿:《悲华经》说:距离释迦牟尼佛很久之前,有佛出世名宝藏如来。当时有位转轮圣王的太子名不询,信佛甚笃。有一次,他恳请宝藏如来到宫中受供养,于三个月中,殷劝侍奉,一粥一饭,一茶一水,太子毕恭毕敬,无不亲自奉上,不曾假手于他人。最后,宝藏如来问不询太子,欲何酬报?太子说:“世尊,世间无常,物质虚伪,不堪留恋。弟子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尽未来际,救度众生,令所有众生离苦得乐。但愿世间所有苦恼的众生,当其在苦恼煎熬中时,能够称念我的名号,我就立即寻声救苦,协助众生脱离灾难,获得快乐。慈悲的佛陀,这就是我的愿望,你能鉴我愚诚,满我所愿吗?”宝藏如来非常嘉奖太子的伟愿;即赐给他“观世音”的名号,并鼓励他,尽未来际,深入人间,“观”察“世”人求救之“音”声,而施予救济;令诸众生,离苦得乐。当时的不询太子,就是现在的观世音菩萨。因为菩萨曾在宝藏如来的面前,立下寻声救苦的悲愿,所以宝藏如来赐给他“观世音”的名号。

二、因中自利:在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亲对佛说:世尊,在过去很久以前,我曾供养一位观音如来。承观音如来,教授给我一种“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的修行方法,因而启发了我内在的智慧光明。同时在强烈的智光照耀中,能超越世出世间,再不为一切时间和空间所限制,我认识了宇宙,也认识了自己,而获得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诸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一切众生之心,与诸众生同一悲仰的殊胜功德。于是启发了我内在的仁慈本性,对于一切苦恼的众生,不期然而然地产生无限的悲悯与同情。

自从那时候开始,我便步着十方如来的后尘,常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等种种方法,来深入世间,寻声救苦,利乐有情。当时的观世音如来,非常赞许我善得圆通法门,即于大会中,赐给我“观世音”的名号。由于我能观照耳根、听觉之性圆照法界,十方众生,凡称念我的名号,无不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假作意,平等拔苦与乐,因此,我“观世音”的名号,便遍十方世界,遐迩俱闻了。根据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的自述,其所以号称观世音的原因,完全是由于他在因中修行的时候,以一心三观之观智,观于一境三谛的真理。观空不着空,观有不住有,根尘俱消,空有圆融,获得听觉圆通、六根互用的特殊功能,所以古之观音如来,赐给他“观世音”的名号。

三、果上利他:观世音菩萨,不但是一位由消极跨进积极,由超世而入世的大乘实践家;亦是冷暖人间的保姆,茫茫苦海的慈航。他“观世音”圣号的建立,不但是基于宿世的本愿,和因中克己修证的自利功夫;亦是基于果上积极利他的功德。在《法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无尽意菩萨请问佛:“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说:“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由是证知,观世音的圣号,也是基于果上利他的功德妙用而建立的。

综上可知,菩萨圣号的建立,不外是由于自利利他的功德。菩萨在自利时,不忘利他;而利他时,亦不失自利。因为菩萨之所以克己修证,原因是要达到利他的愿望;而在积极利他的行动中,又能庄严佛道功德。不过,据自利方面解释:观世音三个字,则“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这能观之智,包括一心三观;所观之境,包括一切善音、恶音,有漏音、无漏音,二边音、中道音,甚至一境三谛。菩萨以一心三观的智慧,观于一境三谛的真理,圆三观于一心;三观同时,无前后,无差别,无次第,圆观圆证,故名观世音。

若据利他方面解释:则“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是指菩萨寻声救苦的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机是指九法界众生称念圣号哀恳求救之声音。菩萨秉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九法界众生称念的音声,而来援助,无苦不拔,无难不救,无乐不与,故名观世音。自利是智,利他是悲。所以观世音的含义,是含有自利利他、悲智双运的意思。

(三)菩萨的意义

菩萨,梵语具足云“菩提萨埵”;菩提译觉,萨埵译有情,合言为 “觉有情”。

若据自利方面解释:觉,是指菩萨觉悟之心;有情,是指菩萨自己。因为凡是具足知情意之精神活动的生命,都名有情,所以,菩萨不是指泥塑、木雕、玉琢的偶像,而是综合知情意于一体的生命。但菩萨并不是一般迷情的众生,而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因为菩萨是人间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圣者;他不仅具有超情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同时对于佛陀的无上觉道,由景仰,而进修;因进修,而获证。当其分证佛的无上觉道,处于自受用三昧中时,自见内心朗然大觉,与佛无异,故名觉。但尚有微惑未尽,于出定后,就有微细生灭,识情流动,故名有情。

总之,在自利方面说:菩萨,该是一位头脑清醒,理解力强,既能觉悟人生真理,又能深达宇宙万物之真相,于事于理,于性于相,都具有正确而彻底的认识,不糊涂、不困惑、不迷信的圣者。

若从利他方面解释:觉,是指菩萨所证的觉道;有情,是指被菩萨所教化的众生。即是说:菩萨的为人,不止自觉、自利,又能觉他、利他。既能积极扩展利他的同情心、慈悲心,去拔苦与乐,给予人间无限的温暖;又秉承无边的愿力,将自己所证的觉道,去觉悟一切众生,所谓:“以斯道,觉斯民。”使一切有情,都同归觉道,同得解脱,同到彼岸,共同离苦得乐,因名“觉有情”。

再从自利利他双方面解释:则“觉”是菩萨“上求佛道”的自行功德,“有情”是菩萨下化众生的利他事业。菩萨一方面上求佛道之“觉”以自利,另一方面又下化“有情”以利他。自利是自觉,利他是觉他;自觉是智,觉他是悲。自觉觉他,悲智双运,是名“觉有情”。

根据菩萨的意义,我们应该知道,菩萨非指那些代表菩萨的圣像,更不是什么主人祸福,或三头六臂的神祗;而是具有深度的智慧力、高度的理解力、广度的观察力,以及具有无限的同情、无量的悲心、无边的弘愿的救世者。他既能勇猛精进勤修与体证佛的觉道,又能以慈悲普济之恩德,施于有情;以世间众生的苦恼为自己的苦恼,以世间众生的忧患为自己的忧患。一举一动,无不以利益众生为出发,一进一退,都是以救济苍生为准的,所以被称为菩萨。

假如我们能够这样做,我们就是菩萨。现在,观世音菩萨,就是能够以精深的觉智,观察诸法实相理,得大自在;又以高度的悲心,观众生苦,施以救济。不但自觉,更能觉他;不止自利,而且利他。自利兼利他,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早已圆满究竟证得佛道的大觉圣者,不过迹门示现菩萨身,助佛教化而已。所以被称名为: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五、五蕴皆空义

“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观之人,亦是主讲此经的说法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所修的法门。“行”是观行或功行,不但宗教,贵在实行;即使是世间一般学说,或是做人做事,都不可以只重于言,而不重于行;最低限度,亦应该做到言行一致。何况,崇高的哲理,如非实行亲证,又怎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呢?

《大智度论》说:“智目行足,到清凉池。”智目,是智慧的眼睛,亦即是正确的理论;行足,是实践之足,亦是正确的行为。没有实践为伴的理论,是灰色的理论,而且是靠不住的空谈;没有理论为依据的实践,则是跛形的,盲目的实践,前途非常的危险。所以佛教,是十分注重目足双资,解行并进。唯有解行并进,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统一,智慧之眼睛与正确的行为一致;也唯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始可以发掘宇宙的原理,亲证人生的真谛。

开发智能的程序,可分为:闻慧、思慧和修慧三个不同的阶段:

闻慧:是从耳根听闻佛法所得的智慧。这种智慧,虽然不错,但是是从外来的,非是内烁的,不能说是真正的智慧。

思慧:是由思考所得的结果。用心思考所听闻的佛法,再加以理智地分析,名思慧;这种思慧,相等于哲学家由思考而得的知识,属于哲学的领域。

修慧:是根据自己实践所获得的智慧。这从理论到实践所证得的智慧,是属于宗教的领域。在三慧中,修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真实的。但由于我们实践的浅近或久远不同,所得的智慧故有深浅的不同。

观世音菩萨,由闻而思、而修、而证。不但从深思熟虑中,彻底认识般若真空妙理;同时运用观照般若的真智,来观察宇宙人生的真谛,深达实相般若的理体,而证得般若真理的智慧。由于他的实践,非浅近仓促,而是经历久远,深入实际,早已到达智慧的彼岸,故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时”有两种不同:一是世间实际之时,例如说某年、某月、某日;二是但约时分的一刹那。经文所说的“时”字,是指后者而言。即是说:观世音菩萨,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证得实相般若,深入真空的一刹那之时,亦即是“观听圆明,自在无碍”之时;亦即是万缘俱寂,无证无得之时;亦即是物我双忘,境智合一,实相般若理体显现之时,故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一)人体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