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蕴里面,第一蕴是“色法”,其余四蕴,都是“心法”。色法是包括世界上一切的物质现象,心法是包括世界上一切的精神作用。若再就心法来说,受、想、行三者是心所有法,所以又叫做“心所”。“识”是心的本体,所以又叫做“心王”。
五蕴的意思,已经说明白了,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五种东西,都是实有的。为什么要说做“空”呢?殊不知这便是我们的“妄见”。
现在单拿我们的色身来说,我们从幼小到长大,从长大到衰老,到死亡,息息迁变,形容面貌,也一年一年的不同。试问到底哪一刹那的色身是真我呢?照佛家说起来,这个色身,并非真我,乃是地、水、火、风四大偶然凑集的一个幻我。常人执此幻我以为实有,因此生种种妄见,起种种邪念,分种种计较,作种种图谋,而造成种种罪业。不知无常一到,四大分离,我们的色身,我们的事业,凡是我们平常所执以为实有者,无不烟消火灭,而归于无何有之乡,这不是叫做“空”吗?
推之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是一刹那一刹那随着我们的年龄息息变迁,于其中间,找不出哪一段是受、想、行、识真实的体性,所以也是空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一齐都空,所以叫做五蕴皆空。
五蕴既空,自然没有幻我,由此幻我而起之苦乐悲欢种种的感觉,自然也一齐都没有了,所以说度一切苦厄。
讲到“苦厄”两个字,我相信大家都很明白的。在佛经里面对“苦”字的分析,更加细密,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种种的解释。这许多的苦都是随着我们五蕴的色身而来,有五蕴的色身,便有这许多的苦。自古至今,是无论何人,所不能避免的,又无有一人是愿意的。于是大家都去想办法,解除种种的苦厄:有寒冷的苦厄,便去谋衣;有饥饿的苦厄,便去谋食;有风雨霜雪的苦厄,便去造房屋。都是为解除苦厄起见,甚至进一步为求个人享乐,应付某种环境起见,做出种种损人利己,倒行逆施的事情,那又越出了解除个人苦厄的范围。于是又有政治、法律种种办法来纠正他们的行为,但是力小的人依然利用政治、法律去造种种恶业,力大者负之而趋,政治、法律成为个人的玩具,所以仍旧不是根本办法。
现在观自在菩萨,他有一个很好的法子,可以解除人类一切的苦厄。他的法子是用智慧的眼光,从根本上来照破一切的无明烦恼。换一句话说,就是用般若来照破五蕴。因为五蕴是烦恼苦厄的根本,所以我们要解除一切的苦厄,必要先将五蕴照破。
照破五蕴的方法,是自己观察我们的躯壳,原来不过是无明为因,四大为缘,无端偶合而有这个色身。这个色身的本体,毕竟如幻如化,无有实性,即由此色身而起之一切苦厄,也是如幻如化,毕竟无有实性;乃至天地间形形色色,无一件不是如幻如化,毕竟无有实性。所以我们用不着瞎操心,用不着分别取舍,坦坦然荡荡然虽终日应事接物,而意识不起,计较不生,如明镜照物,不将不迎,浑然一大光明宝藏。到这时候,哪里还有什么苦厄呢!
以上所说,是观自在菩萨作观的情形。以下便是舍利子请问观自在修般若观行的方法。故观自在菩萨答复他下面这一席话。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即是舍利弗,是佛的弟子。他在佛的弟子中,智慧第一。因为他问了观自在,所以观自在叫他的名字,说给他听。
舍利子呀,你不要见我“观空”,便即着空,要知道“空”不外乎“色”,并不是离开了“色”,别有一个“空”,所以“空”即不异乎“色”。但是你又不要听见我说空不异色,便从“色”上生执着之意。要知道“色”又不外乎“空”,并不是离开“空”,别有一个“色”,所以“色”又不异乎“空”。但是你更要注意,色、空二字,并不是说两样东西,乃是一样东西的两种说法。譬如波即是水,水即是波,离开水没有波,离开波也没有水。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其余行蕴、识蕴,照此例推。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乃是观自在菩萨教舍利子参透“色、空”秘诀。你们应该特别注意,讲到色、空两个字,各宗的说法很多。照儒家讲吧,《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之“道”,即指“空”而言;形而下之“器”,即指“色”而言。到了宋朝,周濂溪讲“无极太极阴阳”,其实“无极”即“空”,“阴阳”即“色”也。宋儒又喜欢讲“理气”,其实“理”即是“空”,“气”即是“色”,无非是用种种字面来说明宇宙间事事物物的“本体”和“现象”的两方面。此外,华严宗说理、事,佛家又有性宗、相宗,原来都是同色、空两字差不多的意思。若使我们融会贯通起来,儒家所说的“道”、“无极”、“理”,华严宗所说的“理”,性宗相宗的“性”,都是说明宇宙间形形色色的平等的“本体”方面。至于儒家所说的“器”、“阴阳”、“气”,华严宗所说的“事”和性宗相宗的“相”,都是说明宇宙间形形色色的差别的“现象”方面。性、相不二,理、事圆融,便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的意义。要是我们能参透“色、空”,那么,其它各宗各派的教义都容易明白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于是观自在菩萨再将前面色、空的意义,发挥一番。
舍利子呀,我前面和你说过,色空是不二的,所以我虽然照见五蕴诸色法一切皆空,可是我并不是灭却色等诸法而后才得真空,因为五蕴诸法的本体便是“真空”。虽然我们从表面看去,五蕴是有生有灭的,其实我们所看的是表面,不是实相。倘使从五蕴的实相(即本体)看去,五蕴本来没有生灭,所以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诸法”就是“五蕴”,“诸法实相”就是五蕴的实相。或者你又要问,五蕴诸法,虽然没有生灭,难道没有“垢净”?譬如凡夫的五蕴随着染缘,便应该叫做垢;圣人的五蕴随着净缘,便应该叫做净。要是这样说,那真错了。你要晓得圣人的五蕴固然是空相,凡夫的五蕴又何尝不是空相。既然都是空相,又何必分什么垢净呢?或者你又要说,此五蕴等法,虽然没有垢净,安知没有增减?凡夫迷,故烦恼增而智慧减;圣人悟,故烦恼减而智慧增。要是这样说,那么你又错了。须知道凡夫迷时亦只是这“诸法空相”,圣人悟时亦只是这“诸法空相”,哪里有什么增减呢?
总而言之,因为我们的“心”取着于相,所以才有“生灭”、“垢净”、“增减”种种妄见;若使“心”不取着于“相”,那么,虽眼前万法森然,然而我们不取不着,自然不见有“生”相,也不见有“灭”相,也不见有“垢净”、“增减”之相。一体如如,万法平等,这便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这两句是说“五蕴空”。
即说“真空实相”中无“五蕴”。无色,所以没有我相法相;无受想行识,所以没有我见法见。“无”字即是“空”字之意。
无眼耳鼻舌声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几句是说十八界空。
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合为十八界。六根六尘又叫做“十二入”。第三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中间省却“无耳识界,无鼻识界,无舌识界”数句。盖举首尾以包括中间之意。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真空实相之中,不但没有五蕴,并且没有六根,乃至六尘、六识,一概没有之意。
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叫做六根?“根”是能生之意,譬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叶花果等。吾人之六根,对着六尘,发生六识,所以叫做六根。六根所以说“无”者,因为我们用般若智慧,观察自己色身,是如幻如化,一切无有实性,所以附在这色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自然也是空的了,这是空六根。
色声香味触法为什么叫做六尘呢?“尘”字是染污之意,因为这六种东西同我们的六根接触之后,能使吾人发生贪着爱恋之心,而污染吾人之真性,所以叫做“六尘”。“尘”与“根”是相对的:色是眼根的对象,声是耳根的对象,香是鼻根的对象,味是舌根的对象,触是身根的对象,法是意根的对象。这六根之中,前面色声香味四尘是很容易明白的,只有后面触、法二尘比较难懂,所以现在我把它略为说一说。
什么叫做“触尘”?触是同我们身体接触的东西,那些东西同我们的身体接触之后,便发生冷热湿滑的感觉,所以我们对于那些同身根感触相对的东西便叫做触尘。
什么叫做“法尘”?法尘是前面五尘落在我们意识中的影子。譬如我们平日对于所见的形色,所闻的声音,以及所嗅之香,所尝之味,身体对于寒热湿滑种种之感觉,虽然现在都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只要闭目用心一想,这许多影子,依然在我们的意识中浮现着,这种影子,便是法尘。
六尘所以说“无”者,因六尘是藉六根而显现的。假使没有六根,那么,六尘也立即空寂了。譬如有病之目,见空中有花,空中实在没有花,等到病目已愈,空中之花也不见了。吾人因六根妄动,故有六尘。今六根既空,故六尘亦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说六识空。无眼界者,即无眼识界,中间省去一个“识”字。无眼界后面,又省去“无耳识界,无鼻识界,无舌识界,无身识界”四句。
讲到此处,或者你们要发生疑问,就是前面既然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什么此处又说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呢?我说这是当然有分别的。六根不过是肉体,六识是六根的作用,六根来得粗,六识来得细。假使我们只具有六根而没有六识,那么,我们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不能起知解了别的作用,所以一定还有一种“识”寄托在六根之中。托在眼则为眼识,托在耳则为耳识,托在鼻舌身意,则为鼻舌身意识。“根”与“识”的区别,是我们研究佛学之人,首先应该弄清楚的。
上面说过“六根空”、“六尘空”(即十二入空),但“根”、“尘”、“识”三者,乃三位一体,彼此相依而立的。今六根六尘俱空,那么,不用说,六识也自然是空的了。这叫做“十八界空”。
“空十八界”是凡夫地位的修法。下面讲缘觉乘的修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几句是说十二因缘空。
十二因缘又叫做十二有支,又叫做十二缘起,又叫做因缘观、支佛观。
第一支是“无明”。无明是迷惑的意思,又名烦恼。这种烦恼,乃是指过去无量世来的烦恼,而为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把它放在十二因缘的开头。我们如果要断生死,一定要先断“无明”。无明不断,生死轮回是永远不会断的。现在我为使大家彻底明了“无明”二字的意义起见,再来把它详细解释一番。
“无明”是无始以前我们心中最初一念的妄动,也可以说是“清净本然”中最初的一个“妄念”。不料这最初一念的妄动,便种下了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的根本。从前有一个人不明白“无明”二字的意思,便去问一位法师“什么叫做无明”,那位法师气愤地对他说:“你哪里有资格问这个问题!”那人听了,心中一怒,脸上一沉,快要发作了。于是那一位法师便含笑地对他说:“你这样便是叫做无明呀!”那人听了,竟忍不住笑了。这个虽然是一个笑话,倒是“无明”二字很好的注脚。
此外,《圆觉经》、《楞严经》、《五灯会元》里面,也有同这个仿佛相同的故事。
《圆觉经》说,有一次,金刚菩萨问释迦佛说:“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楞严经》卷四亦说,富楼那问佛:“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周而复始?”
《五灯会元》卷十四说,有一次,长水和尚问琅琊觉和尚,如何是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和尚便厉声对他说:“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诸位听众,你们要明白“清净本然,云何忽有无明”呢?请将上面几个故事参参看。参得透,包你出生死,断无明;参不透,依旧是生死路上转溜溜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