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座主应慈法师讲
何子培记录
应慈法师小传
应慈法师生于 1872年, 俗姓余,名铎,号振卿,法号显亲,晚年别署拈花老人。祖籍安徽歙县,其父是新安江上游的一个盐商,家中资财富有,但其父在应慈幼年时就病故了。
因为其母笃信佛道,每天念诵《金刚经》、《阿弥陀经》、《大悲咒》等时,应慈听到就心生喜欢,暗暗诵记于心。12岁时就随母亲一起吃素。
1898年,应慈辞家去南海朝礼普陀山,发誓在佛门净土守住自己。
1900年,应慈乞戒于寄禅和尚座下,后又随镇江金山寺的大定和尚习禅。
1903年秋,应慈奉师父之命到常州的开宁寺参谒冶开禅师。1904年与明镜、月霞、惟宽一起被冶开法师引为入室弟子,受记为临济宗第42世。其后,又随月霞法师参研《华严》奥义,历12寒暑。
1912年,应慈和月霞法师经人介绍在上海的哈同华严创办华严大学。在这里,他除讲授佛学外,每日还坚持修习禅定。
应慈法师一生计讲经论大小诸部 24种,70余次讲经法会,其中大部经典如《华严》、《法华》、《楞严》等有32次法会,而宣讲三译《华严》占14次,加上《华严悬谈》和《华严经探玄记》8次,合为22次法会,有的法会长达一年。
1957年85岁时,仍在上海玉佛寺弘讲全部《华严》。
应慈法师80岁时,有人劝他多加休息,法师说:“八十老翁,日薄崦嵫,余光垂微,不以说法利生,供养尘刹,复何图耶?”
1965年,应慈法师圆寂,世寿九十三岁,僧腊六十三载。归葬于庐山冶开祖塔墓之侧。
正 文
今天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一部经,在中国曾经翻译过九次。最早的一部,便是东晋十六国姚秦的时候,鸠摩罗什译的。第二部是唐朝玄奘法师所译的。唐朝除了玄奘法师所译的一种之外,一共还有五种译本,就是法成、般若利言、法月、智慧轮、不空,五人所译的。此外宋朝施护译了一种,慈贤译了一种。并上面一共九种。
在这九种里面,唐朝不空所译的一种,同宋朝慈贤所译的一种,都已经失传了,所以现在只存七种。在这七种里面,其最普通最流行的,便要算唐朝玄奘法师所译的了。今天我所讲的,便是用唐朝玄奘法师的译本。
这一部经,是《大般若经》里面的一部分,《大般若经》有六百卷,而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只不过二百六十个字。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一部经虽然只不过二百六十个字,可是它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它包括了无穷无尽的义理,它叙述了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观心证果的修行法门,它指示了我们凡夫观心修行的一条大路,使我们各各证真断妄,离苦得乐。
这部经又叫做《心经》,又叫做《般若心经》。有人说,这部经是《大般若经》的心,能总持一切法门,所以叫做《心经》。又有人说,三藏十二部,经籍甚多,惟有这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经籍的核心,所以叫做《心经》。在我们看起来,这两种解释,都是对的。
此外又常有人叫做“多心经”,这是很不对的。因为这部经名字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多字应该连上面读,不应该连下读。为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照中国意思翻译起来,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但是为什么不翻智慧而仍用印度的原音?因为中文所谓智慧,是指普通的聪明知识而言。这种普通所说的聪明知识,往往是不正确的,虚妄的,染污的,非普遍的。至于梵文般若的意思,是指那正确的、真实的、清净的、普遍的智慧而言,所以大不相同。而且在中国一时也找不出一个相当的名词,所以只好仍用它的原音,以免同普通的所谓智慧相混。现在我们把它翻作“智慧”乃是不得已的办法。
般若有三种:第一种是文字般若,第两种是观照般若,第三种是实相般若。
所谓文字般若,文字不单是指普通的语言文字。凡是眼前的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有形无形,种种境界,在吾人一念之中,炳然显现的,都是叫做文字般若。所谓观照般若,是吾人一念之心,对于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一切有为无为,都能够虚灵洞彻,观照无遗,这种智慧,便叫做观照般若。
所谓实相般若,就是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所有知觉之性,同一切境界之性,无分彼此,无分内外,无是无非,统统是一个法界性,这种智慧,便是实相般若。
这三种般若,总不离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初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最后便可得到实相般若。
“般若”两个字的意思,已经说明了。现在我再把“波罗蜜多”四个字的意思来说一说。“波罗蜜多”四个字也是梵文,翻成中国话便是“到彼岸”的意思。有人说“波罗”就是“彼岸”的意思,“蜜多”就是“到”字的意思。又有人说“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多”字含有“定”字的意思。此外还有把“波罗蜜”翻作“事究竟”或“度无极”的,其实都不过是大同小异而已。
为什么叫做“到彼岸”?“彼岸”是对“此岸”而言的。我们凡夫所住的,生死轮回的境界,便是此岸,又可以叫做“生死岸”。那边没有生死轮回的境界,便是“彼岸”,又可以叫做“涅槃岸”。如果我们由生死轮回的“此岸”,度到那没有生死轮回的涅槃岸,那就是叫做“到彼岸”了。
为什么又叫做“事究竟”呢?因为我们所住的此岸,一切的希望,一切的事业,都是不彻底的,都是空虚不实的,所以有成则必有毁,有盈必有亏,无一事得究竟圆满。惟有那涅槃彼岸,没有生也没有灭,一切一切,都究竟圆满。所以到了彼岸,便可以说是“事究竟”,又叫做“到究竟”。
至于“度无极”,也同“到彼岸”一样的意旨。不过是新旧译地不同。旧译叫做“度无极”,新译叫做“到彼岸”。
还有把“多”字译做“定”字的,也可以说得通。因为修行法门“定”与“慧”是一样重要的。无“定”则不能生智慧,所以吾人修行之时,当用“智慧”来观照,用“寂定”来摄持。定、慧两轮,同时并进,然后才可以出生死而到彼岸。
上面把“般若波罗蜜多”六个字都解释过了,现在我们可以明白“般若波罗蜜多”六个字合拢来说,便是“智慧到彼岸”或“智慧到究竟”的意思。
现在我再把“心经”两字来解释一番。虽然我在前面已经把这部经的名义约略地说过了,但是意思还不充分,所以现在有补充几句的必要。
“心”字的解释,可以分做好几种:
第一种是指“肉团心”而言的,也就指我们五脏里面的心脏而言。心脏本来是主持人身上血液循环的机关。从前人人以为它是主持思想的,但是现在的科学家,同我们研究佛学的都不承认这种说法。科学家以为主持思想的,是“脑”不是“心”。但是这部《般若心经》的“心”字,不是指心脏,也不是指脑髓。
第两种是指“思虑心”而言的。思虑心在梵文为“末那”,为八识中第七识,是“意”字之意。也不是心经的“心”字。
第三种是指“集起心”而言的。所谓“集起心”者,以其能集积许多种子,而生诸现行法,所以叫做集起心,其实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法相宗所说的万法惟识,就是指它而言。但是还不能说是心经的“心”字。
第四种是“真实心”,就是“常住不变的真心”,就是“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也就是真如本体。这个心“不在心,不在脑”,不在中间及其内外,其实又无所不在。佛家说“一切唯心”,“万法唯心”,就是这个“心”。《楞严经》说“七处征心不得”,《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现、未三世不可得心,二祖慧可觅心不得之“心”,《起信论》“一心二门”之“心”,都是指这个心而言。这个心是万化的根本,所以佛经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世界上万事万物,小到吾人之“思虑心”所思所虑之法,“集起心”所集所起之法,乃至山河大地,虚空人物,无一而非此真实心所显现者。所以说“一切唯心”,要明白这一个“心”,才可以说是“明心”。要洞见这一个心的体性,然后才可以说是“见性”,然后才可以渡生死流的“此岸”,而到涅槃的“彼岸”了。
至于讲到“经”字,这是很容易明白的。照儒教的说法,“经”是“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常道”。佛经的“经”字也是同它一样的意思。又这“经”字,是经纬线的“经线”,因为圣人所说的话能直贯一切的道理,所以他的书便叫做“经”。又有人说,经就是径路的意思,就是吾人由凡夫而成佛的一条路径,所以叫做经。这几种解释,可以说是都对。
现在经名已经解释清楚,我可以开始讲本文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即是观世音菩萨。《心经》七种译本里面,有译作观世音菩萨的,有译作观世音自在的。这一位菩萨,他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其实早已成佛了。不过后来他为了济度众生起见,又来权现菩萨之身,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并且于未来世现成佛之相。他的化身很多,佛经里面有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种种的名目。如果一个一个说起来,那未免太麻烦了。
这一位菩萨,他有很大的智慧,他对于世界上一切的事理,都能通达无碍,所以叫做观自在。他又具很大的慈悲,对于世界上的众生,能闻声救苦,应念度生,神通无碍,所以叫做观自在。照宋朝施护所译的《心经》序分,及流通分看来,这二百六十个字的般若心经,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说,而经佛所印可的。
现在我再把“菩萨”两个字解释一下。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应该翻作“觉”,萨埵应该翻作“有情”,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就是有觉悟的人,又可以翻作觉者,即孟子所说的先知先觉之意,也可以翻作“大觉有情”。又萨埵二字是“勇猛”之意,勇猛求菩提,所以叫做菩提萨埵。如果能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肩荷度己度人的大责,那就可以叫做菩萨。菩萨再进一步,便是佛的境界。所以菩萨是佛的后面、阿罗汉的前面的一个阶级。
我们根据宋朝施护所译《心经》的序分看来,知道观自在菩萨,有一次,同着佛,还有许多菩萨,许多比丘,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集会。那时佛正入广大甚深三昧,于是观自在菩萨也随着佛作观入定,他所作的观是“深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叫做“深般若波罗蜜多”?因为他这种观行,是甚深微妙,不是一班小乘阿罗汉,中乘缘觉,和别教三贤以前所作的浅般若观可比,所以叫做深般若波罗蜜多。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自在菩萨作观的方法。这一句是心经里面最要紧的一句,希望你们特别注意。
所谓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字是积集的意思,藏蔽的意思。因为这五种东西积集藏蔽起来,便成为我们的色身。五蕴成为色身之后,能遮蔽我们的真性,和我们原有的智慧光明,所以又叫做“五阴”。“阴”字是“盖覆”之意,又叫做“五众”。“众”字是和集之意,即指五蕴和集而成色身而言。
五蕴之中第一蕴是“色蕴”。这个“色”字是“质碍”之意,它的意义,比六尘中的色尘来得广。凡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与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宇宙间一切的物质现象,一齐包括在内。第两种是“受蕴”。受字是“领纳”之意,就是我们自己心里对于一切事事物物所取的领纳作用。无论眼、耳、鼻、舌、身意思之“受”,或者单指“意根”之“受”,“识藏”之“受”,皆包括在内。受又可以分为三种:一、苦受,二、乐受,三、不苦不乐受。第三种是“想蕴”,“想”就是思想,思想是我们对于一切事事物物所起的心理作用。第四种是“行蕴”,“行”是行为,又是迁流不息之义。这种“行为”,不单是指身体上的一举一动而言,就是我们心中的一思一念,亦无一非“行”。我们心中念念迁流,便叫做“心行”。无论身行、心行,都包括在行蕴里面。第五种是“识蕴”,识是“分别了解”之意。一共有八种,就是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外,还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八识名为心王,乃诸识之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