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因观中国大乘根性成熟,特别航海东来,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传说达摩祖师,是在南朝梁武帝时来中国,由广州至金陵,因与武帝问答不契机,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遇志切求道、立雪断臂的慧可,始传衣钵。之后,慧可传僧灿,僧灿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传说弘忍传慧能禅师的心法,是付《金刚经》,并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故中国禅宗祖师,传至慧能为止。虽然如此,但禅宗对中国文人的影响甚巨,唐宋以下的学者,皆混合禅宗思想于其学说。
六、般若波罗蜜:
般若,就是真理的智慧,在般若之后,加上波罗蜜三个字,是表示此真理的智慧,已经到达真理的彼岸,是智慧的至极。当然不是指二乘圣人偏于真空的一切智,亦不是菩萨未圆满的道种智,而是佛道究竟圆满的一切种智。此究竟圆满的一切种智,就是《法华经》所说的“诸佛的智慧”,包括根本智与后得智。
根本智,是诸佛的实智,能证知众生与万物缘起性空的真理,亦即是明了宇宙万有普遍共同不变的原理。后得智,是诸佛的权智,诸佛亲证宇宙原理之后,所得的智慧,能够辨别众生不同的个性,及其不同的思想与欲望,而投以适合的法药,拔除众生的苦恼,给予众生快乐。
根本智亦名如理智,即如真理如何,就证知其为如何。后得智亦名如量智,即如其所证真理而发挥,不违反其共通原理的差别作用。能明乎此,才是真实的智慧;能本乎这种智慧去利益众生,拔苦与乐,才是真实的慈悲。
智慧可以度脱愚痴,一般人以为愚痴是指那些没有学识的文盲。其实,即使是满腹经纶的人,又何尝不是愚痴的众生?因为不管世间人的学问如何渊博充实,亦很少有能够通达宇宙万物的真理,而获得真知灼见者。因为世人每于主观偏见支配下,产生似是而非的错觉。这种错觉,是无法通达事理的真相,不能辨别是非曲直与邪正,更不知宇宙人生有一定的因果法则,所以佛教名之为愚痴。
在愚痴统治下的人生,不明真理,不识因果,不辨邪正,胡作妄为,往往自误误人,自害害人,作诸恶业,沉沦生死,求出无由。故佛陀教人修习禅定,发掘内在的原始智慧,使本具的般若智光显现,佛性抬头,解脱烦恼生死的束缚,到达真理的彼岸,故名般若波罗蜜。
以上六种波罗蜜多,可以度脱众生内心的悭贪、毁犯、嗔恨、懈怠、散乱、愚痴等六蔽,使人跳出六蔽的陷阱,驾驶六度的慈航,横渡生死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回归真理的故乡,享受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以结束多生多世流浪六道生死的苦恼生活,故名六波罗蜜。
波罗蜜多既然有六种,何以本经只说“般苦波罗蜜多”呢?理由是:般若是正行,布施等前五度是助行;般若如人的眼睛,前五度如人的双足;般若是修慧,前五度是修福。人必须要有眼睛,然后可以远行;目足相资,始可以到达目的地。同样,人必须要有智慧,然后懂得修福;福慧双修,直至福慧圆满,二利究竟,始可以完成佛道。
如果缺乏般若,盲目进修,即使不致误入岐途,所得的果报,亦仅限于人天小果,无法进入菩提觉道,不得名为波罗蜜多。本经特别显示般若的本体,以及说明般若真空智能的功能,使修学佛法的人,明白般若的重要性,然后运用般若真空的智慧,来驾驶前五度的船只,驶向真理的彼岸。所以本经虽然只言般若,其实已经概括布施、持戒、忍寻、精进、禅定等五度在内。
(三)佛法的核心
心经的“心”字,含有两种意义:
一是譬喻,意思是说:此经是诠诸佛的心要,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不但展示了大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同时也阐明般若真空的妙理,可以说是:“般若的核心”。正如人体的心脏,为人四肢百骸的核心,因此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二是真心:此真心,是万法之始,众义之宗;亦是诸佛所证,众生所迷。《法华经》所诠的“诸法实相”理,《楞严经》所显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华严经》所说的“一真法界”,《维摩经》所说的“不二法门”,以及《涅槃经》所说的“佛性”,无一不是显示此真心。就是大般若经所诠的“毕竟空”,以及本经所说的“诸法空相”,亦皆是显示此真心。然而,此真心究竟是怎样的呢?此真心究竟在哪里?
此真心之为物,是视之无色,听之无声。说是有吗?但无形无相;说是空吗?它却能随缘创造万有,支配一切;而且是那么地广大,体包太虚,量周沙界,弥满十方,充塞天地。所谓:“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经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在纵的时间方面说:此真心之体,能够穷尽三际;在横的空间方面论:此真心之量,能含吐十虚,而无方所,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但却像太阳之在空,普临大地,照耀万有;如水之在地,无所不周,滋养万物。故古人说:“内外中间一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又说:“要见本来人,直下须亲荐。日用寻常中,不隔一条线。”可知真心,无时不昭昭于吾人心目之间,无刻不晃晃于色尘之内。
可惜众生,虽然与此真心,衣食与共,寝寤与俱,而不自觉;反而执着真心之影子(见相二分),以为是实我实法。遂有:“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自此,恒被虚妄意识所牵制,整天攀缘于六尘境界,分别取舍,执我执法,胡作非为。
今日世界之所以大乱,实是人们偏激而盲目的意识所闯下的大祸。因为妄想识心,既可以令人上天堂,亦可以使人入地狱。既可以令人雄心万丈,精神奋振;亦可以使人万念俱灰,兴趣索然。既可使人成为仁慈的天使,亦可使人变为凶恶的魔鬼。这么一来,众生本具的真心,就被蒙上重重的阴影,披上厚厚的黑幕。本来的智慧光明,便日趋暗淡,甚至被埋没。
人们所见到的,只是意识黑暗的世界,而遮蔽了真心的智慧光明;人们所接触的、所体会的,亦只是虚伪的妄心,而非尊严的人性。于是乎世界越来越凌乱,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生越来越痛苦。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无了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说:“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流,是故如来,名可怜悯。”(见《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因为怜悯众生的无知、迷失真心,反而被虚伪的妄想识心所操纵,作诸恶业、轮回生死,枉受一切苦厄,因此,特别请示释尊允许,为我们演说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心”的法门,目的是欲令我们舍妄趋真,向内寻求,令内心世界真理智慧的种子,重新萌智慧芽,开智慧花,结智慧果,觉悟此迷失已久的真心,恢复人性的尊严,成为宇宙的大觉。
如果我们,因闻观世音菩萨宣说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心”的法门,能够启发般若正智,照见五蕴皆空,不生执着,而离四相,破我执;又能运用观照般若,照见诸法空相,真空不空,以无所住着的心,修诸波罗蜜,即可以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证得此本来具足的清净真心,成就佛果无上菩提,故本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字是独立的,“般若波罗蜜多”是能照、能显;“心”为所照、所显。其中“多”字,只是梵文的一种语尾词,在《金刚经》只言“波罗蜜”,本经则在“波罗蜜”之后,加上一个“多”字,只是属于助语词,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与作用。但若将之冠在心字之前,名“多心经”,那就差之毫厘,错之千里了,千万不可!
(四)经字的解释
“经”字梵语是:修多罗,或素怛缆,译名契经,简言为经。契经的意思是说:佛所说的经典,既能上契诸佛所证的真理,又能下契众生的根机。以其能契理故,可以传诵万世,作为人生的正轨,而取消人世间,种种邪倒错谬的知见;以其能契机故,可以垂范天下,能适应任何时代的需要,而令各行各业的人士,喜欢信解受持,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补品,灵性食粮。所以被称为“契经”。在《杂阿毗昙心论》第八卷中,解释经字,含有五种不同的意义:
一、出生义:佛经能够出生一切义理,出生一切功德;若然依之修行,不止可以出生甚深智慧,令人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还可以出生佛果菩提。
二、泉涌义:泉是水的源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譬喻佛经所诠的义理丰富,犹如泉水之滔滔不绝,无穷无尽。随人智慧之深浅,理解力之强弱,吸收多少,无不称心如意。
三、显示义:佛所说的经典,不但显示世间法的意义;同时显示出世间法的修证。既显示俗谛理之有,又显示真谛理之空;既显示权教的种种方便,又显示实教一佛乘的真理智慧。总之,佛经能够对于十法界圣凡的依正因果,一切诸法所含的义理,逐一阐明无遗,穷幽显秘,生人慧解,所以经是显示义。
四、绳墨义:绳墨,是古之木匠所用的墨斗,能定曲直,以助作业。譬喻佛经,可以辨别邪正,分析是非,能定真伪;令修行人明是非,知邪正,辨真伪,而知趋向佛果菩提,不致堕落邪魔外道。
五、鬘结义:鬘结,是用线穿起的花朵,使之连贯不乱,作为装饰品。譬喻佛经所诠的义理,能贯穿佛所说的五乘教法,令大小乘的义理,有序不乱,不致散失。
此外,经字还含有贯、摄、常、法等义。因为经典,能够将佛陀的一代时教,如线贯珠,令不散失。又能摄持所应教度的众生,令不堕落。还有,佛经所说的道理,是真常不变的,放诸四海而皆准,不因时间的迁流而转变,不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适应。所以佛教的经典,二千多年来,无论中外古今,不分国籍与种族,不限地理与环境,一直都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崇拜、所景仰,的确是异于世间的一般书籍,因此不名为佛书,而被称为佛经。
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佛所说的一切经;“般若波罗蜜多心”七字是别题,别限于本经;通别合称,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本经的翻译
(一)不同的译本
佛陀诞生于印度,作为中国人的我们,竟然有机会阅读佛陀丰富的遗产——佛经,全拜古代译经大师们之所赐。同时,我们要考核任何一部佛经的真伪,固然要从全经所诠的真理和宗旨去衡量;但另一方面,亦要从翻译的时代和译者的学识与声誉各方面去考察。所以译题,是非常重要的。本经前后共有十多种译本,现在收藏于《大藏经》中,只有七种,译名固然有出入,内文繁略亦异。七种译本是: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玄奘译
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摩揭陀国三藏法月译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阙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智慧轮译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成译
7.《佛说佛圣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宋西天三藏施护译
以上七种译本,虽然经题不同,内文亦详略互异,但其要旨则一。中国民间流传诵念最广的,应推玄奘法师的译本。现在我们所讲解的,就是以玄奘法师之译本为依据,故本经的译题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二)译经的时代
唐朝,是此经翻译的时代,唐高祖李渊,自隋恭帝禅位后,即建都长安,国号曰唐,改元武德。武德九年(626年),传位于世民。世民即位,号太宗,改元贞观,励精图治,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使唐朝达到鼎盛时期。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经两晋及南北朝的传授演绎,至隋唐之际,不仅思想成熟,教义精密;且派别竞起,宗门林立。而其宗派及教义,又为我国佛教之精华。是以隋唐两朝,实为中国佛教之全盛时期。
尤其最令人兴奋而永志不忘的,乃是隋末唐初,我国古都洛阳缑氏县之东郊陈堡谷,诞生了一位沟通中印文化的第一功臣,以及我国佛教新译时代的权威人士——玄奘法师。其所翻译的佛经,内容丰富,词藻纯洁,体裁自然,而且文学色彩浓厚,文字组织精密,以及偈颂歌赞的谨严格调,文法字句的精警老炼,不但给予我国文学以极大影响,对唐代文艺复兴亦有莫大贡献;兼且成为当时思潮的主流。可见唐代佛学之隆盛,已臻极点;促进其如此隆盛的原因,该是玄奘法师的功劳。
本经就是在中国文化鼎盛之唐朝,由负有盛名的玄奘法师所翻译的。
(三)译者的德号
三藏法师,是译者的德号。三藏:指经藏、律藏和论藏。经藏明心诠性,为定学所摄;律藏规范三业,为戒学所摄;论藏分别邪正,为慧学所摄;戒、定、慧三无漏学,是整个佛法的总纲。所以,举三藏二字,便包括整个佛法的要义。
法师二字,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一、从字义解释:法是规则义,师是训匠义。事有规则为规范,必合于情理;物经训匠提炼雕刻,必臻于美善。同样,凡能以佛法的规则,来指导自他的行为,使之合乎正规;用佛法的慧剑,来雕刻自他的人格,使之同臻完善的人,皆可称之为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