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45章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2)

第45章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2)


我们欲想抢救天下苍生,使之恢复人性、拾回觉性,必须凭借佛所亲证的般若智光,来揭示人们生命中最善美的另一面;树立扫荡妖气的鲜明旗帜,建设克服愚痴迷妄的精神堡垒,以促进人类世界自性的觉悟,开拓全宇宙之荒芜。谋求刺激人的意志,提高人的理性,重新建立人的希望;使全世界全人类都向着真理智慧之宫迈进,共同到达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彼岸。这才是佛出世说法教化众生的宗旨,亦是观世音菩萨特别为我们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目的。

(二)此岸与彼岸

梵语“波罗蜜多”,译名到彼岸。彼岸是对此岸说的。佛将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视为此岸,理想而善美的真理世界名彼岸。此岸是充满罪恶和苦恼的五浊恶世;彼岸则是极乐而宁静的佛国净土。因此,有志之士,谁不渴望由现实苦恼的此岸,到达理想而幸福的彼岸?但怎样才能从此岸到达彼岸呢?手续很简单:只要我们能够依照佛教文字般若的启示,运用观照般若的智光,去观照万物之真相;然后,凭藉观照般若的超能技巧,驾驶文字般若的超级慈航,冲破无明烦恼的惊涛骇浪,一定可以渡生死苦海,安然到达实相般若的彼岸。正如我们运用高等的技术,驾驶超级的船只,自然可以冲波破浪,到达我们之目的地一样,因此,本经的别题是“般若波罗蜜多”。

本经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是六种波罗蜜多之一,亦是六种波罗蜜多的主脑。何谓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又名六度。度有自己独度,亦有与大众同度的不同;前者是小乘的行为,后者是大乘的实践。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人物,都是讨厌自私自利汉,而喜欢接近与众同乐者。特别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就是教人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故佛教的宗旨,是在于大乘的发展。

大乘的菩萨们,无时无刻不是为大众谋幸福,为大众谋安全。永远本着自他共济的初衷,人我共度的志愿,共乘六波罗蜜超级的慈航,共渡生死苦海,脱离六蔽的陷阱,到达真理的彼岸,因此,名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是:

一、檀越波罗蜜:

梵语檀越,亦名檀那,译为布施;运心普周名“布”,辍己惠人名“施”。是一种仁慈的救济,亦是舍己为人的精神。菩萨在强烈的慈悲心、正义感的驱使下,一切皆以群众的福利为前提,凡是自己金钱、能力、精神与时间所许可的,无不竭力以赴。对于苦恼群众,视如父母、如兄弟、如姐妹,或施与金钱的救济,或施与物质的援助;对于贫病交迫者,施以医药的治疗;思想不正者,施以真理的指导;对于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者,施以无畏的保障。是以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

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大乘实践家,不但要以财施解救人生活的困厄,以法施解除人们精神的苦闷,更要以无畏施的精神来保障人类的安全。三者具足,还要三轮体空,外不见有受施的人,内不见有能施的我,于其中间,亦不见有所施之物;如《金刚经》所言:“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然后可以到达布施的彼岸,而度脱六蔽中悭贪烦恼的垢蔽。

悭贪,是自私自利的根本,亦是世人的通病。芸芸众生,谁能无贪?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我国之富强,贪我家之幸福,贪我个人之享受。不但不顾及他人的幸福,反而将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甚至得陇望蜀,不夺不餍。甲如是、乙如是、社会如是、国家如是,试问世界怎得不乱?人的生命财产又安能保?因此,人皆患得患失,惶恐终日。

《六波罗蜜经》言:“诸悭贪者,常怀忧恼;现在世中,诸苦根本。”在佛眼观之:贪求不已的人,简直是自寻烦恼。因为他们不知道:“黄金不是千年业”,“千年田换八百主”。更不知道人命无常呼吸间,当死神降临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那么,多贪所为何事?不如安贫守自己,乐善好施,以发扬人类互爱互助的精神,使自己“生有益于世,死有利于后”。岂不是更有意义?所以,佛特别以布施的美德,来改造人类悭贪的心理。

《梵网经》说:“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又《六波罗蜜经》说:“菩萨摩诃萨,应当更发两种胜心:一者,所有资财,库藏诸物,知自性空,尤如阳焰,梦想幻化。二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若见贫穷,起怜悯心,发是心已,应正了知;于是财宝,不应悭吝,平等行施。设蓄财物,终不为己,皆为饶益一切众生。”

我们果能这样实行布施,自然可以激发“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同情心,培养互爱互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那么,举世都是善长仁翁啦,社会何来强夺巧取、偷扼拐骗种种怪现象呢!

二、尸罗波罗蜜:

尸罗译为戒,亦名防止。戒是戒条、或戒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团有社团的纪律,社会有社会的秩序。这些都是用来控制人不轨的行为,锻炼人美好的人格,和培养人公共道德的观念。我们无论是在行为上或心理上,都有遵守纪律的必要。

中国古代,以“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道德纪律,来规范人情感盲目的冲动,的确是有助于人行为的改善。可惜,近代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人们在“打倒孔家店,推翻旧礼教”、妄谈自由的呼声中,放浪形骸,无恶不作;于是道德破产了,作奸犯科可以自由、争权夺利可以自由、扰乱社会秩序也可以自由;甚至为一己之利益,或私人仇恨,而残杀无辜亦可以自由。国家法律除了惩罚于已然外,还有什么办法阻止呢?

佛教,不但以因果定律来范导人的心,使人防患于未然;更制定许多戒律来规范人的身,所谓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与三聚戒;在家信众亦有五戒、八戒,及菩萨戒。在这些戒律的严格规范下,既令人消极地禁止做恶,更令人积极地修善,凡有利益世道人心的事,无不竭力以赴。使佛门弟子在这种严格规范的训练下,不但身不犯罪、心亦不犯罪。行住坐卧,一举一动,皆如音律的节奏,吻合正义的规则;一进一退,都如军队的步伐,契乎公理的正道。若然人皆信受佛法,奉持佛所制的戒律,那么,社会自然不治而安、不改而善;而人类也就可以跳出毁犯的陷阱,共同抵达真理至善的彼岸,故名尸罗波罗蜜。

三、羼提波罗蜜:

羼提译忍辱,他人无故加恼为辱,于辱安受名忍。一个真正实践佛陀遗教的慈善长者,必能抱定宗旨,忍受一切横逆之来。特别是际此末法,众生刚强蛮横,毫不讲理,往往好心济人成怨恨。我们欲想完成弘法利生的责任,非容忍不可。故古人说:“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或有人以为忍辱,是最吃亏的事;实则,忍辱是最明智之举呢!

如古之布袋和尚,五代后梁时人,传说是弥勒菩萨的化身。肚皮大,矮而胖,笑口常开,个性幽默,常持布袋,寝卧随处,出语无定。常受一般人的取笑辱骂,不以为逆。反而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痰唾在面上,让它自干了;我自省气力,他亦无烦恼。”又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宜守分,纵遇冤家也共和。倘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可惜世人多颠倒,同是一人,同是一事,往往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爱吗?做错了也是对的。憎吗?做了好事,也要说他的坏话。这就是众生的颠倒相。布袋和尚,大肚能容,他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谁非,看得清清楚楚,除了唱唱诗,幽默忍辱外,还暗自觉得好笑呢!

忍辱能治嗔恚,《六波罗蜜经》言:“譬喻世间阿伽陀药,能除自他一切疾病毒;菩萨亦尔,忍伽陀药,能治自他一切嗔恚烦恼毒病。”嗔恚,是众生的心理病态。古人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世间的一切斗争与罪恶,甚至夫妻反目,朋友成仇,六亲眷属的不和,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残害,无一不是导源于嗔心。我们为了建立友谊与和平,为了消弭人间的战争与灾难,诚应运用忍辱波罗蜜来对治嗔心。

佛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免轮回苦,善自护嗔心。”我们不但要守护嗔心,不许妄动;同时也要控制喜悦的情绪。因为喜与嗔,同是人类的心理病态,能令人内心无法平衡与宁静。所以学佛的人,逆境要忍,顺境亦要忍。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其赞我者,奚以喜?其毁我者,奚以悲?敬慎在我,毁誉由人,这就是最好的忍辱方法。

四、毗梨耶波罗蜜:

译名精进,精而无杂,进而不退。道德的实践,佛法的进修,学业的成就,事业的成功,皆以精进为本;否则,一曝十寒,实难收预期之效。特别是好事多磨,自古已然,于今尤甚;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种类很多,所谓天魔、烦恼魔、生死魔、五阴魔;吾人处身于魔影幢幢的现实环境中,欲想成就道业,非勇猛精进,不屈不挠不可。

可惜,好逸恶劳,人之常情,谁不喜欢舒适安闲地过着自我陶醉的生活?谁愿意整天奔波,苦心劳形地为他人服务?特别是都市里的人,早已失却昔日的勤俭纯朴,而趋向于奢侈放纵,淫逸苟安。根本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不是苟且偷安,而是勤劳与服务;人生生存之目的,不是消耗与享受,而是创造与贡献。是以大都抱着“独善其身”的主义,以及“今朝有酒今朝醉”、“得欢乐处且欢乐”的态度。每每耽恋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场所,流连忘返,对于什么公益、什么慈善,都忘记了。结果,不但个人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国家与社会,亦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佛教为了推行利己利人的慈悲主义,鼓励我们实行四种精进,那就是:“未生不善,能令不生;已起不善,速令除灭。未生之善,当令速生;已起之善,能令增长。”如是勇于改过,勤于修善,披精进甲,乘大愿船,朝向真理之邦急进,谋求增长善根,成就道业。

佛又教导我们:“为诸众生,于无数劫,修诸苦行,不辞劳倦。常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取有情,令得解脱,令一切众生,安稳快乐。”可知佛教对自利利他的工作,是何等地积极与热诚。学佛的人,自当激发精进的恒心,以克服懈怠的魔障,努力断恶修善,利人利己,以取消内心懈怠的积垢。

五、禅那波罗蜜:

禅那亦名三昧,译名静虑,亦名正定。是教人将自己散漫杂乱的心,集中于一境的最好方法。一般人的心,都是妄想纷飞,所谓“心猿意马”,无法控制;致使在妄想识心操纵下的人生,有时成为仁慈的天使,有时又变为残暴不仁的魔鬼。故佛陀特别教我们,修习禅定,控制妄想,正念真如,澄清杂念,止息邪念,以恢复身心的宁静。但这不是静坐枯寂,万念俱灰的消极行为,而是储精蓄锐,作为积极承办一切福利事业的原动力。

或有人说:在这尘嚣的都市,欲修禅定,谈何容易?不过,有修养的人,是不会为外境所动的。永嘉禅师的证道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多么到家的功夫!我们果能像古人那样,“运水搬柴,不离三昧”,哪怕环境的嘈杂呢?

禅,是佛教戒定慧三无漏学之一,属于学佛必修的课程。但禅的种类很多,有世间禅,也有出世间禅;有凡夫禅,也有外道禅;有二乘禅,也有菩萨禅;还有最上乘的如来禅,以及祖师禅等不同的名称,都是根据修习禅定境界的浅深而定。

凡是厌弃人间苦恼,欲生天国享福的人,修习世间的四禅八定,而得生天国的,是凡夫禅。

若畏生死苦,急求解脱乐,而修习九次第定,经历观、炼、熏、修等位次,最后引生无漏智,断除见思烦恼的束缚,悟证我空真如理,直取清净涅槃的,是二乘禅。

以菩提心为因,慈悲心为本,依一乘教,修习一心三观,直至二障齐断(烦恼障、所知障),二空全彰(我空、法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倒驾慈航,随流九界,济度众生的,是菩萨禅。

此外,还有诸佛所证的如来禅,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祖师禅。

祖师禅是直接传授于释尊,据佛经所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法会大众,悉皆惘然。惟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即说:‘善哉!善哉!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与摩诃迦叶。’”故迦叶尊者成为禅宗初祖。后来,迦叶传阿难,阿难传商那和修,如是祖祖相传,直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