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44章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1)

第44章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1)


文珠法师讲述

文珠法师小传

文珠法师是广东省湛江市人,1930年出生,俗家姓詹,三岁时,因为家庭发生变故,母亲把她送到市内一处名叫福寿山寺的庵堂内寄养。这所庵堂是远慎尼师于1930年兴建的。

文珠年岁稍长,到达入学年龄,远慎尼师送她入学读书。中国八年抗战胜利那一年,文珠十六岁,远慎尼师命她礼德周为师,剃度出家。

1947年,香港的佛教名宿海仁老法师到湛江讲经,一见文珠,许为法器,带她到香港深造。

文珠到香港后,初随海仁老法师研究《法华》、《楞严》,兼习天台教观,前后达六年之久。继而依敏智老和尚研究法相唯识之学,亦达三年。

1955年,文珠进入明常法师所办的正心佛学院。1958年获联合书院(即后来的中文大学)学士学位。随后她即东渡日本,入日本京都佛教大学研究院及东京大学研究院进修,1961年获硕士学位。

1961年文珠回到香港,受聘出任道慈学校佛学部主任,翌年受聘出任佛教大华学校校长。

1965年,文珠当选香港佛教联合会董事,1969年出任世界佛教友谊会港澳分会执行委员。

1972年,文珠法师在美国洛杉矶创立“美西佛教会”,兴建了“圆觉寺”。

1983年,文珠法师由香港返回广东湛江,拿出她过去多年在港任职及教书所得的积蓄,来重建福寿山寺。1990年新寺院落成,更名为福寿山玉佛寺。

文珠法师在香港组织佛教青年会时期,著有“佛教青年严书”十余种。此外著有《金刚经讲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阿弥陀经讲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楞严经讲记》、《生命之光》、《理想之国》、《宗教佛教与科学》等多种。

正 文

一、讲经的因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尊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既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也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本经不但文简义丰,易于诵念;还破色显空,令人开发智慧,揭开诸法虚伪的现象,照见诸法空性的本体。可以说:是建筑人类精神堡垒的上好原料,是发掘人生真谛的利器;亦是度生死海,登涅槃岸的导航。经言:“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欲想度一切苦厄,出三界,了生死,固然要受持读诵此经;欲想成就佛果菩提,证究竟涅槃,更要研究受持此经。

事实上,此经非常受人欢迎。各地佛教道场,无论是日常课诵,或是大小佛事,无不皆诵念此经;甚至佛化家庭中的孩子,小小年纪,已经懂得背诵此经。其弘传之盛,流行之广,远胜于其他一切大小乘经典。可惜诵念者众,而能够深解义趣的人甚少。尤甚的是有人,竟然以为这是一部“多心经”。记得本会(香港佛教青年总会),按月在香港政府大会堂布教时,曾经多次有人问我,何谓:“多心经”?什么?多心经?何来一部多心经?后来始知道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误,真教人啼笑皆非。无奈当时限于时间,未能为之详细解答,不无遗憾。

自从那时起,我就希望有机会和听众们,共同研究此经。现在,机会来了,因为学校开始放暑假,本会董事局议决,来一次连续性的暑期布教,并要求我负责主讲。因此,我便欣然接受这项任务,同时选讲此经,以偿宿愿。虽然,个人所知有限,但弘法利生,毕竟是自己的职责,义不容辞呀!

(备注:此讲义于1964年初版。当时作者是于公余课后写的。)

二、经题的含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本经的名题。经题,是经的总纲,统摄全经的要义。我们欲想知道经的内容,非首先理解经题的含义不可。本经题目,共有八个字;可分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段来讲。

(一)真理的智慧

般若,是翻字不翻音,与尊重故不翻。原来古时的译经专家,在翻译佛经时,是有“四例五不翻”的共同守则的。四例是:

一、翻字不翻音:如“般若”二字,与诸佛菩萨所说的“咒语”,虽然已经将梵字译成中国文字,但却保留原来的梵音。

二、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前的万字相,字体虽然仍然是梵文,却译成中国的语音。

三、音字俱翻:如《大藏经》中的大小乘经典,全部译成中国的语言文字。

四、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版本的佛经,全部保存梵文与梵音。

五不翻是:

一、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含有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自在等六义;又如阿罗汉,比丘等,一个名词含有多种意义,故不翻。

二、秘密不翻:如佛经中的一切陀罗尼神咒,是诸佛菩萨于禅定中所发出的秘密语,一词含摄无量义,中文根本就没有适当的词句,可以表达其中所含的奥义,故不翻。

三、尊重不翻:如般若,虽然可以译名智慧,但这种能够透视诸法实相,亲证人生真理的智慧,并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比,即使是三乘圣众的智慧,亦望尘莫及;为了显示般若的尊贵,避免人们产生误会,所以只译其音,不译其义。

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可以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古时的译经大德,故意保留原音,目的是显示佛道的殊胜,令读者特别注意!所以后来译经的人,亦随顺古人的意思,保留不翻。

五、此方无不翻:如庵摩罗果,是印度当地的一种药果,形似槟榔,食之可驱风寒;其他地区没有,所以不翻。其实,庵摩罗,是清净无垢的意思,可译名:清净无垢果。

般若二字,在四例五不翻中,是译字不译音,与尊重故不翻。由于译字不译音的缘故,所以般若,应该读作“波惹”。由于尊重故不翻,所以佛经中每保留原音。其实般若二字,可以译为智慧,不过这种般若的智慧,的确是不同世间一般人的智慧。因为一般人的智慧,只是凭藉人类虚妄的意识,对外界事物的想象、猜测、分析;或由人类世代相传,积累的经验所得的知识。这种知识,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只是主观的错觉,完全缺乏真理的依据;是无法理解宇宙人生的原理,更不可能断惑证真,觉悟成佛。

孙中山先生说:“普通人的知识,不过是肤浅的常识;唯有科学知识,才是真知特识。”不错,“普通人的知识,不过是肤浅的常识”,我同意这种说法。但“唯有科学的知识,才是真知特识”,我是绝对不同意的。因为科学知识,果然是真知灼见的话,前人的发明,又怎会被时代淘汰,或为后人所推翻呢?

大家都知道,公元2世纪时,天文地理学家托勒索的地球不动说,曾经被当时的人,奉为金科玉律;可是后来却被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所推翻。至于牛顿所发现的万有吸引力说,又何尝没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推翻呢!可见科学家的发明、发现,只是依据物理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假设,不断地求证,又不断地推翻而已,其所得的知识,只是物理、似理,而非真理。

至于宇宙原理,人生真相,以及其他关于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就不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所能解答的了。所以,现代科学虽然极其昌明,仍然无法排除人们精神上的苦恼,更无法充实人们心灵的空虚;反而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的威胁,以及精神上的困扰。可知科学知识,只是一种利害参半,或利少害多的世智辨聪而已,并非本经所诠般若真空的智慧。因此,古之译者,都保留其原音,不将般若译为智慧,以显示般若的尊贵,并非世间人肤浅的智慧,可以同日而语。

尊贵的般若,究竟是什么呢?般若,是能够透视真理,明白真理,进而能够亲证真理,使人的智与理合一的智慧。这种理智合一的智慧,是依据本觉理体,所发出的一种特殊的智光,名始觉智;此始觉智所照见的真理,就是众生本具的本觉理。佛教的术语是:以如如智,照如如理,理智一如。这种理智一如的智慧,如果给它一个代名词,可以说是:“般若真空的智慧。”

这种始本合一,理智一如的般若真空智慧,是视之无色,听之无声,超情离见,至精至微,至刚至大;万物同体,生佛无二的平等理性,亦即是众生人人本具的佛性。

众生对于自己本具的佛性,无法理解,更无法提升;反而幻生一种不明不白的幻觉,那就是“无明不觉”。众生由于无明不觉,令内在本具的真理智能,失去灵明觉照的功能,发生愚痴的毛病;不只无法了解宇宙人生,反而不自觉地对外界幻妄不真的事物,发生贪恋与执着,进而欲据为己有;遂被物所转,为物所困,而游于物之内,不能超然物之外。因此,智慧隐没,心灵闭塞,胡作非为,随业流转,自取轮回;永远沉沦生死苦海,无法自拔。

如果我们接受佛的教导,或是善知识的启示,修学般若,启发观照般若的正智,外则明辨事物的真相,内则深究本具的佛性,就可以令内心本觉智光显现,促使佛性抬头,终于觉悟成佛。所以佛经所说的般若,绝非世间一般人的智慧,亦不是普通科学家研究物理所得的知识,而是一种真空的智慧。这种真空的智慧,依据其理体言,名实相般若;若论其功用,名观照般若;若就其相言,则是文字般若。

实相般若,是宇宙的原理,万物的本体,亦是人的真性。人与物的现象,虽然有千差万别,变幻莫测;但人与物的本体,却是同一理性,不变不异。此不变不异的理性,是“经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诸法原理,亦是众生内在最高层次的原始智慧。用此最高层次的原始智慧,亲证宇宙最高的原理,就是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是根据实相般若的理体,所引发的始觉功能。这种功能,可以排除众生因主观虚妄意识而生的幻觉,可以洞悉宇宙万物的原理。对于万物能够观其所以,察其所由,明辨是非,分析邪正。不但令人去恶从善,舍邪归正,弃暗投明;还可以令人通达诸法空性。知道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我空,法亦空;相空,性亦空;生死空,涅槃亦空;烦恼空,菩提亦空;空亦复空。总之:迷悟染净一切诸法都空。如是用般若真空的智慧,扫荡众生的我执与法执,照见诸法空性,而深入诸法的实相理体,终能令人断惑证真,这就是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是指佛陀的言教与身教,包括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语言文字的本身,虽然不是般若,但般若真空的哲理,却可以凭借语言文字得以显示。因为佛的语言,以及结集成经典的文字,都能够令人解惑,除疑,生信,启发智慧,明白真理,所以名为文字般若。

学佛的人,由于文字般若的启示,而引发观照般若的功能;再由观照般若的功能,深达诸法的实相理体,而证得实相般若真空的哲理。

文字般若,等如一般的交通工具;观照般若,如精明能干的技术驾驶员;实相般若,则是学佛者共同到达之目的地,属于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层次的境界。所以般若真空的智慧,是发掘宇宙原理的探射灯,是斩除物欲束缚,开发人类智慧的利器,是弥补人类心灵空虚的无上圣药,亦是促进人性觉悟,令人返邪归正,转凡成圣,通往佛道的主要桥梁,以及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的唯一慈航。可惜世人愚痴,不懂得寻求此般若真空的智慧,反而被妄想意识所迷惑,自作聪明,从迷积迷,追逐物欲,流连忘返,使自己沉沦苦海,实在可惜。

今日世界之所以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人生苦恼、人性沉沦,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世界,缺乏般若真空的智慧。加以自作聪明的人太多,由于这些自作聪明的人,过于重视物质世界,而忽视精神生命;在他们的心目中,物质的享受与占有,远胜于精神的文明。于是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人们为了生存,更为了不被淘汰,不得不竭智积虑,标新立异,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竟然忘却人类社会应有互助合作的德性,以及互爱互助,共存共荣的需要与责任。什么崇拜真理、舍己为人的英雄豪杰,已经变成历史性的人物;至于人间高贵的同情心、正义感,现实社会再也无法找寻。有的只是处处陷阱,人与人之间,彼此勾心斗角、互相欺骗、互相陷害;再加上经济利害的冲突,贫富贵贱的悬殊,资产家的骄奢淫逸,劳动者的饥渴辛劳;怎得不发生激烈的斗争,制造人间悲惨的厄运?

尤甚的是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思想各异,互相矛盾,互相冲击,往往为了个人思想之极端发展,而鼓励仇恨、歌颂战争、打倒正义、推翻道德、毁弃人伦、封锁自由、破坏和平。以强权为公理,以武器为力量,既不知天地有好生之德,更缺乏佛陀慈悲博爱的精神;于是乎战祸弥漫,社会不安。最惨的是天下人的智慧,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被遗失、被抛弃;天下人的觉性,也就一代一代地被摧残、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