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53章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10)

第53章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10)


综上,可知意识是包括现实人生的一切心理活动,同时支配着整个人生的行为和意志。因为其中包括有现量、比量与非量的意境,所以人世间一切是非曲直的分析,善恶美丑的观念,人我自他的纠缠,社会团体的纷扰,无一不是这个精神界的杰作。它固然可以使人成为慈悲的菩萨,亦可以使人变为凶恶的罗刹。虽然此识能支配人生,但亦不过是因第七识私我因缘而产生的知觉而已。因缘生法,既无自性,当体即空,在真心的空相中,根本就没有这些错讹复杂的现象存在,因此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等是内在的六根,色等是外界的六尘,眼界等是中间的六识。六根有六根的界限,六尘有六尘的界限,六识有六识的界限。如眼根以色尘为界,色但为眼界所缘,眼所见唯色,非声香味等。耳以声尘为界,声但为耳所缘,耳唯闻于声,非以色味触等为所闻……乃至意识亦只是以法尘为界,法尘但为意所缘,意所缘不能超越此法尘。此外,眼识的引生,亦必限于眼根,非眼根不能引发眼识。故眼识亦唯以眼根为界。其他五识亦然。

总之,六根,六尘,六识,各有各的界限不同,故合之名“十八界”。

经中的“无”字,含有两种意义:

首先是由于因缘假合故说“无”。因为众生的眼等六种识心,是由六根与六尘,互相对立,互相牵引的因缘而产生。若然离开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那么,依之而有的六种识心,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故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意识界。”即是说:因缘生法,都无自性,都是空的。所谓:“一切皆空。”有智慧的人听说“一切皆空”,立刻就会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但对于还未能理解真空意义之人,就要首先为他说明五蕴皆空。如果对五蕴皆空还不明白,就要再说:六根与六尘的十二处都是空的。假如仍然不明白,就要更进一步说明:六根、六尘、六识的关系,是彼此互相为因,互相为缘而生起,完全是在相对依赖的关系下存在的,本无自性,当体即空,所以说“无”。

其次是不起妄念分别故“无”。当我们六根对六尘时,若果不起妄念分别,自然“无”根与尘种种虚妄的境界。此非孔夫子所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而是当我们彻底明白般若真空妙理时,心正在焉,如皓日当空,明察秋毫之际,而能够视而不贪色,听而不恋声,食而不爱其味。不贪则不取,不取则不为物所转,反能转物,于是内而忘我,则无六根;外而忘境,则无六尘;于其中间,不起分别取舍之心,即无六识。根、尘、识三俱皆空寂,自然灵光独耀,内外中间,融归真空之性。至此,还有什么六根、六尘、六识可言呢?所以,为了破除凡夫因根取境,由境牵心,而产生妄想识心的执着,故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无意识界。”

传说,洞山禅师自小出家,师傅教他念《心经》,每念至“无眼耳鼻舌身意”时,心生疑惑,不觉摸摸自己的眼睛,拉拉自己的耳朵,又捏捏自己的鼻子,心想,明明是有眼耳鼻舌……为什么说无呢?因此请教师傅。可惜他的师傅,是个老实修行的人,只知道诵经,但不求甚解,被小徒弟一问,真的不知如何作答。但他觉得这个孩子,宿根深厚,将来必成大器,因此,特别用心地栽培他。及长,鼓励他游方参学,终于成为一代禅师。

(二)空无缘觉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般若真空,不但无凡夫迷执的境界,亦无二乘圣者觉悟的境界。此中所说无无明等十二因缘,是辟支佛所修的法门。梵语辟支佛,译名缘觉,或名独觉。生逢佛世,亲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的人,名缘觉;或生不逢佛世,只凭自己宿植善根,独宿孤峰,“春睹百花开,秋观黄叶落”,观察万物,缘生缘灭,觉知生灭无常之理而悟道的人,名独觉。无论是缘觉或独觉,都是从因缘而悟道的圣者。

经文在无明与老死之间,简略了行等十支,应该加上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等,共成十二支,名十二因缘。此十二因缘,有流转门与还灭门的不同。

流转门,是说众生轮回六道生死的因缘,其中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因果。由于众生的生死无穷无尽,如水川流不息,又如车轮旋转不停,故名流转门。属于污染的缘起,是迷情众生的苦因苦果,亦是顺观的十二因缘。

还灭门,是教导人解脱生死轮回的方法,若能依之逆观十二因缘,就可以灭除烦恼生死,还归真理的故乡,因此名为还灭门。在三乘教法中,是辟支佛乘的解脱道,属于清净的缘起。

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是详述众生的生命由细至粗、自高而下的过程。迷途众生,最初因无明不觉,迷失真心,走向黑暗的苦恼世界。无明是什么呢?无明,可以说是一切烦恼的祖宗,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本来,众生的真心,是纯洁无瑕,清净本然,妙明觉照的。无奈众生一念妄动,产生欲有所明的妄觉,这妄觉,就是“无明业相”。

由于无明妄觉欲有所明,于是幻觉内有能见的见分,外有所见的相分;能所对立,辗转迷执,由三细而六粗,遂有迷理无明、迷事无明、根本无明、枝末无明、尘沙无明、见思无明、执法无明、执我无明。生育出无穷无尽的烦恼子孙。于是,真心被重重无尽的无明黑幕包裹起来,失却原来的灵明觉照。自此,众生不再认识真心,反而认妄作真,以为妄想识心就是自己的心,遂被妄想识心所支配,所驱使,胡作非为,由业感果,轮回六道,流转生死,求出无由。所以,无明是两种生死的根本,亦是一切罪恶的源泉。

行:行是行动,即是众生心识的活动,亦可以说是妄想识心盲目的冲动。属于思心所的主体,是五蕴中行蕴所摄。由此“行”的思心所,令众生做作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的行为,由是引生下一期的生命,叫做行。

识:是指第八阿赖耶识。此识是众生的精神主体。生命的开始,是被过去业力所牵,挟持着过去生命所造作的善恶业种子去投胎,随业受报。当众生寿尽命终时,此识最后离开生命体,所谓:“去后来先作主翁。”因为投胎时,男的中阴身,憎父爱母;女的中阴身,则憎母爱父。就凭此一念憎爱的分别心,被称为识。

名色:是指由心物和合而成的胎相。众生的心识,被业所牵,投入母胎时,由一念憎爱之心,揽父母的精血而成胎。胎相虽然具足心物两种元素,可是受想行识等心法是无形无相,不可以示人。而且初投胎时,六根未成,识心不能发挥其功能,但有心之名,没有心的实际作用,所以不称为心,只称为“名”。初投胎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但称为“色”。故合称“名色”。

六入:即是眼等六根。名色在母胎中,渐渐长成,具足眼等六根,于出胎之后,对外面的六尘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触:触是触觉,是婴儿初出母胎,与外界接触时,产生冷暖涩滑的感觉。虽然如此,但六根与六尘,只有接触的机会,还没有能力分别美恶好丑,而产生爱恶之念。即使是二三岁的婴孩,仍然是天真纯朴,根尘接触,亦只有单纯的知觉而已。

受:受是领受。是人的五官与外界事物接触的反应情绪。当小孩年纪稍长,四至十岁时,知识渐开,开始感觉到环境的优劣,而尝受到或苦或乐的滋味。这完全是情感的作用,是五蕴中的受蕴。

爱:爱是贪爱,当人由少年进入青年时期,欲望既开,对财色名食睡五欲尘境,心生贪恋执着就是爱。爱,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感觉的情绪。例如:这是我所爱,即心生欢“喜”;若被他人夺我所爱,便生嗔“怒”;若然丧失我所爱,一定悲“哀”不已;或能尽情享受我所爱,便感觉快“乐”。若是顺我所爱,便生“爱欲”之心;或违我所爱,便生“厌恶”之念。时刻都在喜怒哀乐爱恶欲的圈子中打滚,消耗了宝贵的生命而不自觉,故古人说:“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这就是爱的烦恼。

取:是一种占有欲。人生由青年转入壮年时期,爱欲炽盛,对于名利财富,贪求不已,诸般百计,欲据为己有。甚至不夺不餍。是名取。

有:有是有因有果。由于前际爱的追求、取的占有,不觉造了很多或善或恶的业因;有了业因,非受生死轮回的果报不可。所以招致后际的生、老死之果报体。

生:是生命,亦是接受果报体的开始。众生现在所造作的善恶业力,必然招致未来受生的果报体。但受果报时再造业,业再感果。所以生字,通因通果。若对前的爱取有言,则属未来受生之果;若对后的老死言,则属于未来感果之因。

老死:诸根衰颓是老,身坏命终是死。有生必有死,这是现象界必然的定律。众生的生命亦然,自出母胎后,由幼而少、而壮、而老,匆匆数十寒暑,一期报尽,终归于死。本来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生死死,永无了期。众生的生命,就是这样一期又一期地延续下去,演变成无穷尽、无止境的生死洪流,而众生的苦恼,也就无量无边。

十二因缘,不外是惑、业、苦三道。无明、爱、取三支属于烦恼惑道(无明为过去惑,爱、取为现在惑)。行和有二支是属于业道(行是过去业,有是现在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属于苦道。古人偈言:“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七事共成一苦道。”

“惑、业、苦”三道,为一切有情轮回生死的总纲。依过去世“无明、行”的惑业,招感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道。复由现在世的苦道,引生现世“爱、取、有”之惑业。再依现世的惑业,受未来世的苦道“生、老死”。如是依惑造业,由业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业,再受苦。惑业苦三,如连环钩锁,循环不息,故招致无尽的生死轮回,《起信论》名之为“流转门”。我们欲想截断生死洪流,登涅槃彼岸,摆脱惑业苦的束缚,必须修学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死灭。因为无明,是生死的根源。众生自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在“惑业苦”的轨道上兜圈子,不能跳出生死轮回。辟支佛这一类圣人,却能够观察到这点,心生畏惧,厌离生死,故挥智慧的宝剑,斩断无明与行的惑业,于生死的洪流中,掌握生命之舵,驶向涅槃彼岸,终于抛弃生死,登陆真理之邦,获得生命的自由与解脱。

因为辟支佛的智慧,知道人生的忧悲苦恼是由于无常转变的“老死”而来;老死则因“生”命而有,导致生命的延续,皆因“有”业力的牵引,而业又因妄“取”生。为什么要妄取呢?原因是众生被贪“爱”的心所驱使。爱又从何而来?是从感“受”的妄情而来。受因何而有?是因六根与六尘接“触”。触又因“六入”而生。六入又因“名色”,名色的生长,则由“识”心投胎。识心投胎的主因,是由过去“行”为造作的业力所驱使,业力牵引识心投胎,等如凭罪状而入狱一样。若无业力,识心就不会被逼去投胎受报。业又从何来而来呢?业是由“无明”而生。由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是追究生死根源,罪魁祸首,实是无明。

我们想取消人生的“老死”,就要不去受生;要不受生,首先就要消灭无明。欲想消灭无明,必须反妄归真,舍识用根;远离一切颠倒妄想,破除我法二执。如是妄尽情空,真心显现,无明自然消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直至生灭,则老死皆灭。前因既灭,后果不生,即可永断生死,回复真心的清净,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流转门是观察世间生死的缘起,还灭门是进修出世解脱的法门。虽然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为原则的十二因缘流转门,能令有情流转生死;但依据“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为原则的十二因缘还灭门,亦可使人超越生死。这是辟支佛所觉悟而又证得的境界。

但在菩萨的般若正智,照见诸法皆空时,不管是流转门,或是还灭门,一律都不存在。何止无明空无自性,无明以下的行、识、名色、六入……乃至生、老死,无一不是空无自性。除了妄想执着,根本就没有实质存在。所以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然则,从真心的空相说:不但没有凡夫流转门的十二因缘法,同时也没有圣人还灭门的十二因缘法。这样,当然是没有无明,乃至没有老死;亦没有无明尽,乃至老死尽。故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三)空无声闻法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四谛理,是声闻人依之修行而悟道的法宝,属于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梵语舍罪婆迦,义译声闻。是指一类因闻佛说法的音声而悟道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