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人的视觉神经,必须综合对象、光线、空间、眼球,以及内心的分别作用等种种因缘,始可以引起视觉的功能;若然众缘变异,或缺乏时,则此视觉即不可能存在。既然必须凭借因缘而有,本无独立的自性,则视觉的本身就是空;即使是视觉存在时,就不异于空,就即是空。
总之,宇宙人生,有情、无情,一切常识认为存在的东西,不外是物质现象,以及心理现象。物质现象,除五蕴色身的色相外,还包括宇宙间一切有形相的有表色,以及没有形相的无表色(能量),甚至与时间对立的空间(无表色)。悉皆属于色蕴所摄。心理现象,即是受、想、行、识等心理活动。综合而言,即是色等五蕴。
五蕴,是构成宇宙人生的基本条件,今既然在般若真空智慧地照见下,证明此作为构成宇宙人生基本条件的五蕴,本身就是空;则所构成的宇宙人生,当然亦皆是空。例如:基于土、木、瓦、石、人工等因缘条件而建成的房屋,而今土木等缘既空,当然房屋亦不再存在,亦即是空。是故: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
这种般若真空的妙理,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依实相般若的理体,引发观照般若的妙用,所照见宇宙人生“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原理。
七、般若本体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指前面所说的五蕴,包括宇宙万有一切现象。“空相”,是指宇宙万有的本体,即是众生的真心。前面说:诸法现象,不异空性的本体,亦不离空性的本体,但此空性的本体,究竟是怎样的呢?观音菩萨说:此“诸法空性”本体之“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因为此经,是以般若真空的智慧立论,故不言真心,而言空相;其实,此诸法空相,就是诸法实相的理体,亦即是众生的真心。一切诸法的现象,皆由此空相的真心而幻生;但空相的真心所幻生的诸法现象,反而盖覆了此空相的真心。致使缺乏般若真空智慧的众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本来具有此真心。
观世音菩萨,既然以般若观智,照见诸法缘起性空的原理,则如风扫浮云,皓月当空,妄心粉碎,真心显现。因此,发现真心的真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真心,真常不变,非可以作之使其生,坏之使其灭。非由般若的真理智慧照见然后有,谓之生;亦非真理智慧未照见前则无,谓之灭。因其本来不生,本来不灭,故说:“不生不灭。”
真心虽然常住不变,但无形无相,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众生虽然作恶多端,真心不因被恶缘所染而污垢;众生虽然众善奉行,此真心亦不因被善缘所熏而清净。真心原本清净,犹如莲花生于污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所以说:“不垢不净。”
众生的宝觉真心,原本各自圆满,非可以加之使其增,损之使其减;更非修学般若,豁破无明,真心显现时,谓之增;亦非未修般若时,真心被无明所障蔽,迷而不觉,谓之减。真心法尔天然,本来如此,非因诸佛证之而增,亦不因众生迷之而减。所以说:“不增不减。”
可以说:真心不变故,色法现时,不随众生的色身而生;色法灭时,亦不随众生的色身而灭。真心空寂故,凡夫染于有漏恶法,不随之而垢;圣人熏于无漏善法,不因之而净。真心圆满故,众生迷之并不见其减,诸佛证之亦不见其增。故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缺乏般若智慧的众生,于此真心不变随缘之体,缘聚妄见其生,缘散妄见其死。因见有生有死,故贪生怕死;甚至为了自己的生,而不顾他人之死。由是损人利己,薄人厚我;斗争冲突,导致苦恼丛生。
众生不知真心随缘不变,随恶缘之习染时,虚妄名垢;随善缘之熏习时,虚妄名净。既见有垢有净,则有相形之美恶优劣;因而爱美恶劣,取舍心生,贪嗔内蕴,谋夺外驰,遂酿成人欲横流的世界,为患无穷。
众生不明此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见诸佛菩萨觉悟时,妄以为增;当自己迷惑不觉时,妄计为减。既见有增有减,则斤斤计较于大小多寡,分疆划界,自他分隔,人我对立。每遗憾自己之不足,常嫉妒他人之有余。由于贪求不已,欲壑难填,故作奸犯科,祸国殃民。
如果众生能够运用般若的真理智慧,观照五蕴诸法,缘生性空。通达此诸法空相的理体,原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取消种种邪见,不生执着,既无缘起为生,缘尽为灭;亦无出障为净,随流为垢;更非悟时为增,迷时为减。生灭,垢净,增减等相皆空,则因执相而分别取舍所招致的烦恼与不幸,当然亦消灭于无形。
道元大师说:“了悟于生,了悟于死,乃佛家一大事因缘。”真的,能够了悟生死的人,就不致为生死所囚;也唯有不囚于生死的人,始能够真正体悟此不生不灭的空相。亦唯有亲自悟证此不生不灭之空相的人,才不怕死,才肯为世界人类而死。
太史公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中国古代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以身许国,这些民族英雄之所以不怕死,只是被爱国、爱民的强烈责任感所驱使,而能舍生就义而已,并不等于他们已经懂得生死。真正懂得生死的人,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但求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可以为众生而生,亦可以为众生而死。所以能够留惑润生,不住涅槃,而入生死,恒乘般若的慈航,于六道生死苦海中,运载众生,由生死此岸,抵达涅槃真理的彼岸。既随顺生死,又能超越生死。这就是大乘菩萨明白诸法空相之后的悲愿与实践。
(一)空无蕴处界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故”,是承上起下之词。承上文诸法空相,起下文无色,无受想行识。意思是说:由于众生的真心,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法尔天然,空无一物的缘故,所以在真心的空相中,根本就没有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可得。
前说照见五蕴皆空,是从五蕴本身而言;因为五蕴诸法,从因缘生,原无实性,其性即是空性,所以说:“五蕴皆空。”现在,是从真心的实相理体而言。众生具足的真心,本来空寂,实无五蕴等诸法现象可得。前是从现象推论至空相的本体;今是拨开现象的假相,但显空相的真性。现象虽有,但其性本空,有等于无。所以真心的空相中,根本就没有五蕴可得,故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是说明众生的真心,不但没有组织众生身心的五蕴诸法,亦没有内在的六根,与六根所对外界的六尘。六根又名六入,入是涉入;众生内的六根,能涉入外界的六尘;而外界的六尘,亦能涉入众生的六根;如是根尘互相涉入而生识。六根为识所依,六尘为识所缘,是以六根六尘,是识所生之处,亦是识所依之处。故六根、六尘,合之名为十二处。
眼等六根是人体的器官,用生理学的名词说:眼是视官,耳是听官,鼻是嗅官,舌为尝官,身为触官,意为感官。这些都是父母所生的肉体现状,粗而浊,但有形质,全无知觉。《楞严经》形容六根的相状是: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桑,心如幽室见,被称为六种浮尘根。
众生的生命,除了浮尘根外,还有净色根,作为浮尘根的所依。可以说:净色根是浮尘根的实体,浮尘根是净色根的相状。作为六根实体的净色根,细而净,犹如琉璃,非肉眼所能见,等如生理学家所说的神经细胞。生理学名为: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嗅觉神经、味觉神经、触觉神经,以及感觉神经。
众生的色身,只有视觉神经的净色根,而无浮尘根的眼球,则像盲人;反之,但有浮尘根的眼球,而无视觉神经,则犹如死人,是不能发生眼的作用。当知众生眼之所以能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主要原因是在浮尘根之外,还加上净色根,才能发挥六根的功能。
色声香味触法,是众生六根所对的六尘境界。尘是染污的,变动的;所以色等六尘,既能染污人的真心,又常在生灭变动中。六尘又名六境,因为六尘,是六根所对之境,作为引生六识的条件。例如:色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乃至男女等形貌,是眼根所对之境。声有琴瑟管弦、鼓乐笙歌,甚至男女苦乐等声音,是耳根听觉所闻的对象。香有龙麝、旃檀、沉香、脂粉等香,包括一切香臭或非香非臭等气味,是鼻根所嗅的对象。味有甘甜、咸淡、酸辛、苦辣,乃至一切美味或香或臭的饮食,都是舌根所尝的东西。其余冷暖、涩滑、轻重、柔软、粗糙,乃至肌肉、衣服都是身根之所觉触。至于前五尘所落射的影子(法尘),则属于意根所缘。
例如:昨天或很久以前,我们曾经看见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或听过一些悦耳的音乐,现在虽然事过境迁,但在我们心目中,仍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每当清闲之际,脑海中便会影现出曾经见过的美丽影子,或悠扬的音乐。有如电影放映机一样,把前尘往事,一幕一幕地放映出来,这些就是法尘。
色声等六境又名六贼,因为这些外界的境象,透过人眼等六根的媒介,使人不由自主地追逐物欲,迷恋不舍,作诸恶业;令人本身的功德法财,为之而虚耗、而消失。故《楞严经》说:“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说明清净真心的空性中,本无眼识,乃至无意识。因为眼等六识,是由于上面所说眼等六根,对色等六尘境界而引生的。众生因眼缘于色境,再由色境的刺激,而产生视觉的眼识;是以眼识的生起,必有其所缘的色境。其他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亦然。因为众生身体中眼耳鼻舌身意等器官,受外界色等六尘的刺激,而引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感觉等作用,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种识心。
六种识心中,前五种识心,所依的是有形象的眼等五根;第六意识所依的,是没有形象的第七识意根。前五识的功能是直觉的,全无分别作用,而且只能各缘一境,又只能缘现在境,不能缘过去或未来,相当于心理学家所说的“感觉”。第六识则专长于分别计度,同时能回忆过去,预想未来,作为一切善恶行为的主谋,相当于心理学所说的“知觉”。知觉是建立在感觉之上,还包括着很多的感觉。所以意识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有同时意识,独头意识,散位意识,梦位意识,以及定位意识的种种不同。
例如:当我们看到天空白色的东西时,视觉的感觉,只是那白色的一片片浮动着的东西而已。一刹那间,我们就知道那是云,或是一团叫做云的水蒸气,这便是知觉。这种知觉在唯识学上,名为五俱意识,或名同时意识。因此意识,能与前五识同时发生作用,除非前五识不与外界接触。否则,当前五识受到外界的刺激发生感觉时,此识便马上自动帮助前五识运作。
比如:当我们的眼睛刚与外界接触,被外界之色刺激而引起反应时,意识便立刻帮助眼识,分别那是黄色、青色,好色、不好色。当我们耳识才闻声时,此识亦敏捷地帮助耳识分别这是男声、女声,动物声、植物声,可意声、不可意声。乃至身识觉触时,此识也同样勤奋而又热心地帮助身识作种种分别:此是痛觉、快觉,冷觉、暖觉等,所以名“同时意识”。
独行意识,是离开眼等五官的感觉而独立运作的识心活动,相等于心理学家所谓想象。因为此独行意识,离开前面五种识心,仍然可以自行分别、推理、想象,如追忆过去,想象未来等。唯识学依此独行意识,分为梦位、散位、定位三种。
当人们休息时,或在睡眠中,前五识都已经停止活动,但此意识却仍然在活动中;甚而凭着它的幻想,而构造种种不同的梦境,名梦位意识。
又如我们眼等五识都离开色声等外境了,但内心仍然是情绪纷纷,思潮起伏,这种现象,唯识家称为散位意识。至于科学家的分析,哲学家的推理,文学家的思考,艺术家的想象,革命家的计划,宗教家的意志等,都是属于散位意识的工作。
至于定位意识,是一种心力集中而又统一的心境。这种心境的表现,是精神的集中、宁静、和谐的境界,非一般人所常有的经验。必须有相当的修养功夫,或如法修习禅定的人,然后才有这种经验出现。
梦位意识是颠倒错误的。表面上似真,事实非真;表面上似能推理,其实非理。唯识家名之为“非量”知识。散位意识中,固有贯通前所经验,成为推理不误的“比量”知识。但亦有错误的非量知识。其中,尤以后者居多。定位意识,则很少生起主观的作用,只是一种明朗的意境,多属“现量”的直接知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