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50章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7)

第50章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7)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得的结果。照见,是能观之智;五蕴,是所观之境;皆空,是以能观之智,观于被观之境,所获得的结论。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甚深微妙般若真空的智慧,照见五蕴诸法,原无自性,其性即是真空,所以说:“五蕴皆空。”

五蕴的“五”字,是指色、受、想、行、识五种。“蕴”是积聚义,积聚色等五种元素,而组织成我们具有灵魂与躯壳的身心。一般哲学家,对于宇宙人生组织的看法,人言人殊。希腊初期的哲学,有以水为化生万类的原质者。如伊阿尼学派中德黎说:水是万物本体,因为水有生气,有活力,时而结冰,时而化水,变动不居,其力弘大,故能产生万物。

但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则说神是宇宙人生的创造者。及至16世纪文艺复兴后,专志于哲学研究的康德、尼采等哲学家,都认为宇宙人生的元素,即吾人之心,因而产生绝对的唯心论;而马克思等,却主张宇宙元素是唯物的。总之,唯心论者,以宇宙是一个“包罗万有,贯通一切,完全理性”的心;但唯物论者,则以为整个宇宙人生,都是物质的东西,除了物质及其规律外,更无什么意识的作用,心亦不过是物质的一种而已。

佛陀认为宇宙人生的元素,不外是物质的条件,配合识心的活动。即是说:人类原始本具的真心,由一念不觉的无明,幻现心理与物质的现象(唯识学所说的见相二分);于是因境牵心,由心取境,遂幻现宇宙万有,情与无情诸法。所以人身的构造,是综合精神与物质于一体的。但这种精神与物质混合的说法,并非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主张的“心物二元论”,而是佛经所说的“五蕴论”。

1.物质的条件

五蕴中的色法,是物质界的代表。宇宙间大而显者,如恒星地球;细而微者,如原子电子。大凡科学家认为有实体存在的物质,包括宇宙间的能量,俱属于佛学所说的色法摄。

顺正理论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

《大乘五蕴论》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四大种,是指坚、湿、暖、动等四种物质的特性。亦即是世人所谓地、水、火、风四种。此四种为宇宙万有产生必具的条件,故名四大。所造色,是指这四大元素所构造的一切事物,其中可分为有情色、无情色。有情色,指众生身体方面的形色,及生活的状态;无情色,则指凡是眼所见、耳所闻、鼻可嗅、舌可尝、身可触的一切世界上客观的事物,都属于“色蕴”所摄。今此色蕴,但取众生由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所组成的色身而言。

2.心理的现象

客观的物质,是离不开主观之经验的。由于人类主观的意识,与客观的色法互相交涉而发生关系时,便会引生种种不同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就是佛经所说受、想、行三蕴。比如我们说:园子里有一棵荔枝树,我们怎知道那是荔枝树呢?其认识的过程是:首先,先感觉眼前有一棵青绿的东西,这种感觉便是受;其次,联想起过去曾经见过的荔枝树,接着把这些影像重现脑海,便是想;再次,将这些影像和眼前所见的东西比较,对与不对便是行;最后,认识确是荔枝树,便是识。我们认识外界的色,非经过这种程序不能成立。所以色是人类心理的对象,离开主观的意识,以及受、想、行等心理现象之外,那客观是什么东西,我们就不能认识了。

受想行又是什么呢?受是感受,接受。是人类对于外在的环境,由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例如:人眼前所接触的东西是美好的,或处身在非常写意的环境中,便会生起可意快乐的感受。反之,就会引生痛苦的感受,或中性的感受,这属于人类情绪的反应。

想,是一种想象,思考,或判断的心理作用,往往吸取外界的事物,作为思考的资料。犹如摄影机一样,能把眼前景物拍摄下来,印烙于心中,形成所谓记忆,作为言说的资料。

行,包括众生一切心理活动。是能够推动人的身心,向或善或恶方面发展的原动力。概括而言:受、想、行,都是意识所附属的心理作用,等如心理学家所说:感觉、想象、意志等心理现象。

3.精神的主体

识蕴,是众生精神界的主体,亦名心王。识,是最难理解的东西。倘能了解识之为物,亦即能全盘了解人生的真义。然而识究竟是什么呢?《五蕴论》说:“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故。”又《杂集论》:“问识蕴何相?答了别相是识相,由此识故,了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准此可知,识就是对外境由分别而认识的心理活动。

初期佛教,但说六识,所谓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意识(知觉)。后来大乘佛教,尤其是唯识哲学,愈来愈精密,故有第七末那识,以及第八阿赖耶识之说。

在八种识心中,以第八阿赖耶识为精神的主体,万物无不从此而诞生。梵语阿赖耶,译名为藏。藏有三义:

一、能藏:是阿赖耶识的特殊功能。阿赖耶识不独具有含藏一切善恶染净诸法种子的功能,更有保持一切种子的作用,使含藏在其体中的种子,不失不坏。故一切种子是所藏,阿赖耶识是能藏。

二、所藏:阿赖耶识既然能够作为诸法种子所依止的储藏室,则由种子所发展出来的诸法现象为能藏。而此作为诸法现象种子之储藏室的阿赖耶识,反而变为所藏。

三、执藏:又名我爱执藏。是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关系方面立名。因为第七识以此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境,而在恒审思量中,不自觉地诞生我爱的固执,执此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此第八识便成为第七识所爱执的对象,故名我爱执藏。

阿赖耶识既然含藏宇宙万有的种子,作为开创宇宙人生的原始材料,更能作为第七末那识执爱的对象,成为自我的来源,所以唯识家视此识为宇宙万有的始创者;亦为组织人生社会,和发展一切差别现象的最高机构。在现实世界里,内而人的生命与器官之感觉,外而宇宙万有及自然界的生长,无一不是从此第八识心的潜能而变现,故说:“唯识所现。”又说:“万法唯识。”

“唯识所现”,是从体起用,由上而下,从至简至高之原理,演绎出宇宙人生的一切差别现象。“万法唯识”,是摄用归体,由下而上,从至繁至低之事物,以求其背后所依据之原理;再由各种事物的原理,渐次概括其要,而达于最高之原理。前者是由简单而趋于复杂,由善美而趋于恶化;后者是由复杂而归于简单,由恶化而趋于至善。一为下降,一为上升。无论是上升或下降,俱不离识,是以识心为构造宇宙人生之原理,是精神界的主体。

1.虽有而非有

唯物论者,偏于物质;唯心论者,重于精神。佛学虽非心物二元论者,但认为心之于物,实为构造人体的主要因素。如人体的四肢百骸,是地的坚性;唾涕血泪,大小便等,是水之湿性;人体之温度,是火的暖性;行动进止,俯仰屈身种种动作,是风的动性。人体中地水火风等物质的成分,就是五蕴中的色蕴;其他有关知情意等的精神作用,就是五蕴中受想行识四蕴。

由此五蕴积聚而成的人生,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只是幻有、假有、非真有,所以说:“有而非有。”此有而非有的生命,不止是无常的,而且是苦的,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等苦。

在人之四周,有谁能逃出痛苦的魔爪呢?不要说科学家无法征服外在的一切风灾、水灾、火灾,及海啸、地震、瘟疫、疾疠等自然界的灾害,致使吾人无法摆脱这些威胁!就是人生内在的心理与生理,又有谁能幸免生老病死……种种苦恼呢?

生苦:佛经说,人在母胎之苦,甚于地狱;出胎后,与外界空气接触,痛如刀割。所以人生,在呱呱堕地的前后,已经饱尝痛苦的滋味了。

老苦:人有了生命,很自然的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当人生壮年的时候,往往雄心万丈,壮志凌云,谁知世途险诈,命运坎坷,半生遭遇,百般磨折。所谓:“人间历尽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或因愤世嫉俗,苦恼悲伤,壮志未酬身先丧,固然属于不幸;假使侥幸,能长命百岁,满以为福,谁知:“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昙花。”寒暑迁流,岁月不永,转瞬青春消逝,渐渐鸡皮鹤发,步行龙钟,老之既至,则风烛残年,人命无几。你会不会“悲吾生之须臾,感吾生之行休”呢?假如子孙不孝,老而无依,心中苦楚,又能向谁申诉?

病苦:人生血肉之躯,原非铁铸,精神饱受环境种种无情的打击,肢体复受寒暑风雨的侵袭。贫者因为饥渴而疲于奔命,富者又为五欲尘劳消耗精力。所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焉得不病之理?“英雄最怕病来磨。”病倒了,辗转呻吟,当你察觉“病时方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时,已经悔之已晚。若然不幸,贫病交逼,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病苦煎熬的凄惨,真的是有口难言。

死苦:古人说:“寄孚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然则,人生于世,不过匆匆数十寒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所谓:“风火散时无老少,深山磨尽几英雄。”一旦死神降临,纵然是有金钱、有势力、有地位,又有什么用呢?“有钱难买阎君赦,无计能求狱卒饶。”最后,不是仍然要向死神屈服吗?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虽然贪生怕死,人之常情,但死之一字,又有谁能幸免?

爱别离苦:人生恍如“海萍云鸟,聚散无端”。为了事业、学业,或逼于环境,至亲至爱的人,都要分开。但人非草木,谁属无情?对于自己所爱的,一旦生离或死别,犹如“虞氏帐中辞项羽,明妃马上谢君王。泪深江海犹嫌浅,恨远乾坤未是长。”你伤心不伤心呢?古人说:“人生最苦是什么?无非生别与死离”,能不令人黯然神伤?

求不得苦:贪求享乐,力争上游,原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可是,人总是不知足,往往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但人之所欲无穷,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限。故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你对于金钱、地位、声望,以及生活上种种的贪求,不得满足时,又是何等的失望与悲哀?

怨憎会苦:人与人之间相处,每因个性不同,见解不同,嗜好不同,或因利害冲突,难免发生磨擦,甚至互相敌对,而又偏要同事共处,朝夕相见,所谓:“冤家路窄”,心中多么难受!至于家庭中子女的不孝,兄弟姐妹的不睦,婆媳姑嫂的争吵……又何尝不令人感受难言之苦呢?

五阴炽盛苦:人生的苦恼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令人苦恼不安的,就是人的五蕴色身。所以佛说:“身为苦本,形为罪薮。”中国哲学家老子亦说:“大患莫苦于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可惜世人没有般若智慧,竟然执着五蕴诸法组合的色身为自我。既然有了自我的观念,自我的执着,便自他对立,分疆划界,物我角逐;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往往为了自我的生存而搏斗,更为了谋求自我的发展,以及满足自我的私欲,而互相竞争,互相排斥,甚至互相陷害,互相杀戮。遂使人生如战场,人的一切厄运,亦随之俱来,人生的苦恼,也就无穷无尽,故说:“一切苦厄。”

2.虽空而非空

观世音菩萨,运用般若真空的智慧,不但照见五蕴皆空,同时发现五蕴假我的背后,还有一个永恒的真我存在。因为五蕴之相虽假,但五蕴之性却是真的;这个真实不虚的诸法实性,才是永恒真我的所在。如果我们能够向善的方面发展,就可以开拓真理的生命,终必证得此永恒的法身真我,回复人生本觉明净、纯善无恶的真心。因此,教人实行克制自己,扩展私我,成为大我;使自己浑然与物同体,万物莫不在自己的怀抱中,而自己亦溶化于万物的怀抱里,自他一体,物我交融;不再为满足个人的私欲,而薄人厚我,反而体会我与众生,是息息相关,苦乐与共的。

人能克制自己,化私欲为大公,把小我扩展为宇宙之大我,就可征服自己,改造自己,不再为一己之利以坏全体,以危大局;更不会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如是贪心既灭,嗔痴不起,自然取消杀盗淫妄等罪恶行为。人能浑然与物同体,就不再患己身之危害,而忧众生之苦恼。每视他人之苦为自己之苦,把他人之厄难当做自己之厄难,事事重大我而轻小我,在在先公后私,舍己济人。前者是自我的救济,属于自利;后者是推己及人,属于利他。一则去恶,一则从善;一则自利,一则利他,直至二利究竟,就可以成就佛道,证得永恒不朽的真理生命——法身真我。这就是:“空而不空。”

若然人只知去恶而不从善,那是消极的;只知自利而不利他,那是自私的。仅有无我的思想,而无救世的悲愿,就会堕于悲观而厌世;仅有大悲救世的悲愿,而缺乏无我之精神,悲愿就无法完成;那是绝对不可能建立理想的人生,找回永恒的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