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31章 梦参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 (1)

第31章 梦参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 (1)


梦参老和尚主讲

方广编辑部整理

梦参法师小传

1915年6月,梦参老和尚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开通县。1931年,在北京房山县上方山兜率寺出家,法名为“觉醒”,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做梦的因缘出家,便给自己取名为“梦参” 。

1932年,梦参转赴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涌泉寺参访。当时虚云老和尚于鼓山创办法界学范,并请慈舟老法师主讲《华严经》。梦参决定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至1935年,学习《华严经》圆满。

1936年,梦参法师赴青岛湛山寺,依止倓虚老法师学天台四教。

1937年至1940年,梦参法师随同倓虚老法师在长春般若寺传戒,讲四分戒律,并往来于东北各省、北京、天津、山东等地,讲经弘法。

1941年,梦参法师转赴西藏拉萨学习密法。1945年至1949年,梦参法师又转赴西康等地参学。总计在西藏学习密法达十年之久。

1950年,梦参法师由西藏返回内地,蒙受反共反革命之嫌,被判刑十五年,劳动改造十八年,入狱长达三十三年之久。

1982年,梦参法师平反出狱,回北京任教于北京中国佛学院。1985年,梦参法师到厦门南普陀寺重建闽南佛学院,并担任教务长一职。

1987年,梦参法师应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之邀,赴美数月后转回国。1989年,梦参法师应美国洛杉矶妙法院旭朗法师之请,再次赴美弘法。此后即旅居美、加地区。

梦参老和尚目前在讲经作品中,已经整理出版包括《占察善恶报经讲记》、《净行品讲述》、《梵行品讲述》、《普贤行愿品讲述》(以上三册合称《华严三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金刚经讲述》、《梦参老和尚开示辑——修行》等。

正 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经的题目。

这部经字不多,二百六十个字,义很广。般若经一共有八部:《大品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天王问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这八部经有六百多卷。

咱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二百六十个字,从“观自在菩萨”到“萨婆诃”的“诃”字,一共二百六十个字。但是它的意义,包括了我刚才念的八部般若经的意义。

大家可能对《心经》读诵得很多,都有一般的理解,理解得深或理解得浅,关系不大,只要能依照经的含意去修行去做,这个就很重要。

一般而言,我们都是从文字上起观照,从观照而证到般若的甚深智能。文字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这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观照就是思维,要思考它所说的含意与义理,从思考而能进入实相。实相,也叫真如,也叫法相,就是真正的明心见性,这是从修得的。

这部经本来是《大般若经》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开头的“序分”,后头也没有“流通分”,也没有说的时间、地点、条件、处所、听众。因为心经是《大般若经》中间的一部分,所以这些都没有。

“般若”是不翻的,为什么不翻呢?“尊贵不翻”。印度的佛经传到中国来之后,有五种不翻:

一种是它含的义理很多,翻完了会把它的义理都遗掉了不能翻全,这种多含义的不翻。

第两种是我们念的咒语也不翻,叫做“秘密不翻”。

“尊贵不翻”,尊重它不翻,因为翻出来,会产生混淆,般若翻智能,如此一来都是智能,聪明智能也叫做智能,但是这个智能跟那个智能完全不相同,因此尊重原意不翻。

另外一种是“顺古不翻”,历来就不翻,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保存它的原意所以不翻。虽然不翻,我们有些人为了懂得它的义理,还是翻成“无上正等正觉”,那是讲解的时候翻,正式的时候不翻,这是顺古。

还有“此度无不翻”,我们这里没有那个实物,像“南摩罗果”就不翻,为什么?因为没有那个果。

这个“般若波罗蜜”的“般若”是“尊贵不翻”。

“般若”我们都知道是智能,这个字的含义很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哪一个智呢?是一切种智。这是佛果上究竟的智能。为什么呢?因为下头有“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因这个智能而能达到究竟,究竟到了彼岸,到了彼岸就是成佛。这有两种,有一种像声闻二乘了脱生死、断了见之后,不是究竟到彼岸;有一种能够出了生死海,不随六道轮回转,这里所说的到彼岸是究竟到彼岸。

“心”字是比喻,本身就是法眼。《般若经》本来是很大,分量很重,六百卷。《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一卷都还不到,但是它含的义理很多。譬如一个人的身体,心脏为主,以心为主。虽然字少,但是含义非常的广,跟《大品般若》一切般若都一样的。因此“心”字是形容词,是比喻。

“经”是通题,什么叫通题呢?像“般若波罗蜜多”,只有此经叫“般若波罗蜜多”,其他的经就不叫“般若波罗蜜多”。但是“经”就不同了,一切都叫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以及刚刚才说完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是通题,表示常义、不变义、贯穿义,含义很多。古代中国,儒教、道教所有的文字也叫“经”,那个是形容恒常不变的意思,亘古今而不变。佛经呢?佛教取这个“经”的意思,是尊重我们此方的意见,并且这个含义也是可以通的。在印度是讲贯穿义,贯穿义是把许多的义理,穿成一个花鬘似的;许多杂散分散的花,把它穿在一起,就成为花鬘。

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说的题。我先简单这样说,如果深入地说,就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我们做个比方。什么叫文字般若?就是我们念的这个文字。譬如我们驾驶的工具,或者行人的舟、过河的船,都可以,我们在此岸,它能帮忙渡到彼岸去。假如用这个文字般若,可以使我们理解它的义理。假文字来理解它的义理。

理解它的义理,经过我们的思想,再加观照,把它运用一下,而后依它起行,去修行,这个观照般若就像船的驾驶一样,像我们开的车,虽然有功用,但得有一个驾驶员才能把它驶到啊!文字般若虽然想出一个道理了,你必须得去做,去行。

实相般若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比方说,我们要到哪里去,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开车子去,这个车子工具就是文字般若。有一个好驾驶员,不会出车祸,那就是观照般若。而后,我们就能够达到目的。

这部经分量不大,要求我们能够真正地明白。大家天天诵啊,经过这么一讲,往后你坐那儿一念这部经,就知道它的意思了。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是众生耳根特别利,一听,他就能记得到,看文字也许记不到,他听起来能够心领神会。是这样一个意思。

这个“般若”,刚才讲过了不翻,因为意思很多。可是我们如果为了解释方便起见,把它翻过来,那就是“智慧”。有几种的智能?

如果是依照文字所产生的智能,就很肤浅了,你只是随着文字理解它的义理,那是经本上的义理,跟你自己的心,跟你的悟得,关系不太大,只能种个善根而已。

如果经过你的思考,经过你去做,就是修行了,观照就是修行。为什么“色不异空”?为什么“空不异色”?经过思维修,你就知道“色不异空”是这么一回事了;“空不异色”是反过来说。这就等于实相般若所起的用,由这个用而达到它的体。实相般若就是真空体,般若经就是显真空的。

在别的经上,“般若”的含义很多,有叫“真如”,有叫“实相”,有叫“法性”,有叫“性体”,经常讲的“自性清净心”,都是这个“般若”的含义。在《大乘起信论》中专讲“如来藏性”。有的讲“如来”,如如不动的“如如”,也就是“般若”的含义。“实际”,实际理地。我们经常说“理性”啊,还讲“毕竟空”,也是这个含义。有时候讲“中道”、“中谛”,都是这个“般若”含义。对着那部经的意思来说的,同时还有个对机,哪些人听?对听的人说,使他能够明了。一切法都有种种的名词,因为地点的条件、时间的种种不同,经的名字也就有变化。那就是说,随着众生能够理解得到的来定个经名,有了名字才立个经文。

“波罗蜜”呢?应该说“波罗蜜多”。我们平常讲《金刚经》就说《金刚般若波罗蜜》,这部《心经》它加个“多”字。“波罗”两个字就是“彼岸”,“蜜多”是“到”,彼岸到。那么“此岸”是比喻什么呢?所谓“此岸”,是我们在这生死当中,在这无常的生灭当中轮转。

我们经常说烦恼很重,那就是你想从此岸到达彼岸有些个烦恼障。譬如刚才咱们说的那个船,到了中流是一样的。“涅槃”不生不灭,就证到彼岸了。从此岸证到彼岸,有些个阶位,有些个次第。

像我们初信,信心坚定的,这属于十信位,但还没入位。必须到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三贤位。三贤位要修行一大阿僧祇劫,因为道力微弱,还降伏不住烦恼,这个烦恼是指着无明说的,尘沙无明还降伏不到,反而被烦恼降伏了,所以他离彼岸、离波罗蜜还很远,“远波罗蜜”。

从初地到七地菩萨,也要修一个阿僧祇劫,道力是增长很多了,这就能够降伏烦恼,连根本烦恼都能降伏,这就是“近波罗蜜”,跟到彼岸相近了。

从八地菩萨不动地到法云十地,还要修行一个阿僧祇劫。释迦牟尼佛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从三贤位到一至七地,完了,八地到十地。这三大阿僧祇劫的功行圆满了,还要百劫修相好,才能够成佛。到了八地以后,就是不动地了,他对烦恼不但能降伏,都能断除,他的道力就增上了,把烦恼全部降伏,才能叫“大般若波罗蜜”,也还没达到“究竟波罗蜜”,直到成佛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

“心”字是譬喻的意思,“经”字是我们翻译的,顺我们此度的,大家容易懂。印度叫“修多罗”,它的含义就是“契理”、“契机”,跟“经”的意思相较,多出一种。能跟诸佛所说的道理相合,跟我们自己真心的心理能契合,叫“契理”;说法能够契合一切众生,叫“契机”。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这叫修多罗。

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过来的呢?《心经》一共有八种翻译本,我们现在说的这个本子,是唐三藏玄奘法师翻译的。他去北印度学了十七年,回国之后,翻译的经很多,这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一共翻了有七十三部经吧。

大家对玄奘法师的故事很清楚吧!他俗家姓陈,十三岁出家。出家后看到我们此处翻译出来的经书,很多经确定不了,他有怀疑,要亲自到印度留学,要亲自去学习。他在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出国,一直到贞观十九年(645年)才回国,一共去了十七年。翻译的经典一共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心经》是这一千三百三十卷里头的一卷。

以下我们开始讲这个经的含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按照这部经的说法,从修观而得到自在,自在就得到解脱。这部经就讲到这个修行的功能,也就是般若的大用,般若的大用就是观照,从观照般若证到实相般若。观什么呢?观一切诸法,都是缘起的,没有性体的,照见诸法皆空。观照就得了成就,得了成就就自在了。我们经常讲什么事情看破了,看破了放下了,放下了就解脱了,解脱就自在了。怎么能看得破呢?经常想,观就是想,想就是思维修。我们一般都把“观”字当“看”字讲,但这里的“观”当“心里想”讲,观就是思维修。我们经常要看一看,看一看是用眼睛看,这里是用心看。看什么呢?看一切的色法、心法是真的吗?这样来看。如果你看到是假的,证得了空性,你就自在了。自在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成佛了。是这样一个含义。

“菩萨”呢?就是“菩提萨埵”,翻“觉有情”,让一切的众生觉悟。一切的众生不明白,不明白嘛,就帮助帮助他,那就是使一切众生都觉悟、都能明白。那么,这一位大菩萨是已经达到究竟了——观自在菩萨。他依着般若波罗蜜多怎么修行呢?怎么样到这彼岸呢?以下就讲他修行的过程。

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也就是他修行的时候,是深般若,不是浅般若。浅般若,如果是二乘人,他能见到空理了,能够得到一切智,也得到般若,这个般若是人我空,他只能够空人我执。他的空上面,真空之中见不到不空,他证到这空理就究竟了,但没有证到不空。他能破除我执,这也不容易了,断了八十八种的见惑,断了八十一品的思惑。但是,无论声闻、缘觉、全乘菩萨都共修的,所证的不同,都属于浅般若这个范畴,还不是深般若,这叫共般若,是三乘共修的。

深般若,不但见到人我空,见到空义,而且能见到假义,从空出假,能利益众生。他不但破了我执,把法执也破了,对一切法不执着,晓得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这叫不共般若,跟前头三乘所学的般若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