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24章 圣一法师:心经讲记 (4)

第24章 圣一法师:心经讲记 (4)


有了识,业牵识走去投胎。识与父精母血,三缘和合而成胎,是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识是心,心有其名而无作用,所以称为名色。名色七日一变,四十九日后有五个胞,即头、双手、双脚。十个月后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尘的功能,故称为六入。小儿出生后与六尘相触,所谓六入缘触。触境有苦有乐,属受,故触缘受。受是果报,受果报时心生系着,故受缘爱。若乐受爱其长合,若苦受爱其常离,爱合、爱离而生取。取即作业,若依理而取属善业,若非理而取属恶业,故取缘有。有即业,有业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

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名十二因缘。若以般若智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十二因缘是空的,可以证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观照诸法的实相,不但无无明,无凡夫的无明,亦无辟支佛的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凡夫的老死,亦无辟支佛的老死尽。以般若观一切法,可以超越世间法——无明,超越出世间法——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谛,即真实之意。四圣谛不是辟支佛道,是罗汉道。世尊三转十二行法轮,示二乘人四谛法门:

一、示相转

此是苦,逼迫性——指众生的果报完全是苦的:生老病死再加上贫病交逼,是为苦苦;就是快乐也是无常,乐坏苦生,名叫坏苦;享禅定之乐也是无常,属于行苦。是故三界中有苦苦、坏苦、行苦,是名三苦。另外还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众生不知苦,所以如来示苦相。

此是集,招感性——苦从何来?是自招的,名集谛。集即招感之义。人人都有贪嗔痴烦恼,由三烦恼作杀盗淫妄等业,由业而招感上述八苦。苦是果,烦恼业是苦因。

此是灭,可证性——灭苦因、苦果名为灭谛,苦尽就是涅槃。

此是道,可修性——灭苦因、苦果需要修道,道谛是无漏法;修无漏法,不漏落生死。

二、劝修转

此是苦,汝应知——知即觉也,觉苦生则无生,觉苦住则无住,觉苦灭则无灭。觉苦无生,何来有苦?所以谓:此是苦,汝应知。

此是集,汝应断——集是烦恼,烦恼可以断,如何断呢?一定要觉,觉集无集即断集。故云: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如何证呢?苦因苦果“灭”了,这个“灭”因生而有,无生则无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是云证。

此是道,汝应修——道是可以修的,如持戒则有戒,不持戒则无;修定则有定,不修则无;断惑则有慧,不断则无。故云:此是道,汝应修。

所谓修道就是修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还有三无漏学:戒、定、慧。

三、得证转

此是苦,我已知,不用更知;

此是集,我已断,不用更断;

此是灭,我已证,不用更证;

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

何以不用更知、更断、更证、更修呢?因为如来悟了四谛真实之理。

例如苦是有为法,有为不离三相:生、住、灭。如来悟苦的生相不可得,悟苦的住相不可得,悟苦的灭相不可得。若悟到苦的生、住、灭三相不可得,苦当体即空。空就是苦的实谛之理,是名苦谛。

集也是有为法,不离三相:烦恼有生耶?悟则无生相可得;烦恼有住耶?悟则无住相可得;烦恼有灭耶?悟则无灭相可得。如是迷时见有烦恼生、住、灭可得,悟时烦恼生、住、灭三相皆不可得,当体就是空。此是集的真实相,故名集谛。

灭又如何?有生则有灭,觉则无苦生,亦无苦可灭,寂灭现前,就是灭的真谛。如来说灭,因苦灭而见谛;见谛时无苦无集,故无灭。

道又如何呢?例如修戒、定、慧之道,戒有生耶?戒无生相;戒有住耶?戒无住相;戒有灭耶?戒无灭相。戒定慧无生、住、灭三相可得,无生、住、灭三相就是无为法。戒定慧当体即空,道即是空相,修即无修。故云: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六祖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此是戒定慧的真理,道的真谛。

在诸法的空相、实相内,无凡夫苦、集之法,亦无贤圣灭、道之法,故谓:“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一切法空,空相便是清净相。在清净相内,六根清净,故无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清净,无色声香味触法;六识亦清净,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明清净,故无无明,无明尽亦清净,故无无明尽,老死清净,无老死,老死尽亦清净,故无老死尽,无菩萨能修六度万行之智,智亦清净,是为无智,万行清净,有何可得,故无得,世间法、出世间法清净,是为无所得。

此是菩萨法门,菩萨以六度为智,皆是断惑,在未证得一切法寂灭以前,要以智去断惑。但是一切法本来寂灭,无能得之智,无所得之法,亦无能修之智,无所修之法,若见有能所,是生灭心,不见有能所即寂灭心,所以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悟一切心空,名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为萨埵。心法一如,并无能得、所得。以无所得故,即是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何谓挂碍?例如眼珠与眼白相合是为无挂碍;眼与沙不能相合,是为挂碍。又如皮与肉相合,是为无挂碍;肉中有刺,则有挂碍。挂碍者,与般若心不相同故。般若心是空,一切法是有,若一切法不空,有与空不能合,便有挂碍;若一切法空,法空与般若心空相合,便无挂碍。所以一切法空即般若,般若即一切法空。般若与一切法空打成一片,即一切法空不碍般若,般若不碍一切法空。犹如《大悲咒》放在心内——空,所以不会碍《楞严咒》;《楞严咒》在心内也是空。此空彼空,空与空合,无有挂碍。假如有一法不空,便有挂碍。

六祖菩萨在世时,有一僧名法达,来顶礼六祖,但是头不到地,六祖说他心中必有一物,法达说:“我诵《法华经》已有三千部。”自谓读《法华经》三千部,何必叩头到地。这三千部《法华经》未空,放在心内,便成为他的挂碍。

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合不来,便有挂碍;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合不来,亦有挂碍。若世间法空,出世间法亦空,与般若空相合,便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有恐怖。恐怖即忧虑之意。如眼内有沙,若不除去便会盲,盲便是恐怖;眼内无沙,便不会恐其盲。又如肉中有刺,若不除去,则有溃烂成疮的恐怖。凡夫有生死的恐怖,二乘人有沉空滞寂的恐怖。要是有一法放在心内不能空,此一法便牵你入生死。

过去有一位叫金碧峰的禅师入空定,无常鬼找他不到,无常鬼便请土地公帮忙。土地公云:“金碧峰什么东西都可以空,惟有一水晶钵他最爱,你们俩一个变作老鼠,把玩他的水晶钵;一个拿锁链,预备他出定时锁他。”金碧峰入定时身体空掉,但在定中听到老鼠把弄水晶钵的声音,立即出定,大骂:“谁人碰我的水晶钵!”另一无常鬼立即锁他。金碧峰知道水晶钵的挂碍令他被无常鬼找到,于是求情许他延期七日。无常鬼走后,金碧峰便把水晶钵打烂,然后入定,临入定前,在墙上写下四句偈:

欲来找我金碧峰,犹如铁链锁虚空。

虚空若然锁不得,莫来找我金碧峰。

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槃的颠倒梦想。

凡夫生死有四颠倒:

1.身不净,计为净。

2.受是苦,计为乐。

3.心无常,计为常。

4.法无我,计为我。

此是凡夫的颠倒相。

此是凡夫的颠倒相。

二乘人的涅槃亦有四颠倒:

1.看不净,不见法身净。

2.看有苦,不见寂灭乐。

3.看无我,不见自在我。

4.看无常,不见佛性常。

是为二乘人的颠倒梦想。

所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何只离一切苦厄。离一切苦厄,然后才见到诸法空相。五蕴空,色空,空亦空,一切法空,便是诸法的空相,亦是五蕴的空相。所以先讲度尽一切苦厄,后说诸法空相。若五蕴未空,即一切法不空;不但一切苦厄不能度尽,而且会生出恐怖及颠倒梦想,即凡夫认生死为真实,二乘人认涅槃为实有。悟道的人“生死涅槃等空花”,生死空,涅槃亦空。

以无所得故,菩萨证般若波罗蜜多;若有所得,便不能证般若波罗蜜多。证到般若波罗蜜多,见一切法即心,心即一切法,所以心与一切法无挂碍。无挂碍,便无有世出、世间法的恐怖,既无世间凡夫生死的四颠倒,亦无出世间二乘涅槃的四颠倒。是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证大般涅槃。

【究竟涅槃。】

心不可得,法不可得,心与法一如,俱无所得。是为究竟涅槃,又名大般涅槃。大涅槃是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是我们的老家。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三德秘藏,是诸佛行处。菩萨依般若修行,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得大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无明尘劳烦恼妄想空,是过去佛;现在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现在佛;未来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未来佛。以般若观照,过去烦恼空,过去成佛;现在烦恼空,现在成佛;未来烦恼空,未来成佛。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无明妄想尘劳烦恼空,三世佛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平等,菩提是最真,故又称为“无上正真之道”。

上来所说诸法空相内,无凡夫五蕴十八界之法,无声闻苦集灭道四谛之法,无缘觉十二因缘之法,亦无菩萨能得之智、所得之法。总说就是无二乘之法,汇三乘归一佛乘,汇九法界同归一佛界。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佛得菩提,菩萨证大涅槃,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是:

大神咒——神力最大,能度众生成佛。

大明咒——能破除众生的无明烦恼。

无上咒——般若最上,更无有上。

无等等咒——般若是佛母,出生一切佛,无一法能与她相等。

能除一切苦——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越出三界火宅,远离生死轮回之苦。真实不虚——即心即佛,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心经》有显说,也有密说,现在讲的是密说,密说很简单。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密是无可解,亦不破人知。佛门中有很多人依显教修行,亦有依密教修行,例如《大悲咒》、《楞严咒》等,都不可以解释。若有以解,不称为密,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讲不出,解不来,唯有自己知。

不过今天我将此咒的意义约略说出来:

揭谛揭谛——去,去。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

波罗僧揭谛——大众到彼岸去。

菩提萨婆诃——迅速成就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