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32章 梦参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 (2)

第32章 梦参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 (2)


“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就是深般若的智慧,智慧的光明照破了一切的黑暗。这“照”字含有三种智用。

空观生了,破除我执上头所说的见思惑,断得干净,见到真谛;这个真谛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具的本性、本体,他能彻底地了达。了达之后,从空出假,又能见到俗谛;这个俗谛,事有千差,理无二致,但是事实上很难。他修深般若波罗蜜的这个道,而能够得到道种智,以道种智观察,能够断掉尘沙惑,这是断俗谛。先入真,而后入俗,因为以俗谛观照,能度一切众生。

如想再进一步断无明惑,得须要一切种智,这就要不着二边了。“空”是对着“有”说的。但是菩萨这个“有”是假有,不是真有,是幻有。而众生不理解,众生因为有,就执持有。空是断有的,断了有而不执着,反而能利用这个有,但是必须得有善巧方便,断了尘沙惑才具足这种善巧方便。有了这种善巧方便了,就知道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金刚经》的般若义是这样说的。但是,从空出假,利益众生,不被一切的世法所挂碍,这样子,第三种的深般若就是实相般若,就达到实相义,破无明惑。

行观自在菩萨现在所行的深般若,断了无明惑,从深般若的智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

“度一切苦厄”,包括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两种。从断惑来说,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他都断除了。

这个身子的“色”是很多的微尘聚在一起的,叫“微尘聚”。怎么样聚的呢?缘起的,假因缘合成的。我们经常地讲“微尘”,对微尘有很多的分析。第一个微尘,例如羊毛尖上的微尘,把它剖成七份。羊毛的毛要比兔毛的粗,剖成七份的这一份,跟兔毛的微尘相等。再把兔子的毛分成七份,这叫水尘。水的微尘再分成七份,这叫做金刚尘(金的微尘)。再把它剖成七份,叫做析极微尘,等于是没有了,但是还有无表色的尘。再把这个尘剖七份,这个尘就叫做色聚尘,也叫做极微之尘,不能再分了;但这个微尘,天眼看不见了。咱们的肉眼,到兔毛之上的微尘就看不见了。咱们经常说入恒河沙的微尘,这“恒河沙微尘”就粗了,比羊毛的尘、兔毛的尘要粗了。

身的色是众微聚,这个“众微聚”指的是色聚微尘,属于色法,这个身是很多这样的微尘合成的肉体。

“心”是受、想、行、识四法。前五识是受,在后文的十八界里要详细再重讲的,叫眼、耳、鼻、舌、身,前五尘,这叫受。受以领纳为义,眼睛接受色,有的颜色你看得很舒适,有的颜色你心里头不太愿意接受,是以领纳为义。想是第六意识了,受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想就是思维,或者想得到,想里头就有忧、有愁、有烦恼。行是第七末那识。识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咱们在后头还要讲的,只是简单举一举这个五蕴。

“照见五蕴皆空”,总说就是照见色法跟心法是空的,没有。为什么说空呢?没有实体,缘起的,缘起的就是性空,没有实体的东西就是空的,如果有实体就不空的。这个实体是指实相,这些个都是幻有的,幻有的就不是真有。

前头总说,观自在菩萨在他用功修行的时候,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他照见了五蕴都是空的,因为没有滞碍了。会苦厄是因为你执为境才受苦的,如果没有滞碍了、通达了,就不存在了。这是总说,前后总说,标一个标题而已。

我们先把色、受、想、行、识,略为解释一下。现象上如果不能理解它,空义没办法达到。就先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解释解释这个现象。

“色”就是种种的有形、有相、有言说,这些都是属于色。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言语属于色法,属于五表色。同时,凡是色都有造作义。色的造作就能领受,色里头就包着一个受,这个受不是后头的那个受,是牵涉着后头的那个受,受就入于色。外面客观的环境,色就是指着景色。因为色是对着心,心境是一对,但是心里头就包括受、想、行、识。

“受”有两种,有内受,有外受。外受就是外头的环境,外头的环境你领纳了之后,感觉到是苦,或者感觉到是乐。当眼对色的时候,如果你看见杀人的凶手,或者是你所不愿见的凶暴之人,或者看到虎狼,你生起恐怖感,这也是受,你感觉苦了,这是外受。内受呢?自己心里头的烦恼,产生的忧愁、欢喜、快乐、不快乐,心里的感受。

“想”是缘想,缘念过去的境界,有相的。有些个空想,无相的,自己在那儿琢磨,不合事实的,那叫做无相的想。这个想,也有一个有相的想。

“行”很复杂,行就是造业,有造善业,有造恶业。行在百法里头具足很多,徧行五、别计五、善法十一、烦恼二十六、不定四,一共五十一个。这五十一个一般说是属于心所有法。平常我们经常这样子通称,大家可能不能详细理解,五十一心所有法属于百法。如果想学这些名词,要学学百法,每一个每一个有它的作用。

先来讲讲徧行五。有五种是徧行的,哪五种呢?我们先讲名词,一个作意,一个触,一个受,一个想,一个识,就是作意、触、受、想、识五种,叫徧行五。

作意,它是以警觉为性的,心还没有生起的时候,它警觉了,一动念,一作意,它就想见一件事。能够心还未起的时候,令心起念。如果心一起了,已经起了念头了,就去对境了,就去现前的境界,这就作意。你想干个什么事,或今天你想来听经,心里起了念,你就要去做了,取现前的境界,就是作意。

触呢?已经对境了,接触了,到这儿来了,听经了,对境了,接触了。

受呢?听的时候高兴、不高兴,欢喜、不欢喜,你心里头就领受你现前的境界。

想呢?在境上你又去想象,又取相了。根据我的语言,你心里就想:“这是什么道理?”或是“什么意思?”或是“什么相状?”就取相了,取现前的境界相。

识呢?造作业了,闻到了之后,随着你所闻到的,你起了善念,然后发愿:“我要这么做,我也要成大菩萨。”或者发愿:“我要起修。”

这五种法分别讲解的时候,好像有前后次第似的,但它生起的时候同时并起,叫做徧行,同时生起。不是说,先作意,以后才有触,以后才有受,受完才有想,想完才有识,不是这个次第的。“徧行”是一起俱起,一生这个念头,念头里头就含着触、受、想、识;一作意,里头就包含着触、受、想、识,是徧行,这是行。这个对以后讲十二因缘法关系很大。五蕴法是包括着后头的一切名相。

别计五,别计五就不同了:欲、胜解、无碍、念、等持、慧。

这五个,第一个是欲,欲含着希望,希望什么呢?希望事情好一点,希望境界快乐一点,不要来烦恼。好比我们希望住家的条件、或者自备行动的车,希望好一点。

胜解呢?能明了道理,对现前的境界相,我们能深入了解。胜解跟一般的了解不同,可以解释成为很入理的明了,有智能了。

无碍,对这个境界,一切没有障碍,就是心灵通了,对境上通了。因为有了智能,合理合法。

念,就是思念的“念”、念佛的“念”。你过去对那个境界很熟悉,你就忆念得起。比如我们想台湾,这个境界大家都熟悉,我们从台湾来的嘛,这叫忆前境。这是熟悉的境,忆念不忘,不会忘记的,这是念前境。

等持呢?没有昏沉,没有散乱。昏沉是心沉了,散乱是心浮躁。没有昏沉,没有掉举,就是等持,令这个心专注不散,就叫等持。

慧,慧是了别。了别这一法,拣择它,是善法呢?还是恶法呢?恶法能止,善法能增长,这就有慧了。

但是这五种境界,生起的时候是各个起的,不是相连的,所以是别计。但是它给你的心做境界相,使你的心攀缘的时候,攀缘这些境界相,这是有善有恶的,看你攀缘的是什么。

善法有十一。

第一个信,信是什么呢?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换言之,你自己如果念佛,你很信,很高兴,很愉快,因为念佛,能够离苦得乐,而且得到究竟的乐,深信不疑,再不怀疑。咱们拜的地藏忏是坚净信菩萨所请的法,所谓“坚净信”就是对所做的事情,坚信一定能够成功。

第二是惭,总感觉到自己不足,好像自己的道德不够,修行的功力不够,闻法的自信心没有,对佛法僧三宝常不生至诚恳切心,自己总感觉不足。或者你得了十信位,住了十住位,还是感觉不足,总是向上比,拿佛做比较,说佛是我们学习的标准,是我们的规范师。总是以佛为标准,那你自己总是惭愧的,比佛总是比不起的。乃至比大菩萨,比善知识也是比不起,最好你取与你相当的来比。

第三是愧,就是羞,羞愧,羞愧干什么呢?做一点点错事,自己很惭愧,很羞愧:“这个不该这么做,做错了。”因为这么一惭愧之后,你不会再继续做了,一是能断除。

第四种善法呢?无贪,对五欲境心生厌离。财、色、名、食、睡,人家都贪求,你心里头对这个非常地厌离,你会说这是害自己的,生厌离心。要讲发菩提心的话,你要生起了出离心,对这个世间法才能不贪恋。

第五种,无嗔,不起嗔恨心。这一个很难了,必须慈悲观修得很好,不论谁怎么违逆你,怎么迫害你,或者非礼相加在你身上,都不起嗔念,心里头很平静,也不起怨恨心。

第六种,愚痴,没有智慧心。在事理上你自己清清楚楚、明了,这是有智能。

第七种,精进,你已经相信了、不怀疑了,譬如说念佛,念佛不是现在就能够修成的,想生极乐世界也好,想现生离苦得乐也好,一定得精进修行。有时候从身修,有时候从心修,反正身心共修。如果读诵大乘经典,礼佛、拜佛,这不但是身修了,口也在修了,三业精进。

第八种,轻安,远离昏暗。你在静坐修禅定的时候,或者念佛的时候,永远在轻安之中,心态非常的平静、安静,不散不昏,散就是散乱,昏就是昏沉。得了轻安,不叫定,这是定前的现象。在你的行动当中,永远是站在轻安的境界当中,修一切善法都在轻安的境界当中,不昏暗。事理明了,精进不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得到轻安的境界,能够远离昏暗。这轻安属于善法,具体来说,我们念佛的时候,有轻安境界;读经典的时候,你自己都可以体会到,这是你现前日常生活的事项;甚至包括做饭,带小孩子,因为你心里头很愉快,做这些事是在轻安当中做的。如果不是轻安,你烦躁做错事,或者生烦恼,或者对着小孩子没耐心。煮饭的时候心不在焉,把饭烧糊了,再不就是把饭煮生了。这是日常生活当中,你如果心情永远像止水那样子,平平静静的,这是你的修行,并不是说另外的。佛法不离世间法,你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能够拿这个去对照,就是行,你所做的业都是善业,所以这十一法都是善法。

第九叫做不放逸,放逸就是懈怠。对于不善的法,你心不染着,不贪恋。特别是吃东西,好像你今天那个菜很可口,肚子已经饱了,还要挟几块吃,这就是贪着。睡眠已经睡到八小时以上了,还不愿意起来,躺在那儿很舒服,已经醒了,眼睛睁很大,躺在床上就是不起来。一般小孩子还可以啦,大人的这种现象就是放逸。

第十行舍,舍就是掉举一定要制止,制止就是舍的含义。舍掉这个前境,这个境界不好,什么不好呢?掉举。掉举心散了,一定要制心一处,这是意掉举。口掉举则是随便乱说,胡作意地乱说,没有考虑考虑这句话该不该说,往往祸从口出。身掉举呢,不该做的去做,要舍它。

第十一善法,叫不害,对一切有情不伤害他们。夏天蚊子咬、叮你的,家里头脏了,看见老鼠是烦恼,用善法来遣除,念经啊,发愿啦,超度它们啦,堕到小动物的时候最苦了,如此一来,就不加害于它们。

这十一种法都是善法,这叫徧行五、别计五、善法十一。

烦恼二十六。

根本烦恼有六,其他叫随烦恼,随烦恼有二十。这些都是恶的,烦恼就不好了,使你的心不安定,跟轻安恰恰相反。

六个根本烦恼是什么呢?贪、嗔、慢、无明(就是痴)、见、疑。

贪,凡指渴欲的境,心里高兴的,愿它永远不离开,贪得无厌的,特别是对于钱。这都不用讲了,大家都很明白。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慢,这慢包含很多,我们就讲两种吧。第一种是自己骄傲,比别人强,慢就是骄傲。第两种,本来不及人家,他也感觉比别人强,这都是属于慢。还有一种是悲怜,感觉到事事都不如人家,自己畏缩,什么都不敢向前,如此一来,自己一生都不能做什么事情,他自己特别畏缩,过慢了。

愚痴,这个大家都很了解,遇到什么事理,不能决断,定不下来,没有智能。没有智能就是愚痴,连点儿聪明也没有,聪明是智能很浅显的意思。

见,这个见是指邪见说的,知见不正,不是正见,他对问题的看法总是跟人家不相符合,因为他了不起,慢心也在里头,这都是连着的。

第六种是怀疑,不只好事怀疑,不好的事也怀疑,什么事都怀疑,就是疑,有疑惑之心。

这是六个根本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