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个随烦恼,我念一念就行了。一忿。二恨。三覆过,自己做错事了还不承认,还把它掩饰,还怕人家知道。第四恼,就是纷烦恼乱。第五种是嫉,嫉妒自己得不到,别人得到了,心里放不下,还要破坏人家,嫉妒会产生很多的过患。第六种是悭,悭贪不肯舍。第七种诳,欺诈诳骗。第八种是谄曲,这谄曲的现象大家都看得到,随时都看得到,讨人家喜欢,但是得有钱或是有势的,他才谄曲;凡谄必骄,谄曲的人,见上者谄,见下者、不如他的就骄,这两个是相连着的。第九是害,经常生害人家的心,这个是烦恼啊,不见得害到人家,但是他自己总放不下,总想害别人,这里当然夹着有忿或者有其他的原因,总是想害人家。
第十种就是骄慢,如果自个儿有能力、有学问,或者有财富,他骄慢还有可说;他事事不如人了,还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啊,我将来也会达到那样子。”将来再说吧,这些都是骄慢,还有一种骄气。十一呢,咱们前头讲的有惭,这个讲的是无惭。十两种是无愧。十三种是掉举,掉举是心散乱,胡思乱想。十四种是昏沉。十五种是不信,没有信心,对好事他都不信,对坏事他就要干,全是相反的。十六种是懈怠。十七种是放逸。十八种是失念,这个很重要,如果能把这个保持了,好多事情都能成功。咱们玩得很快乐,在玩得很快乐时,你注意一下,这个时候有没有缘念佛、法、僧三宝的思想?失念是把正念失掉了,还在念佛没有?你想生极乐世界,你又不时时地念念,反而经常的失念。有时候一天睁开眼睛,正念完全失掉了;我们自己要回光返照,个人知道自己最清楚,有没有对待,要收复回来。十九种是散乱。二十种是不正知,所知道的不正确,就是邪智。
这二十法都是根据前六个根本烦恼生起的,所以叫“随烦恼”:随着烦恼而生起的小烦恼。
最后,有不定法四。“不定”的意思,不定善、不定恶。这四个:一恶作,二睡眠,三寻,四伺。
恶作,没有安心想做个什么大的坏事,就是有些个小动作,害人也不见得害得成,语言上说个俏皮话,或者挖苦人家,这属于恶作里头。或是在身体,人家在那边走路,你把脚往外一伸,使人绊一下子,这都叫恶作,例子很多,举不胜举。还有心里头作意,想恶作,一想恶作都算事儿,但是这还没作成。善还是恶呢?不定啊,所以叫不定。
睡眠,那是五欲境界之一,睡觉做梦所犯的一切事情是不负责任的,睡觉做梦要是犯了戒,或者要是做了恶,睡觉做梦杀人,那他是做梦杀人,法律不会制裁的;说做梦杀了人,你怎么知道他做梦杀了人?睡眠里头所包含的所有一切梦境,都不定善恶,梦幻嘛,是不是?
寻,就是思、想,就是他心中所想,心中打了些妄想。想善念,也定不出它的善恶;回头打恶念,恶念没成事实,没做,没做不能算犯,必须得做。
伺呢?寻的那个心是粗的、是浮的,这个“伺”就细了,它是筹划,也是没成事实,但比之前的那个细了;虽然细了,没有做,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心里打主意。前头“寻”,完了是后头这个“伺”,是打主意、想方,想方打跳,怎么样搭个跳板去做那个事的意思。
因为这些都在受、想、行、识的“行”里头,咱们一天的一切动作,这五十一个心所有法都包括了。如果大家想知道得详细,可以看《百法明门论》,一看就详细了,是一本小册子,专讲百法的。
识,识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第七是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这是说如果把识翻过来就是般若智能,这是妙用。把前五识一转,是成所作智,看一切法。第六意识转就是妙观察智,第七识转就是平等性智,第八识转过来就是大圆镜智。这是转八识成四智,都是般若智能。
这些都是属于法性名词,讲一讲,对所谓“照见五蕴皆空”,能够明了,有好处的。五蕴讲完了,现在讲空。
空,这个“空”字,跟空间的这个“空”、虚空的那个“空”不一样的。这个“空”,各个经都有解释,各个经解释得不同,有的用一种,有的用两种,有的用多种,最多用到二十种。为什么有这么多种?契合当时的机会、当时的情况,对着一般的听众、或者学习的人,所发的语言就不同了;讲某种意义的空,他就领会到了。
现在我们讲般若智、讲智空。空是什么?有一种意思是没有,空了嘛,空了就是没有。为什么没有啊?因缘所生法,自体不真实,所以就没有,这是第一个意思。还有一种,虚空是指没有粗相。这个身体,我们看到它空了,粗相观空了,细相还有啊。有一种微妙色,像佛的色身,他是微妙色,我们是粗重的色。这个空,说空了,身体空了,不空,还有个微妙色,这个空还有这么一种含义。这是就身来说的。心呢?还有心空义。心空,怎么空呢?心不执着了,心不着一切界,一切能舍。《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皆不可得,你还怎么生心呢!体会到这个意思,这就心空,心不着一物。
菩萨看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他度一切众生,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佛道可成。他懂得空义了,就是心不执着,一切能舍。我们讲空,往往把意思错会了,以为必须把物质消灭掉了才叫空,这个空义是错的,是“断灭空”。菩萨在物质上不执着,就没有了;心里没有了,不给我作障碍了,它就没有了。我不执着,心不着物,一切都能舍,舍的意思就是空义。
还有说法空义,我们经常讲法身,法身是空的。这个空义是什么呢?这是诸法的实相体,这个空是真空。诸法是妙有,给诸法作有,这个诸法的有不是实有的,是依着空而有的,这就叫实际、实相。诸法本无体,但是诸法皆有依,依着什么呢?空就是给诸法作实相。实相是无所不相,怎么能够无所不相,空故。如果有一相,有花就不是桌子,有桌子就不是这个表、不是钟,它是空的,也不是桌子,也不是花,都没有实体。空就是遍一切相,遍一切法,一切法的空义是这样空的。法身得嘛,法身没有,是得,得什么呢?得无所得,无智亦无得。
因为要契合一切众生的机,所以说一切法,众生机则不能达到,这个就是般若的空义。这样的空,才能够度一切苦厄,本来也没有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有几种含义,你观过你这个身心,但见五蕴假法,也没有身,也没有心。这五蕴假法是因缘所合成的,五蕴有那么多的含义合成在一起的,分开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三界微尘聚,极细的微尘聚。
这个道理懂了,把你的身心好好观照一下,五蕴非身非心。这样子我执不执了,不执着那个末那识,知道以末那识的八识的相分没有我。如果有我执,这叫烦恼障。烦恼障了,你法身不得显现。如果你把这个苦度了,度了,就是分段生死了了,这是照见五蕴皆空。不过,这个五蕴还没完全空,但见五蕴,不见身心,很微妙的,这个空了,就度了一半了。
一切五蕴是从缘生的,五蕴法是从缘生的,缘是一切诸法生一切物,缘起法生一切物。缘起法都没得自体,所以说“缘起性空”。你对一切法还执着吗?生灭、垢净,都没有了,也没什么苦,也没什么集,无苦、集、灭、道,或者一无到底了。这就把法执断了,跟上头谛观身心但见五蕴,你能够断烦恼障,断烦恼障就能够度分段生死。要是知道一切五蕴是从缘生的,都没得自体,就达到自性,达到法性了,那你的法执就空了;法执一空,所知障灭了。能知之知,所观之见,一切如如,这就变易生死一切都灭尽的。
这就是了二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证涅槃。
观自在菩萨在用功的时候,用深般若波罗蜜照一切法的时候,一切法不出五蕴,就是三心二法,照着空的。所谓空义,就是一切法宛然存在的,而且是观自在菩萨的深般若空的,他照一切法,一切法也空了,一切法都变成深般若,法法皆如。他不再执着一切法,就不再受一切法的束缚,不但没有苦,也没有乐。苦是对着乐说的,你想得一切乐,度一切苦才得一切乐,但是一切苦没有了,乐也不存在了。对着空才说有,对着有才说空,空不异有,有也不异空。下头再重复一下子,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种意思,下文还会讲的。这样子才度得一切苦厄。
咱们今天就讲这么一段四句话。
现在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你们有什么意见没有?因为《心经》不是大经,文字不是很多,但是义理很深,大家经常念。你们也有悟的地方啊,也许比我了解的还多,你们可以谈一谈你们学习《心经》的方法。
问:先请教一个问题,可不可以站起来问问题?
答:站起来问好了。我征求一下意见,我们共同学习嘛,一个人的智能所知者有限,众人的智能就大了。或从另一方面说,你平常念《心经》、念《金刚经》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难没有?你都懂吗?不懂是怎么不懂的?有什么障碍吗?想懂不想懂呢?想懂,我们就共同地学习学习?这个很开智能啊!你不想求智能吗?真正没明了,如果能够念念“嗡啊惹巴札那底”(文殊心咒)文殊菩萨智能,入般若智能!
问:“空有无碍”是何义?
答:“空有无碍”是你自性本具有的性体。咱们在“有”上头,有碍没碍啊?都有障碍。因为在“有”有障碍,你就空不了;空不了,你在“空”也有障碍。我们认为空没障碍,你空也有障碍,为什么有障碍?你不能达到真空。你说的空是这个顽空,你的空义是没有了才叫空,就是这样子,你就必须得没有了才叫空;没有了,空还说什么呢?没有了也不叫空了,没有就叫没有啦,非空非有。等我们把《心经》学完了,你也差不多会了解这个意思。咱们刚才讲的就是空、有、无碍,因为“有”让你执着就“碍”,碍就是障碍,出不去。前几天我讲《佛说无量寿经》,我举那个董老师的例子,因为有是实有的,实有就障碍了,出不去了,他一念相应,他就出去了,没有了,他都忘了。
阿嚏!(法师打了一个喷嚏)这是有啊?还是没有啊?(众笑)
我这么样说,你也不见得能明白,要明白就开悟了,真的哟,明白就开悟了。空有无碍这个问题,佛所说的法就是这么一个法,都是空有无碍。咱们讲极乐世界、讲《佛说无量寿经》是有、是空啊?有,你去不了啊!十万亿佛国土啊!有,你怎么去啊?说空的,哪有极乐世界啊?我还要生啊?生了我还要享受啊?还有那些楼台殿阁啊,是有、是空?空有无碍,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这个道理得要多参一参,这就叫观照般若。
多用这个智能思考,为什么要用智能呢?观自在菩萨用的是行深般若,我们用个浅般若,先观一观。我们用文字般若,从文字上我们产生问号,多问一问吧!
问:师父啊!我们每天都要诵经,比如每天在诵《心经》,不一定所有经的意思都懂啊,这样子诵经有没有用呢?是不是一定要明白它的意思?
答:你明白着诵,跟你不明白着诵,两个的效果相当不同。完全明了了,明了了还要诵吗?明了要诵,要诵就要证得,这就叫“行”。我们虽然明了了,我们是从文字明了的,从语言上大家明了的,真正实在的意思你没有懂。譬如我说:“这杯水是热的。”你说:“对!这杯水是热的,刚烧开的。”其实这杯水是冷的,你得喝一喝才真正知道是冷、是热。我说是冷、是热,你都不能知道。我说空跟有是无碍的,我是说无碍的。假使说我理解无碍了,你还没理解啊,我怎么说,你还没有明白;我证得了,那你更不见得证得了。所以咱们诵的时候是假明白,你诵久了,真正明白了,那就真明白。
问:她的意思是说,经典的意思不懂,那么诵有没有用?
答:有用啊,一样的。好比我完全都不懂,我诵它,诵一诵,你自己就会懂了。
问:不懂啊,我诵很久了都不懂。
答:诵很久?你诵得还少呢!你诵几年了?我诵《金刚经》六十多年了,你没我这诵经的年岁大啊(众笑)!但是,你到一定时候,你可能浅显地懂一点了,你承认这个道理是对的,这个承认就不容易了,信而不疑,你渐渐就能入进去了。
般若的本身,就是非空非有啊!智能是光明的,是有吗?你把你的智能拿出来给我们大家看一看,谁也拿不出来啊!谁拿得出来啊?你说没有,但你很明了啊!你用什么来听啊?那就是智能啊!这个有跟没有,你说不出来。是不是?要多读啊!好多经我也不懂,像《华严经》很多也不懂的。像《华严三品》,我从一当小和尚,一入佛学院,就是学《华严经》,到现在六十四年了,我还不大懂啊(众笑)!还不大懂啊!我以前念的就是三品,《华严经》我也讲了几遍,讲一次得好几年,得四年差不多。不懂你怎么讲呢?文字懂啊,证得了不容易啊,证得就了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