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波罗蜜多,此翻到彼岸,又云彼岸到。岸,即道岸。意谓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般若为船筏。现在众生留居此岸,故沉溺生死。佛已空五住,尽二死,即已到彼岸。一此一彼,此即佛与众生之差别处。现在众生沦陷此岸,随其烦恼漂流,就是缺乏般若船筏的缘故。犹若惠能禅师说:“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所以众生要渡此岸,必须修习般若。般若称为船筏,意即渡义,如世人渡河过海,须用船筏。然世人之渡筏,是以金钱作为川资;佛家之渡筏,则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作为资粮。有这三者,才能渡此生死海。须知这船筏乃是十方诸佛菩萨所共乘,过去诸佛乘这筏到彼岸,现在诸佛也乘这筏到彼岸,未来诸佛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到彼岸,当然也要乘这船筏。此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以下就来解释“心”字。
心,有肉团心,缘虑心,积聚心,坚实心。现在所讲的是最后两个心。因肉团心,有形相,是每个人的父精母血所构造出来的。这心有坏灭,现在一般人都认这心是自己的心,这样认识是错误的!殊不知这心是根境相对而产生的妄心。不但有生有灭,有分别,而且奸诡谄诈,我慢贡高。因为现在一般人认不得这心,所以才受这虚妄心所驱使,而轮回六道。然这虚妄心,不但一般凡夫认不得,就连二乘人也同样认不得。二乘人虽粗惑已断,但细惑尚在,往往也被这虚妄心所惑。
我们拿个例证。如《楞严经》说:“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答道:“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心,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阿难因为有这样的妄执,所以佛特别提出七处征心,把阿难的虚妄心破得体无完肤,然后又以“十番显见”重把阿难的真心和盘托出。
我们想想,阿难是何等人,他是个证果的人,尚且不能辨别这妄心和真心,何况我们这些博地凡夫。我们不但不能辨别,甚至连心的边缘也认不得的。然而,这心虽难辨别,我们假若细细检讨,总能分得真是真、妄是妄。这真心并不在别,就在我们日常所用中。我们现在之所以不能辨别,是因这真心已被尘影心所覆,所以不能显现出来。虽不显现,但也不会遗失。这好比一面镜子,虽被尘埃所障,而照人的效力尚在,我们若肯摩擦,其镜子自然就会光亮。故《维摩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又《楞伽经》说:“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故十法界也是由心所显,此听众生善用与不善用。若是善用,这心就变得善。若不善用,这心就变得恶。
我们要成佛,也是由这心去完成;我们要堕地狱,也是由这心去造作。故《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故此心能善能恶,包含十法界,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又《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指月录》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又《传灯录》云:“马祖既住上蓝,每示众云:即心是佛。僧问:为什么即心是佛?祖云:止小儿啼。僧云:啼止后如何?祖云:非心非佛。”又曰:“僧问大梅和尚,见马祖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大梅曰:马祖向我道:即心即佛。僧曰:马祖近日佛法大别。大梅曰:作么生别?僧云:近又道非心非佛。大梅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举似马祖,马祖谓大众曰:梅子熟也!”
又《传心法要》云:“师谓休(裴休)曰: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忻,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忻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要节也。”
时下一般人对于此心都不善于处理,故往往不能认识本心。假若能回光返照,万缘俱寂,死心彻底寻求,总有一日觉悟,其何让迦叶尊者一人独得其诀,故学者应须努力。古人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故《心经》之“心”字却是耐人寻味的,如人一心为四肢百骸之主宰。
至于经字,佛的教典,统称为经。经者,常也。《维摩经注》云:“古今虽殊,觉道不改,群邪不能阻,众圣不能异,故曰常也。”其涵义,依古所释,共有五种:一、涌泉义。此说经的涵义,无穷无尽,犹若涌泉一般。二、出生义。佛的经典,是很深奥,它能出生无上诸胜妙法。三、绳墨义。如匠师以绳墨划定界限,知其分寸。此若佛经,指示邪正,学佛人应以眼力辨别,正则从之,邪应离之。四、显示义。佛的经典,是导化于人,其理其事,是无遮掩,学者阅之,即知其义。五、结鬘义。经的涵义,是很深广,包含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其文其义,是有陈次,犹若华鬘。此五义,是依古训。
总说一句:经题是一经的纲要,人要研究经典,是要在经题上下过一番工夫,经题明白,其义理就会明显的。二、译题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佛应生在印度,所记载的佛经都是用梵文、巴利文,要用中文,是要经过一番翻译的。这部经是由唐朝玄奘法师所翻译的。
唐,是朝代名。中国在唐朝,有前唐后唐。现在这唐,是属前唐,即唐高祖。高祖讳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其祖虎与李弼等八人佐西魏,皆为上柱国。周闵帝受西魏禅,追封唐国公。虎生昞,昞生渊,皆袭封唐国公。渊仕隋,受恭帝禅,而有天下。都长安,国号曰唐。
三藏,即经、律、论三者。法师,以佛教法,为人师表。意即这位法师,不但博学强识,且通三藏,且是人天师范。师本名袆,讳玄奘,河南洛州人。少年出家,与兄长捷法师同住长安庄严寺。贞观三年(629年)私往西域,至贞观七年(633年)到印土。而中间所经危险的事很多,集有《大唐西域记》。如师到罽宾国,道路虎豹甚多,师终日闭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危然独坐。师诚拜谒,老僧口授《心经》令诵,遂得山川路平,怪物潜踪。后到中印土,遇大乘居士受《瑜伽师地论》。
入王舍城住那兰陀寺,从上方戒贤论师受《瑜伽》唯识宗旨。贞观十九年(645年),师还京师,二月于仪鸾殿见帝。帝曰:“师去何不相报?”师曰:“当去时陈表三,上不蒙谅许,乃辙私行。”帝曰:“师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师遂奏在西域所获梵本经论六百五十七部,帝敕住弘福寺玉华宫翻译,一共译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师与众辞决,寿六十五。帝辍朝三日,敕敛金棺银椁,四月安塔于樊川北原。师在西域戒贤论师得《瑜伽师地论》唯识宗旨,传授窥基法师。现在这部《心经》是法师所译。法师对于中国文化贡献甚大,我们现在能读诵是经,我们是应该“饮水思源”的。
三、正文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号。名虽不同,其人则一。不过照文义来说,观世音似乎是在因上讲,观自在是在果上讲。这一点,稍有差别。其意这位菩萨在因中修行时候,他不分别世间一切音声,所以在果上就得了自在。另一说法:自在,是无畏义,及慈悲义,乃是观感赴应之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例如世间众生每受苦恼,往往就称观世音菩萨名号,以冀菩萨救护。菩萨寻声救苦,随时随地就来抢救,这是慈悲义。众生在苦,菩萨来救,总无所畏,这是自在义。再深一点说,菩萨证到实相般若,深达一切诸法空相,纵有晦昧境界现前,也知其相皆空,于理于事,任运自在,这也是自在义。
菩萨二字,菩是菩提,此即觉义。萨是萨埵,此即众生义。菩萨以智上求菩提,以悲下救众生,此即上求下化之义。
现在这位菩萨以自在观智而自觉,同时也以自在观智而觉化众生。而菩萨能以这种自利利他的观行,成就自己菩提,同时也能成就一切众生。这种自利利他,却非一般二乘之所能学习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上一句,是示能观人。这一句,是标所修法。
现在菩萨能得自在,其所得力地方,就是菩萨好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所以现在菩萨才能得到自在。“行深”二字,是表达菩萨所行是很深微的,乃是真修实行。
例如菩萨在修三慧时,如《楞严经》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又《大般若经》云:“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都无所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以于其中一切戏论不可得故。”如是,才是深行。
总说菩萨所行,乃是般若妙行。般若妙行有两种:一是浅,即人空般若;一是深,即法空般若。现在菩萨已得人空、法空,而所行,乃是实相般若妙行。
时,即形容菩萨所行般若波罗蜜多,已经是很久的时光。另一说法,即是深契般若之时。
照见五蕴皆空。
这一句,是标断惑。
现在众生会受生死,原因是没有观照力,所以才受生死。菩萨则是相反,他能深行般若,又能照见五蕴皆空,所以他就能到达彼岸。而众生所行是顺流,菩萨所行是逆流,这是众生与菩萨的差别处。
照见二字,是说菩萨的观行。今先照而后见,如一暗室,先由灯照,然后才见室内各物。菩萨观行,亦复如是,先用般若观慧,然后才见五蕴皆空。如《大智度论》说:“如人执灯照物,若人不知般若,以智慧明照之令知。”现在宗下用“照顾话头”,而照字,义亦类此。意要我们照得五蕴皆空,而我们的本来面目自可显现。故杨仁山居士说:“此经以心为名,心也者,十界圣凡所同具也。迷则万别千差,悟则平等一致。逃悟之机,即在照见五蕴皆空一语耳。”
又照见,是能观智。五蕴,是所观境。蕴,是积聚义,是积聚许多烦恼。我们这色身是这五蕴所集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