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传心法要》云:“问曰: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功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栏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
然而,六祖因默契得,故五祖付衣传法。而六祖真是深契般若,故古德示众云:“黄梅衣钵,非但时时勤拂拭者不合得,直饶何处惹尘埃,亦不合得,且道毕竟作么生,合得衣钵?一僧下九十九转语,不契。最后云,定要他衣钵作甚?古德乃忻然肯之。”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几句,是明菩萨证果,即显般若不空义。
菩提萨埵,是能依人;般若波罗蜜多,是所依法。菩提萨埵,此翻觉有情,是自行成就,则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现在称菩萨,是省略语。如《大智度论》云:“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成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如偈说: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这二句,是显菩萨功行。现在观自在菩萨因依得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才能功成理显,故得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是自在义。因自在,就没有业缚。因没有业缚,所以才得心无挂碍。故《大论》云:“无碍智者,菩萨得般若波罗蜜,于一切实、不实法中无碍。得是道慧,将一切众生令入实法,得无碍解脱,得佛眼,于一切法中无碍。”又布袋和尚歌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现在众生不能了达诸法空,所以心是有所挂碍。因其有虑此虑彼,诸忧悲苦恼等。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者:恐怖,即诸恶境,菩萨既得心无挂碍,而诸恐怖境界,自然消灭。《大论》云:“见有则恐怖,见无亦恐怖。是故不着有,亦复不着无。”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二句,正明证果。
远离,如《大论》云:“远离者,是空之别名,菩萨得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心皆远离。”又《大般若经》云:“佛言: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并非定要居其山岩石窟,及阿练若,独坐远离,修远离法。修远离法者,谓离烦恼恶业,离声闻独觉。作意勤修般若波罗蜜多,及诸余殊胜功德,即名真远离行,非一定居其山林旷野为远离也。若果能离恶业烦恼,离二乘地,专修般若者,不论王都城邑聚落喧杂之处,皆可居之。”
颠倒,失真曰颠,逐妄曰倒,是说众生迷失正知正见,背觉合尘之谓。如《大般若经》云:“若谓心生,是谓颠倒;谓心不生,亦是颠倒。若能通达心及心所俱无所有,则非颠倒。”又《大论》云:“若能如是行无行法,皆无所得,颠倒虚妄烦恼,毕竟不生,如虚空清净故,得诸法实相,以无所得为得。”
梦想,梦是梦寐,想是妄想,《大论》云:“梦非五情所知,但内心忆想故生。”又《善见毗婆沙律》云:“梦有四种:一、四大不和梦。谓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见虎狼及贼追逐,此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心神散逸,故有此梦,是名四大不和梦。二、先见梦。谓日间先见男女苦乐等境,夜则随梦,犹如日间所见,是名先见梦。三、天人梦。谓若人修善,乃感天人为现善梦,令其善根增长。若人作恶,亦感天人为现恶梦,令其怖恶生善,是名天人梦。四、想梦。谓若人前世,或有福德,或有罪障。有福德者,多思想善事,则现善梦;有罪障者,多思想恶事,则现恶梦。是名想梦。
”又莲池《竹窗随笔》云:“梦以想成。古云:处世若大梦。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云若云如者,不得已而喻言之也。究极而言,则真梦也,非喻也。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而入一胞胎也,俄而出一胞胎也,俄而又入又出之无穷已也。而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而不自知也。俄而沉地狱,俄而为鬼为畜为人为天,升而沉,沉而升,惶惶然,忙忙然,千生万劫而不自知也。非真梦乎!”所以梦者,迷也。其实凡属于梦,都是幻化不实,是由众生妄想而成。古人说:“至人无梦。”我们现在不但夜间做梦,而且日间所做的事也都是梦。总之众生一日未能醒悟,一日都在梦中。
究竟涅槃:究竟,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究竟位,谓妙觉佛证此果位,是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灭。又德备尘沙曰涅,体绝相累曰槃。此是究竟无余涅槃。如《传心法要》云:“只教你莫觅,觅便失却。如痴人山上叫一声,响从谷出,便走下山趁。及寻觅不得,又呼一声,山上响又应,亦走上山上趁。如是千生万劫,只是寻声逐响人,虚生浪死汉。汝若无声,即无响。涅槃者,无闻无知无声,绝迹绝踪。若得如是,稍与祖师邻房也。”又《大涅槃经》云:“涅槃四种大乐:一无苦乐。无苦乐者,谓无世间之苦乐也。世间之乐,即是苦因,故经云:不断乐者,则名为苦;以断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二大寂静乐。谓涅槃之性,是大寂静,以其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三大知乐。谓诸佛如来有大智慧,于一切法悉知悉见,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四不坏乐。谓如来之身,非烦恼无常之身,犹如金刚,不能毁坏。身不坏故,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三句,是说菩萨所修所证与十方诸佛相同,同时也是证明十方诸佛所修所证也与菩萨同一鼻孔出气。所以般若波罗蜜多,不仅是菩萨所行,也是十方诸佛所修证。
三世,是过去、未来、现在,乃是竖说。诸佛,是包括十方诸佛,乃是横说。依是能行,得是所证。现在菩萨因行般若波罗蜜多,而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般若与菩提本是一法,如《大论》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般若,但名字异,在菩萨心中为般若,在佛心中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此翻无上。三藐,此翻正等。三菩提,此翻正觉。总云无上正等正觉,是十方诸佛所证极果。无上,乃极果之称,惟佛独上。正等,正即不偏不邪,等即十界同等。正觉,拣非凡外之觉,乃是佛之圆觉。
《大般若经》云:“佛言:憍尸迦,我还问汝,如来所得一切智智,及相好身,于何等法修学而得?天帝释言: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修学而得。佛言:如是如是。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传心法要》云:“问:如何是世谛?师云: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着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着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炭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拷去在。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若不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莫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故知阿耨菩提,不在言说,心行处灭,是由般若而得,非是从外取得,也非始无今有,只是自家自得。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这一句,牒前起后。牒前,菩萨能行般若波罗蜜多,结果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起后,显示咒语功能神验。般若是显,咒语是密,显与密,其功效是一样的。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以下是咒语,乃叹胜能。咒,即陀罗尼,又名真言。《大智度论》云:“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复次菩萨得陀罗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无能动,无能破,无能胜,譬如须弥山,凡人口吹不能会动。”
又咒,是驱邪化吉,迁恶就善。外道也有咒语,能追凶召吉,能知他事,能飞行,能住寿,能断凶断吉。一般愚夫愚妇,往往都受其惑。然外道的用意,大半都是为贪利养,为求个人享受,故将咒语乱施于人,其念之差,实在惋惜!
“是大神咒”:具大神力,神妙不测。“是大明咒”:大光明能破诸暗。“是无上咒”:是尊特义,无有诸法能胜。“是无等等咒”:是独绝无伦义,惟佛独尊。《大论》云:“无等等者,无等名涅槃,一切有为法,无有与涅槃等者。”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二句,正显功能,劝人受持获益。意谓我们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决定可离一切苦,此是事实,所以真实不虚。
一切苦,上面说过,世间苦有无量无边,出世间苦,不在此论,如《华严经》云:“苦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以二乘虽知苦相,不知无量相。”又《大智度论》云:“苦想者,行者作是念,一切有为法无常故苦。问曰:若有为法无常故苦者,诸圣贤人五无为法、无漏法,亦应当苦?答曰:诸法虽无常,爱着者生苦,无所着者无苦。问曰:有诸圣人虽无所著,亦皆有苦,如舍利弗风热病苦,毕陵伽婆蹉眼痛苦,罗婆那跋提痔病苦,云何言无苦?答曰:有两种苦:一者身苦,二者心苦。是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复忧愁妒嫉嗔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四大造身,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是苦中亦复薄少。如人了知负他债,债之不以为苦;若人不忆负债,债主强夺,嗔恼生苦。”
真实不虚,佛之语言,金言药石,绝无荒诞,凡所有说,皆是真实不虚,如《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此经虽是菩萨所说,亦是真实不虚。
这二句,就是本经的流通意。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几句,正说咒语。
咒,是密语,不可言说,是诸佛秘密语言。行者如能持诵,自可消灾弭难,增福增慧,又得诸佛菩萨福荫。因为咒语,多数是诸鬼神名号,所以行者持念,就可得其摄护。如《法华经疏》云:“说咒之义,诸师或说鬼神王名,称其王名,则部落敬主,故能降伏一切鬼魅。或云咒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呵问。或云咒者,密默治恶,恶自休息,余无识者。或云咒如军中密令,惟秉帅者知,余皆莫测,喻咒惟佛知,余位莫解。”紫柏老人云:“此密说般若也,既为谓之密,则不佞不敢强论矣。”
现在强论来说,揭,是度义,谛,是真实不虚义。即是度脱一切业障,而归真实。重言揭谛,是自度度他义。波罗揭谛,波罗,此翻彼岸,即所度之处所。波罗僧揭谛,僧,是总义,即是自度度他,总到彼岸。菩提萨婆诃,菩提,是觉义,萨婆诃,是迅速义,即是修持般若波罗蜜多,迅速回到彼岸。
现在这部经已是讲完了,在上面多数是引经据典来解释,为的是要学者更明白一点。因为《心经》的意义很深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解各有不同。在我意思,总说一句,却不出“扫”与“显”两个字,但经过一番扫除之后,毕竟是要显个真空般若的深义,以使学者有所期待修证。故般若说空也得,说不空也得,此在修证者的眼力如何去断定。现在我希望诸学者能更进一步的探讨,对于般若的奥义更有深切地明白。此才使我们一般学者不负己又不负人,那么更祈各人自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