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28章 纯果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4)

第28章 纯果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4)


何以故?未来法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未来法可得。空中现在法不可得。何以故?现在法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现在法可得。”又云:“何等为自相空?自相名色,坏相,受,受相,想,取相,行,作相,识,识相,如是等有为无为法各各自相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自相空。何等为诸法空?诸法名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是诸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为诸法空。”这些空相,我(观自在菩萨)已是深会,而你(舍利弗)向以小乘境界,对于诸法观照,时时执在一边,不是执偏,就是执顽,不是执顽,就是执空,所以令我(观自在菩萨)非常关怀。为了引开你们这种错觉,现在我(观自在菩萨)特别指示诸法真空实相,希望你们听了以后,从实体会,这才不负我(观自在菩萨)一番谆谆的告诲。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三句,是重释空相,显示自性真空。

然这六个“不”字,犹是重把诸法扫得一干二净。既然诸法是空相,当然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大体上是这样说。可是诸法在凡夫看来似乎还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诸法从缘生,就有生相;诸法从缘灭,就有灭相。诸法有诸烦恼,就有垢相;诸法有诸菩提,就有净相。诸法有诸惑业,就有增相;诸法有诸解脱,就有减相。因凡夫对于诸法的观感,大体是这样,所以凡夫不能了达诸法是不生不灭的。如《大般若经》云:“一切法非死非生,一切法非生非死,是谓般若波罗蜜多。”又《传灯录》云:“杜渐鸿问无住禅师,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也。”又《大智度论》云:“空故无相,无相则无作无起,是法常住不坏,故无生无灭。”又《顿悟入道要门论》云:“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但自仔细观察自心,一体三宝,常自现前,无可疑虑,莫寻思,莫求觅,心性本来清净。”

而声闻缘觉对于诸法的观感,是较达观。二乘认识诸法是幻化,幻化诸法,虽生即是不生,虽灭即是不灭。可是他们犹有弊病,就是认识诸法有垢有净。有垢,是有烦恼可断;有净,是有涅槃可修。殊不知垢净等法,乃是假相空谈,若是不去执着,当然就无垢、净可分,如诸有漏色中不垢,诸无漏色中不净。现在二乘的错觉,是在分别垢净诸法。如《大般若经》云:“色蕴非染非净,受想行识蕴,亦非染非净。如是色蕴非染非净,是谓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受想行识蕴,亦非染非净,是谓般若波罗蜜多。”又《大智度论》云:“如无余涅槃不生不灭,不入不出,不垢不净,非有非无,非常非无常,常寂灭相,心识观灭,语言道断,非法非非法等相,用无所有相故,慧眼观一切法,亦如是相,是名六波罗蜜等与解脱等。”

至于权乘菩萨,他们虽无分别垢净诸法,却以增以减又作一番计执。犹若万德俱圆似增,惑业断尽似减。殊不知真空实相中本无增无减:从来修证不得,德满不增;从来变迁不得,障尽不减。故知诸法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此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又《大般若经》云:“一切法非减非增,是谓般若波罗蜜多。”又云:“善现复白佛言:菩萨为诸有情,擐功德铠勤精进者,如为虚空发勤精进。何以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应正等觉,如竹麻苇甘蔗等林,若经一劫,或一劫余,为诸有情常说正法,应度无量无边有情,令入涅槃究竟安乐,而有情界不增不减。所以者何?以诸有情,皆无所有,性远离故。”又《大智度论》云:“佛答:色等法,乃至涅槃,是诸法如寂灭相,是无上道相。寂灭者,不增不减,不高不下,灭诸烦恼戏论,不动不坏,无所障碍。菩萨以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故,亦能令布施等如寂灭相,如是种种因缘,说无上道相。若菩萨常念无上道寂灭相,令一切法皆同寂灭相,亦观不可说义,所谓不增不减相,菩萨如是疾得无上道。以不增不减,不可得故。”

是故空中。

这一句,是承上起下,乃是广明真空离相,而显性空。

然诸法空相中,的确是无生灭等法,故诸佛悟时,深达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相,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一如来藏心。

凡夫迷时,觉得根身有生、老、病、死,尘界有成、住、坏、空,识心有生、住、异、灭。二乘犹见三界之内有“苦集二谛”诸生死烦恼,三界之外有“灭道二谛”诸无为道,以是避恶趋善,修证偏空。

而菩萨于三界中大作空中佛事,广修六波罗蜜。

像这诸法,都是未明真空妙谛,所以把个真空弄得不空。又凡夫见有生灭,二乘见有垢净,菩萨见有增减,如此晦昧,皆是未明空义。故《大智度论》云:“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故空。空故,诸见灭。”

又《五灯会元》云:“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着。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什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案中“放下”即是空义。

无色。无受想行识。

这一句,是空五蕴。

因五蕴是诸法之首,尤是诸法的祸端。此五蕴若能破除,余诸法也就无问题。

例如五蕴之“色蕴”,乃是我们坚固妄想凝结而成,是众生最易执着处,且是众生最难破除地方。往往众生不能了悟,是因“色相”所迷。所以把个真空妙体弄成似空非空,似有似有,俗谓“非驴非马”,终于“空”与“色”不能浑融一体。

现在观自在菩萨深达一切色相,因缘会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其体了无自性,故五蕴之空,当属定论。如《大智度论》云:“行者作是念:若无色,则无饥渴寒热之苦,是身色粗重弊恶,虚诳非实,先世因缘和合,报得此身,种种苦恼之所住处。云何当得免此身患?当观此身,身中虚空。常观身空,如笼如甑,常念不舍,则得度色,不复见身。如内空,外色亦尔。是时能观无量无边空。得此观已,无苦无乐,其心转增,如鸟闭着瓶中,瓶破得出,是名空处定。是空无量无边,以识缘之,缘多则散,能破于定。行者观虚空缘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则有,非是实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两句,是空六根六尘,又名空十二入。

以上五蕴既空,而此六根六尘也就空无,故次列空十二入。

何谓为根为尘为入?根,如草木之根,是坚固义。尘,如尘沙飞尘,是障蔽义。入,是涉入,如根入尘,如尘入根,互相钩引。

六根:眼,如葡萄朵,能受色尘。耳,如新卷荷,能受声尘。鼻,如双垂爪,能受香尘。舌,如初偃月,能受味尘。身,如腰鼓颡,能受触尘。意,如幽室见,能受法尘。

六尘: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涂毒鼓,闻之则死。香,如憋龙气,嗅之则病。味,如涂蜜刀,舐之则伤。触,如卧狮子,近之则啮。法,如入贼室,不防则害。

六尘之害,如《大智度论》云:

“云何弃色?观色之患,若人着色,诸结使火,尽皆炽然,烧害人身。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急应舍之,若人染着妙色美味,亦复如是。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故,身入敌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色欲。

云何呵声?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着。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住,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闻此细妙歌声,柔软清净,生邪念想,是故不觉心狂,今世失诸功德,后世当堕恶道。有智之人,观声念念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生染着若斯。智者闻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声欲。

云何呵香?人谓着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一时坏之!如阿罗汉常入龙宫食已,以钵授沙弥令洗。钵中有残饭数粒,沙弥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便,入师绳床下,两手捉绳床脚,其师去时,与绳床俱入龙宫。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来?师言:不觉。沙弥得饭食,又见龙女身体端正,香妙无比,心大染着。即作要愿,我当作福,夺此龙处,居其宫殿。龙言:后莫将此沙弥来。沙弥还已,一心布施持戒,专求所愿,愿早作龙。是时绕寺,足下水出,自知必得作龙。径至师本入处大池边,以袈裟覆头而入,即死,变为大龙。福德大故,即杀彼龙,举池尽赤。

未尔之前,诸师及僧呵之。沙弥言:我心已定,心相已出。时师将诸众僧就池观之。如是因缘,由着香故。复次有一比丘,在林中莲华池边经行,闻莲华香,鼻受心着。池神语言:汝何以舍彼林中禅净坐处,而偷我香。以着香故,诸结使卧者,今皆觉起。时更有一人来入池中,多取其华,掘挽根茎,狼籍而去。池神默无所言。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取汝华,汝都无言,我但池岸边行,便见呵骂,云我偷香。池神言: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不净没头,我不共语也。汝是禅行好人,而着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毡鲜净,而有黑物点污,众人皆见。彼恶人者,譬如黑衣点墨,人所不见,谁问之者?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香欲。

云何呵味?当自觉悟,我但以贪着美味故,当受众苦,洋铜灌口,啖烧铁丸。若不观食,嗜心坚着,堕不净虫中。如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僧酪时,沙弥每得残分,心中爱着,乐喜不离,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沙弥师得阿罗汉道,僧分酪时,语言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诸人言:此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坐贪爱残酪故,生此瓶中。师得酪分,虫在中来。师言:爱酪人,汝何以来?即以酪与之。复次如一国土,王名月分。王有太子,爱着美味,王守园者日送好果。园中有一大树,树上有鸟养子。鸟母常飞至香山中,取好香果,以养其子。众子争之,一果堕地,守园人晨朝见之,奇甚非常,即送与王。王珍此果,香色殊异,太子见之便索。王爱其子,即以与之。太子食果,得其气味,染心深着,日日欲得。王即召园人,问其所由。守园人言:此果无种,从地得之,不知所由来也。太子啼泣不食,王催责园人,仰汝得之。园人至得果处,见有鸟巢,知鸟衔来,翳身树上,伺欲取之。鸟母来时,即得果送。日日如是,鸟母怒之,于香山中取毒果,其香味色,全似前者。园人夺得输王,王与太子食之,未久身肉烂坏而死。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着味欲。

云何呵触?此触是生诸结使之大因,系缚心之根本。何以故?余四情各当其分,此则遍满身识,生处广故,多生染着。此着难离,何以知之?如人着色,观身不净,三十六种则生厌心。若于触中生着,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无所益,是故难离。复次以其难舍,故为之常作重罪。若堕地狱,地狱有两部,一名寒冰,二名炎火。此二狱中,皆以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此触名为大黑暗处,危难之险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