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因以上的缘故,无智亦无所得,以无所得故,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这个缘故,你应当明白,这个“知”字当明白讲,明白这个智慧到彼岸,也就是用这个智慧证得究竟,这个智慧没办法形容它。
以下说几个咒,说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是显,要来总持它,说这个意义太广了、太多了,我们不能领会得到,或者我们的智力经常要起分别心。我们读诵经的时候,如果读一部《法华经》,你要是打一个妄想点一点,恐怕一张纸都点满了,也不晓得打了多少妄想,你可以记的数目都数不出来,这些妄想就不是智慧了,你的功力被虚妄占去了。
如果持咒呢?像《心经》这个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四句。如果字数再少一点:“嗡、嘛、呢、叭、弥、吽。”再少一点,“嗡”一个字就可以,这就是咒。咒的含意就是总持,就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咒在经上是不翻的,这是“五不翻”之一,就是“秘密不翻”。但是大家想知道这个咒的意思,前头这个《心经》就是大明咒,它说大明咒、大神咒、无等等咒,就是说《心经》。这个《心经》也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没有说多就好,多了你承受不了,一个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这就够了。“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各个翻的不同,因为它的含意特多。能海老法师称之为:“成佛,成佛,大家都成佛。”这个四句就是大家都成佛,你要是持这个咒,大家都成佛。有时候也翻作:“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用般若智慧到彼岸。说这个《心经》能除一切的苦难,是真实的、不虚的,信不信呢?
咒的名字很多,有陀罗尼、三昧、静虑,都是咒的含意,而不是咒的总体,都是一部分。陀罗尼,有明的,有密的。明的就是显,就是像《心经》前头的经文就是显,你去研究它吧!密的就是后头这个“揭谛揭谛”,密的,又叫做“真言”。密宗在我们唐代的时候是真言宗,善无畏大师就是真言宗。
但是它含有什么意思呢?一切法都包含在这咒里头,一切法含有无量义,每一法里头含有很多义,我们只是简料取其一点而不是究竟。咒里头就含有法、义。还有一个陀罗尼,就是咒的本身。完了,还有一个“忍”,忍辱的“忍”,忍就是咒,忍就是承认、印可的意思。
没有耐力,没有干什么,持不了咒。因为你不懂啊,念一念咒,心里头想“我得明白一点啊!”那就糟糕了。最初就因为一念不觉,就要明白,愈明白就愈糊涂,愈明白就愈糊涂,糊涂到你只取计名字,起业界苦,一共有九项。好多的大乘经典都这样说。咒的另一种名称叫总持,或者叫陀罗尼。
大神咒的“大神”,“神”就是很微妙,“神”就是我们自然的心境,自然的那个心体就是“神”。捉摸不到,无形无相,就叫“神”。
“明”,就像我们这个经的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照”字。明者是光明义,用智慧来说它是见别义,见照一切昏暗,这就是“明”义。这个“明”不是一般的“明”,是“大明”。凡是这个上头都加一个“大”字,“大”字是指什么说的呢?是形容实相理体说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本具的真如心,那就是“大”,“大”就是“体”。明啊、神啊,都是“大”的用。这个体所起的不可思议的妙用,能照彻一切,神妙不可思议。
“无上”是超越的意思,再没有比它高的。
“无等等”,前面一个“等”是相等的意思,没有能跟它平等的。这个咒,没有一切法能跟它相类似的,乃至于相等的,更不用说超过它了。
用这个《心经》能除一切苦,那是不虚的,不是假的,是真实的,也就是度苦不虚。要是不能念全文,光持这个咒也可以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个咒我刚才说了,要翻嘛就那样翻,这是我学来的,有个老和尚是这样说的。但是一般讲经的、译经的不翻,他要是翻了,给你写在后头就是了。如果你知道了,你念起来就起分别心,好多咒你知道了就起分别心。像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弥、吽”,不说它的含义,就形象来翻是“白莲花”,你会起疑说:“我念一天白莲花干什么?”这个白莲花含义可多了,要把白莲花讲清楚,咱们三天也讲不清楚。陀罗尼多数都不翻,也无须去翻。
现在我们随着经文大致讲一下子,我们重复一次,还有时间。
我们要是经常诵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多”字是多余的,就像我们那个“之、乎、者、也、焉、哉”一样,是助语词,你看“金刚般若波罗蜜”没有“多”字,“大般若波罗蜜”也没有这个“多”字。所以玄奘法师翻的是真实的,他用印度的原文、原意,把它的语气都翻出来了。这个“多”字是这样的意思。
《心经》是一切智慧之心,它是大般若的心。就全经来说,这是一个总枢,开阔起来就可以开阔出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把它收拢了四句话就可以,开阔一点是二百六十个字,这就很多了。但是我们受持起来很容易受,为什么呢?好持啊!
你诵《心经》的时候,不要再想它的道理了,你就按这个诵好了,我所解说的道理只是它的万分之一,一万分的道理我仅仅说出一点点。如果你去持,持就是行,有信、有行、发愿,信、愿、行一定要三个具足的。生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要信、愿、行,你学一切法都得要修信、愿、行。
但是我们不要把智慧当成聪明,这个叫世智辨聪,这个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能够断惑,不被烦恼所转,不被外头的境界所转,有这种力量才叫做智慧,能认识一切法,达到诸法的空相。如果你想生极乐世界,你能达到空相,一定能上等上生,证得无生法忍。一切法无生就是空相,要能证得这个空相,就证得无生法忍了,无生法忍的法是无法之法。所以一切法的本来自性是不生不灭的、不增不减的、不垢不净的,这就是般若的真义,这“六不”是般若的真义。因为有这个了,能够这样认识了,一切的惑缘、烦恼,对你来说,都脱离了,都远离了。
但是现在没办法,当你一烦恼的时候,一进佛堂,在那儿沉沉静静地先坐一下,坐这么三五分钟,使心境沉静了,你就一句一句念,不要念快,用观想地念,一句一句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你就这么想吧:“照见五蕴皆空”。这么一句一句念啊,你那个烦恼、智慧,虽然不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照啊,你一照它也就空了。念完了你想:“我这干什么、烦恼什么?”你的照见就空了。
文里头“远离颠倒梦想”,凡是你烦恼的时候就是颠倒梦想。经常有恐怖感,还特别害病,害了病或知道自己的病不好治,就恐怖了,缠绵了。恐怖什么呢?怕死。你看,没死的时候,经常地想:“学佛的人求死啊,要了生脱死嘛!”真的要你死的时候,就不想死了,就是如此啊!
如果你要是有病痛的时候,说:“这回可好了,我该走了,我可脱了这个枷锁了。”肉体就是枷锁啊。你要是有这个心情,病没有了,烦恼没有了,不论生老病死都转不动你。求不得是苦,如果你经常这样,你还求什么,你不会去求啦。“好!我正想还你债呢,你可找我来了,谢谢你啦,咱们今生了断吧,我要走了到极乐世界去,不要你缠着我,让我去不了。”这样子把那个冤家当成亲人了,“你是来成全我的道业的!”他对你的怨恨起不来了。抬杠、斗争得两方面啊,一方面放下了,另一方面他就没对象了;没对象了,他的烦恼也不会太厉害了。
当你爱人、贪爱的时候,你就想到五六十岁了,你老了、样子变了,就不贪爱了,知道不?人都是这样子。感到你要死了,谁也没办法把死人抓回来,“这是我所最爱的,你不能死啊!”不能死还是得死,死了之后,你把他的尸体摆一段时间,等他腐烂,你看,你还爱不爱嘛!
有些个小说道义很深,看小说能开悟啊!可是做小说的人他可没这个境界,也就是他会做,但是还开悟不了。《红楼梦》是很好的道书,贾宝玉是块石头,林黛玉是棵草,连木头都不够,木头还坚固一点,是一棵草。一打开那本书,两句话:“甄士隐、贾雨村。”最初出场的就是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不知道大家看过想过没有,我一看,知道这个书没真的,真的事都隐了,假话都在这儿摆着呢。“贾雨”啊,“雨”是话啊,你别看是在下雨,他取那个音了。结果曹雪芹他明白没有?《红楼梦》里头的道话很多啊,他是在别的书上摘下来的,自己一点也没开悟。最后就窝窝囊囊、一事无成地死了,一生不得志,就是写他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