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38章 梦参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 (8)

第38章 梦参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 (8)


其次,没有恐怖就远离颠倒。远离就是“离”的意思,“远”本身就是“离”,离开了颠倒梦想。颠倒是什么呢?是“惑”。颠倒是起惑,恐怖是业,挂碍就是苦果。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把这些都除掉了。颠倒,用比喻来说,我们的脑壳是朝上的,若倒过来脚朝天,就不对了,就叫颠倒。我们做好多的事情,糊里糊涂的,是颠倒的;就是指上头说的,本来没有我,他就执着有我。所有一切有形有相的,都是假法,都是缘起的。本来这个身体是假的,把它当成实有的,一当成实有的,苦恼就产生得太多了。一当成实有的,为了满足身体的要求就造业了,在造业的当中就是颠倒。本来是诸法无常的,他还执着常。

人人都知道这个身体一定要死的,但没有一个人想到“我明天该死吧?”不会这样想的,没有人这样想的。本来谁也知道寿命活不到一百年,顶多活到一百年,活一百年的很少,一万个人也不见得有一个。活到一百年又怎样呢?一百年的时间很短,一百年到了,还是得死。死了,不是空啊,还有业随着你呢,看你是善业还是恶业!但是,本来是无常的,一切法都是无常的,因为颠倒了,就起惑,惑就是迷了,迷了就把无常执着为常,本来无我要执着有个我,把因缘和合的东西当成实有的。

本来是苦,世界上我们所受的全是苦,包括乐受,在你最高兴的时候,苦跟着就来了,本身含的就是苦。我们在台湾的时候,住在一个弟子家里头。他因为喝酒,把脊骨都摔断了,本来感觉到痛苦了,但是还得去应酬,结果那些亲友拉着他非喝不可,就硬灌。喝酒本来是快乐事,大家喝酒,唱唱玩玩,本来是快乐事,但是却成为苦境。乐就是苦的因,本身就是苦,这就是颠倒,把苦当成乐。有时候办酒席,今天请过来,明天请过去,大家聚会好像是乐,结果得了很多的病,本身就是苦,病从口入了。这就是颠倒,本来是苦的当成乐,本来是无常的当成常。

颠倒呢?现在说的是身。把咱们自己的本性,把我们的佛性,把实相--自性的理体迷了,真谛迷失了,迷真逐妄就叫颠倒。我们所追求的是虚妄的,但是我们一直去追求,永远得不到满足。财富得了很多,没有满足的时候,永远在追求,已经得到的又怕丢掉,这叫患得患失啊!

在洛杉矶,我那时候刚来,碰见一个也不怎么信佛的人,在闲谈间,他说自己中过一次乐透奖,得到了,高兴吧!他跟我讲,仅仅快乐了一年半。八方的亲友因他发了大财都跑来跟他借、求帮助;他自己曾经受苦很久,一下子有钱了,就大大浪费,仅仅用了一年半,就恢复原状,继续到餐馆去打工,钱没有了,但业已经造下了。所以一切事看起来是得了,后头跟着就失掉,是不由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这就是颠倒。

例如身体,我们想让它干净,清洁卫生当然是要保持的,但是身体本身本来就不是干净的,怎么洗也是干净不了,你不能把肚子划开了来洗一洗,只能把某一部分洗一洗,洗完了,你吃下东西它又变了,又是脏的了。九孔常流不净,本来没有什么清净的,要想追求个清净的,有了这个身体本身就是不净的。“不净”指着慧业,你所做的业都不是清净业,你一天所有的行动都不是清净的。常、乐、我、净,本来是四德,但是一颠倒它,拿不净的当净的,无常计为常,非我计为我,都是颠倒。颠倒是解释这个意思的。

“梦想”,这个好懂,大家可能都理解。可以拿它来形容我们一天的具体事实,或者我们夜间的睡觉做梦。夜间的梦,你到了白天还能醒;但白天这个梦,你永远不能醒。梦想,是你所想的都像是做梦一样,水月空花,不要当成真实的。

如果说我们用功如何转变我们的烦恼,或是克服困难?经常有种挂碍,想让这种挂碍消失;经常有一种恐怖感,想让这种恐怖感消失。我能做得主了,不恐怖了,挂碍不住我了,这是醒的时候。梦里头还挂碍得住、挂碍不住呢?醒的时候能做主,在梦中你能不能做主?我们只有在苦难境界来了,最恐怖的境界来了,那时候你就相信念佛了,或者念佛号,或者念观世音,随念哪一声佛号,或者念一些大乘经典,那些境界马上就没有了;而且,你能够在做梦中不造三业,醒了再不害人、再不杀生。

做梦有时候梦到喝酒、吃肉,你是吃长斋的,你说:“我是吃素的,我可不能吃肉。”但在梦里头你就忘了,有这个时候吗?可能有。醒的时候自己做得主,决不干坏事;做梦就不知道了,做不了主了。

你现在醒的时候所想的也是在做梦啊!你要是用功夫,在梦里头做得主,就昼夜一如了。佛经上经常讲“昼夜六时”,昼三时如是,夜三时还如是。现在我们这个末法,身体也不是那么健康,白天昼三时也支持不了。昼三时是十二个小时,日出四个小时,日中四个小时,日没四个小时,就是十二时。初夜、中夜、后夜,又是十二个小时,总共二十四个小时。印度是用六来分,我们是用二十四小时来分。

我们自己能做得主的,属于真我的,能占几个小时?例如说,你坐在那儿打坐念经,打佛七或打禅七,你坐在那儿念佛的时候,中间还有许多妄想,还是不属于你的。这就已经很可以了。但是你一天能用多少时间在三宝上?另外在生死上头,你用多少时间?那你就很清楚自己的功力如何了。

总之,菩萨——菩提萨埵行菩萨道的时候,能到了无所得的境界,无智亦无得了。因为到了无所得的境界,就能够依着般若波罗蜜多消除挂碍、恐怖、梦想,这时候就证得究竟涅槃,也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三世诸佛”,“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未来的诸佛,就是指这些行菩萨道的,证得究竟了,他是未来的诸佛。过去的诸佛已经成了。现在的诸佛正在住世。三世诸佛都是依着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着这个智慧,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字翻“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等”,“三菩提”翻“正觉”,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还不是“得”吗?虽然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得”是无得啊!得即无得,是无得而得到的;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到。《金刚经》上,佛问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须菩提说:“我不是这样认为的。”佛说:“对!对!如是如是!假如我是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燃灯佛就不给我授记了。”有得即不得,无得,就证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豁然大悟之后,发生了很怪的事情,他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我证得的是原来的、自己本具的,没有增啊!”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菩提心。这个果菩提在佛是不增,在众生也不减。无得,也没有失,无得无失啊!

这个道理从字面上很容易讲啦,但是我们要是想在心里头契合就很不容易了。怎么契合呢?如果你跟这个相应了,你的烦恼没有了,不会有烦恼了,睡眠啊、掉举啊、昏沉啊,这些盖都没有了,你就知道这是真正得到了,真正到无所得了。如果你达不到这种目的,你还得修。对咱们来说,咱们还没到这种地步的时候,有修有证,还要一步一步地走;等到这种境界了,无修无证。如果说我们超越一下,可以吗?不可以,况且没有可超越的。

在今生证道开悟修得好,你前生修了好多生啊,你不知道啊!所以佛在《金刚经》上也是这样说:“要是能闻到金刚般若波罗蜜,都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的善根了。”依这个观点,认识一切法,能入佛门,都不是你一生、两生啊!生生都入一下,入一下又失了;失了又转人身来了,又入一下;一次比一次增加一点,你就开了智慧,逐渐地成佛,是积累的啦!到真正明白的时候,是他多生修行达到这个功力了。

就像我们读书的人,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当博士了,你当然知道得很多,但是所知道的是你所学的那一门,你学物理化学的,仅知道物理化学,对哲学就不了解了,对环保的学问也没有,对医学的学问也没有,因为你这个知是有限的。当我们得到这个无限量的不思议智,是无限量的,一通了,一切都通,而且知道得很究竟。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智亦无得”一定冠在前头,怎么后头冠到前头去呢?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还是无智无得,因为是无所得故而有的,依着无所得故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是有所得呢?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成不到。既没有能观之智,也没有所证之果,就是这么个含意。必须忘掉能、所,有能、所都不是究竟的,这叫二边。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