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二因缘念起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死。这十二因缘,因什么?缘什么?因着无明欲色,缘着父母。欲界一有,生了色、声、香、味、触,都是你所缘的境界,这就是因缘。这个因缘咱们讲了两种,一个现在的因、未来的果,一个过去的因、现在的果,叫做果中有因,因中又有果,因果循环不停。
咱们做一件事,这个是因,这个因一定要结果;如果是好事,结的是好果,现在结、未来结,永远是要结的。有没有有因无果的呢?也有。这个有因无果的情况很多,像在过去造了很多的业,一定要结果受苦啊,但是我不孵育它,不给它生长的水土条件,果就结不成了,它就死了。我过去造很多的业,我要受苦还报的,我现在不培育它了,另外有一个好因,我培育那个生极乐世界的因。你那做恶的恶果恶因,是你们孵育它,它愈来愈大,惑愈造愈大,受报才会愈大。如果我断了惑,不造业了,等于那个果淹死了,我也就不会还报。
有因无果,就举这么个例子,如果我种下一个因,不一定种下去都会成长,要是碰到天干、水土不服、人工不到,就不结果了。粮食打不成,没果啊,种是种了。有因无果是这么解释。
一般而言,有因一定有果。像我们这个业,很不容易断的,天天在孵育它,天天在贪嘛,以前在贪,现在又在贪,未来又要贪,永远在贪,永远孵育它,当然是有啊。你永远在爱呀,人家讲爱情比生命还高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那就去爱吧,爱完了就把生命给搭上了,那就爱不到了,但是可给他造业了,他未来的一生就受了,这是十二因缘法。
苦、集、灭、道,叫做四圣谛。苦、集是世间的生死法,集是因,苦是果。因为你起了很多惑,造了很多的业,招记来的自然要受苦,苦就是果了。谁受苦呢?身、心。身哪,有些人受罪代价关监牢,因为这是个身业,说身是苦。你家里就是一个牢,“家”字跟“牢”字两字都是宝字盖,都是扛起的,把你扛到里头,信吗?“牢”是个牛,“家”是个猪,牛跟猪都差不多,研究过吗?想一想,牛跟猪差好多,牛给人家劳累一生,最后老了,被人家卖了,而且挨一刀去;猪呢,就便宜了,它倒在猪圈里光睡觉,然后就挨一刀。
这些苦果是怎么来的?就是过去招感、招记来的。这个记就是世间的因,这个苦就是你这个身心所受、所愁的苦果。这里有很多的烦恼逼迫你,想不做都不行。不想造业,谁想做坏事?但是你被逼迫非造业不可。你问那个杀猪宰羊的,我跟他们谈过很多话,都懂得因果啊,我说:“你懂得因果,为什么还杀呢?”他说:“师父啊!没办法呀,不然我活不下去,我家里头……”明知道是业,还非造不可,这就是逼迫苦,自己不愿意做。你看,哪个妇女愿意当妓女,她是被逼迫的,她没办法,落到那个地方。这就是愁于身心所属的是因,偿还啊,身心偿还你所招感的,你自己做的,你还债嘛!
但这无量劫来的债,还得完吗?还不完啊。今生好一点,若生活过得愉快一点,家庭也幸福一点,来生又变成什么样子?又随哪个因去转了?无量的因哪!知道这种道理了,赶快断,断什么呢?别造因就不受果,现在先断因。菩萨是畏因,咱们众生是畏果。菩萨不敢造一点坏事,一起念马上就止住,觉知前念起,只须后念不起,不让它相续。众生不然,众生就是相续,众生他是非得发这身口七支,他在贪里头,他说:“我没做啊,我心里想啊,我不敢去做啊。”不敢去造业那也是止了,这是世间的因果。
灭、道,这个大家都懂了。道就是修,修哪一法都可以。你要是修道,你能达到灭,灭就是不生不灭。这个灭是什么呢?咱们说是涅槃,再无生死的累赘,你把你所有的惑业都灭了,所谓制止烦恼、身口意业,一切业都灭尽,就超出世间因果。修道就证得了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了,寂静无为再不受生死了。
声闻、缘觉都讲完了,下回就该讲菩萨了,就到“无智亦无得”。还有,八识是法相宗的一部分,不但经书多,而且是一门专门的唯识学。我在这里大概讲的时候,就把你们问的问题答复了,就这么样理解吧。要想详细学,就学学《八识规矩颂》。
无智亦无得。
“无智亦无得”,单讲这一句话。前面讲的十二因缘、四谛,是二乘法;“无智亦无得”是菩萨法。不但我执空,法执也空。以下的经文,就是没有所得之相,“得”是指证的果说的,没有所证的果相。
“无智”,先讲“智”字,“智”是智慧。在前文讲过,《佛说无量寿经》也讲过。智分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二乘所证的真空理,道种智是菩萨所证的理,一切种智是究竟佛果所证得的。
我们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意,转成智慧就是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就成妙观察智,一切种智里头包括了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包括这四种智慧。一切种智不是这几种就包括得完的,一共有七十多种,名词不同,意思就是“智”,总说一个字就代表了。
这是破菩萨有所入空义、中道义,说这个智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呢?一得就生执着了。空智不可得,就是无智。
咱们前头讲不增不减,这个智慧好像是外头求来的。例如说我们从小学读到大学,乃至当了博士,好像都是求来的,世间知识都是求来的,那么佛法的知识不也是求来的吗?一般就世俗的理解是这样认识的。但这个认识是不对的,所求的都是假法,不是真法。
真法呢?“无智”的“无”义是指着空义说的,不是说没得智慧。“智”就是我们能观的智慧,要依这能观的智慧去起修。起修之后就证果了,或三贤位、十地乃至佛果,而所证的果,不是“得”吗?能观之智是智,所证得的是理,智、理是一对的。无智就是你能观的智不存在,无得是所证的果也是空的。如果是没有智,没智的这个“智”并不是预测,而是真智——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无智。无得就是真得,得什么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不是有一个得的相。在《金刚经》上说,佛问须菩提:“你有什么样看法呢?你是不是认为如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须菩提就说:“不是这样子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什么证,也没有什么得,是你本来具足的,并不是外边来的。
浅显地说“无智亦无得”,意义就是这样,你要是不能体会,还可以深入一下子。这里还包括,智是菩萨所修行的,得是菩萨所证得的;无智亦无得,菩萨没有一个能修,也没有一个所修,也没有一个证得,这把菩萨法给显出了。
怎么理解呢?菩萨所行的是六度,智代表般若波罗蜜,还有布施、禅定、忍辱,用般若去代表六度。菩萨没有一个作意说:“我要修六度万行,修完了成佛果。”要是一作意,这个智就不是空智了。所以在《金刚经》上讲,佛问须菩提:“你认为你证得阿罗汉果,是不是有得呢?”也是那个含义。佛举了四果,须菩提说:“假使我要是有个得,佛就不说我是离欲阿罗汉的行者了。因为无得,我不觉得有果可得,没有这个得。”
执着有的,就用空除掉;执着空的,就用中观除掉。你要是有病的,病除了,药也就没用了。所以在《金刚经》上,佛举个例子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知道我所说的法是权巧方便,你要是得到度了,法也就没有了,不要再执着法;如果再执着法,就又成为执着了。
这个“得”就含着一种造作意。一切法成就了,有个造作之相,这就叫得。像我们想创一番事业,或者到温哥华来,自己想有栋房子,经过一些手续,自己有了一所住的房子,这就是得到了。就世间相上说是得到了,就佛法来讲,这一切诸法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都是缘生的,缘生是没有自体的。
诸位!一片土地、一所房子、一个国度,经常是变化的。今天属于你姓张的,明天也许是姓李的,虽然没那么快,但经过几年的变化,随时都变化。就世间法说,用空来显出有。现在说你所证得的果相,到最后证得究竟成佛的时候,还是原来本有的、本具的。原来本有的是什么样子呢?实相没有样子,语言形容不出来,你必须真正契入了,就理解了,不是用语言、用形相能表达出来的。
所以无智亦无得,说菩萨修行一切法的时候,没有一个能观之智,也没有一个所证之境,能观之智跟所证之境一概不存在。我们经常讲布施,布施要三轮体空,没有能施的人,也没有受施者,也没有中间所施的物,是三轮体空,一切都不存在。不存在是遣执的意思,所以说无智亦无得。不但没有能观之智,也没有所证得的果德,就是这个含义。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自己修行、行道了,观想或者行六度万行,不论作什么法,有所得,这个“得”是没有什么名相可言的,你自己心里体会得到。因为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一切菩萨依着般若智到了彼岸;因为无所得故才能到彼岸,有所得就到不了,有所得就有所着,“着”是执着的意思。要知道无智亦无得的含意,下文就解释了。
一切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菩提”就是觉悟,“有情”就是众生。有时是大菩萨化作众生,他依着智慧,能够到达了究竟,证得果位。为什么能得到呢?因为无所得故。无所得而得的,是依着智慧,无所得而得到的,得到个什么呢?底下就是得到的相。
“心无挂碍”,就是得到的。“挂碍”就是苦果,假如有挂碍了就要受苦。“挂”的意思,就像我们用来网鱼或网鸟的罩子,把鱼或鸟罩到了,飞不出去了。我们被什么罩到了?被烦恼罩到了,被无明烦恼、贪、嗔、痴、慢、疑,被这些东西给罩到了,就会起烦恼障。罩到了,不知道诸法的空义,不知道空义就“有”了,有了就到处都牵挂得到,所以你走不了啊!咱们经常说“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呢?看不破呀!为什么看不破呢?一切都有啊!七情六欲都挂住你了,这是开阔地说,你就出不去,永远在这网里头。什么网呢?六道轮回,辗转生死,永远不停地,这就是挂。“碍”就是障碍。什么障碍呢?知道得愈多障碍愈大,愈是聪明人愈放不下,什么都懂就是不懂,不是真正的懂。
“挂”就是我执,因为有我,什么都要插一脚,什么都是我的,就被烦恼所障住了。“碍”是法执,是所知障,所知障就是障涅槃的,有所知就是前头说的有智,“智”就是所知。这几十年来,我经常这样讲:“所知不是障,是因为知道得不究竟,不知道才障,障住了你所应该知道的。”因为无明淤塞,我们过去做了些什么,我们不知道了、糊涂了,这是有障,障住了你应该知道的,这个障就是“碍”,就叫法执。
因为我执、法执,“我”放不下,对一切境上更放不下。“我”是在对一切世间的相上说,都是因为跟我有关系,想求得,看不破,放不下。因为一切世间相都是有的、都是真的,所以打你,你才痛,病苦你也感到痛,要是有失落感了,就心痛或是身痛。主要就是你挂住了,因为不能空,不知道一切法、一切境界也是空的,都是缘起没有自性,也就是知道得不究竟,所以成为你的障碍了。
法执呢?就是对一切法,承认“法”是有的,虽然证得我空,我没有,法是有的。也因为法是实有的,所以诸法皆空。乃至于说六波罗蜜法也是空的,不是实的,只是一个方便善巧,做一个筏喻而修行的过程,只能这样子说。因此就挂碍了。无智就没有挂碍了,心无挂碍了。知就是障碍,因为你知道得不彻底;要是佛的大圆镜智就彻底了,就没有障碍了。因为在你的过程当中,你这个智不是真智。所以心无挂碍,无有得故。若没有挂碍了,就没有苦,苦就断了。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恐怖是怎么招感来的?恐怖是业,贪求名利,贪求财富,患得患失,恐怕得不到,得到又怕失掉。你的身、口、意三业,跟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业跟三界的果报是相应的。你造的业,业必感果,有这个业因一定感果,看你是善业还是恶业,善业感善果,恶业感恶果。因在感果的过程当中患得患失,这里头就有恐怖了。我们经常感觉害怕、有恐怖,特别是夜间或者走夜路,顾虑得很多,也就是顾虑恐怖,是因为你患得患失怕失掉。若心情开朗,看破了,放下了,就什么挂碍也没有了,无挂碍的话,恐怖也没有了。没有业就没有果,果消失了,不再造业了,什么恐怖都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