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35章 梦参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 (5)

第35章 梦参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 (5)


要是你肚子很饿,你走在街上,看到那个小摊上摆着很多好吃的,你知道这个东西吃下去就饱,肚子就不饿了,但是你得吃下去啊!怎么吃呢?拿嘴吃嘛?不行啊,还有过程,还得给人钱啊,还得买下来才算是你的。你若没买下来就吃了,你还要吃,他又不给你,两个人又打又抢又闹的。你得买到手,等你从嘴巴里真正吃下去了,肚子就真饱了。就是说,你要是明白这种道理,得自己受用一下,真正去修,修完了,你就体会到了。虽然不能一切全这么凑上了,你就达到那个心信,信完了能解,解就是明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然后再去做去行,行了之后才能证得,才能知道这个色要怎么样才不异空,要参一参啊!明明色是色啊,怎么说它是空的呢?

你不能随语言转,你得自己问自己,明明是个钟啊,为什么说它是空的呢?这是色,说这个色不存在,它是空的,因缘和合的,你找找它的因缘吧!看看它的原材料,造成它的主要是人工;若是机器造的,机器是人操作的,最初生产的那个机器是人做的。这个是因,外头这些材料是缘,因缘和合了,缘合才有,这个东西就有了;如果分离了,缺一样就不存在。你必须通过自己观察,就是观照般若。等你真正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就证得那个实相了,证得实相的时候,这个东西不存在。

首先,我们通常在东西坏了之后,没有了,才知道这个东西不存在。有的时候,还因为存在,这时一切万法都是真有的;真有的,你就迷糊了,就随它转了,但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要想把五蕴法观空,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我们对于财、色、名、食、睡,一样都放不下。这都是万法,都是境,这些境本来没有,你要去执着,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是你要迷啊,并不是别人加诸于你,要你迷啊。这个道理可能大家清楚,你不喝的话,它醉不到你;是你要喝的,你能不能喝酒不醉?那你得先把身体观空了,这个酒到了空里面,当然醉不了了,你把身体观空,不但酒迷不倒你,任何事物都迷不倒你。

这个道理并不是咱们讲了大家就能深入,我也不能使大家立即能很深入地开悟,不可能,本来大家都是开悟的。如果是上上根基的人,他一听到,不要人家解说,他自己就知道了;他在解里头就有行,在行里头就有证,信、解、行、证是一个。因为我们的根基没那么深厚,层次就多了,层次愈多愈复杂,愈复杂愈不能入。语言愈多,说得多了,解释才能明白啊!愈明白,道理就愈糊涂。很多问题是这样子,愈明白愈不清楚。我那天跟大家讲的说不清楚,就是这个含义。能不能把它说清楚?能说清楚。到什么时候呢?到你真正明了了,就说得清楚。

这些法要跟舍利弗说。舍利弗是智能第一,他现在就清楚了,因为他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再深入,他就能清楚了。

我们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契机的。契理的不要说了,佛所说的都是契理的。怎么样契机?契机的话,众生就能明了。我们根本还不明白因果,诸法因果我们不能够详细知道,我们不知道因果就是因缘,对于一切法都是缘起生的。我们还不能深入理解,不知道缘起生的这个有是虚妄的妄有。我们就执着于身心,对自己的身心执着得不得了,乃至于由我身心发出来的都是对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我的一举一动都是对的,乃至四五岁的小孩,他妈妈或爸爸要是说着他,他不听。他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会听你的吗?大了更不要说了,大了都有一套。所谓一套,就是迷恋那一套、执着那一套,他执着有身体、有他的知见,知见就是心嘛。执有身心,就昧了空理,不知道色不异空的意思,也昧了空不异色的道理,这就叫凡夫。

对凡夫说一切诸法都是有的,渐渐引用方便说法,让他断绝这个有,证得空义,破除恶知恶见,才能达到消灭人我执,进入但空义;但还不能达到法空,那必须得渐渐再往前修。像舍利弗,现在就往前修,达到法空的理;懂得法空了以后,才进入中道;人空、我空、法空,这样才能进入真如、进入中道。

凡夫执着万有,把身心当做是实有的。有我,有我就有我所。咱们昨天讲的五十一个心所,都是你心里所有的,从你心里所产生的。

要是二乘的根机呢?那就不同了。二乘的根机是不了一切法的法空义,不了缘起性空义。他认为五蕴法是实有的,法是有的,我是空的,这就是声闻。缘觉呢?他了解诸法是因缘生的,他悟到一切生长发展的缘起,像树叶为什么要落呀,为什么要生长呀,但没有达到一切诸法无自性;达到“缘起”,而“性空”的那半面还没有达到,所以叫做缘觉,觉悟得还是不彻底。

菩萨呢?他照了一切诸法,在色与空之中,就知道空即不空而不坏诸法的法相,这叫真如随缘而不坏诸法的色相;缘生无性,随着因缘生而没有自体。他悟到缘生无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菩萨证得的道理。

对这几种“机”,机不同故,大法也只是随着他思想历练所证得的情况,他转境也只能转到那一部分,另外的就转不动了。如果真能够彻底地转境,那就是在我执、法执上悟了中道义了,一切皆如如,那样才能达到。

这十四句话,不是咱们一次学学《心经》就能够达到这种理解,这都需要读好多部、好多部的书啊。像我们要把唯识学学通了,才知道八识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有八识?七识怎么来的?你自己就问一问吧,为什么我要分别嫉妒啊?为什么我要执着我啊?听听别人的意见不好吗?当然,世俗话是这样说啦。这部经不是一遍、两遍就可以通达的,将来我们讲《金刚经》可以从头来。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咱们前头这几句只是破妄执,“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显性了,就是性体。刚才我们只讲随缘义,这里讲不变义,就是六种“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诸法的空相。

什么是诸法的空相呢?空有没有相呢?有啊!是什么样子的呢?不生不灭就是空相啊!不垢不净也是空相啊!不增不减也是,这“六不”就是空相。

空相是什么样呢?空相就没有了,空相还有相吗?有相就不空了。有,有什么相呢?实相,真正实实在在的相。实实在在的相是什么样呢?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生故随着诸法生,不灭故随着诸法灭,应因缘而起灭,但是它是不变的。这个实相就是以前的那个一切诸相,一切诸相皆是虚妄,又见诸相非相,就见着实相。实相是什么呢?真空的实相是没有状况的,什么样子也没有,什么名词也没有,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无相。

以下就说实相的样子,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要在这里找实相吧!这有事有理,然后达到理事无碍。

一般说世间法--俗谛,你观看世间法的一切相,世间法的一切相就有六种。哪六种呢?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叫做世间相。我们再观出世间相,从俗谛观是观色,从真谛观是观理,咱们说的那个性体是理性,性体就没有了。法空的真义是什么呢?没有,根本就不说什么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原来就无生还有什么生呢?无生还有生灭吗?一切都没有了。诸法空相,空里头、真谛里头,观理性体了,一切都没有。不但不住一切相,连名字都不立;本来就没有嘛,何必强安呢!这是从真谛观。

真随俗故,有生了,生即无生,灭即无灭;没有什么叫垢,也没有什么叫净;没有什么叫增,也没有什么叫减。

我们有些道友提出疑问,说现在人这么多,人界增了,其它的法界就减了?那就是不明白不增不减的道理,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多,因为我们见到的不全面,若见到全面,你就知道不增不减。因为一切色法从缘起,真空没有生啊,是缘起的,不是真空生的。色是从缘起的,色又从缘灭了,那只是因缘而已,因缘的生灭跟真空毫不相干。但是它随缘,灭也好,生也好,生灭对他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见到死,他也没有忧愁、没有烦恼,他对死的观念没有了;生,也没什么欢喜。他把生灭一切诸法看作自然现象,生就生,灭就灭,随喜自然。

垢净、增减都如是,都叫有为的法相,有为有作。你达到无为无作,就是真空了,就是显真空之相。

前头是破知,这是显性,以下就破妄。因为上头把空相、有相,两个都这么说一下子。他说诸法的空相是什么呢?就是五蕴、六处、十八界。真空实相又是什么呢?无相。诸法就是有为法,空相就是无为法。在有为法里头,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因为有生灭、垢净、增减,所以才说个“不”字啊!你要想得到,是得不到的,无得。

你所得到的是空的,眼前空花让你喜欢一下子,但是万法常如是,世间相就是这样子,永远如是,不会因为你死了,这个世间相就没有了。说我因为这法是空的,世间相也就没有了,不会的,空的是你自己的自性空了,是你不执着而已,万法仍然如是,这就是真理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就是“华严义”了。《华严经》就是这样讲的,一切法,尘尘剎剎,永远如是,你随拈一法无非法界,随拈哪一法都是真理。你到这个境界,才能够达到“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因为是空的,能容一切,好多都容得下,他把一毫端或一微尘变成真如实体。真如实体是什么呢?没有!真空能容纳一切,而且又随缘了,随缘就有万法。

这个意思你要反反复复地参,不是一部经、两部经而已。经典愈多,愈能显示其中的意思。反正整个佛经,不是有就是空,不是空就是有,看怎么说空、怎么说有,说法不同而已。咱们讲般若,般若什么都没有,智慧嘛!光明嘛!又怎么能证得般若,怎么能显示般若?那就是般若随缘。般若的本体是真空的,般若是智慧光明体,这跟《佛说无量寿佛经》是一样的,经经都如是说,道理也都如是说。但是这个道理得不到,也证不得啊!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前头一个真理,一个诸法随缘义,然后是破妄,因此,“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一直破到最后,一切皆无。这是破妄,先破五蕴法,五蕴里头有十八界、十二处,以下完全就说名相了。

五蕴的“蕴”字,有时候是用阴阳的“阴”,但“阴”字包含不了“蕴”的意思,所以就用“蕴”这个字。“蕴”是蕴藏义,蕴藏什么呢?蕴藏了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蕴藏了色法、心法,所以说个“蕴”就什么都有了。这个“蕴”有时候是覆盖义——蕴覆。又有说它是积聚义,蕴藏在一起就是积聚。

覆盖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是色也好、心也好,把你的本性覆盖住了,也就是妄想烦恼把你原来灵明清净的本性覆盖了,什么都看不到了。像一面很大的镜子用久了也不摩擦,落的灰尘很重,你走到镜前替小孩子照个相,结果灰尘把光明盖覆住了。

积聚义呢?我们这个肉身,由色、心组成的,积聚在一起。诸种因缘--地、水、火、风、空、根、识。空、根、识这三个心法,地、水、火、风四大种是色法,组成我们人身的就这七大。《楞严经》就讲七大义。由这些组成了,积聚成身之后,在这积聚里头就含着无明、尘劳、烦恼,如此一来就纠缠不清了。五蕴是随缘而有的,谁随缘了?真如随缘,也就是真相离体,随缘而有这些相。

“处”是处所的意思。刚才有个道友问我们这个七识、八识是怎么产生的,你要注意听,这里就是讲怎么产生的。处是根和尘,根和尘就产生识,识所生的就是十二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六根再加上外头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然后根尘相遇产生了识,识就是在这十二处生的。根和尘只能说十个,眼、耳、鼻、舌、身、意,意先不要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这十个,再加上意和法,这样才是十二处,主要是这十个产生意和法这两个。这一切都是这样产生的,第七、第八,乃至一切识都由十二处所生。识以了别为义,也以含藏为义。

再说界,界就是把这三个再加起来,把根、尘、识三个合拢。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相,识是六识、七识、八识,这里只说是六识,出十八界,没说七识、八识。这六根、六尘、六识,根对尘什么作用都没有,只是相对而已;所起作用,能分别、能了别的就是识。眼识,眼看到一切色,眼根对色是没有分别的,但这个识分别出来了,知道这是红的、蓝的、白的、绿的,都是中间这个识,光是根跟尘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像人如果没有识了,你跟外面怎么样接触都没有感觉。咱们要是看病,开刀打个麻醉针,把你的识被麻醉了,人家怎么给你开刀,都没有痛觉,什么感觉也没有,识被麻醉了。这个道理,大家应该很容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