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听老和尚解心经全文阅读 > 第17章 圆瑛大师:心经讲义 (1)

第17章 圆瑛大师:心经讲义 (1)


圆瑛大师著

圆瑛大师小传

圆瑛大师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福建古田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礼莆田梅峰光孝寺增西为师,翌年从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先于天宁寺冶开处学禅五年,后从天童寺寄禅参禅六年,并遍参通智、谛闲、祖印、慧明、道阶诸大德,得法于宁波七塔寺慈运,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世。旋又得法于福州雪峰寺达本,传曹洞正宗第四十六世。历任宁波福州天童寺、福建雪峰崇圣寺、鼓山涌泉寺、法海寺、林阳寺、古田极乐寺、泉州大开元寺,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等名刹方丈。

1937年正月,圆瑛大师接任鼓山涌泉寺住持。是年七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圆瑛大师积极投入抗战救亡的行列,号召苏沪地区的僧侣青年,组织僧侣救护队,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圆瑛大师曾撰一幅对联以表达他在抗战中的心情:“出世犹垂忧国泪,居山恒作感时诗。”

解放前夕,圆瑛大师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弟子,都纷纷函电催他速离上海,飞往西洋。然而,圆瑛大师明确表示:“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他往!”

解放后,圆瑛大师又团结全国佛教界积极拥护新中国,号召佛教徒参加祖国的建设,不愧是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

圆瑛大师兼通禅教,尤精《楞严经》,被誉为“楞严独步”。一生演教讲经,法席遍于海内外。所讲经文,均深入浅出,博得听众的极大赞扬。其遗著近二十种,被后人合编为《圆瑛法汇》。

1953年, 76岁的圆瑛大师圆寂。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圆瑛大师圆寂三十周年时,曾如此评价圆瑛大师道:“……领导群伦,作大佛事,维护和平,飞锡弥天……”

自 序

夫实相般若,即自心之理体;观照般若,乃自心之妙用。体用不离于一心,迷悟自隔乎千里。迷者,非失似失;悟之,无得为得。但能回光返照,何难即相成空。

法藏大师云:“良以真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于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断;不有之有,有而非常。四执既亡,百非斯遣。般若玄旨,斯之谓欤!”研味其言,巧深悟实相般若,无相无不相之理;故能将空有双融,真俗无碍,和盘托出。

此经,文虽简约,义则幽深。揭六百卷之精华,为十二分之骨髓。余乙丑至泉州,重兴大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次年莆田县梅峰寺,请讲此经,是以往结法缘。为时匆促,援笔略书讲义一卷,并不分科。此稿为佛学书局流通已久,此次重印,特为增修,以广法施。惟愿见闻随喜,共入般若玄门;信解修持,同登涅槃彼岸矣。

佛历二千九百六十一年十月望日序于悟心堂

般若心经讲义序

慈恩云:般若波罗蜜多者,大经之通名。“心经”者,此经之别称,摩诃般若之心也。释尊现相人中,先说生灭因缘,令悟四谛之理。既除我执,未达法空。欲尽病根,方谈般若。心境齐泯,即是真心。以十有六之会,演六百卷之文。而《心经》一卷,即从此会所出;故始无如是,终阙奉行。我中华所见者凡七译,以玄奘法师之本,最为流行。文虽简略,旨趣深玄。虽《华严经》之微尘数品,《法华经》之十万余言,广略固殊,意义无二。

吾闽圆瑛大法师,伸广长舌,现丈六身,深究宗门,广稽教部,树法幢于处处,悟玄蕴于生生。其在莆田梅峰兰若,徇缁素之请,说《般若心经》,编成讲义,以作慈航。林子悦禅,信心佛法。欲将镂版流通,请序于予。予一凡夫耳,何敢题词,姑就所知上者,略述数语,以当供养云尔。

晚学性言李升扬谨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甲一 解题目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此经乃大乘经,如来为发大乘心者说。是摄取大部般若,六百卷中之要义,故前无“如是我闻”,后无“信受奉行”。计二百六十字。其文虽约,其义甚丰。不仅六百卷般若之奥旨,收摄无遗;即一大藏圣教之要义,包括殆尽。实为成佛之指南,利生之法宝也。无论僧俗,均宜研究。

今则先解题目,后释经文。

题为一经之总,经是一题之别。题中之总纲既明,经内之别义自易。此题须分通别:前七字是别题,别在此经,方是此名,与诸部不同故。后一字是通题,通于经藏,皆名为经,与诸经无异故。

“般若”是梵语,即印度语。印度人自谓是梵天苗裔,故其语称梵语。此二字乃翻字不翻音,字是华文,音是梵音。又即古来五种不翻中之尊重不翻。

一、名多含不翻,如婆伽梵含六义等。二、秘密不翻,如神咒等。三、尊重不翻,即般若等。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五、此方所无不翻,如阎浮提等。

“般若”二字尊重,有翻作智慧即轻薄,以智慧尚不足以尽其义。世间科学,亦有智能,制造无线电、飞行机等。但能令物质文明进步,不能令生死轮回解脱;故仍存梵语不翻。

若欲翻之,当翻妙智,或翻净慧,以是出世无漏法故。此般若妙智,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何以知之?昔日世尊,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如来智慧,即此般若妙智。众生迷此,而成烦恼。诸佛悟此,而得菩提。

般若有三: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此卷经中,所有文字,能诠观照工夫,而契实相妙理,故亦得称般若。依此般若,能出生死。

观照般若,观照真俗二谛。依真成俗,全俗即真。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如本文“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诸法,是照俗谛;一一皆空,是照真谛。真俗圆融,空有无碍。依此般若,得入第一义谛。

实相般若,即第一义谛。无相、无不相,是名实相。何谓无相?无一切虚妄之相;何谓无不相?具足恒沙种性功德之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即照见五蕴皆空也,即见如来,即实相法身理显也。

一切众生,皆具实相般若,皆当做佛。若无观照般若之功,则佛性埋没在五蕴山中。此经以观照为宗,故我说是成佛之指南。我等当知:实相般若并非他物,乃是人人本具,元妙元明之真心耳!此心具虽众生同具,迷则大都皆迷。若不回光返照,何以得破我法二执,而出两种生死耶?

实相真心,生佛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迷真认妄,执妄为真,种种颠倒,所以久处轮回,无由出离。何以说众生迷真认妄?可试问于人曰:汝有心否?必答曰:有。再问心在那里?必以手指胸曰:在这里。此即迷真心认妄心之明证也。将本有广大圆满、实相妙明之真心弃之,惟认色身之内,肉团假心为心,此一迷也。更执此肉团为真心,不知此心无有功能力用,但为妄识所托之处。若闻说此心无用,必起争辩之曰:现前能思想分别,皆此心之功用,何以而说无用?然此等说话,又复错认第六识妄想心之功能,当做肉团心之功能。执此妄想为真心,又一迷也。《楞严经》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诚可怜悯。”

此经,指示众生,依真心实相般若之体,起观照般若之用。由观照般若之用,契实相般若之体。照用功深,彼岸自到。实相真心,如镜子;我法烦恼,如尘垢;观照工夫,如磨镜;般若妙智,如镜光。众生心中,本具大智慧光明,虽迷不失。即如镜子本具光明,虽为尘垢障蔽,光明不失。若肯用功擦磨,自可垢尽明生。吾人若肯用功观照,则静极光通,自可契入真空实相妙理。般若,乃六度之先导。六度者,以布施等六法,度悭贪等六弊之心。若无般若:安知广修布施而度悭贪?安知发心持戒而度过恶?安知修行忍辱而度嗔恨?安知常勤精进而度懈怠?安知深入禅定而度散乱?安知常起慧照而度愚痴?是知菩萨修行六度,舍般若无由起行,则般若之为功大矣哉!

“波罗蜜”译云“彼岸到”,此则顺彼方言;若照我方,则云“到彼岸”。彼岸者,对此岸说。此岸,是凡夫生死轮回之地;彼岸,是圣人涅槃安乐之场。一切众生,不是定居此岸,彼岸人人悉皆有份。此心迷时,则居此岸;此心一悟,即到彼岸。迷即愚痴,悟则般若智照现前,由凡夫生死此岸,度过烦恼中流,而到涅槃彼岸矣。

“多”字定也。此解与诸家不同,古解只有一两家亦作定解。因菩萨修行,必须定慧均等,不偏不倚,中中流入。定心若生法爱,则必用慧照以策进之。慧心若生智爱,则必用定力以扶助之。定爱慧策,慧爱定扶;即古德所谓: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定慧双修工夫也。又由般若之智,而到彼岸,即成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也。

“心”,即人人本有,实相般若之真心;为万法总持,乃众生佛性。经云:“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即指此心与佛无二无别故也。此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昔日楞严会上,佛问阿难,心在何处?阿难七审计执:一、计心在内。二、计心在外。三、计心伏眼根,而不留碍。四、计见暗见明,心分内外。五、计心则随合随有。六、计心在根尘之中。七、计一切无着。哪知七计咸非,始终被破。不但肉团不是真心,即缘尘分别之意识心,也不是真心。若认识为心,无异认贼为子。必须照空妄心,则真心自可出障圆明,灵光独耀矣。此心即是般若真心,亦即如来藏心、涅槃妙心。

上七字是所诠解竟。

“经”字一字是能诠。诠上三般若之功能力用。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乃佛所说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又具常法二义:常则三世不能易其说,法则十界所能应遵其轨;故谓之曰经。

又有一解,“心经”二字合之,谓此经二百六十字乃六百卷般若中之心经也。心为一身之要,此经为般若之要,故名“心经”;亦如“楞严心咒”之类。

此经单法立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熟酥为教相。于如来五时教法中,第四时所说。

如来十九岁出家,五载参方,六年苦行,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而分五时:初、华严时,转根本无上法轮。二、阿含时,隐大施小。三、方等时,引小入大。四、般若时,转偏成圆。五、法华涅槃时,开权显实。此经系第四般若时所说。般若历时最长,计二十二年,共说八部般若,此“摩诃般若”所摄,为大部之精要。故译出单行,令人易于受持。传至中华,凡七译。今从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先解题目竟。

甲二 释经文

乙一 显了般若

此经按施护译本,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即世尊所说大部般若之精要。菩萨之说,即是佛说。故结集家叙引菩萨自行甚深般若为发起序。又为修学甚深般若者之模范。此文若不引舍利子所问一段因缘,观之莫明说法之由序。

丙一 经家叙引

丁一 明能观人

观自在菩萨。

“观”字,应读去声;非眼观之观,乃心观之观。即是以自心本具般若妙智,观照身心世界之境,破除我法二执。

“自在”者,即智照无碍。观有不着有,观空不着空;心能转物,不随物转;空有无碍,得大自在。一切众生,不能起智观察,但用眼观。所以被境所迷,为物所转,心有挂碍,不得自在。

“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因地中修反闻工夫,而得耳根圆通;解六结而越三空,获二胜而发三用。观听圆明,得大自在,此自修自在;又得无作妙方,自在成就,寻声救苦,普度众生,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得大自在,此度生自在。故名观自在。又名施无畏,能以无畏之力,施诸众生。

“菩萨”二字,梵语菩提萨埵,菩提此云觉,萨埵此云有情。今称菩萨者,从略也。乃是发大心修大乘者之称,小乘罗汉辟支佛,不能当此之称。今世人称土地城隍亦称菩萨者,讹也。

按“觉有情”三字,当据菩萨修行,作三种解释:

一、约自利释:虽已分证如来觉道,尚有识情未尽。

二、约利他释:普觉十方法界一切在迷有情(有情,即众生之别称)。

三、约两利释:上求无上觉道,下化一切有情。

具此三义,故称“觉有情”。亦称大士、开士、法王子。菩萨六度齐修,万行繁兴。三违本愿,普度众生。不舍尘劳,而作佛事。宁可损己,专为利生;正是入世。有人说,佛教以出世为宗,是消极的,与社会国家无益。他不知佛教有大乘故也。大乘菩萨,不但入世,常在异类中行;驴胎马腹,是其行处。又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常在苦趣,救度众生。其积极为何如也!

丁二 明所修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即菩萨因地所修清净法行,用耳根工夫,反闻闻自性。

“深”者,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一时清净。

“般若”乃三德之一,由自性法身德真理之中,本来具足般若德之真智。修行般若德,自可得解脱德之大用。

行深般若,即以真智照真理,功夫深造之境。真理如摩尼珠,真智如珠之光;智不离理,如光不离珠。大用,如珠光照。“照见五蕴”两句,即真智所发之大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