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未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槃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固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什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余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
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着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维,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哪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着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
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着《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地到了涅槃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
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头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头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什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什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
般若的功用,在于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是离开生死然后有涅槃,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槃。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灭。水中月无生无灭,一切法亦无生无灭。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回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着色,不着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
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
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事。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斜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
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无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尘是染污,能遮盖本来清净的佛性。如眼观色尘起贪念,色尘盖覆佛性。如是耳闻声尘起执着,鼻嗅香尘起取着,舌尝味尘起乐着,身着触尘,意缘法尘,都能盖覆佛性。
六根对六尘,六根空,六尘亦跟着空。若六根取六尘,便是生死;若六根回光返照,返流全一,便是涅槃。所以观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是用耳根,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耳根听是非闲言,会造罪;若耳根返闻,远离声尘,会令你成等正觉。
修行人一定要离六尘,出家便是离六尘。所谓出家,是出六尘之家,例如沙弥戒完全是离六尘。一杀、二盗、三淫、四妄、五酒是五戒,在家居士也可受,但沙弥戒再加:
六、不唱歌不跳舞,亦不往观听,是离声及色尘之家。
七、不戴香花蔓,不香油涂身,是出香尘之家。
八、不坐卧高广大床,是出触尘之家。
九、过午不食,不贪着饮食之味,出味尘之家。
十、手不捉金银财宝,出法尘之家(分别我有多少财宝是法尘)。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称为六识,加上六尘、六根,称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众生,六根在内,六尘在外,中间是六识。六尘无知,六根有觉,六识起分别。但六根无分别,如眼见物,不会分别长短方圆,是由眼识分别;耳根只能闻声音,不能分别是男声、女声、风声、火声等,是由其识去分别。众生不肯出离生死,皆因留恋自己有六根、六识、六尘,在十八界内打圈,离十八界即无众生,所谓:“此无故彼无。”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故云:“此有故彼有。”众生本来空,若无六根、六尘、六识,何来会有众生?只是众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是故处处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了期。
昔日,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着”,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说“放下着”,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说“放下着”,梵志问:“我两手的花都放下了,世尊还要我放下个什么?”世尊说:“我要你内放下六根、外放下六尘、中间放下六识,十八界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之处,便是你安身立命处。”梵志即时悟道。
我们现在六根、六尘、六识都未放下,被十八界盖覆佛性。欲想见佛性,一定要把十八界放下。以般若观照,“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都无,十八界空,十八界清净,便是诸法实相,便是佛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何谓无明?众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无明。经云:“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岗位。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妄动,故有无明。无明无实体,有了无明必定有行,所谓不觉是无明,妄动就是行,行分善行、恶行、不动行,总称为业行。行必有识,善行有善识,恶行有恶识,不动行有不动识。行即业,人业有人识——例如见水是水,天业有天识——见水如琉璃,饿鬼业有饿鬼识——见水成火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