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经是大乘,不仅破除凡夫我执之病,并要破除二乘法执之病(即执有涅槃之法可证)。菩萨入生死,不为生死所缚,此中意义,即本无生死可断,亦无涅槃可证也。
无苦集灭道。
此空声闻法界。
声闻,即罗汉,闻说苦、集、灭、道四谛之声,而得悟道,故称声闻。谛者,谛实之理。此中两种因果:
苦,是三界内生死苦果;集,是三界内烦恼苦因,烦恼集聚于心,故名为集。
灭,是出三界寂灭(不生不灭)之乐果;道,即出三界修道(三十七助道品)之乐因。
约小乘法说,欲出三界分段生死苦果,须断见思烦恼、集谛苦因;欲断见思烦恼,必修出世道品;见思断尽,即得灭谛涅槃之乐。
世间之人,无不厌苦,尽欲求乐,若不发心修行道品,其苦何由离,其乐岂可得哉?
此经约般若大乘而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无苦可舍,无道可修,无灭可证,故四谛一一无之。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二句,还是声闻法界。
无智者:空能证之智;无得者:空所得之理。下句解释无得之义:以字因也,何故无得?因无所得故。
声闻所证涅槃,即自心本具真谛无生之理。昔日迷之,本来无失;今日悟之,亦复无得。如人家藏宝物,昔日遗忘,似失非失,忽然记忆,无得为得;乃是自家宝藏,本无所得故。
三明离相竟
丁四 辨所得
戊一 菩萨得涅槃断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此菩萨法界。
初句解见在前。第二句依智慧到彼岸之大定故,所以心得无碍。
凡夫之人,无真智,不了世间诸法本空,依情想分别,则心境缠缚,不能解脱;处处着有,心被有碍。
二乘之人,无俗智,不达涅槃如幻,沉滞化城,则身智灰灭,不得自在;时时着空,心为空碍。
而菩萨双照真俗,不着空有二边,全归圆融中道,故无挂碍。又惑不碍心,境不碍智,般若之行得成。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上句牒上。恐怖:是指生死轮回,头出头没,无由解脱,最可惊恐,实足怖畏。承上心既无碍,我执、法执,二者皆空,自可超出生死轮回,故无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首二字皆去声。颠者头也,倒即倒置,凡夫迷真起妄,认妄为真,即是颠倒。梦想者:指生、住、异、灭四种梦心,众生轮回生死,皆由四种梦生之惑,造作种种之业,而受无量生死,不得涅槃。此四种梦心,生时乃从生相先起,由细至粗。灭时当从灭相先除,由粗至细。如着衣者,则自内而外;脱衣者,当自外而内矣。
远离之功,由依般若,心得无碍无怖,故能离妄证真。
究竟涅槃:即是成佛。五住烦恼究竟尽,两种生死究竟离,登涅槃山顶,成无上佛道,不生不灭,具足常、乐、我、净四德。
此明菩萨得涅槃断果竟。
戊二 诸佛得菩提智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佛法界。
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各有无量诸佛,究其成佛之因,若非般若妙智大定,亦不能离生死此岸,而到涅槃彼岸。当知此般若,为十方诸佛共由之路,无有何佛,不依此而成道,故曰依。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因佛所证之果,为究竟极果,超九界以独尊,故云无上。又指诸佛所证之理为最上一乘;实相之理,无有何法,可以更加其上,故称无上。
三藐:此云正等,指诸佛之心,真正平等,不择冤亲,普欲度脱。又指佛所证之理,乃中道平等一相之理,故云正等。一相者,一乘实相。世间诸法,种种差别,自有大小、贵贱、精粗之分,不能一相。若悟理体,毕竟无二,如世间金器之类,瓶杯钗镯,若取其相,则诸相差别,不能平等;若取其性,则一一全体是金,自然一相。
三菩提:此云正觉者,指佛真正觉悟,四相梦破,离和合识,灭相续心;转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成四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故称正觉。又指佛所证之理,乃中道妙觉之理,正即中道,不偏二边;佛依本觉体,起始觉智,中中流入,复本心源,始本合一,名为妙觉。此约人约法两种解释。
又正等云正遍,正觉云正知,即佛正遍知。何为正知?了知心生万法。何为遍知?了知万法不外一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道之名。既已翻译,仍留梵语者,此乃遵古不翻之例,实超九界之名。六凡众生不觉,外道邪觉,不能称正觉。二乘之人,悟明真谛之理,虽称正觉,未悟平等理性,不能称正等正觉。菩萨破无明,见法身,虽正智现前,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之理,可称正等正觉;然无明未尽,纵到等觉地位,尚且去佛一等,只称有上士,不能称无上正等正觉。足当此称者,惟佛一人。
此明诸佛得菩提智果竟。
并上四辨所得竟。
丁五 叹胜益
戊一 别叹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故知者,牒前起后也。以般若妙智,照空六凡二乘,又为诸佛菩萨依之而得菩提涅槃,故知此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大神咒。神者:神妙不可测度;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亦然,能驱生死、烦恼之魔,故称大神咒。
是大明咒。
般若智光,横竖该彻,辉天鉴地,耀古腾今,能破生死长夜痴暗,故称大明咒。
是无上咒。
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触之即烧。世出、世间,无有何法,超过般若,故称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般若称为佛母,出生一切诸佛。诸佛依此,而得究竟极果,故称无等等咒。无有何等之法,可与齐等。
此中所言咒者,即此般若便是。既然是般若,而又称咒者,极言神效之速也。
一别叹竟。
戊二 总叹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能即功能力用。以此般若智照功能,照见人法俱空,俱空亦空,缘观并冥,境智双泯。觅能受之身,与所受之苦,皆不可得;自能灭除界内界外,一切烦恼、生死大苦厄矣。即“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类。
真实不虚者:真实,即真空实相之理体。果依此体,而起般若照用,照见诸法本空,自然能得脱苦之大自在用。此中道理,全不虚谬。又真实不虚,寓劝信意。以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决不虚妄哄骗于人。
以上说经,经是显文,令人得显益。以后说咒,咒是密语,令人得密益。经咒并说,显密相资,自可随机得益矣。
一显了般若竟。
乙二 秘密章句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秘密章句,即秘密般若。
故说者:因在会之机,有应以显文得益者,有应以密语得益者,以是之故,所以说显之后再说密,冀得普益。
密咒,即五不翻中,之秘密不翻。又但翻字,不翻音,字是华文,音仍梵语。以音既未翻,所以莫领其义,不能解说。又咒是诸圣密语,既称密语,即印度亦不能解释。持咒之法,但令信心具足,谛信不疑,专切持之,自得其益。
据愚见:持咒即是修行之法,当持咒时:此身端坐,或是经行,自然身不行恶行;口持咒语,无有间断,自然口不道恶言;心忆咒语,无有杂乱,自然意不起恶念。三业清净,岂不是修行耶?
又咒多是鬼神王名号,持之则鬼神敬主,密得其益;亦如军中密号,呼其口号,可避危险。不必强求解说,但专心持之,密得其益。今试举一段因缘证之:
昔有一人,家贫浪荡,游于他国,冒充太子。人相尚觉端正,被招驸马,因贵生骄,对于饮食等事,稍不如意,即起嗔怒。外国公主,有欲善承其意,因不知其性情,特访其国一商人问之。彼商人实知此人出身履历,系贫寒浪子,今既招为驸马,未便出他之丑。商人多智,乃授公主一偈,令其读熟,但教其音,不解其义。语云:“驸马若再嗔怒,可将此偈诵之,其嗔自息。”其偈曰:“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公主记忆不忘,一日驸马食时,又发嗔怒。公主将商人所授之偈,持诵一遍,驸马闻之,心生畏惧,何以我之丑历史,被其得知?此后不可发嗔,若更嗔怒,自必被摈,从此驸马安分矣。公主喜甚,但得其益,不知其义。咒之功能,亦复如是。
《心经》讲解已竟,惟望在座诸君,既已闻经,当因闻起信,因信生解,因解发行,因行得证。果能依此《般若心经》信解修行,现前可为完全道德之人,将来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证矣。
憨山大师云:此咒为密说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诵,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绝解,不思议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自知,自昧本真,任受诸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决无舟筏矣!所谓滔滔苦海内,般若为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为灯烛。圆瑛望在会诸位:各各燃般若灯,疾出生死昏衢;驾般若舟,直达涅槃彼岸矣!
